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关于工会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关于工会的权利义务

发布时间: 2023-09-16 10:01:38

Ⅰ 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什么工会的权利

法律分析:
变化1、新《劳动合同法》中就“用人单位”的概论进一步延伸:在原“我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基础上新增“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纳入“用人单位”主体中,属于新变化,预示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化。
变化2、另外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明确到劳动法适用范围中,预示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更加明细化。
变化3、完善内容:“第四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携碰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这一条款强化了劳动者在其所在的企业中参政议政(当家做主)的权力。包括接下来提出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也是要体现这一用意。
变化4、新《劳动合同法》出现了“政府、企业主、职工的三方机制”即“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这是新《劳动合同法》中增加的新名词,凸显了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深入企业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人方面的干预的决心。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化5、针对一些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问题完善了有关规定。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放宽了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要求;加重了用人芦码单位违法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如新《劳动合同法》中的“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为什么要如此明确化呢!因为近年内出现了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对劳动者的义务,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甚至不承认与劳动者的事实劳动关系。这令很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无处申告。同时,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变化6、长期以来,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明显,经常一年一签,有的甚至一年四签,劳动者提心吊胆,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为了遏制劳动合同短期化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第十四条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规定“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那么不这样做的处罚措施是“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变化7、针对大部分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在进厂时收到服装辩哗谈押金,或要求财物担保的现状 新《劳动合同法》提出“第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第八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变化8、试用期上的新变化:按现行法律规定,职工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由于试用期间职工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在生产旺季大量招用员工,规定较长的试用期,在试用期结束前,以劳动者达不到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变相盘剥劳动者。 还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来规避对职工应尽的法定责任,是近年来在许多用人单位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人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试用期”变成了“白用期”。 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此对试用期的时间周期上作出了严格限定“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同时新的《劳动合同法》为此对试用期工资待遇上作出了严格限定“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第二十一条 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 违反试用规定的处罚“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变化9、针对一些用人单位限制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问题,完善了有关违约金规定。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第二十二条到第二十五条 培训服务期约定中可以约定违约金;规定在竞业限制约定中可以约定违约金;除以上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变化10、有些企业中劳动者会在拒绝错误指令时遭到企业开除,理由是劳动者违反了劳动合同。或者出现某些企业想开除某员工时会故意设置违章指令让员工就范,如员工拒绝执行则此作为解除合同的依据。旧的《劳动法》中第五十五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而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则明确了“第三十二条 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变化11、针对企业通过更换法人而掩盖经济性裁员的目的,新的《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变化12、新《劳动合同法》中试用期内劳动者不能说走就走。见“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旧的《劳动法》中规定“第三十二条,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变化13、不缴社保,劳动者可以终止合同。新《劳动合同法》中“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又约定“第四十六条 有不缴社保情形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而且新法中把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条款放在了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条款的后面,体现了新法中以劳动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重视。
变化14、用人单位可以以支付一个月工资的代价换回“不提前三十个工作日通知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详见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包括工伤、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变化15、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的同时需要向劳动者离职证明和社保转移单。新《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第八十四条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特别规定变化16、没有工会的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时,不能以简单的职工推荐代表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而需要有上级工会指导推荐的代表才有资格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这就使得集体合同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职工的利益。新《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变化17、针对一些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问题,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进行了规范。限定了劳务派遣合同的期限;在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承担用人单位义务外,还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 “第五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第六十条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第六十六条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第九十二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变化18、提出“非全日制”工的概念。并对社会上一些小时工作出约定。如“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
变化19、强化执法细则。
变化20、明确合理的新旧《劳动(合同)法》过渡期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Ⅱ 中华全国总工会如何维护职工权益

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八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

(2)劳动法关于工会的权利义务扩展阅读:

中华全国总工会相关职责:

1、组织和指导各级工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

2、对有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反映职工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

3、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制度和法律、法规草案的拟定;参与职工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Ⅲ 工会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依法维护。

根据《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纪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根据《工会法》第五条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六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3)劳动法关于工会的权利义务扩展阅读

工会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工运方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贯彻执行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和执委会议确定的方针、任务和作出的决议。

(二)依照法律和《中国工会章程》 ,组织和指导各级工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

(三)对有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反映职工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制度和法律、法规草案的拟定;参与职工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四)负责工会理论政策研究,研究制定工会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制度,监督检查《中国工会章程》的贯彻执行;研究指导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

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开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制度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监督保证机制的工作。

(五)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管理省级总工会领导干部,协助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局)管理全国产业工会的领导干部;监督、检查全国总工会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研究制定工会干部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规划,负责市以上工会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会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六)协助国务院做好全国劳模的推荐、评选工作,负责全国劳模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的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

(七)负责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的管理、审查、审计工作;研究制定工会组织兴办职工劳动福利事业的有关制度和规定;负责对工会兴办职工劳动福利事业的指导、协调工作。

(八)负责工会国际联络工作,发展同各国工会的友好关系;负责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工会的交流工作。

(九)承担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Ⅳ 在劳动合动法中规定了工会的哪些权利和职责

《劳动合同法》中工会的职权分析

【摘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既是工会的基本职权,也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工会的职权体系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资双方矛盾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我国新近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的职权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协商权、异议权、签约权、起诉权和监督权。工会的这一职权体系是一个整体,但这些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关于签约权、监督权和起诉权的规定均需要进一步完善。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工会的基本职权,也是工会的基本职责。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可以说是迄今为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以外对工会职权规定得最为详细的法律。该法在劳动者权利的保护、用人单位的义务等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者认为,该法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其对工会职权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工会职权的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会的职权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即协商权、异议权、签约权、起诉权和监督权。下文详述之。
(一)工会的协商权
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对工会协商权并无直接的法律规定,间接涉及工会协商权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这两部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虽然该规定中的“其他形式”应该包括工会形式,但毕竟没有明确赋予工会以协商权,使工会在实践中行使协商权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在第一章“总则”的第4条至第6条中,分3个部分对工会的协商权作了规定。
1.工会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协商权
在有关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方面,工会的协商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制定、修改或者决定中的协商权。《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确定。”由于规章制度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用人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员工也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因此,规章制度本身是否合法,是否能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赋予工会在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规章制度中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的职权,不仅有利于保证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合法性,使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日常经营管理,而且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赋予工会以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协商权同样也具有以上意义。(2)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的协商权。《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国家法律、经济形势和用人单位的经营情况是发展变化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决定实施也应该与时俱进,否则就不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职工个人要求修改往往收效甚微,工会作为一个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和规章制度、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制定者,提出修改要求是非常合适的,效果也会较好。相比之下,《公司法》虽然也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由于《公司法》的规定不包括“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而且重大事项仅限于“改制以及经营方面”,因此,该规定在现实中实施的结果,就是公司只需要听听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就行了,至于最终如何决定,《公司法》并没有规定。这就使得工会的权力大打折扣。而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方案和意见,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的确定应当经过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的协商。既然是“应当”,就是强制性的规定,是义务性的规定。因此,没有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同意的方案和意见几乎是不可能通过的。
2.工会在“三方机制”中的协商权
《劳动合同法》第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所以,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为了协调劳动关系,必须建立健全“三方机制”。这个“三方”,指的是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在这个“三方机制”中,工会不但有权与企业方面进行协商,而且有权与政府进行协商,以保证三方有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
3.工会在“集体协商机制”中的协商权
《劳动合同法》第6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在这个“集体协商机制”中,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的不可能是劳动者个体,只能是把劳动者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且工会的协商权应该是全方位的。
(二)工会的异议权
《劳动合同法》在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第41、43条规定了工会的异议权。具体而言,工会的异议权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对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时的异议权
《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2.对劳动合同履行的异议权
这项权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工会的异议权。《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对此,《劳动法》第30条是这样规定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相比较而言,《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更有利于工会和劳动者。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主动听取工会的意见,因为事先通知工会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必经程序,而《劳动法》中用人单位是被动听取工会意见的,因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事先通知工会,只有工会认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适当时,才能提出意见。二是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时工会的异议权。《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对此,《劳动法》第30条是这样规定的:“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相比较而言,《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更加准确、明确,赋予工会的权力更大。因为既然用人单位违法或者违约了,那么当然应该“纠正”,而不是要求“重新处理”。如果按照《劳动法》“重新处理”,而“重新处理”仍然错误如何办,对此《劳动法》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是很明确的: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要求其纠正错误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如果工会认为仍是错误的,用人单位还要继续纠正,直至改正错误。
(三)工会的签约权
这里的签约权,指工会和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劳动合同法》在第五章第一节“集体合同”的第51条至第54条对工会的签约权作了规定。这里需要明确一个问题:签订合同必须要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工会有没有签订集体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呢?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工会签约权的基本规定是相同的,明确了集体合同的签约双方只能是工会和用人单位。两部法律均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但是,仅做出以上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劳动合同法》作了规定:
1.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集体合同的订立《劳动法》第33条规定:“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法》第51条规定:“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后一法律条文中增加“上级工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职工推举的代表虽然受职工的信任,但往往缺乏签订集体合同的知识和经验,而签订集体合同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利益,不可马虎。我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工会在我国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没有建立工会,在这些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时,职工得到上级工会的指导,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2.产业工会的签约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无疑处于弱势地位,不平等的地位可能引起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尤其是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缘于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某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在一个行业或者地区还具有普遍性。工会从整个行业或者地区着眼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改变这种状况非常有益。为此,《劳动合同法》在我国第一次赋予了产业工会订立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职权,该法第53条规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第54条规定:“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对工会职权的上述规定,是《劳动合同法》的亮点之一,它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也为工会的职权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工会的起诉权
《劳动合同法》第56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工会的起诉权其实是从工会的签约权引申出来的一种职权。因为,既然集体合同是工会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基于合同的相对性,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只能由工会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再者,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受到损害的将是全体职工,由职工“单打独斗”,不但起不到好的维权效果,而且会增加仲裁、诉讼的成本,浪费社会资源。所以,当履行集体合同中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时,由工会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是最合适的。
(五)工会的监督权
《劳动合同法》在第六章“监督检查”的第73、78条对工会的监督权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把工会的监督权分为了对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两个部分。在对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权问题上,《劳动合同法》第73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企业方面代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所以,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主动听取工会的意见。同时,工会如果认为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也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权问题上,《劳动合同法》第78条规定:“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应该是工会的主要工作。如果发现用人单位违法或违约,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本条还暗含了工会应帮助劳动者诉讼,也可代理劳动者诉讼的意思。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工会职权规定存在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在工会职权的规定上较之以往的法律迈进了一大步,是劳动者的福音,但是,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工会职权的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会的签约权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53条规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隐含的对工会签约权的限制是不必要的。一方面,笔者认为,把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限定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签订没有任何必要。因为行业性的劳动者权益侵害不会限定在某个“县级以下”区域内。例如,山西的“黑砖窑事件”就遍布运城、晋城、临汾等地区,而每个地区又分为若干个“县级以下”区域,如果把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订立限定在“县级以下”的区域内,那么,有可能同一地区有些“县级以下”区域签了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有些“县级以下”区域则没有签订这种合同,势必造成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劳动者不同的维权境况,也会增加签约成本。另一方面,立法者企图把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签订的范围限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不必要的。立法者认识到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维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忽视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包括知识密集型行业也需要签订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客观需要。如果立法者把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签订的范围限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没有任何必要,还无异于“作茧自缚”。
(二)产业工会发展缓慢与工会“行政化”趋势一方面,《工会法》规定:“同一行业或者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全国的或者地方的产业工会。”但是,我国的工会除了各个单位的工会以外,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级别成立的,行业性产业工会发展得非常缓慢。这妨碍了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的签订。有时即使有产业工会,但因为工会已经严重“行政化”,它们对签订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的积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工会在人事、经费、编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也严重“行政化”,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官方背景。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工会主席由职工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大部分来源于任命,工会主席是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由单位负担其工资,所以,工会主席自然往往对任命他的上级或单位负责,不能真正为职工撑腰。《工会法》规定,工会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向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但同时又规定,上级工会组织领导下级工会组织。这就使得工会“行政化”、工会的地位和职能定位错误。
(三)工会的监督权有待加强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订立后,由谁报送劳动行政部门?这一点在《劳动合同法》里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劳动合同法》第54条规定:“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但是,没有规定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由谁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实践中势必影响集体合同的生效。事实上,这是工会监督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将集体劳动合同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同时也是工会行使监督权的机会。
(四)应该进一步明确工会的起诉权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谁拥有诉权规定不明。用人单位违反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时,谁拥有诉权,是产业工会还是该用人单位的工会?对此《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二是工会诉权的实现缺乏相关法律的配套衔接。目前在我国,劳动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不清,劳动法没有自己的诉讼法,这妨碍了劳动纠纷的及时、公正解决。劳动法与工会法的关系也不清,尽管“许多国家把工会法作为劳动法典的重要内容”{1},多数劳动法学者也认为工会法属于劳动法,但我国工会法涉及参政议政问题,显然超出了劳动法的范畴{2}。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赋予工会强大的、明确的职权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资本往往处于更强势的地位。因为,资本可以全球流动,但劳动者不可能全球自由流动。工会作为一个特殊的不同于政府的角色,其在职工权益的保护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这是以工会强大、明确的职权为基础的。第二,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我国工会的职权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即协商权、异议权、签约权、起诉权和监督权。这5个方面的职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维护我国劳动者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建议将《劳动合同法》第53条修改为:“产业工会可以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也就是说,删除其关于区域和行业的限制性规定,以扩大工会的签约权。第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订立后,笔者建议由产业工会报送。因为,企业方面代表往往是个人,而产业工会是法人,产业工会比个人在这方面更有经验。同时,这也有利于工会监督权的行使。第五,基于合同的相对性,拥有诉权的只能是产业工会,因为用人单位的工会并不是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签约主体。然而,为了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笔者建议法律将这种诉权也赋予用人单位的工会。因为,用人单位的工会对职工和案情更加了解,况且这些案件都由产业工会去处理,产业工会往往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同时,要理顺劳动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理顺劳动法与工会法的关系,并制定劳动诉讼法。

【注释】

Ⅳ 劳动法律师简述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中国工来会章程》自规定,工会会员享有以下权利:(1)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2)对工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撤换或者罢免不称职的工会工作人员。(3)对国家和社会生活问题及本单位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要求工会组织向有关方面如实反映。(4)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求工会给予保护。(5)享受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疗休养事业、生活救助、法律服务、就业服务等优惠待遇;享受工会给予的各种奖励。(6)在工会会议和工会报刊上,参加关于工会工作和职工关心问题的讨论。
工会会员履行以下义务:(1)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和工会基本知识。(2)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努力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3)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4)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向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行为作斗争。(5)维护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发扬阶级友爱,搞好互助互济。(6)遵守工会章程,执行工会决议,参加工会活动,按月交纳会费。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