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227条解释225
① 请问什么叫做案外人
案外人、利害关系人都是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第三人有什么区别,通过以下对执行程序中有案外人、利害关系人表述的部分法律条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案外人实则也是利害关系人,并不是除案件当事人之外的所有第三人,利害关系人也是相对于案件当事人之外的案外人。
利害关系人、案外人都是因执行行为或者对被执行之标的物的执行而直接影响自己权益的执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两者的区分既没有特别的实质意义,也没有法理上的特别理由,只是习惯使然,除与执行标的物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叫案外人外,其他情形下的与执行有利害关系的,则通常称之为利害关系人。需要关注的倒是该第三人与案件的执行其利害关系之所在。
利害关系是指的与执行结果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有间接的利益关系通常不在利害关系之范围内,但如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主张权利的,享有代位或代表主张权利的主体也应认定为与执行结果有利害关系。
物权法第18条规定的可以申请查询
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利害关系人之利害关系可作类似的理解,即与被查询的不动产应有利害关系,包括不动产的抵押权人和优先权人、不动产的用益权人、不动产的共有人(包括未登记但有证据表明的共有人)和实际所有人(如委托代持的委托人)、对不动产采取保全措施的申请保全人和保全机关、不动产的购买人(如与不动产权利人签订有不动产买卖合同的买受人)及和承租人(凭租赁合同)等等。
(1)民事诉讼法227条解释225扩展阅读
对于其他法律规定中的利害关系人大抵其意也如此,如行政法上的利害关系人、民事诉讼中的利害关系人。
一、有权对执行行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这里的有权对法院执行行为提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是指“执行当事人以外,因强制执行而侵害到其法律上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最高法院《关于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规定》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案件被指定执行、提级执行、委托执行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原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的,由提出异议时负责该案件执行的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受指定或者受委托的人民法院是原执行法院的下级人民法院的,仍由原执行法院审查处理。”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即是对执行行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
《关于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规定》规定了利害关系人可以异议的执行行为,换个角度说,就是有哪些因执行行为而认为侵害了自己权益的当事人以外的主体可以以利害关系人的身份对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亦即利害关系人的范围。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行为异议:
(一)认为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违法,妨碍其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受偿的;
(二)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措施违法,妨碍其参与公平竞价的;
(三)认为人民法院的拍卖、变卖或者以物抵债措施违法,侵害其对执行标的的优先购买权的;
(四)认为人民法院要求协助执行的事项超出其协助范围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
(五)认为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人民法院违法执行行为侵害的。”
二、民事执行中有权对执行财产的评估报告异议的“利害关系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报告后,应当在五日内将评估报告发送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评估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评估报告后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
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评估资质或者评估程序严重违法而申请重新评估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应是指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的标的物之执行变现价值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主体,比如标的物上的担保物权人(包括不同优先受偿顺序的担保物权人)、物上法定优先受偿权人、已经采取了查封(广义的查封,包括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查封申请人(包括轮候查封申请人),不应包括被执行人的普通债权人和对执行标的物无物上权利的其他优先受偿权人和被执行人的其他债权人(虽然执行标的物的变现价值对被申请人的这些债权人的债权的实现也有影响,但如果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如此之大,必将降低执行效率和增加执行成本,而这些债权人既未通过自己的主张也未通过法院就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与被执行之标的物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可排除在利害关系人的范围之外),也就是说,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应该是指执行当事人之外的对执行标的物有直接权利(包括物权和物权期待权)的案外人,并且其权利与被执行的标的物的价值有利害关系,如房屋承租人虽然与被执行的标的物虽然有利害关系,但该利害关系是与房屋的使用价值相关而与房屋的价值不直接相关,因此不能成为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其利害关系的基础是买卖是否破租赁和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利害关系人的概念虽与民事诉讼法对执行行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的概念不同,但也属于对执行行为异议的利害关系人之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如果法院在拍卖、变卖执行时违反了上述规定,本条的受到损害的利害关系人同时也是民事诉讼法第225条执行行为的利害关系人。
三、有权对执行标的异议的案外人。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的案外人,“是指执行当事人以外,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认为法院对某一项或几项财产的执行侵害其实体法人的权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本条中的案外人这一用语,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就有人提出不准确,建议改为第三人。但由于当时的修改主要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制度进行修正,对一些枝节问题尽量保持原条文的表述,因此对案外人这一用语一直保留至今”。
在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基本上都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如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四百六十五条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经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不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益的,裁定驳回其异议;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益的,裁定中止执行。
驳回案外人执行异议裁定送达案外人之日起十五日内,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当然,上述司法解释本身也是对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解释。
四、其他执行规定中的案外人和利害关系人。
笔者以下仅选择几个与执行规定有关的司法解释来分析案外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内涵。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七十二条利害关系人对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申请复议的,由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处理。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应与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案外人具有相同的含义,只是一在执行程序中,一审尚未进入执行程序的保全状态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17、当事人、案外人对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申请复议的,由作出裁定的立案机构或者审判机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审查。
当事人、案外人、利害关系人对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实施行为提出异议的,由执行局根据异议事项的性质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或者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进行审查。
当事人、案外人的异议既指向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裁定,又指向实施行为的,一并由作出裁定的立案机构或者审判机构分别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和第二百零二条或者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审查。
最高法院审理公司强制清算会议纪要第二条坚持清算效率原则。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是公司强制清算制度追求的目标之一,要严格而不失快捷地使已经出现解散事由的公司退出市场,将其可能给各方利益主体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人民法院审理强制清算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及时有效地完成清算,保障债权人、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及时得到实现,避免因长期拖延清算给相关利害关系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保障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里的利害关系人是指与清算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相关主体,即债权人、股东等)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一条人民法院执行被执行人对他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作出冻结债权的裁定,并通知该他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
该他人对到期债权有异议,申请执行人请求对异议部分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利害关系人对到期债权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处理。
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到期债权,该他人予以否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里的利害关系人并非民事诉讼法第225条中的利害关系人,而是民事诉讼法第227条中的案外人。在概念的选择上,起草时就有人主张使用案外人或者该他人之外的案外人的表述,以与民事诉讼法第227条保持一致,并避免与民事诉讼法第225条的混淆。但是考虑到对第三人债权执行中,第三人本身就是原执行程序的案外人,为了避免与第三人混淆,本条文最终使用了利害关系人的称谓。”
② 民事诉讼法227条是什么
法律分析:第二百二十七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二十七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③ 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的正确流程是什么
引言、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采用法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篇文章将带大家了解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的正确流程。
异议申请的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第227条的规定,执行异议只能以书面形式提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七十条,“案外人对被执行人主张权利的,他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案外人的异议一般以书面形式提交,并提供案件相关证据。对于书面提出异议有困难的,允许口头提出。”根据本条立法本意和司法实践,书面异议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准许口头提出异议。,但必须做笔录。
三、申请范围。
异议申请的执行范围。我可以对执行提出异议吗?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当事人和有权的当事人只能反对执行。强制执行行为可以对强制执行提出异议,提出时需要提供证据。《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均无相关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案外人异议的处理,当事人和有权人应当提交必要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这样做可以考虑到以下方面。约束当事人和有权势的当事人。当事人、有权人只能在有一定证据证明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才能提出,防止被执行人、有权人随意提出执行异议拖延案件的执行程度。或者转移财产以阻碍案件执行,节约司法资源。如果被执行人或有关有权人随意地提出执行异议,会浪费司法资源,侵占有限的司法资源,也可以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书面异议之日的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责令中止执行;理由不成立的,判定驳回。如果案情复杂,建议直接咨询专业律师。
④ 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采取前款措施,由院长签发搜查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二十七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采取前款措施,由院长签发搜查令。
⑤ 执行裁定后可以申请再审吗
执行异议裁定可以再审。
如果不服执行异议裁定,可以向法院起诉。但如果不服是针对原判决的,应当申请法院再审。
一、执行异议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及227条的规定为执行程序中的权利救济提供了有效途径,与此相应的是2008年9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2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为《执行程序解释》)的第5条到第10条及第15条到第24条。《执行程序解释》明确并细化了《民事诉讼法》第225条和第227条(相应的原《民事诉讼法》第202条、第204条)中模糊或概括的规定。针对第225条规定的司法解释,如“执行法院审查处理执行异议,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执行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被执行人、利害关系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停止相应处分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的,应当继续执行。”等六条解释。
关于执行行为的理解,一般认为是指一个执行案件从立案到执行结案,执行机关作出的一切与该案有关的司法的行为,包括查封、扣押、冻结等控制性行为,拍卖、变卖、划拨等处分性行为,以及变更、追加当事人等裁判性行为,在性质上既有行政性,又兼具司法性。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若执行行为违法,侵害了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利害关系人都有权利请求执行法院予以救济。
执行异议针对的对象是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的执行行为。“该权利是以排斥或阻却法院的强制执行行为为目的,仅仅针对强制执行的种类、方式、争议财产的处分方式、程序等提出异议,不含有确认权利与给付执行标的物内容的权利主张。”而227条的规定针对的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存在实体上争议的处理,请求对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进行裁判以排除强制执行,但执行机构无权就实体上的权利争议进行判定,即便案外人的异议成立,执行机构也无权对实体权利做出处分,对该争议只能由审判机构按照通常的诉讼程序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的指导性观点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难免会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造成侵害,有侵害就应当有相应的救济,如果将异议的范围限定在一类或几类事情上,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救济就会存在盲区,某些违法执行行为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因此,对任何违法的执行行为均允许提出异议,才符合执行救济制度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该意见的适用范围应当加以限制,尽管执行行为存在某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但应当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限制、弥补,而不是对所有存在瑕疵的执行行为都通过执行异议的方式加以解决,防止滥用异议权利直接影响执行效率。
二、执行异议的适用范围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异议针对的客体是法院执行机构在强制执行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执行异议的提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提出异议的主体是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即除当事人以外,还包括因强制执行而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第三人。依据法律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法院可以对执行案件立案时确定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强制执行。如《民诉意见》第300条、《执行规定》第61一69条规定的对债务人到期债权的执行,《执行规定》第80条规定的变更或追加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的投资人为被执行人等等,法院执行机构可依据上述法律条文,对与被执行人存在利益关系的第三人采取执行措施,从而对其财产等其他权利的处分造成影响,若第三人认为此行为存在违法之处,可以提出执行异议。
(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法院的执行行为违法,异议的对象是执行行为本身,不能涉及该执行行为的依据。针对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之外的强制措施提出的异议不应属于执行异议的审查范畴。对执行行为所依据的判决及裁定有异议的,应循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相关判决和裁定;对依据的仲裁裁决或公证债权文书有异议则可以申请法院裁定不予执行。被执行人、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执行阶段裁定撤销或者改正执行行为的依据不符合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的案外人之诉与本文讨论的执行异议有严格的区分,执行机构并不享有实体审判权,如果在执行程序中撤销或改正执行行为所依据的生效判决,则有“以执代审”之嫌。案外人异议之诉,应当由案外人依照程序向法院另行起诉,由立案机关审查后,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
(三)执行异议必须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提出,即只能在执行程序已经开始即已经立案执行且尚未结案时提出。当事人针对执行程序中的任何违法行为均可以提出异议,但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应当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15日内,这既能充分维护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又能保障执行案件的顺利进行。若逾期未提出异议,应当告知其另行起诉,不再在执行程序中处理。本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罗某与被执行人李某、潘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时,依据申请人罗某提供的财产线索,得知李某在乙公司尚有工程款未结清,执行法官于2011年11月9日向第三人乙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执行裁定书,要求扣留、提取李某在其公司的工程款15万元,该公司接受文书后未提出异议。后经多次通知,乙公司仍不予协助执行,本院遂强制扣划乙公司银行账户15万元。乙公司提出执行异议,辩称李某的工程款已经结清,但未提供任何证据。执行裁判合议庭依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李某与乙公司《建筑工程合同书》等证据,驳回了乙公司的异议申请。尽管此异议对本案的执行结果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但组成合议庭、召开听证会等程序对执行进程产生了拖延,影响了执行效率,因此对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时间应当加以规范限制。
(四)执行行为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造成了实质上的影响。执行法院为采取执行措施作出的法律文书,如果依法应当发出而未发出,或者不应发出而发出了,或者发出了错误的法律文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造成影响的,当事人各方均享有提出异议的权利。但未对权利人行使权利造成实质影响的行为应当排除在执行异议范畴之外,如法院之间的委托执行的行为,是法院在面对被执行人或被执行财产在外地的情况下,为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执行成本而采取的执行行为,其本身只是涉及不同地域法院之间的协调问题,其移送的权利在委托法院,执行义务在于受托法院,因不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处分,对此行为不得提出异议。
(五)执行异议的提出须符合法定形式,即提出异议的方式必须为书面形式。如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口头提出异议的,法院应当告知其采用书面异议的形式,并写明事实与理由,提供主要证据,未按照规定提交申请的,不予立案。执行异议应当向执行机构提出,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由异议人向立案机构申请立案,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交由执行机构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⑥ 民事诉讼法225和227条理解
法律分析:对于第225条的解读: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本条是关于对违法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的规定。民事诉讼法在执行程序中确立这一制度,并赋予了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权利。本条中所说的当事人不仅包括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还包括在执行过程中,被人民法院依法变更、追加为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本条中所谓的“利害关系人”是指执行当事人以外,因强制执行而侵害到其法律上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处理执行行为异议时应注意的是,执行行为并没有引发民事主体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作为执行异议事由的执行行为,只是单纯的程序违法或者不当,并没有在执行当事人之间、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之间产生实体权利义务争议。否则,该行为将构成实体性执行救济的事由。
对于第227条的解读:
1、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认为驳回裁定错误的,应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2、申请执行人对中止执行裁定不服的,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执行许可诉讼。
因此:1、对于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法院首先应当进行审查,然后根据书面异议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如果认为提出异议的理由不成立,应当裁定驳回申请,继续执行。如果认为提出异议的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执行。
2、申请执行人对中止执行裁定不服的,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如果执行根据是人民法院自己制作的法律文书,就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中止执行的裁定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申请执行人即应当在中止执行裁定生效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此时间为除斥期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第二百二十七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天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