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论行政法法律优先原则

论行政法法律优先原则

发布时间: 2023-06-29 01:31:07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

按照《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相关规定,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准则,其他基本原则都是合法行政的延伸和扩展。
(1)法律优先(法已规定不可违)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行政机关的任何规定和决定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不得作出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决定。行政机关的规定和决定违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第二,在行政执法方面,行政机关有义务积极执行和实施现行有效法律规定的行政义务。行政机关不积极履行法定作为义务,将构成不作为违法。
例:《行政许可法》第58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甲市国土局对许可申请书收取每份1元的工本费,违反了该条款的规定。
(2)法律保留(法无规定不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立法机关保留对某些事项的立法权限,行政立法不能以消极地不抵触法律为满足,还需法律的明确授权。依法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行政机关除非获得授权,否则不得作出任何规定和决定。
第二,在行政执法方面,如果没有立法文件进行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例:《立法法》第8条规定了11项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其中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属于绝对法律保留,其他事项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相对法律保留。
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及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规定对无身份证,无暂住证,无用工证明的“三无人员”实行收容并遣返原籍,该规定违反了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法律保留,在2003年“孙志刚案”引起广泛争议后,国务院自行废止。
二、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追求公正、权利、平等、正义,属于实质行政范畴。
3个子原则
(1)公平公正对待原则。
行政机关要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同时,面对同等情况应当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应当区别对待,不得恣意地实施差别待遇。
例:某市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某投标人甲虽并非最合适的承包人,但因与该市委领导存在亲戚关系而中标。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时,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相关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3)比例原则(禁止过分原则、最小侵害原则)。
①合目的性。
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
②适当性。
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和手段之间存在着正当性。
③损害最小。
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例:某甲在自家原有的三层楼房顶层违章增建一层楼房,影响了附近居民的采光权,有关部门拆除了某甲的整栋楼房。
三、程序正当原则
(1)行政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做到信息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2)公众参与。
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和决定,尤其是作出对公民不利的决定时,应当听取公民的陈述和申辩,公民的参与主要包括:①获得通知权;②参与权;③表达权,即陈述和申辩权;④监督权。
例:某服装厂因超标排放污水,环保部门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该厂有权申请处罚听证。
(3)回避。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
(1)行政效率原则。
①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禁止不作为或不完全作为。
②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定时限,禁止不合理延迟,延迟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权的表现。
(2)便利当事人原则。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增加当事人的程序性负担的,是行政侵权行为。
五、诚实信用原则
(1)诚实公开原则。
即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无论是向普通公众公布的信息,还是向特定人或者组织提供的信息,行政机关都应当对其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2)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回、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决定依法需要撤销或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赔偿。
例:某市政府为推动招商引资,向社会公开承诺,中间人每促成外商在当地投资满100万,给予2万元奖励。某甲成功促进外商在当地投资500万,向某市政府请求支付10万元奖励,遭到拒绝。某市政府的行为即违反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六、权责统一原则
(1)行政效能。
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拥有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强制执行手段,用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行使行政优益权,保证政令有效。
(2)行政责任。
是指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❷ 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的区别

“法优先”和“法保留”是行政法治中最基础的两个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体现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长期以来,受实用思想影响,行政权在我国的权力体制中历来独大,行政活动往往重视“效率”而忽视“合法合理性”的拘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及推行中,此种现象不会永远存在,对审计机关而言,积极践行“法优先”和“法保留”原则亦将是提升审计机关形象,提高审计执法质量,推进审计事业的必由之路。
一、“法优先”和“法保留”原则的基本辨析
“法优先”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都要与法律规范相一致,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相违背。而“法保留”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能任意作出,只有在立法机关对该事项作出了规范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才能按照法律的规范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即“无法律无行政”。日常生活中对老百姓而言是“法不禁止即自由”,行政事务中对行政机关而言是“法无明文即禁止”,体现了法律对公权力的制约和对私权利的保护。
可以看出,法律保留原则要比法律优先原则的要求更高,如果说法律优先原则是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消极要求的话,那么法律保留原则则是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积极要求。因为法律优先原则仅要求任何行为不得与法律相违背,其实这不仅是对行政主体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法治社会中任何一个主体的最基本的要求,与其称其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还不如称其为法治的基本原则更准确。但法律保留原则就不同了,它针对行政主体,且只在行政法领域具有普遍指导性,其真正称得上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更能体现行政法治精神,对整个行政法起着精神贯彻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审计法律规范对“法优先”“法保留”的解读
《审计法》中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一项就是依法审计原则。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此就是“法优先”原则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审计法还规定“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这就是“法保留”原则对审计工作的规制。
《审计法》与其他审计法律规范在规定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等内容时,在不同的层面对“法优先”“法保留”均有相关阐述及解读。
三、“法优先”“法保留”的审计适用之我见
目前,公务员群体对法律优先基本上有了普遍的认识,但法律保留原则在中国的实践指导却很有限。按照法律保留原则,对公民权益或社会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作出,但一直来我国的行政主体往往意识不到这点,他们总习惯于在法律没规定的情况下就作出对公民不利的行为。这导致一些地方乱收费、乱摊派、乱处罚、乱设许可或随意强制的现象相当普遍。法治社会中任何主体,尤其是权力主体的行为必须在预先公布的规则的约束下进行,而不能超脱于规则之外,由此掌权者的行为不仅是可预测的,而且是可制约的,国民不仅有了安全感,而且有了计划自己行为的自由。审计工作在面对此种现象时更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及领会“法优先”“法保留”,才能做出合法合规,让人信服的审计决定。
还有,社会大众对审计的理解还停留在审计监督法律地位高,有“生杀予夺”大权;对审计的监督大多也只关注审计机关是否廉洁,审计机关待遇如何等等,其实这是对审计的不全面的理解。
作为审计人员我们对自身的要求远远不应止于此,近年来审计机关在“人、法、技”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审计影响力也日渐扩大,在社会评价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强“自省”,是否严格践行了“法优先”“法保留”?国家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具体情况千变万化,立法不可能预见复杂的社会事务,所以,法律、法规在许多条款中只能作一些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这一方面赋予了审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又便于审计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行使监督职责,实现监督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行使审计监督权时,一是“法优先”二是“法保留”。审计机关只有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才能提高审计执法水平,树立审计的权威。
在审计发展中,研究“法优先”和“法保留”在审计中的适用既是研究如何审计,又是研究如何约束审计,前者是经济学、行政学的问题,后者是法学、管理学的问题。说明在日趋复杂审计业务与审计环境中,不断进步的行政法治实践中,审计执法,包括审计创新都必须兼顾行政的合目的性与合法性的特征。这是基本人权保障的要求,这是法治国的要求,也是民主的要求。
“法优先”及“法保留”涵义比较深刻,此文只是对其中一小方面进行了简单叙述,审计工作中还待努力践行,使之实现此二原则,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❸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的内涵

法律分析: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或称合法性原则,是各国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或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其要求为:职权法定(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法律优先(又称为消极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民意代表机关制定的法律相抵触,即法律优先于行政);法律保留(又称积极的依法行政,具体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法律无明文授权即无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其要求为:比例原则(适当性--对行政行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为的作出要适合于目的的实现,或者说不得与目的相悖离、必要性---为达成目的面对多种可能选择的手段,须尽可能采取对人民利益影响最轻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或平衡原则,指手段应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对待(行政主体应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国家应平等对待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正当原则(系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与生活价值观。或者说,应当符合人们公认的“情理”标准。)
三.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尤其是不利决定时,必须遵循正当、公开的程序。具体要求为:行政公开(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也是预防行政主体恣意、滥权和腐败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济程序领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对待时应当给予其陈述和辩护的机会);公众参与(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障公众的参与机会、给予当事人陈述与申辩的机会)
四.诚信原则:诚实信用,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和信赖保护两个方面。具体为:1、诚实守信:行政主体不得为了自身的利益、欺骗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决定和作出承诺前,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形,听取多方意见,在慎重考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法治要求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可靠性与可预测性。行政活动应具有真实性与确定性。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活动,应出于真实的目的和意图,意思表示真实、准确,真实性不只适用于行政法律行为,也应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如咨询、信息提供等。虚假、错误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合法权益损害的,行政主体负有赔偿义务。
2、信赖保护信赖保护原则指人民基于对国家公权力行使结果的合理信赖而有所规划或举措,由此而产生的信赖利益应受保护。信赖前提:须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以及信赖值得保护具体要求: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应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职权,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具体要求:1、高效原则,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则:是指民众能够方便获得行政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
六.监督与救济原则
1、所谓监督原则,即监督行政的原则,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与问责。基于“权责一致”和“有权力必有监督”的要求,监督原则主要包括监督与责任两个方面的内容。监督主要表现为:
(1)自觉接受“他律”监督。
(2)加强行政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行政机关有责任依法行使职权。
(2)对违法、不当行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组织权益损害的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3)问责。
2、救济原则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救济权利,主要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要求赔偿权或补偿权以及救济过程中的相应权利等。这些救济权的行使及实现,在我国主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与补偿等制度来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第四条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原则。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未经申请人同意,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专家评审等的人员不得披露申请人提交的商业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务信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行政机关依法公开申请人前述信息的,允许申请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
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任何人。
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❹ 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不得授权行政机关做出规定:后者如立法法第8条规定的其他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弊磨授权国务院先制定行政法规。

(3)职权法定原则。指租陪斗行政机关的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否则不得行使。

(4)责任政府原则。指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既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被撤销、变更的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等,也包括国家公务员因违法失职而应承担的行政处分责任和引咎辞职责任等。

❺ 法律优先原则的在行政法中

“法律优先”一词,源自德国行政法鼻祖奥托.迈耶之首创,他认为,法律为国家意志中法律效力最强者。到目前为止,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论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时,也大都把法律优先作为其中的一项。只不过,在他们那里,法律优先的含义相当宽泛。法律优先(法律优位)这一概念被引人我国行政法学时,多数学者则将其内涵相对限制在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上,认为法律优先的基本涵义是指法律优先于行政立法,即强调法律对于行政立法(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优越地位。
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法律优先原则还应包括司法活动优先于其他活动,以体现社会对法律的遵从和敬畏。对于一个公民。但参与司法活动和其他活动出现时间冲突时,应当优先参与司法活动,使司法活动得到优先的保障。 在我国行政法学中引入法律优先这一概念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象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那样宽泛地使用这一概念。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广义上的法律优先一词,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表述了依法行政的全面涵义。而目前,我国行政法学明确而公认的概念——“职权法定”已经表述了依法行政的表层涵义,即“任何行政都必须具有法定依据,而不得与之相违反”。只是作为依法行政所依之“法”的关系,尤其是法律和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来表述。法律优先一词则能够准确而明快的概括出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
同时,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法律优先一词,也表明在这里,“法律”仅限于狭义上,即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因而与其字面含义相一致。并且,德、日学者所使用的法律优先一词,只是说“行政”是广义上的,即法律优越于一切行政活动,而其中的“法律”在本意上则仅限于狭义上使用。因此,将法律优先的基本涵义限定在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上是适当的。这样,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一起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共同说明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进而与职权法定原则一起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定原则或者依法行政原则的完整内容。
据此,法律优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法律对于行政立法几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优越地位。从这个角度而言,法律优先实质上强调的是法律的位阶体系。所谓法律位阶,是指“一部法律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纵向地位。”
在我国,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居于立法活动的主导与核心地位,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依据和基础。行政立法为从属性立法,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保留之外的立法,并要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法律优先原则作为法律位阶的行政立法中具体作用的客观要求,在强调国家立法权限与行政立法权限划分的同时,侧重于要求低位阶法律规范的制定必须以高位阶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前者必须服从于后者,并不得与之相抵触。
据此,法律优先原则又可具体导出“根据(法律)”和“不相抵触”两个派生性原则:
一是“根据(法律)”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立法应服从法律位阶的要求,以上位法作为行政立法的根据。“根据(法律)”原则理清了立法权在不同地位的国家机关的权限划分标准,保障了国家立法体系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同时也是对行政立法内容的一种限定,使行政立法遵循上位法的规定,符合内容合法有效的成立要件。
二是“不抵触”原则。所谓“不抵触”,是指在法律位阶的层级结构中,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的法律相冲突,凡有冲突应以上位阶的法律为准绳。与“根据(法律)”原则相比,“不抵触”原则主要侧重于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而进行行政立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其立法内容不得与法律相悖。

❻ 法律优先是合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法律分析:法律优先原则是行政合法原则的主要表现。法律优先原则,又称为法律优位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行政决定都要服从宪法和法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热点内容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