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劳动法
Ⅰ 劳动合同法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吗
适合。
《劳来动合同法》第2条规自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以下4种类型:
1、中国境内的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4、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仅包括3种类型:
1、中国境内的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可见,在用人单位的适用范围上,《劳动合同法》比《劳动法》多了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显然又比《劳动法》前进了一步。因此,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不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还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只要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就应当签定劳动合同。而只要签定劳动合同,都要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
Ⅱ 事业单位员工适用的是劳动法还是公务员法
事业单位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公务员法或劳动法,不同身份性质的人员适用法规有一定的区别。一、首先来谈没看事业单位人员性质
按编制性质来区分,事业单位分在编人员和非编人员。
其中,在编人员又含游纳分成两类,一是参公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事业编制人员;非编人员包含人事代理性质人员、聘用制人员、公益岗位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不管在编还是非编,事业单位林林总总包磨大含多种身份,相对于行政机关略显复杂。这是事业单位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
二、事业单位人员适用管理法规
事业单位人员不同的身份性质,自然适用不同的管理法规。
1、参公管理人员。使用的虽然是事业编制,但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
2、普通事业编制人员。普通事业编制人员作为机构编制部门的在册管理人员,虽然同样需要和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但这个聘用合同不是劳务合同,因此并不适用《劳动法》,而是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来管理,涉及工资、晋升等问题首先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条例为依据,只有在这些依据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从《劳动法》寻求解决路径。
3、人事代理制人员。目前很多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因为改革等原因普遍采用人事代理制招录人员,即招录人员不直接给事业编制,但工资、晋升等全部按照在编人员标准执行,工作到若干年限在有编制的情况下通过过渡考试酌情办理入编。这类人员虽然没有编制,但实际上与编制人员无异,根据各地现行政策优先套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管理,一般不执行《劳动法》。类似性质的还包括非实名制人员,同样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法规,而不是《劳动法》。
4、聘用人员。即合同制人员,包括公益岗位人员、辅助性岗位人员等,都是事业单位以合同制方式聘用的编外人员,涉及劳动合同事项优先依据《劳动法》管理,而不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规定。
5、劳务派遣人员。性质和聘用人员一样,都执行《劳动法》。区别是聘用人员是和事业单位发生劳动关系,而劳务派遣人员是和劳务中介签订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劳资关系全过程管理,而不是雇佣单位。
Ⅲ 《劳动法》适用于事业单位吗
事业单位中的正式在编人员不适用《劳动法》,编外工作人员适用《劳动法》。
所以,事业单位只是劳务派遣工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公司才是用人单位。
劳务派遣工和劳务派遣公司树立劳动合同关系、构成劳动关系,契合《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则,二者之间适用《劳动法》。
能够看到,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适用、一个是按照执行,一个的主体是事业单位,一个的主体是劳务派遣公司。
Ⅳ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适用劳动法吗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