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孙长永刑事诉讼法

孙长永刑事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3-09-07 18:12:34

1. 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怎么样考研考西南政法还是中国政法还是人大吉大

我是西政的。。。虽然不学法。。。考研不懂,其他学校不知道,西政还是很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呐。。。我在贴吧找的攻略,希望有用

(学科带头人:李昌麒教授)

(学科带头人:徐静村教授、田平安教授、孙长永教授)

  • 国家级精品课程

  1. 法理学(负责人:付子堂教授)

  2. 民事诉讼法学(负责人:田平安教授)

  3. 刑事诉讼法学(负责人:徐静村教授)

  4. 经济法学(负责人:李昌麒教授)

  5. 商法学(负责人:赵万一教授)

  6. 民法学(负责人:谭启平教授)

  • 国家级教学团队

  1. 经济法教学团队(负责人:李昌麒教授)

  2. 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负责人:田平安教授)

  3.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负责人:孙长永教授)


另附一图参考。。。

2.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著名教授

1、孙长永

孙长永,男,1964年8月生,安徽寿县人。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唐力

唐力,男,汉族,1964年1月生,四川富顺人,中共党员,研究生,法学博士,法学教授,民事诉讼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领域主要为民事诉讼法、仲裁法、行政诉讼法。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的团队名单

序号 团队名称 带头人 所在学校 1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 姜明安 北京大学 2 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管又飞 北京大学 3 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郭传瑸 北京大学 4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陶 澍 北京大学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团队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 6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伊志宏 中国人民大学 7 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郑杭生/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 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孙宏斌 清华大学 9 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华成英 清华大学 10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 朱颖心 清华大学 1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黄天佑 清华大学 12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卢 苇 北京交通大学 13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 浩 北京交通大学 14 材料学教学团队 强文江 北京科技大学 15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士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6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 纪越峰 北京邮电大学 17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乌云娜 华北电力大学 18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 19 昆虫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 预防兽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21 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彭道黎 北京林业大学 22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郑彩霞 北京林业大学 2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王新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4 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 25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欧阳津 北京师范大学 26 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郭 鹏 北京语言大学 27 财政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俊生 中央财经大学 28 法律史教学团队 朱 勇 中国政法大学 29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力为 北京体育大学 30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团队 韩 力 北京理工大学 31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2 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许晓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33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 侯义斌 北京工业大学 34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 35 儿科学教学团队 李仲智 首都医科大学 36 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书元 首都师范大学 37 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张连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8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 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 39 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 40 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 范守义 外交学院 41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 刘 梦 中华女子学院 4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43 多媒体艺术教学团队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学院 44 日语翻译方向课程教学团队 邱 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5 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 张维良 中国音乐学院 46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 高 镀 北京舞蹈学院 47 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刘业辉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8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世华 南开大学 49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鞠美庭 南开大学 50 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张金利 天津大学 51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王 瑞 天津工业大学 5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赵 征 天津科技大学 53 药理学教学团队 娄建石 天津医科大学 54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团队 修 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 55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 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 56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傅连仲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7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薛 威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58 自动化工程教学团队 孙鹤旭 河北工业大学 59 材料学教学团队 杨庆祥/崔占全 燕山大学 60 冶金工程教学团队 张玉柱 河北理工大学 61 大学英语新模式教学团队 张 森 河北科技大学 62 作物学“三结合”教学团队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 63 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 段相林 河北师范大学 64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团队 王 莹 河北经贸大学 65 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教学团队 朱永全 石家庄铁道学院 66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王世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67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侯维芝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8 物理化学教学团队 武海顺 山西师范大学 69 蒙古族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孟克吉雅 内蒙古大学 70 世界史教学团队 姜桂石 内蒙古民族大学 71 蒙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布仁达来 内蒙古医学院 7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73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魏晓文 大连理工大学 7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左 良 东北大学 75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朱志良 东北大学 76 船艺教学团队 刘正江 大连海事大学 77 工程管理教学团队 刘亚臣 沈阳建筑大学 78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尚 红 中国医科大学 7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丽珠 辽宁师范大学 80 证券投资学教学团队 邢天才 东北财经大学 81 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蒋锦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82 Java系列课程组教学团队 温 涛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83 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滕利荣 吉林大学 84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徐家宁 吉林大学 85 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林 君 吉林大学 86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 潘保芝 吉林大学 8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教学团队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88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姜会林 长春理工大学 89 植物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 90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 郭黎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 91 行政管理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教学团队 何 颖 黑龙江大学 9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刘敬圻 黑龙江大学 93 外科学教学团队 姜洪池 哈尔滨医科大学 94 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吴群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 95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96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隋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97 油气田开发工程教学团队 刘永建 大庆石油学院 98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付家才 黑龙江科技学院 99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团队 杜广平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00 预防医学骨干课程教学团队 姜庆五 复旦大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顾钰民 复旦大学 102 宝石学教学团队 廖宗廷 同济大学 103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 104 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学 105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 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 106 管理信息系统课群教学团队 陈智高 华东理工大学 107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何瑾馨 东华大学 108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华东师范大学 109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110 基础法语教学团队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1 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 何玉长 上海财经大学 112 经济法学本科教学团队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 113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教学团队 徐小萍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114 图文处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姚海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115 交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王肇定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116 社会学专业教学团队 周晓虹 南京大学 117 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 张剑荣 南京大学 118 软件工程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骆 斌 南京大学 119 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胡仁杰 东南大学 120 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黄晓明 东南大学 12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宋爱国 东南大学 122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屠世浩 中国矿业大学 123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过伟敏 江南大学 124 生态学教学团队 胡 锋 南京农业大学 125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高向东 中国药科大学 126 工业设计教学团队 李亚军 南京理工大学 127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成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8 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教学团队 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9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晏世雷 苏州大学 130 水泵及水泵站教学团队 刘 超 扬州大学 131 电气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孙玉坤 江苏大学 132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周作民 南京医科大学 13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134 理论法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夏锦文 南京师范大学 135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周建忠 南通大学 13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顾晓松 南通大学 137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徐汉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38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亚峰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3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戴 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40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李 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41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团队 潘晓弘 浙江大学 14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韦 巍 浙江大学 143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来茂德/夏强 浙江大学 144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沈其君 宁波大学 145 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姜周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147 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金昌 浙江工商大学 148 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 张立钦 浙江林学院 149 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钟晓敏 浙江财经学院 150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周国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151 鞋类专业教学团队 施 凯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52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 谢国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53 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刘业政 合肥工业大学 154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赵 韩 合肥工业大学 155 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向守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缪柏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7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杜先能 安徽大学 158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刘泽功 安徽理工大学 159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程备久 安徽农业大学 160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 王 伦 安徽师范大学 161 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孙道胜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162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彭代银 安徽中医学院 163 海洋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曹文清 厦门大学 16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郑传芳 福建农林大学 165 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杨国豪 集美大学 16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黄志高 福建师范大学 167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168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朱世泽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9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柯黎明 南昌航空大学 170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张艳国 江西师范大学 171 信息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徐升华 江西财经大学 17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魏寒柏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17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徐向艺 山东大学 174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于良春 山东大学 175 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 胡金焱 山东大学 176 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 177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管志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78 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团队 王兰美 山东理工大学 179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团队 李剑萍 聊城大学 18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181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 戚万学 山东师范大学 182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俞祖华 鲁东大学 183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教学团队 李 舫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184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徐 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85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志春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18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高爱国 淄博职业学院 187 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魏新利 郑州大学 188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秦耀辰 河南大学 18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190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高建良 河南理工大学 191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原 方 河南工业大学 192 作物学教学团队 李潮海 河南农业大学 193 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渠桂荣 河南师范大学 194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 边传周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5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杰/周建郑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196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程功臻 武汉大学 19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耀林 武汉大学 198 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 罗以澄 武汉大学 199 社会保障学教学团队 赵 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熊永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 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乔夫 华中科技大学 202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余龙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3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陈汗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4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5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6 生态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 207 土壤学教学团队 黄巧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朱长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9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余厚全 长江大学 210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咸善 三峡大学 2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 李亚伟 武汉科技大学 212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 珩 武汉工程大学 213 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 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 214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姚 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215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陈 彬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16 矿物加工工程教学团队 邱冠周 中南大学 217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谢 赤 湖南大学 218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曾光明 湖南大学 219 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 田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 220 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晋湘 吉首大学 221 包装自动化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张昌凡 湖南工业大学 222 作物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 223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姚守拙 湖南师范大学 224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杨利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25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桑 兵 中山大学 226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 马 骏 中山大学 227 外科学教学团队 梁力建 中山大学 22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韦 岗 华南理工大学 229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黄 平 华南理工大学 230 会计学教学团队 宋献中 暨南大学 231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 罗颂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3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 233 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杨文轩 华南师范大学 234 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35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周福霖 广州大学 236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 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37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张来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38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张基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3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韦 化 广西大学 240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 241 民族学教学团队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 24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彭朝晖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43 民法学教学团队 王崇敏 海南大学 244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曾孝平 重庆大学 24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黄蓉生 西南大学 246 逻辑学教学团队 何向东 西南大学 247 计算机软件教学部教学团队 王国胤 重庆邮电大学 248 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贺建民 重庆理工大学 249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 孙长永 西南政法大学 250 网络与信息安全创新教学团队 龚小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51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李天和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52 药剂学教学团队 张志荣 四川大学 253 几何与代数教学团队 彭联刚 四川大学 254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沈火明 西南交通大学 255 交通工程教学团队 罗 霞 西南交通大学 256 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傅 彦 电子科技大学 257 会计学教学团队 蔡 春 西南财经大学 258 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 殷孟波 西南财经大学 259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学 260 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 261 方剂学教学团队 邓中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王安平 西华师范大学 263 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 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64 审讯学教学团队 陈 真 四川警察学院 265 西餐工艺专业教学团队 梁爱华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66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曹凤/邱士安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67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何 林 贵州大学 26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游泰杰 贵州师范大学 269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田卫民 云南大学 27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迟毅林 昆明理工大学 27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团队 吴伯志/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 27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 刘坚/饶远 云南师范大学 273 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夏昌祥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 杨维周 西藏民族学院 275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276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西安交通大学 277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西安交通大学 278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建朝 长安大学 279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李 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0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1 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 赵 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2 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 田振军 陕西师范大学 283 电子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段哲民 西北工业大学 284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 285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永秀 西北大学 286 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周孝德 西安理工大学 287 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88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建平 西安工业大学 289 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 户思社 西安外国语大学 290 皮革工程教学团队 马建中 陕西科技大学 29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田锋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92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王式功 兰州大学 293 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 朱彦鹏 兰州理工大学 294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田 澍 西北师范大学 295 藏医药学教学团队 李先加 青海大学 296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刘万毅 宁夏大学 297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张建中 宁夏医科大学 29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 新疆大学 299 养牛技术课程教学团队 丑武江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300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 危常州 石河子大学 301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徐 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2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罗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3 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王家耀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304 医院管理课程教学团队 张鹭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5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团队 景在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李云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7 实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郝晓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8 外科学教学团队 窦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4.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初试的参考书每年都不一样么

1-基本上不会有大变化
2- 现提供西南政法大学2015考研书目 供参考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专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国普通高校使用的正式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文章篇目主要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或《中国哲学史》全国普通高校使用的正式教材。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新编伦理学教程》,李春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本教程的中篇“教师职业道德”不在考查范围)
《伦理学引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海山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
3.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五版;
《西方经济学》,黎诣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三版。
4.法学理论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四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四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高阶》(绪论及上编),付子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注:法学理论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5.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或2012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王学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法律硕士
请参考法律硕士联考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
9.刑法
《刑法总论》,李永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修订版;
《刑法分论》,朱建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修订版。
10.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潘金贵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何家弘、刘品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三版;
(2)民事诉讼法方向: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侦查学
《侦查学教程》,任惠华、马方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痕迹学》,邹明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文书检验》,贾治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警察科学
《犯罪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张小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警察法通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李元启,师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公安学基础教程》,公安基础教程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民商法学
《中国民法学》,李开国、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张玉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物权法教程》,刘云生、李开国、孙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合同法》,李开国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商法学》,赵万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陈苇主编,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4.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张今、张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第四版,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法学》第二版,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刘俊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环境资源保护法》,曹明德、张志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国际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张晓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私法》,刘想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国际法》,王玫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法律英语教程》,肖云枢、张剑波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高级英语》(1、2册),张汉熙编著,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李庆生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语PEF考试冲刺教材》(上下册),唐杏英、张曼玉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二外、零起点、成人),蒋财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标准日本语》(中日交流,新版)初级上、下,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新闻学、传播学专业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限新闻学专业考生)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何版本均可;
20.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政治制度》,宋玉波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学原理》,丁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公共管理
《现代行政管理学》,郑传坤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或第二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或第四版。
22.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五版;
《管理经济学》,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五版;
《企业管理学》,吴勤堂、黄兰萍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3.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英语教程》,宋雷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24.新闻与传播硕士
参见第19,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参考范围。
25.公共管理硕士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二)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26.金融硕士
《金融学》,马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司理财》,罗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27.审计硕士
初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使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最新版或《内部审计准则》
加试使用《审计学原理》,李凤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基础会计》,孙国亮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搜查证由谁签发

目前没有合适的关于搜查的司法解释,不过有一篇资料可供参考,完善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的思考
搜查是侦查机关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索、检查的侦查行为。由于搜查不仅可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财产及隐私权造成侵犯,还有可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外的人的权利构成侵扰,故各国在刑事诉讼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搜查程序,一些国家还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第37条和第39条分别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为保证上述规定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45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对搜查程序的规定却过于笼统和简略,只用了区区五个条文(第119-123条)规定了搜查的程序和目的。
由于《刑事诉讼法》远未确立搜查的正当程序,故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搜查行为难以认定,这使得《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刑法》上规定的“非法搜查罪”也往往形同虚置。
(注:实践中查处的非法搜查罪多是无搜查权主体的犯罪,司法工作人员受到追诉的情况很少见。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刑事搜查无法可依,故无非法搜查。)由于搜查程序的欠缺,关于非法证据(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也就缺少了基本的前提,以至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解决上述问题,亟待反思现行的搜查程序,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重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
一、对我国现行搜查制度的反思
1.搜查是侦查机关的独家权力,缺少必要的权力制衡。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搜查的主体是侦查人员(主要指公安人员和检察人员),无论是搜查的决定还是执行均由同一侦查机关负责。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05-206条的规定,搜查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执行搜查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注:参见《刑事法律最新司法解释》编写组:
《刑事法律最新司法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页。)
在自侦案件中,根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7-178条的规定,搜查证由检察长签发,搜查应当在检察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可以有司法警察参加。可见在我国,搜查是侦查机关的独家权力,不受其他权力机关的制衡。这种绝对权力的运作,必然包含着滥用权力的危险。
2.搜查程序可以轻易启动,缺乏应有的证明标准。对于搜查的实质条件(或称搜查理由),《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作规定,只是重复强调“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这一目的性要求,而这实际上是整个侦查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缺乏作为具体侦查行为(在我国搜查通常是强制侦查行为)应有的针对性。
若没有以特定证明标准为核心的搜查理由,仅仅是出于侦查的需要启动搜查程序,势必导致搜查的滥用,其结果是侵害到公民的宪法性权利。
3.搜查证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特定性及针对性。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非在执行逮捕、拘留或遇有紧急情况时,搜查必须持有搜查证。从侦查实践看,《搜查证》是一种填空类文书,共两联——正页和存根。正页应依次填写执行人姓名、被搜查人住址和被搜查人姓名,尾部应加盖公安局长的私章和公安局公章,并填写签发时间;存根应按固定格式的项目,依次填写发文字号、被搜查人姓名、填发时间和填发人。
(注:参见蒋丽华:《法治视野下搜查程序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在我国的搜查证中,既无搜查理由的限制,又不要求明确的搜查对象,也无搜查期限的规定,这无疑为搜查的随意性大开方便之门:侦查人员既有权搜查可能与犯罪有关的一切地方,也可能会对藏匿犯罪人和物证的重要地点视而不顾,搜查证对搜查的指引及限制作用无从体现。
4.粗陋的执行程序,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刑事诉讼法》虽对搜查的执行程序作了些许规定,但仍存在很多漏洞。如缺少有关同意搜查的规定,对搜查的时间、搜查中的保密义务、搜查后果等事项均无规定。在实践中,滥翻乱搜者有之,态度蛮横者有之,在某些情况下给被搜查人造成了不应有的财物毁损及其他不应有的伤害,执法的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5.漠视被搜查人的权利保障,面对非法搜查,被侵害人投告无门。在现行的搜查程序中,被搜查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欠缺从权利的角度对搜查权的制约;对于不符合证据条件的搜查以及违反法定程序的搜查,由于缺少一个中立的第三方,被搜查人无申请权利救济的渠道,只能坐视权利遭受侵犯。
6.对非法搜查的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对非法搜查的程序性规制。虽然《宪法》明令禁止非法搜查,但《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无相应的程序性后果的规定。我国尚未确立非法物证的排除规则,非法搜查所获取的证据在诉讼中通行无阻,可以作为定罪的根据。非法搜查的侦查人员从违法行为中获取了实际利益,导致非法搜查行为的蔓延。一些地方的自侦部门甚至在没有立案、没有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之前即以种种借口对涉嫌职务犯罪人员的人身及办公场所进行搜查,以获取有利于办案的证据。这类做法严重侵犯了被搜查人的权利,也使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
二、两大法系国家搜查制度立法的特点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程序法都是在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由于搜查既关系到犯罪的有效控制又与人权保障紧密相连,英美法系与大陆法国家均对搜查程序在立法或判例中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涉及搜查的理由、权限、具体程序等诸多方面。(注: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虽然两大法系的国家对搜查程序的规定纷繁复杂且各有侧重,英美法系的国家注重启动搜查的正当性,大陆法系的国家强调搜查过程的合法性,但两大法系的国家关于搜查程序的设计还是具有很多共通性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明确规定搜查的实质条件。搜查的实质条件即启动搜查的理由,它通常是决定搜查时所需达到的证据要求。在美国,有证搜查的标准是具备了“可能原因”,可能原因存在的条件是执法人员掌握的事实和情况可以使一个具有合理警觉的人相信在某个地方或某人身上可以找到某件东西。可能原因可能通过下面三个途径而成立:
(1)警察自己对事实或案情的了解;
(2)可靠的第三人(线人)的报告;
(3)信息加上其他佐证。(注:参见程味秋、杨宇冠:《美国刑事诉讼中逮捕和搜查》,《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对于逮捕附带的无证搜查,逮捕的“合理根据”即为搜查的理由。在英国,搜查需要具有“合理的理由”,如对于警察搜查房屋的申请,治安法官确信有合理的理由认为已经实施了严重的可逮捕的犯罪以及申请中有关特定房屋的材料有可能对调查犯罪具有重大价值且该材料可能是相关的证据等,可以批准搜查房屋。(
注:参见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8条,载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译:
《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德国与日本的刑事诉讼法对嫌疑人及嫌疑人以外的人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对后者的规定较为严格。如在日本,对嫌疑人的搜查可概括为“有必要”,而对嫌疑人以外的人的搜查要求存在“足以认为有应予扣押的物品存在的情况”。
2.搜查原则上遵循令状主义的要求,以无证搜查为例外。为防止侦查权的滥用,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实行对侦查权的司法控制。搜查权原则上属于法官,由中立的法官签发搜查证,侦查人员方可持搜查证进行搜查。当然,为控制犯罪的需要,各国在立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一些紧急情况下的例外。在美国,基于《美国宪法》第4条修正案令状主义的要求,搜查证原则上必须由“中立的司法官”签发,侦查机关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有搜查权;英国逮捕前以及附带于逮捕的搜查权属于警察固有的权力,但在其他情况下,除经被搜查人同意或治安法官的许可,不得进行搜查;
《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
“是否搜查,只允许由法官,在延误就有危险时也允许由检察院和它的辅助官员决定。”,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7页。)法国在现行犯罪的侦查中,搜查权属于司法警察官和司法官;正式侦查中的搜查权属于预审法官,但预审法官可以授权司法警察行使。日本无证搜查的权力属于侦查机关,其情形由法律明确规定;有证搜查需经法院许可。
3.搜查证需符合“特定性”的要求。为限制警察权力的滥用,两大法系国家在搜查证上多要求具体地写明搜查的对象,使执行搜查的警察可以合理地确定所要搜查的具体场所、车辆和人。如在美国,对城市内进行的搜查,搜查证必须具体写清所要搜查的建筑物所在的街道及门牌号或其他足以特定的事项;对人身的有效搜查证则必须载明被搜查人姓名或其他足以特定被搜查人的事项。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页。)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15条第6项规定:“搜查令应具体说明提出申请的人的姓名、签发的日期、签发所依据的法规以及将要搜查的房屋,只要有可能应确认要查找的物品及人员。”根据德国宪法法院判例的要求,德国搜查证要求贯彻“特定性”要求,如物品搜查证必须写明所怀疑的犯罪、物品的特征、搜查的地点,说明为什么可以期待在准备搜查的地方可以发现该物品等。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219条规定搜查证必须写明嫌疑人的姓名、罪名,应予搜查的场所、身体或物品,有效期及过期不得执行并退回搜查证的意旨,签发的年、月、日,并由法官签名、盖章。
4.严格细密的搜查程序。为防止搜查的随意性,两大法系国家对执行搜查的程序作了完备的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1)事先向被搜查人宣布搜查意向。美国警察持搜查证进入住所搜查之前,原则上必须先敲门,待告知开门人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之后,才能要求被允许进入住所。但这种宣布也有例外,即根据法律和判例,如果事先宣布有可能造成生命或肢体上的危险或证据被毁灭或嫌疑人逃跑,可以不事先宣布。
(2)严格执行搜查证的要求。在美国,搜查的范围不得超过搜查证上指定的空间范围及物品范围;在英国,一旦搜查证上指明的物品已被发现或者被警察认定不在场所,搜查即应停止。(注: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3)搜查原则上在白天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美国原则上禁止夜间搜查;《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无论是现行犯案件还是预审法官进行的正式侦查,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搜查不得在6时前和21时以后进行。此外,两大法系国家对搜查中的见证人制度、搜查中的安全防范措施及搜查笔录的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5.注重对被搜查人权利的保障。应当明确,前文归纳的几个方面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搜查中关注人权保障的立法理念。与此同时,直接维护被搜查人权利的法律规定也会给我们启发:
(1)搜查不得针对属于特权保护范围内的材料。私权的尊重。
(2)搜查时必须尊重被搜查人的人格,并且尽可能维护其体面。(注:参见《意大利刑事诉讼法》,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3)搜查人有义务事先采取一切措施使职业秘密得以保守和辩护权利获得保障。(注: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余叔通、谢朝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4)对无可疑物品者,出具搜查结果证明书。《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经过搜查没有证物或者没有应当予以没收的物品时,依据被搜查人的请求,应交付该旨意的证明书。《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07条也有近似的规定,反映出对被搜查人名誉权的尊重。
(5)被搜查人的权利救济。《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第5项规定,任何遭受非法搜查和扣押所侵犯的人都可以向地区法院提出动议,要求排除非法搜查和扣押所取得的证据。
6.明确非法搜查的后果。关于非法搜查所获证据的可采性,在各国立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美国,违反《美国宪法》第4条修正案非法搜查获取的证据,一般不得被法院采纳,但出于打击犯罪的考虑,近年来通过判例确立了排除规则的四个主要例外:“善意或诚信例外”、“公共安全例外”、“必然发现例外”和“独立来源例外”;
(注:参见李学军主编:《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英国将是否排除非法证据的决定权交由主持审判的法官自由裁量,《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8条对此作了规定;德国以权衡原则为标准予以处理,即侵犯人的尊严和人格自由所得的证据应予禁用,但对于重大犯罪,前者应当让步;(注:参见陈光中、[加]丹尼尔·普瑞方廷主编: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根据《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191条的规定,违法搜查所获得的证据一律没有证据能力。
三、完善我国刑事搜查制度之路径由于刑事诉讼是强大的国家与弱小的个人之间的理性争讼活动,任何程序的设计都离不开被追诉者权利的维护与防止警察、检察官及法官滥用权力这一永恒的话题。作为侦查行为的搜查由于涉及公民的人身、财产及隐私权等宪法性权利,其程序的设计尤其应以控制侦查权、保障人权为基点。同时,应遵循诉讼固有的模式及规律,以诉讼程序特有的理性方式消解对抗。在遵循上述基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关于搜查程序的共通性规定,重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具体思路如下:
1.引进司法审查机制,原则上由法官决定搜查、签发搜查证如前所述,对侦查权的司法控制是国外刑事诉讼中的普遍做法: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处分决定通常应由法官作出裁决,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搜查的决定权交由法官,首先是实现权力制衡、促进权利保障的需要。为了侦破犯罪,侦查人员总是期望通过搜查获取犯罪证据,对其如果不加以必要的制约和防范,极可能造成搜查的泛滥,伤及公民的宪法性权利。故由侦查人员提出申请,由法官负责审查其理由及必要性、签发搜查证的模式应成为合理的选择。其次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作为冲突双方中的强势一方,侦查机关自行决定搜查违背了“如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程序正义的基本规则,对涉及公民重大权益问题的裁决,应交由中立的法官作出。在我国,有学者主张应赋予检察机关搜查的批准权,以强化检察监督。
(注:参见宋世杰、黄柳:《刑事搜查初探》,《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代表的是国家利益,行使的是控诉职能,与公安机关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都以追诉犯罪为己任,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属于同质监督,这与司法审查所要求的中立性相差甚远,难以实现对人权的切实保障。依照刑事诉讼的自身规律,司法审查只能由法官进行。为此,可在人民法院内设立司法审查庭,专门对搜查等强制性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审查法官专司裁判职能,但仅限于重大程序性问题的裁决,不得参与案件的实体审理。此外,还应明确搜查中令状原则的例外。毕竟,侦查的重要任务是控制犯罪,在法定紧急情况下,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可先行搜查,但事后应尽快取得法官的追认授权。
2.明确搜查的实质条件,严格搜查的启动程序
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搜查的实质条件,对保证搜查的正确运用意义重大。鉴于搜查通常在侦查的初期适用,又关涉被搜查人基本权利的保障,故在设定条件时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应同时包含罪重条件和证据条件两个方面。
(1)搜查应针对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适用。对轻罪不适用强制搜查,但在被搜查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搜查。
(2)应明确搜查的证明标准。考虑到在整个证明标准体系中的层次安排,可确定为“有证据证明有查获嫌疑人或证物的可能”,方可对其人身、物品或住处及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如果事先没有一定的证据表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仅凭怀疑、推测及嫌疑人从前的犯罪记录不得进行搜查。事实上,法官审查搜查申请、签发搜查证的过程属于程序性裁判的过程,依“有裁判必有证明”的原则,这种程序性裁判必须建立在程序性证明的基础上。在围绕搜查证的签发进行的程序性证明活动中,由侦查人员负证明责任,故应在提请搜查的申请中写明该案的犯罪事实、现有证据情况、证据与被搜查人或被搜查场所的关系,且应使法官相信通过搜查可能找到嫌疑人或与案件有关的犯罪证据。
3.强化搜查证的特定性要求,完善搜查的程序规则根据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刑事诉讼法应细化搜查程序,需加强以下方面
:(1)搜查证应写明嫌疑人的姓名、罪名,应予搜查的场所、身体或物品。禁止搜查、扣押与该罪无关的场所、人身及物品,但侦查人员现场发现的淫秽物品、毒品、危险品以及珍贵文物、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除外。
(2)明确搜查证的有效期及执行时间。搜查证的有效期应为30日,逾期则不能执行搜查,需重新申请签发搜查证;禁止重复搜查;搜查应在白天进行,除非法定紧急情况或者逮捕、拘留附带下的搜查,对住宅的搜查禁止在早6时前晚9时后进行。
(3)明确开始搜查时的告知程序,使被搜查人了解侦查人员的意图;搜查应以文明合法的方式进行,应尊重被搜查人的人格尊严。
(4)规定搜查人员的保密义务。严格禁止搜查人员泄露在搜查中获悉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等,对违反义务者处以司法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其法律责任
(5)当没有搜查到嫌疑人及相关犯罪证据时,侦查机关应向被搜查人出具证明,以消除不良影响。此外,法律应明确规定无证搜查的情形,以防止搜查的随意化。
4.确立对非法搜查的程序性制裁机制,以结果规制过程“法律不允许违法者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得利益。因此,对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应当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使违法者受到适当的法律制裁,被剥夺因违法而取得的不当利益,从而承担消极的法律后果。”
(注:陈瑞华:《大陆法中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违反实体法如此,违反程序法亦然。对非法搜查的程序性制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明确非法搜查获取的证据的效力,确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考虑到控制犯罪的需要,对非法搜查所获取的证据予以全面排除是不切实际的;当务之急是从维护宪法的至上性出发,排除通过侵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而获得的非法证据,诸如未经司法授权而进行的搜查所获取的证据、无法定理由进行搜查所获取的证据、搜查中严重侵犯被搜查人的重大权益所获取的证据,等等。二是通过程序性裁判建立对非法搜查的程序性制裁机制,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落到实处。
(1)《刑事诉讼法》应赋予任何遭受非法搜查侵犯的人都可以向法院提出动议、要求排除非法搜查所获取证据的效力的权利。
(2)法官应就此举行一个由控辩双方参与的专门的听证程序,针对是否存在非法搜查问题进行程序性裁判。在围绕搜查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所进行的程序性证明活动中,应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原则,即由侦查人员提出证据证明搜查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如不能尽到证明责任,则需承担非法证据被排除的程序性制裁后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

6. 西南政法大学哪个专业最好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被誉为我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建校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多万人,是中国培养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
国家重点学科
经济法学(学科带头人:李昌麒教授) 诉讼法学(学科带头人:徐静村教授、田平安教授、孙长永教授)
国家级精品课程
法理学(负责人:付子堂教授) 民事诉讼法学(负责人:田平安教授) 刑事诉讼法学 (负责人:徐静村教授) 经济法学(负责人:李昌麒教授) 商法学(负责人:赵万一教授) 民法学(负责人:谭启平教授)
国家级教学团队
经济法教学团队(负责人:李昌麒教授) 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负责人:田平安教授)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负责人:孙长永教授)
重庆市重点学科
法学一级学科 政治学理论 新闻学 市级重点基地 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 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 诉讼法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 重庆高校物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一级学科博士点 法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诉讼法学 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司法制度(自主设置) 知识产权法学(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点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学 哲学 公共管理 新闻传播学 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伦理学 国民经济学政治学理论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专业学位点 法律硕士 新闻传播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MPA) 翻译硕士
西政是非常好的学校,预祝你明年金榜题名~

7. 西南政法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1.哲学专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哲学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哲学导论》,张世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

3.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五版;

4.法学理论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高阶》(绪论及上编),付子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注:法学理论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5.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或2012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王学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8.法律硕士

请参考法律硕士联考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

9.刑法学

《刑法总论》,李永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刑法分论》,朱建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10.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证据法学》(修订版),潘金贵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第五版),何家弘、刘品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2)民事诉讼法方向: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1.侦查学

《侦查学教程》,任惠华、马方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痕迹学》,邹明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文书检验》,贾治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警察科学

《犯罪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张小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警察法通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李元启,师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公安学基础教程》,公安基础教程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民商法学

《中国民法学》,谭启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3月版;

《商法学》,赵万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当代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婚姻家庭继承法比较研究》,陈苇主编,群众出版社2012年版。

14.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张今、张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第四版,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法学》第三版,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刘俊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环境资源保护法》,曹明德、张志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7.国际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张晓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私法》,刘想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国际法》,王玫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应用法学

《法律适用学》,胡建淼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李步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人权之门》,张永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级英语》(1、2册),张汉熙主编、王立礼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版;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

《法语PEF考试冲刺教材》(上下册),唐杏英、张曼玉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新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二外、零起点、成人),蒋财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二外德语科目考生,可任选一公共德语课程教材。

21.新闻学、传播学专业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限新闻学专业考生)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何版本均可;

22.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政治制度》,宋玉波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公共行政学》,邹东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

《公共政策学》,黄顺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24.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管理经济学》(第六版),吴德庆、王保林、马月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企业管理学》,刘新智、黄燕萍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5.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高级英语(第3版)》(1、2册),张汉熙主编,王立礼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汉语写作与网络知识》,刘军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6.新闻与传播硕士

参见第21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参考范围。

27.公共管理硕士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二)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28.金融硕士

《金融学》,马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司理财》,罗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29.审计硕士

初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使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最新版;

或《内部审计准则》

加试使用《审计学原理》(第六版),李凤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会计学基础》,陈艳利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版。

8. 当代我国刑事侦查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意见
侦查与公诉是源与流的关系,长期以来,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重公诉而轻侦查监督的现象,虽然原因诸多,但侦查与公诉分别由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承担的分工,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兼顾二者的侦查监督方面,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
造成侦查监督被动局面的表层原因是立法不完善、缺乏操作性,而深层的原因是侦查监督的基础理论不明确,为什么要设置侦查监督制度?侦查监督的本质是什么?现有的理论研究,以宪法设置了法律监督机关和刑诉法设置了刑事诉讼监督制度为前提,只讨论如何实施侦查监督的问题,很少涉及侦查监督的基础理论。事实上,正是这一基础理论的“缺席”,导致了侦查监督立法中的程序缺陷。
侦查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处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对侦查权的监督也显得尤为重要。从广义上说,对侦查权的监督是来自各个方面、各种途径的,有依照刑事诉讼体制而产生的监督,也有来自国家权力机关以及侦查机关内部的监督,其中,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应该是最具权威性、适法性和现实性的。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局限,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机制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一、刑事侦查监督的概念特征及侦查监督的范围
(一)侦查监督的概念
关于侦查监督的概念,有不少的观点。笔者认为,侦查监督应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案件的审查以及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的监督。
(二)侦查监督的范围
关于侦查监督的范围,除了侦查活动监督之外,是否还包括刑事立案监督以及对侦查机关移送案件的审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工作包括刑事立案监督和刑事侦查活动的监督。另有观点认为,侦查监督就是侦查活动监督,不包括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还有观点认为,侦查监督包括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侦查活动监督。笔者认为,侦查监督包括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以及对侦查过程中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的审查等三项内容。刑事立案监督和审查案件都应该是侦查监督的内容。因为立案是对侦查权的发动和侦查程序的开启,它与侦查过程紧密相联,而且实践中确实存在刑事立案的违法操作现象,所以对刑事立案进行监督,不仅是程序上的必然,也是司法实践的要求。另外,对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移送的提请批捕和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不但是检察机关的职责范围,而且是进行侦查监督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审查案件与侦查活动监督是相互联系,不能绝对脱离的。
(二)侦查监督的对象
关于侦查监督的对象,多数观点认为,侦查监督针对的对象是公安机关;也有观点认为,国家安全机关承担了一部分的侦查任务,所以侦查监督的对象除公安机关外,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机关;还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直接受理自行侦查的案件,实行侦查活动,所以对检察机关自身也应进行侦查监督。笔者认为,尽管实践中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对象主要是公安机关,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切享有侦查权力的机关和部门都应该是侦查监督的对象,它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监管部门以及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等等。
二、我国现行刑事侦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一)刑事诉讼立法上的缺陷
1.对侦查监督的内容、范围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可以进行监督,但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监督的阶段范围、具体内容都没有明确,如哪些情况应当适用侦查监督手段,哪些情况只能适用提出检察建议的方式等也没有加以规定,导致进行监督时缺乏可操作性,继而出现监督的程度、宽严把握不一,监督的方式不规范、难以统一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监督与不监督的随意性。由于法律对监督的情形规定得不明确,所以遇到情况时是否进行监督,往往取决于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和主观认识;(2)监督方式的随意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侦查活动监督的方法有口头通知纠正和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两者的区别在于情节的轻重。但哪些情况属于情节较轻,哪些情况属于情节较重又未作规定,所以在侦查监督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3)监督期限的不确定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刑事立案监督的程序和期限作了较简单的规定,但对侦查活动监督却未作出任何期限上的规定,这就可能出现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监督的无限拖延,以及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及时予以回复的情况;(4)监督效果的盲目性。由于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处分权,所以检察机关在进行监督以后,对监督效果能否实现,总是处于盲目的状态。以上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明确侦查监督卯具体操作规程和具体内容,才能为侦查监督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才能保证侦查监督的顺利实施,达到监督的目的和效果。
2.法律规定公检两家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机制使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三家在刑事诉讼中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这表明公、检、法三家行使刑事职能时处于平行的位置,各自分享权力,三机关的结构不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检察机关很难深人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中去,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另外,尽管法律规定了检察机关享有法律监督权,但公检两家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监督的职能具有逆向性和交错性(如刑诉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具有决定逮捕的权力,同时又赋予了公安机关可以变更逮捕决定的权力),这大大削弱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侦查权力在某些方面的失控,使侦查监督工作步履维艰。如批准逮捕权虽然在检察机关,而对检察机关已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以在不征得检察机关同意的情况下对其变更强制措施(只是事后告知),检察机关发现情况后,即使对公安机关的行为采取监督,也只是一种事后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监督。
3.立法上缺少确保监督效果实现的权力条款或责任条款。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行为的监督权,但是如果出现侦查机关不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的情况时,却没有相应的条款来保证检察机关监督权的实现。如刑诉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倘若公安机关既不说明理由也不予以立案,经检察机关多次监督仍不立案的,检察机关也就没有法定的有效手段来保证监督效果的实现。侦查活动监督也是如此,在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以后,尽管一直进行跟踪监督,但对监督效果能否实现,却始终处于盲目之中。
(二)刑事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侦查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说侦查监督立法上的缺陷是导致侦查监督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客观原因,那么一些检察机关对侦查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则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如有的检察机关考虑到与侦查机关工作上的长期配合关系,出现了宁可放弃一部分侦查监督工作,也要处理好与侦查机关之间的关系的想法;有的考虑到侦查监督立法上的缺陷,监督起来法律依据不足,困难重重,从而出现了畏难情绪。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妨碍了侦查监督工作的进展。
2.监督方式滞后、被动,难以预防和及时纠正侦查中的违法行为。目前,实践中侦查监督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事后监督的形式,即在侦查机关的侦查工作中出现了违法情况后,才予以口头或书面的监督,很少也很难针对侦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渠道主要是从侦查机关报送的案件材料中发现线索,但侦查中的违法情况一般很少反映在案件材料中,即使有所反映,待检察机关审查发现时,有的也是时过境迁,监督难以达到实效。
3.侦查行为所涉及的当事人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在刑事侦查中,很大程度地涉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公民的人身以及其他权利的限制和剥夺等情况,国家法律赋予了侦查机关较大的侦查权能,以求案件得以迅速侦破,相对来说,对涉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就比较弱化。实践中,由于当事人法律意识欠缺,当侦查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力时(如违法取证或刑讯逼供等),很少有人行使监督的权力,对之提出申告。
4.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等部门在监督中缺少必要的沟通,没有形成监督的完整体系。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由于内部各部门在工作中缺乏联系和沟通,相互脱节,各自为政,没有从大局考虑及时互通信息,从而导致监督不到位或监督达不到实效。
三、完善我国刑事侦查监督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侦查监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第76条、第87条、第137条。第7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过程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第137条针对提起公诉程序规定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侦查活动是否合法。以上条款是检察机关进行侦查监督的法律依据。另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1条至390条规定了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但实践中仍然存在应当监督的情形没有法律依据或者监督达不到效果的被动局面,所以,笔者建议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立法中加以规定。
1.确立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过程中的刑事立案、撤案权以及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直接纠正权。根据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有关规定,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过程中,只有建议侦查机关立案或建议纠正违法侦查行为的权力,而没有直接的处分和纠正权。如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检察机关的立案通知书后应当立案。但在实践中,由于对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案件性质认识上的不同,在公安机关接通知后仍不予立案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也只能以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予以督促。在公安机关坚持己见,拖而不立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没有更有效的法定方式予以监督成案。侦查活动监督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笔者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要确立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过程中的直接立案、撤案权以及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直接纠正权。如在刑事诉讼法第87条后面增加“如果公安机关仍不立案的,检察机关可以直接决定立案”的内容,以确保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的发挥。在侦查阶段,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监督、引导的关系,通过有效的监督、引导这种司法控制的手段,使侦查机关的侦查权始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而检察机关始终是要站在公正的法律立场上,为被追诉者和被害者提供一种实质上的法律保护。[3]设立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程序中的最终立案权,就是对侦查行为的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可以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2.立法或司法解释中,明确侦查监督的原则、主体、对象、范围、内容、途径、期限等。(1)原则。侦查监督的原则是侦查监督工作必须把握的灵魂和重心,所以明确侦查监督的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侦查监督工作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第一,依法原则。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而实行的法律监督行为、是检察司法职能的一种体现,所以,检察机关进行侦查监督时,必须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必须遵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不能超越法律进行监督。第二,公正和效率原则。公正和效率是司法行为永远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侦查监督工作的目标也是如此,通过监督,不但使立案和侦查活动依法进行,还要力求案件在实体上公正处理。另外,强调侦查监督的效率,目的是为了使违法侦查行为及时得以纠正,是为了追求更大程度上的公平和正义,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效果。第三,配合与引导原则。与侦查机关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所要求的,而检察机关在必要的时候引导侦查机关收集证据,提出侦查建议则是为了共同的诉讼目的的需要,检察引导侦查的方式可以说是侦查监督所要达到的较理想的模式。(2)主体和对象。侦查监督的主体是检察机关,而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有侦查权力的机关和部门。只有对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尤其是对象)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那么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才显得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3)范围和内容。侦查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刑事立案是否合法的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对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移送的案件的审查。对侦查监督的内容范围加以法律规定,不仅能使一些检察人员克服畏难情绪,也使检察机关开展侦查监督工作更具有适法性。(4)途径和期限。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具体手段、方式,并且规定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期限以及侦查机关和部门对监督的反馈和纠正的期限,这不但有利于监督效果的实现,也有利于避免检察机关滥用侦查监督权。
(二)与公安机关建立“互相配合、引导侦查”的合理关系
侦查监督制度涉及到公、检两家的工作,如何对公检两家在侦查监督中的关系予以合理定位,是关系到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笔者认为,“互相配合、引导侦查”其着重点在于引导,这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所决定的。“引导侦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监督形式出现的引导,目的是为了引导公安机关规范立案以及侦查活动,保证诉讼过程依法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内容有(1)对刑事立案和不应当立案的监督;(2)对侦查过程中违法决定、执行、变更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纠正;(3)对刑讯逼供等侵犯当事人权益的违法情况进行监督和纠正;(4)对侦查过程中违反法定的羁押和办案期限以及错误撤案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纠正。 二是引导具体案件的侦查,主要内容是(1)适时介人公安机关的具体侦查活动,参与重特大案件的讨论,为收集和固定证据提出建议;(2)对侦查中的违法取证行为进行监督并及时提出纠正意见;(3)做好退查案件的《补充侦查提纲》以及审查批捕案件的《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工作,引导侦查机关补充证据时的取证方向。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
制度和措施是侦查监督不断加强的有效保障,当前,要深人开展侦查监督,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检察机关要与公安机关建立切实可行的适时介人侦查的具体制度。适时介人侦查是检察引导侦查的一个重要的切人点,是做好侦查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法律没有对检察机关适时介人侦查工作做出明确规定,所以,检察机关有必要与公安机关建立可具操作性的适时介人侦查的制度。(1)明确适时介人侦查活动的范围,主要是重大、疑难的案件以及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涉黑涉恶和邪教组织的犯罪的案件;(2)明确检察机关介人侦查活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了解案情,参与勘查、讨论和分析案情,为侦查机关在收集和固定证据方面提出建议,履行监督职能,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3)明确适时介人侦查的原则、程序和时间等。
2.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控申、读职侦查等部门要经常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侦查监督的线索和信息,并在工作上相互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如控申、公诉部门可将在来信来访和办案中发现的立案监督线索提供给侦查监督部门,由侦查监督部门审查后决定是否进行立案监督;监所检察、公诉等部门可对在工作中发现的侦查过程中的超期羁押、违法取证、刑讯逼供等情况进行监督,也可将线索移送给侦查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也可将在侦查监督中发现的侦查人员读职犯罪的线索移送给读职侦查部门进行立案侦查。各部门之间还要建立一定的线索、信息联系、登记和反馈制度,定期进行沟通,侦查监督部门掌握信息后及时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形成监督的合力,使侦查监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建立跟踪监督制度。(1)建立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的跟踪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经过立案监督而成案后,应当进行跟踪监督,防止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情况发生。
(2)建立审查逮捕案件的跟踪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对已批捕或不捕案件进行跟踪,对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情况以及对不捕案件的办理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首先,建立侦查活动监督流程表,将批捕案件执行的监督、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不捕案件的监督以及其他情况的监督均及时输人表格,掌握情况。其次,规范不捕退查案件的办理和监督程序。由于对不捕退查案件的办理程序和监督程序,法律未作明确规定,所以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规定公安机关办理不捕退查案件的相对期限;规定检察人员在案件退查期间的监督职责;规定检察机关对退查案件的监督程序。
参考文献:
1、《刑事审判原理》,陈瑞华,1997年北大出版社;
2、《刑事诉讼目的论》,宋英辉,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检察院;
4、《刑事诉讼的理念》,左为民、周长军,法律出版社;
5、《刑事诉讼法精要与依据指引》,邱俊芳,2005年人民出版社;
6、《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2004年内部文献。

9.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诉讼法导师(刑事诉讼法方向)哪个好知情人士前来指点一二吧~

我是西政法学院的研究生,刑诉专业现在排名比较靠前的硕导有以下内几位(按照简章排名选取的前容五名啊,这五个人也算是代表性人物了)

孙长永:十大青年法学家,西政副校长,基本上很少有空带硕士生,不要有奢望

施鹏鹏:我国最年轻的法学教授,法国+西政双料博士,通N种语言,但是已经确定会调出西政,选了也白选

李昌林:貌似已经升任法学院副院长,还是比较有水平的,潜力股

高一飞:刚刚评上教授,很快会评博导,潜力股

潘金贵:也是徐静村高足,以做律师为主,口才很好,跟着他可以学学做律师,也是蛮不错的

施鹏鹏确定会调走,其本人已经在校内向我们证实,我就是法学院的研究生,这种事也不是多光荣的事,没必要杜撰

热点内容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