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54条第四款

民事诉讼法54条第四款

发布时间: 2023-09-03 12:25:08

⑴ 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法律

诉讼法是什么意思?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无争议案件,是指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非诉讼程序的类型主要是选民资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踪和死亡的案件;确定公民丧失能力和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没有所有人确定财产的情况;监督程序;公开提醒程序以及公司法人破产和债务偿还程序。具体而言,非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

非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有什么区别?与诉讼业务相对应的非诉讼程序,是指律师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处理当事人。该委员会有相关法律事务。区别:具有不同概念的民事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无争议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民事非诉讼案件是民事诉讼案件的相应概念。民事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纠纷或其他民事纠纷而形成的民事案件。无论是民事诉讼案件还是民事非诉讼案件,均属于民事案件类别,适用于民事诉讼法。具有不同特征的民事非诉讼案件的特征是“无民事权利义务义务争议”。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非诉讼程序的立法来看,有两种“无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情况:第一,当事方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公民A。在申请宣布其妻子B的死亡时,A和B之间没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争议;其次,在另一方的争议中没有明确的对方,因此在申请人要求人民法院处理民事问题时,也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由于丢失账单的人不知道当前的持票人,因此他不能与他人发生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扩展信息:非程序法是解决非诉讼案件的程序法。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非争议案件,是指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必须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的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4条,非诉讼程序的类型主要是选民资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踪和死亡的案件;确定公民丧失能力和能力受限的案例。
具体而言,非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参考文献Sogou网络全书非程序性法律非程序性程序的定义及其与程序性程序的区别:民事非诉讼案件也称为民事非争议案件,指的是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但必须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民事非诉讼案件是民事诉讼案件的相应概念。民事诉讼案件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纠纷或其他民事纠纷而形成的民事案件。无论是民事诉讼案件还是民事非诉讼案件,均属于民事案件类别,适用于民事诉讼法。 2.民事非诉讼案件的特点是“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端”。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非诉讼程序的立法来看,存在三种“无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案例:第一,当事方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公民A。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妻子乙死亡,甲,乙之间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其次,在另一方的争议中没有明确的对方,因此在申请人要求人民法院处理民事问题时,也没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例如,丢失账单的人不会与其他人发生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因为他不知道当前的持票人;第三,当事方自身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没有争议,但被申请人被允许在特定时间表达其公民权利和义务。例如,提议的债权人提出的债权之争是明确和无争议的,但是在发出付款命令后的法定期限内,允许债务人对债务提出异议。简而言之,非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接受的程序,其目的不是解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接受该倡议。此类案件仍要求当事各方向法院求助。我国将强制执行法纳入民事诉讼法,许多国家将强制执行法作为单独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予以分开。从理论上讲,非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存在差异。诉讼程序是通过法院的司法权解决争议的程序,非诉讼程序是通过法院以外的机构(例如仲裁)解决争议的程序。在诉讼程序中,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之间也存在差异。前者是解决实体权利和义务争端的法律程序,而后者是解决实体权利和义务争端的法律程序。
俗语说,民事执行程序是“诉讼程序”中的“非诉讼程序”。诉讼程序也可以分为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该审判程序除解决实质性权利和义务争端的程序外,还包括非诉讼审判程序。诉讼是指争端的一方通过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另一方来解决争端的形式。这是一项法律诉讼,分为两种: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前检察官是受害者。由于存在未解决的争端,他诉诸法律。后者涉及刑事犯罪,政府当局指控嫌疑犯。非诉讼业务,是与诉讼业务相对应的律师,是指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处理与法院,仲裁委员会无关的法律事务的律师。非诉讼业务主要包括咨询,书籍写作服务,特殊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其他服务。

⑵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的规定是什么

证据 作为 民事诉讼法 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人 的证言在证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民事 诉讼 中的证人是必须要出庭作证的,那么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可以不用出庭作证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 的有关问题如下所述。 一、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的要求 1、证人具有生理和精神上的能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由此可见,证人的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对于证言可信性的影响,并不影响其为证人的资格,其证言的可信性则要求在法庭审判活动中由法官综合判断。 2、证人对相关事实亲身感知,并且能够正确表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其书面证言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据此,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予以准许的,在 开庭审理 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 等相关问题如上所述。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关于民事诉讼法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证人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必须出庭作证,有法律允许的可以不出庭的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提交书面证言或者是视听资料的方式作证。因此证人在没有上述情况的时候必须出庭作证。

⑶ 民诉法解释54条如何理解

法律分析:挂靠经营是建筑行业的一大顽疾,挂靠双方与各交易方之间的纠纷颇多。以商品混凝土买卖合同为例,挂靠人拖欠第三方材料款引发的纠纷使得第三方的权利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1.从立法目的来看,民诉法解释第54条“规定这一条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规制挂靠行为”。根据当事人请求,判决挂靠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可以有效防止挂靠双方利用挂靠关系而相互推委责任,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性权利,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本意。

2.“挂靠人和被挂靠人通常是承担连带责任。”挂靠人以被挂靠人的名义对外经营,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具有欺诈性质的民事行为,在旅游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对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非常明确。

3.建筑业中的挂靠行为是违背建筑法行政许可、规避国家建筑行业准入制度的违法行为,使国家通过企业建筑资质的形式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目的落空。由被挂靠人在民事上承担连带责任,增加其违法成本,有利于遏制被挂靠人的违法出借行为。同时有助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顺利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打击违法行为,具有通过私法手段实现公法目的的作用,从而实现私法与公法的协调统一。

4.挂靠经营方式中,被挂靠人违法出借资质收取服务费,违背了“任何人不得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原则。只有对被挂靠人的行为给与否定性评价,由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其民事赔偿责任,才会让被挂靠人的出借行为无利可图,从而遏制被挂靠人的违法出借行为。

5.挂靠经营方式中,被挂靠人违法将其建筑业企业资质出借给低资质或无资质的挂靠人,允许挂靠人以其名义大肆承揽建筑工程,就等于开启了危险作业的大门,被挂靠人应当对挂靠人在经营活动中带来的风险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审判效果。

6.挂靠经营方式中,挂靠人经济实力很弱,与其交易的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而得不到合理、有效救济,挂靠人、被挂靠人与当事人之间越来越多的纠纷势必会导致矛盾激化。被挂靠人的赔偿能力往往要比挂靠人更强,由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有利于判决得到及时执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第五十四条 以挂靠形式从事民事活动,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该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为共同诉讼人。

⑷ 民诉法条对照记民事诉讼法

1、关于管辖
(1)《民事诉讼法》第19条——《民诉意见》第1、2条;
(2)《民事诉讼法》第20条——《民诉意见》第3条;
(3)《民事诉讼法》第22条——《民诉意见》第4、5、27条;
(4)《民事诉讼法》第23条——《民诉意见》第6、7、8、9、11条;
(5)《民事诉讼法》第24条——《民诉意见》第18-22条;
(6)《民事诉讼法》第25条——《民诉意见》第23、24条;
(7)《民事诉讼法》第26条——《民诉意见》第25条;
(8)《民事诉讼法扒银》第27条——《民诉意见》第26条;
(9)《民事诉讼法》第28条——《民诉意见》第30条;
(10)《民事诉讼法》第29条——《民诉意见》第28、29条;
(11)《民事诉讼法》第34、246条——《民诉意见》第305条;
(12)《民事诉讼法》第35条——《民诉意见》第33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1、2条;
(13)《民事诉讼法》第37条——《民诉意见》第36、37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春培宴若干规定》第3、4条;
--------------------------------------------------------------------------------
2.关于诉讼参加人
(1)《民事诉讼法》第49条——《民诉意见》第38、40条;
(2)《民事诉讼法》第54条——《民诉意见》第59、60、62条;
(3)《民事诉讼法》第55条——《民诉意见》第59、64,130条;
(4)《民事诉讼法》第56条——《民诉意见》第65、66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9-11条;
(5)《民事诉讼法》第57条——《民诉意见》第67条;
(6)《民事诉讼法》第59条——《民诉意见》第69条。
3.关于证据
(1)《民事诉讼法》第63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26-30条;
(2)《民事诉讼法》第65条——《民中渣诉意见》第77条;
(3)《民事诉讼法》第66条——《民诉意见》第154条;
(4)《民事诉讼法》第70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25条;
(5)《民事诉讼法》第71条——《关于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22条;
4.关于期间、送达
(1)《民事诉讼法》第75条——《民诉意见》第79条;
(2)《民事诉讼法》第79条——《民诉意见》第82条;
(3)《民事诉讼法》第80条——《民诉意见》第85、86条;
(4)《民事诉讼法》第81、82条——《民诉意见》第87条;
5.关于调解
(1)《民事诉讼法》第85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38条;
(2)《民事诉讼法》第89条——《民诉意见》第96条;
6关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1)《民事诉讼法》第93条——《民诉意见》第31、32、98、128条;
(2)《民事诉讼法》第94条——《民诉意见》第99-102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13、14条;
(3)《民事诉讼法》第97条——《民诉意见》第106、107条;
(4)《民事诉讼法》第98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18条;
7.关于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1)《民事诉讼法》第100条——《民诉意见》第112、113条;
(2)《民事诉讼法》第101、102条——《民诉意见》第114、118、125条;
(3)《民事诉讼法》第102条——《民诉意见》第123、126、127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0条;《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1条;
(4)《民事诉讼法》第106条——《民诉意见》第120条;
8.关于第一审普通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民诉意见》第139条;《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
(2)《民事诉讼法》第109条——《民诉意见》第140条;
](3)《民事诉讼法》第111条——《民诉意见》第141-150条;
(4)《民事诉讼法》第112条——《民诉意见》第80条;
(5)《民事诉讼法》第115条——《关于在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6条;
(6)《民事诉讼法》第116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5条;
(7)《民事诉讼法》第124条——《关于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
(8)《民事诉讼法》第127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6条;
(9)《民事诉讼法》第128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37条;
(10)《民事诉讼法》第129条——《民诉意见》第158、159条;
(11)《民事诉讼法》第135条——《民诉意见》第164条;
(12)《民事诉讼法》第140条——《民诉意见》第166条;
9.关于简易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42条——《民诉意见》第168条;
(2)《民事诉讼法》第146条——《民诉意见》第170条;
10.关于第二审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51条——《民诉意见》第180条;《关于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5条;
(2)《民事诉讼法》第152条——《民诉意见》第188条;《关于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7条;
(3)《民事诉讼法》第153条——《民诉意见》第181条;《关于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8条;
11.关于特别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68条——《民诉意见》第196条;
12.关于监督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77条——《民诉意见》第199-202条;
(2)《民事诉讼法》第182条——《民诉意见》第212条;
13.关于督促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89条——《民诉意见》第132、215条;
(2)《民事诉讼法》第192条——《民诉意见》第221、222条;
14.关于公示催告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93条——《民诉意见》第134、226条;
(2)《民事诉讼法》第194条——《民诉意见》第228、229条;
(3)《民事诉讼法》第196条——《民诉意见》第135、238条;
(4)《民事诉讼法》第198条——《民诉意见》第135、239条;
15.关于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199条——《民诉意见》第136条;
(2)《民事诉讼法》第200条——《民诉意见》第243、248条;
(3)《民事诉讼法》第201条——《民诉意见》第246条;
(4)《民事诉讼法》第203条——《民诉意见》第241条;
16.关于执行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207条——《民诉意见》第256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0、11条;
(2)《民事诉讼法》第208条——《民诉意见》第257条;
(3)《民事诉讼法》第210条——《民诉意见》第259-265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3条;
(4)《民事诉讼法》第211条——《民诉意见》第266、267条;
(5)《民事诉讼法》第212条——《民诉意见》第268、269条;
(6)《民事诉讼法》第213条——《民诉意见》第271条;
(7)《民事诉讼法》第214条——《民诉意见》第111、275条;
(8)《民事诉讼法》第216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8、19条;
(9)《民事诉讼法》第217条——《民诉意见》第278条;
(10)《民事诉讼法》第220条——《民诉意见》第279条;
(11)《民事诉讼法》第227条——《民诉意见》第286条;
(12)《民事诉讼法》第231条——《民诉意见》第283条;
(13)《民事诉讼法》第232条——《民诉意见》第294条;
(14)《民事诉讼法》第233条——《民诉意见》第296条;
(15)《民事诉讼法》第234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2条;
(16)《民事诉讼法》第235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8条;
17.关于涉外程序
(1)《民事诉讼法》第237条——《民诉意见》第304条;
(2)〈〈民事诉讼法〉第240条——《民诉意见》第308、309条;
(3)《民事诉讼法》第246条——《民诉意见》第305条;
(4)《民事诉讼法》第258条——《民诉意见》第317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
(5)《民事诉讼法》第267条——《民诉意见》第318条。

⑸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规定有哪些

民事 诉讼 证人 出庭规定有哪些? 1、证明的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相适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 证据 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能够客观陈述亲身感知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作证的形式: 1、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或双向视听传播技术手段 《 民事诉讼法 》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2、出庭作证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具体程序是: (1)、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申请,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2)、人民法院准许的,在 开庭审理 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 (4)、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据此,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予以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综合上面所说的,证人出庭作证对于一个案件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对于证人出庭作证也作了相关的规定,符合规定的条件才能够进行做证,而且证词必须真实有效,如做伪证,可能还会负法律的责任,实话实说才是在庭上该有的行为。

⑹ 民事诉讼法第54条和第95条规

 62、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代表人为二至五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63、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通知权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记

热点内容
民法于飞老师 发布:2024-11-17 10:58:58 浏览:944
制定规章制度的讨论记录 发布:2024-11-17 10:43:56 浏览:998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17 10:03:42 浏览:690
怒江州司法局 发布:2024-11-17 10:02:14 浏览:696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
邓州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7 09:02:40 浏览:713
条例准则案例试题 发布:2024-11-17 08:49:27 浏览:256
有关经济法小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7 08:48:38 浏览:858
该公司产生法律诉讼 发布:2024-11-17 08:42:29 浏览:476
汉堡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7 08:22:08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