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161条

行政诉讼法161条

发布时间: 2023-07-16 13:15:40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一条第三项规定

首先来看一下法条原文:

第六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这一条是对于上诉案件的规定。要理解这条法规,要结合第六条的规定来看。

第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我国诉讼法体系是用两审终审制,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诉讼法,在刑事、民事诉讼中都在采用。行政诉讼尖第六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区别就在于认定事实是否清楚,在认定事实清楚的情形下,适用前两款规定。在“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是案件实体方面;“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这是程序方面。在这两种情形下,上级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就是说上级法院对这两种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发回重审或直接改判,至于采用哪一种,上级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审判资源决定。

如果是上级法院直接查清事实后改判,这个判决或裁定就是第二审判决或裁定,是终审判决或裁定,不能再上诉。如对此不服,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申诉。

如果是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那就是重新进行第一审程序,重审的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② 行政诉讼法第十六条

法律主观:

诉讼和仲裁都是解决纠纷两个法律途径,为了保证诉讼仲裁的顺利开展,国家有一系列的诉讼仲裁法规,保障了诉讼仲裁的运行,其中也规范了司法工作人员的行为,维护司法的威严和公正。
法宽轮条内容: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释义:厅乱本条是对审判组织的规定。
合议制是指由几名审判员或审判员、陪审员共同审理案件的制度。根据本法的规定,行政案件的审理只采用合议制的形式。由于不少行政案件专业性较强,审判人员不可能掌握所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本条对陪审员参加合议庭作出了规定。行政案件的合议庭,应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由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主持合议庭的审判工作。合议庭组成人员权利平等,对于案件的调查、审理、裁判及其他重要问题,都须由全体人员慎伏信共同研究。合议庭评议案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对于少数不同意见,也应如实记入评议笔录。
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本款是关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情形下的起诉期限】的规定,本款规定将起诉期限从旧法的3个月改为6个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本款是【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情形下的起诉期限】的规定,是将高法行诉法解释第42条规定的内容纳入。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法规里这的20年,指的是特殊的不动产纠纷案件,如房屋纠纷,自相关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最长不超过20年,超过二十年则失去时效利益,起诉后不能获得救济。主要是督促当事人积极行使诉权,不要消极对待时效权益。

法律客观: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政诉讼法典。这就是1989年4月4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的,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部法律分11章75条,主要内容有行政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管辖、受理、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的证据;执行;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涉外行政诉讼等。另一种是散见在许多具体的、单一的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9条规定:“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类似这样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就行政诉讼所作的某些解释和规定,也可以认为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行政诉讼法在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支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③ 诉讼法有追讼识情人的吗

本文由眉山普法组织。请转载。转载推文时,请注明是从眉山浦发微信官方账号转来的,否则视为侵权

行政诉讼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诉讼法》第45条)

【直接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20年以上的房地产案件,以及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以上的其他案件。(《诉讼法》第46条)

【对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行政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和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履行保护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前款规定的期限不限制提起诉讼。(《诉讼法》第47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

(法释[2018]1号第66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释[2015]9号解释41,2018年2月8日前有效)

【未告知追诉期限】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追诉期限的,追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追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一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律解释解释[2018]1号第64条,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备注:不告知追诉期限的,最长追诉期限可以适用2年,也可以适用1年,适用最有利于原告追诉的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内容的,追诉期限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诉讼法》第48条)

被告提交了答复

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行为的证据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诉讼法》第67条)

申请退股

【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在开庭时提出;审判开始后知道撤销理由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加案件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诉讼解释第74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口头或者书面决定。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是法定撤诉理由的申请。(诉讼解释第74条)

【复议】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不停止参加案件工作。对于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诉讼解释第74条)

一审时限

【普通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诉讼法》第81条)

【简易程序】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自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诉讼法》第83条)

发送判决文件

公开审理的案件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公开宣布判决。

【发送判决书】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判决。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上诉期限和上诉人民法院。(《诉讼法》第80条)

上诉期

【上诉期限】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有权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逾期不上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具有法律效力(《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上诉的,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人数提交上诉副本。原审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应当在五日内向对方当事人发送申诉副本,对方当事人应当在收到申诉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复。原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发送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当原审人民法院收到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拒绝立案或者驳回起诉是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者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了诉讼请求的;

(七)根据原判决或裁定撤销或变更法律的文件;

(八)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法》第91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在法律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中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三)原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文件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解释第110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可以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另一方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再审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审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

再审时限

【再审时限】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第一审法院作出,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对判决或者裁定提出上诉;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二审法院作出,按照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审判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九条)

检察院抗诉再审

【检察院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但已经由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诉讼解释第124条)

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发现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再审,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决定不再审的,应当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诉讼解释第126条)

人民法院审理因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检察建议而决定再审的案件,不受以前已经作出的驳回当事人再审申请的裁定的限制。(诉讼解释第127条)

应用程序执行周期

【申请执行】申请期限

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

【法院审查执行期间】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对驳回决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55条第2款)

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

【执行】无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应当在被执行人法定追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交。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房地产的,由房地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诉讼解释》第157条第1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或者不履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诉讼法》第97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无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法》第53条)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由我院负责执行非诉讼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诉讼解释》第一百六十条)

行政机关对不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61条第2款)

其他的

【民事诉讼法适用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于期限、送达、财产保全、开庭、调解、中止诉讼、终止诉讼、简易程序和执行,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审判和执行的监督。(《诉讼法》第101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该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诉讼解释第162条)

本文中的诉讼法是指2017年第二次修订的《行政诉讼法》

本条解释指:发市[2018]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④ !行政法律规范涉及的主要时限规定汇总

行政许可法
一般时限: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许可法》第42条)
统一办理时限: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行政许可法》第42条)
下级审查: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许可法》第43条)
颁发送达: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行政许可法》第44条)
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行政许可法》第47条、第48条)
延续: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许可法》第50条)
检验检测检疫:行政大裤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行政许可法》第55条)
行政处罚法
追诉时效: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处罚法》第36条)
办案时限:行政机关应当自行政处罚案件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行政处罚法》第60条)
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罚法》第61条)
听证: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五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听证的时间、地点;(《行政处罚法》第64条)
罚款: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或者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缴纳罚款。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行政处罚法》第67条、第68条、第71条)
行政强制法
查封、扣押: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强制法》第25条)
冻结:依照法律规定冻结存款、汇款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向当事人交付冻结决定书。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三十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尺陪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强制法》第31条、第32条)
中止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行政强制法》第39条)
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法》第46条)
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法》第53条)
法院受理: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在五日内受理。(《行政强制法》第56条)
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执行裁定。人民法院发现滚困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裁定不予执行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法》第57条)
复议:行政机关对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和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行政强制法》第57条)
特殊情况:因情况紧急,为保障公共安全,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立即执行。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应当自作出执行裁定之日起五日内执行。(《行政强制法》第59条)
行政复议法
申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行政复议法》第9条)
受理: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行政复议法》第17条)
多个受理机关: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由最先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受理;同时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在10日内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在10日内指定受理机关。(《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30条)
补正: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自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29条)
转送:属于其他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自接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七日内,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法》第18条)
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19条)
发送: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行政复议法》第23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一)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本法第七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处理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七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六十日内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二)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七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行政复议法》第26条、第27条)
纠正:有关机关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之日起60日内将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通报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法》第57条)
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行政复议法》第31条)
行政诉讼法
复议后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45条)
直接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诉讼法》第46条)
申请保护:(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行政诉讼法》第47条)
特殊情况:(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行政诉讼法》第48条、第51条)
发送:涉及一审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行政诉讼法》第67条)
回避: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对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属于法定回避事由的申请,法庭可以依法当庭驳回。
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74条)
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行政诉讼法》第81条、第83条)
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发送其他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二)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发送上诉人。(三)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第85条,《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08条)
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诉讼法》第88条)
再审: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审理的,适用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审理期限。审理期限自再审立案的次日起算。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开庭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25条、第126条)
规范性文件审查: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向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修改或者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建议。接收司法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司法建议之日起六十日内予以书面答复。情况紧急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制定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立即停止执行该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49条)
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规定。
(一)没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行政裁决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六个月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享有权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行政裁决,参照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规定。
(三)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应当在五日内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四)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并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53条、第156条、第157条、第158条、第160条)
复议:(一)行政机关对不予受理裁定有异议,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二)行政机关对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61条)
国家赔偿法
受理:涉及行政赔偿的,赔偿请求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国家赔偿法》第12条)
决定:涉及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国家赔偿法》第13条)
送达:涉及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的,(一)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二)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国家赔偿法》第13条)
提起诉讼:涉及行政赔偿的,(一)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国家赔偿法》第14条)
申请复议:涉及司法赔偿的,(一)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二)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国家赔偿法》第24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涉及司法赔偿的,(一)赔偿请求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二)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三)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决定;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国家赔偿法》第25条、第28条)
时效: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国家赔偿法》第39条)
中止: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国家赔偿法》第39条)

⑤ 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情形有哪些

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如下:
1、行政自由裁量权案件。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机关为行为时受法律、法规约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两种。
2、行政裁决案件。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3、行政合同案件。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4、行政指导案件。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现特定行政目的,遵循法律位阶原则,制定诱导性法律规则、政策;或者依据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与政策,针对特定相对方,采用具体的示范、建议、劝告、警告、鼓励、指示等非强制性方式,并施以利益诱导,促使相对方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之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5、行政不作为案件。根据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每个行政机关都有其特定的行政职权和责任,作为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既不能放弃,也不能滥用。
6、行政许可案件。《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7、行政征收案件。所谓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8、行政补偿案件。所谓行政补偿是行政主体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的附随效果而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及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以公平原则并通过正当程序对所遭受的损害给予补偿的法律制度。
9、被诉行政行为有瑕疵,但不宜判决变更或撤消的案件。有些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违法之处或有瑕疵,但判决改变或撤消具体行政行为代价过大,也可以考虑通过平衡当事人的利益,通过调解予以解决。
一、行政诉讼是否可以调解
行政诉讼一般不适用调解。与审理民事案件不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行政赔偿事宜外,不得采用调解方式,也不得以调解方式结案。
原因有两个,一是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此合法性的判断有明确有事实标准和法律依据,不容争议双方当事人相互协商。因此,具体行政行为要不合法,要不违法,在合法与违法之间或存在其他可能性,也就不存在法院调解的空间和余地。第二,调解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必须对其权利享有实体上的处分权,而在行政案件当事人中,虽然原告可能享有一定的实体处分权,但被告行政机关因为行使的是国家管理权,这些职权同时也是其法定职责,不允许其随意处分。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是什么
根据《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在诉讼中还有放弃、变更和增加诉讼请求的权利;
2、被告对原告的起诉,有应诉答辩的权利;
3、申请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回避的权利;
4、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6、经人民法院许可,向证人、鉴定人和勘验人员发问的权利;
7、经人民法院许可,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及有关法律文件的权利,但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
8、查阅、改正庭审笔录的权利;
9、在审判前,原告有撤诉的权利,被告有发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
10、在诉讼过程中有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
(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
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行政复议请求、事实、理由和调解结果,并加盖行政复议机关印章。行政复议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前一方反悔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⑥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与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1,《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1)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认为行政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违法违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监察机关、该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认为有犯罪行为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2)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2,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3,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2),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

热点内容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
中华全民共和国合同法 发布:2025-01-11 14:20:17 浏览:238
劳动法中关于被辞退员工工资待遇 发布:2025-01-11 13:45:31 浏览:550
高要司法局 发布:2025-01-11 13:44:53 浏览:125
最早货币立法 发布:2025-01-11 13:40:11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