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法不得超过8小时

行政诉讼法法不得超过8小时

发布时间: 2024-01-17 18:42:06

『壹』 行政诉讼指导:司法考试拾遗之行政诉讼法

一、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范围,共计11项,与《行政诉讼法》第11条相比,多出了:

(1)第(三)项“许可证管理”;

(2)第(四)项“行政确权”;

(3)第(六)项“农业承包合同案”等情形。

二、在对行政规定进行一并复议审查时:

复议机关对申请审查的规范性文件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在处理期间,复议机关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待有权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完毕,再恢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审查(第26条)。

三、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塌燃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郑衫早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注意:这是单独提起行政赔偿之诉!]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例题:刘某因不交纳乡政府非法征收的费用,被乡政府非法拘禁4天。对此,刘某应通过何种途径请求国家赔偿?

A.必须先向乡政府请求国家赔偿,对乡政府的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

B.可以在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

C.可以在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

D.可以先向乡政府请求赔偿,不服乡政府决定再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正确答案:BC]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原则上差异:

(1)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共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不适用调解原则,见《行政诉讼法》第50条及原《行政复议条例》第8条规定:“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行政复议法》对此未明确,但作为一个原则是没有问题的。

(2)另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则:起诉、申请复议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原则,见《行政诉讼法》第44条及《行政复议法》第21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行政复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复议机关其要求合理裁决停止执行的;(四)法喊雀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停止执行的。

(3)当然,两大制度中最重要的不同或差异在于审理的性质上。行政诉讼的审理是合法性审查,见《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而行政复议中的审查则既有合法性审查,又有适当性审查,见原《行政复议条例》第7条规定:“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行政复议法》对此未再明确规定,但其立法宗旨(第一条)所谓“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理解为继承了这一原则。由此体现了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功能及各自监督范围的广泛程度。

[例题: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共同适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有哪些?

A.不适用调解的规定

B.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规定

C.合法性审查原则

D.适当性审查原则

正确答案:AB.]

六、复议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是指作出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其条件是:

(1)被申请人必须是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被申请人实施了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

确认被申请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这是最一般情况;

(2)共同行为,由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作为共同被申请人;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行政委托行为。由委托机关作被申请人;

(5)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作被申请人;如无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则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作被申请人;[特别注意这一点:与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的区别。《国家赔偿法》第7条第五款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与行政复议法规定相同。《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五款规定:“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与行政复议规定不相同。]

(6)派出组织。派出组织包括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派出机关是被申请人;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政府工作部门作为被申请人。但是如果法律、法规对派出机构有授权,该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则该派出机构为被申请人。[注意:派出机构必须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而派出机构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被法律、法规授权并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则为行政主体,否则不具行政主体资格。]

七、行政复议第三人:

复议第三人是指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利害关系,申请参加或者由复议机关通知参加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践来看,第三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在治安、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等复议案件中,受处罚人作为申请人的,受害人作为第三人;反之亦然;

(2)在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等复议案件中,因产品质量受到处罚时,若销售者为申请人,通常生产厂家即为第三人;

(3)在不服行政裁决、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被裁决、被确权的民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为审请人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作为第三人。

(4)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针对同一的行政相对人作出互相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申请复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另一家行政机关可作为第三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人的特例]

八、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也可以不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但对于复议机关而言,无论申请人是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

换言之:国家机关可以依职权直接在对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时对符合国家赔偿规定的直接予以作出国家赔偿的决定。

九、行政复议机关与行政诉讼被告可以重合:

[例题:下列哪些情形下复议机关和行政诉讼的被告是重合的?

A.公安派出所作出劳动教养决定的

B.街道办事处向居民摊派管理费的

C.税务所未经税务局局长批准拍卖扣押的货物抵缴税款的

D.市政府打假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对企业给予没收企业营业执照处罚的

正确答案:ABC,《行政复议法》第15条有明确的规定:“对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一)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三)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主管该组织的行政机关或者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选项A属于第二项或者第三项,对此虽有争议,但不影响本题的作答。B属于第一项、C属于第二项。

至于D,其行为属于市政府的行为,不应由市政府作复议机关,因此,不属于正确答案。]

十、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时由复议机关作被告的规定。

《行政复议法》第25条第2款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行政诉讼法新解释第7条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明确了:

(1)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

(2)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的;

(3)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十一、税收行政行为的复议前置:

(1)关于税收征管方面发生争议的必须适用复议前置。如果是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则不适用复议前置。[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上一级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或者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或者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或者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和诉讼期间,强制执行措施和税收保全措施不停止执行。]

[例题:杨某受某厂指派在本县范围内收购茶叶2万斤,厂方提供了介绍信、营业执照副本。杨某收购后未向税务机关纳税。县税务局知悉后即作出决定,杨某需缴纳增值税5000余元。杨某不服,认为自己是接受某厂的指派,与该厂是委托关系,其税款应当由厂方缴纳。县税务局未采纳杨某的意见,坚持要求杨某纳税。在此情况下,杨某应当如何处理?

A.杨某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 杨某可以先提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起诉

C.杨某必须先经过复议,不经复议不得起诉

D.杨某可在复议与诉讼之间任意选择

正确答案:C.]

(2)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确认行政行为的复议前置。

《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治安管理处罚行政行为的复议前置。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 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特别注意:并不是公安机关作出的所有的有关行政处罚决定都应该适用复议前置程序。如留置盘问、收容遗送、扣押物品等则不适用。只有根据该条例作出警告、罚款、拘留裁决时才可以适用复议前置。]

十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程序上的衔接。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二者衔接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选择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在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如对复议决定不服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我国绝大多数法律、法规,包括列入司法考试范围的法律、法规大多是这样规定的。这种模式坚持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

第二,选择兼终局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由选择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但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即不得再提起行政诉讼,如《公民出入境管理法》与《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即是如此规定的。该模式部分构成了司法最终裁决的例外。

第三,必经型。即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又称复议先行(前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如不服行政复议,再行起诉,未经复议不得起诉,如《**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本法第30条第1款即是这样规定的。该模式坚持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

第四,复议终局型。即以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申请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且行政复议决定产生最终的法律效力。如本法第30条第2款的规定,即属此种模式。该模式是对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的彻底例外。

十三、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间至少是60日。《行政复议法》颁行之前,我国的许多立法包括列入司法考试范围内的许多经济法、商事法都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期间为15日。《行政复议法》生效以后,这些关于“15日”的规定一律失去了效力。

注意时间的起算点: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而不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十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选择型或行政复议前置型时,一旦申请复议,在法定复议期间排斥起诉(第16条第1款)。

(2)。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选择型的,一旦选择了起诉并且法院已经受理的,即排斥申请复议(第16条第2款)。

(3)。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行政复议前置型的,行政复议机关逾期不受理或不作答复的,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间内可径直起诉(第19条)。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在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的不同情形:

(1)行政复议过程中:只有法律才可以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

(2)行政诉讼过程中: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停止执行;

(3)行政处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换言之,只有法律才可以规定行政处罚的停止执行。

十六、责令被申请人赔偿的决定。依第29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复议机关可一并决定赔偿(第1款);

(2)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时未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一定条件下复议机关亦可依职权主动作出赔偿决定(第2款)。

十七、人民法院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原则,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为例外,这一例外即体现在第54条第1款第(四)项变更判决的规定上。

十八、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一)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案件;

(二)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第一审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由具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十九、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二十、被告只能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1)如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侵权,赔偿请求人对其中一个和个侵权机关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若诉讼请求系可分之诉,被诉的一个或者数个侵权机关为被告;若诉讼请求系不可分之诉,由人民法院依法追加其他共同侵权机关为共同被告。

(2)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如赔偿请求人只对作出原决定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作出原决定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赔偿请求人只对复议机关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复议机关为被告;

(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据以强制执行的根据错误而发生行政赔偿诉讼的,申请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二十一、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原告必须是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后果或受其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特定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使不是直接相对人,但只要其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认为其权益受到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影响,也可以成为行政诉讼原告。只要原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就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也应当受理。

《行诉复议解释》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二十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可分为十种情况:

(1)直接起诉的案件,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

(2)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4)经复议但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5)经复议且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6)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组织是被告。

(7)未取得合法授权的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组建的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8)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9)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10)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二十三、行政赔偿可分为单独提起赔偿诉讼和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两种,单独提起赔偿诉讼,要以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条件,其他起诉条件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一般起诉条件相同。

[例题: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当满足的条件有以下哪些?

A.有明确的被告

B.有具体的赔偿请求和受损害的事实根据

C.加害行为已被确认为违法

D.赔偿义务机关已先行处理

正确答案:ABD.]

二十四、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行政诉讼的一些特殊情形:

(1)原告或者上诉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的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撤诉以后,原告或者上诉人又起诉或者上诉的,并且解决费用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2)人民法院判决撤消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以后,公民对行政机关新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

(3)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制作或者没有送达法律文书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只要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二十五、不予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1)请求事项不属于行政审判权范围的;

(2)起诉人无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的;

(3)起诉人错列被告并拒绝变更的;

(4)法律规定必须由法定或者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代为诉讼行为,未由法定或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代为诉讼行为的;

(5)由诉讼代理人代为起诉,其代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

(6)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7)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诉讼必须程序而未申请复议的;[复议前置必须由法律、法规进行规定,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能予以规定。]

(8)起诉人重复起诉的;

(9)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

(10)诉讼标的为生效判决的效力所羁束的;

(11)起诉不具备其他法定要件的。

二十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律(狭义)、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52条)。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可参照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第53条第1款)。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援引适用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行诉解释》第62条第1款)。

(4)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引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贰』 行政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行政诉讼起诉的时间限制是指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即起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超过法定期限,当事人将因起诉时效届满而丧失诉权。通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时效应当分为以下两种:
1、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2、特殊诉讼时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叁』 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的条文如下:

《行政诉讼法》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法律主观:

一、 行政诉讼法 的概念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 诉讼 参加人(原告、被告、 代理 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纤余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 宪法 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二、行政诉讼法全文司法解释的内容为正确适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 立案 ,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 起诉状 。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第二条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九)其他诉讼请求。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 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五)未按照法律、 法规 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六)重复起诉的;(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十)不符合其他法毁模定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认为不需要 开庭审理 的,可以迳行裁定驳回起诉。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第五条行政诉毁闷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第六条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包括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是指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第七条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诉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复议机关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另一机关列为共同被告。第八条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 级别管辖 。第九条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查原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同时,一并审查复议程序的合法性。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合法性共同承担 举证责任 ,可以由其中一个机关实施举证行为。复议机关对复议程序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第十条人民法院对原行政行为作出判决的同时,应当对复议决定一并作出相应判决。 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行政行为和复议决定的,可以判决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判决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的,应当同时判决撤销复议决定。

『伍』 行政诉讼时对法律法规有歧义的如何处理是不是应该朝有利于“民”方向解释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众多的效力等级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规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问题长期困扰着行政审判法官们。 行政性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确界定, 不仅直接影响着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而且关乎法制的统一,还涉及到司法与行政、 司法与立法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审查、 确认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效力并予以正确适用,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行政性的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 其次才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众多的效力等级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规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问题长期困扰着行政审判法官们。 行政性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确界定, 不仅直接影响着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而且关乎法制的统一,还涉及到司法与行政、 司法与立法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审查、 确认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效力并予以正确适用,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行政性的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 其次才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一、 法律规范选择适用分析行政诉讼是司法制度的一种诉讼,因此, 司法活动的一般原理和规则,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1、司法、 司法权和法律适用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 司法三种并分别由三个机关行使,这是现代国家宪政体制的共性。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着国家的司法权, 承担着司法重任,“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主体发生的法律争议, 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合法状态,对法律的适用做出最终确立”。[ 1]司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具体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是国家为发生纠纷或对抗的当事人所提供的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 它消除了私力解决冲突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和不公正, 是国家以公力为后盾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 审理和裁决各种诉讼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也是行使司法权的形式。 法律适用从本质上说是国家行使避开法权的方式, 法律适用权是司法权的固有组成部分。2、 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及规则法律适用的一般过程是确认事实, 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做出适用法律规范的决定。 适用法律的决定只能是书面的而不能是口头的,必须有裁判文书, 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合法。要做到准确适用法律, 必须遵守法律适用的规则。 从我国宪法第五条和立法法第五章第七十八条至八十八条规定的法律 规范的位阶制度和适用规则来看,大致是从新从高, 特别规范优于一般规范。这一法律适用规则本身,就说明, 法律的适用主体在处理具体案件时, 就必须要对众多的相关法律规范的效力进行辨析、判断、说明( 评判)。无此前提,法律适用规则将无所依托。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和法律适用的正确与否紧密关联的。 不少学者在研究行政主体法律适用时,明确把“ 应适用效力层级高的法律规范却适用了效力层级低的法律规范” 列入法律适用错误的一种表现形式[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蔡小雪同志,将行政主体适用法律、 法规错误归纳为五种情况:(1)适用法律、法规性质错误;(2) 适用法律、法规条文错误;(3)适用了没有效力的法律规范;( 4)未适用应当适用的法条;(5) 没有适用法条中必须适用的内容[3]。 其对适用了没有效力的法律规范下的定义是“ 指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实体法律、法规、 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法条)尚未生效,或者已经失效, 或者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主要体现在其执行力上, 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不具有法院执行的效力, 法院有权拒绝适用。实践中,行政主体适用尚未生效的法律规范, 而被法院认为适用法律错误,一般不会产生异议,而适用“ 已经生效”和“根本就无法律效力” 的法律规范被法院认定为适用法律错误,就会产生较大的歧义。 随着《行政处罚法》、《立法法》的颁布实施, 行政诉讼中对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的效力如何审查和判断, 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犹如有学者在《行政处罚法》制定后所言:“ 当人民法院今后审理不服行政处罚案件时, 其判案依据将会有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当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设定了无权设定的处罚种类时,该类法规的有关条款, 就不能作为判案依据了。 这使得人民法院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能否作为判案依据也有了取 舍权。”[4]这种分析是正确的,但是,理论上的认识并不深刻, 认识也并不统一,实践上更混乱。笔者认为,在《立法法》 实施之后,这种状况又发生了变化,即法院的这种取舍权又被收回。 当然,行政诉讼中法官对众多的法律规范的辨析、评判(包括效力) 的权利并不能被驳回。否则,就不存在法律适用, 司法也就不成为司法。3、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点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点是相对于刑事和民 事诉讼而言的。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存在对适用的法律本身的争议, 对事实争议由人民法院适用法律做出裁判即可, 一般是一次性适用法律。但行政审判不同,除一次性适用法律外, 还有二次适用的问题。在诉讼程序方面全由法院一次性适用, 但对作为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来说, 则是第二次适用[5]。第一适用和和第二次适用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第一次是行政主体,第二次则是人民法院。(2) 时间阶段不同:第一次是行政行为形成过程中, 发生在行政争议形成之前;第二次则是在诉讼过程中, 发生在行政争议形成之后。(3)性质不同: 法院的第二次适用是对行政主体第一次适用法律规范正确与否的验证 和审查,具有验证性和审查性。(4)适用的法律规范的“范围” 从形式上来看不同;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除法律、法规、 规章之外,还有非行政法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 而人民法院适用的法律规范只是法律、法规, 规章规范只能参照适用, 非法渊规范性文件在法院判案依据上没有法律地位。(5) 行政主体法律规范适用的事实, 与人民法院适用法律规范的事实不一样。 人民法院基于的事实是行政行为本身全部过程的事实, 范围要比行政机关适用法律规范所基于的事实宽广。 从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表现形式来看,其适用的法律规范内容广泛, 表现形式多样,数量庞广,层级分明,效力等级各 不相同。对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特点分析的意义, 就在于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上。 刑事诉讼适的法律规范应由法律确定, 民事诉讼适用的法律规汇聚绝大部分亦由法律确定, 由行政法规确定的较少, 而由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和非法渊规范性文件确定的更少。 行政诉讼则不然,由于法院行政诉讼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而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仅有法律、法规、 规章乃至非法渊的规范性文件[6],实际生活中, 行政法规以下的法律规范文件确立的法律规范, 被行政主体广为适用; 又由于行政诉讼中法院法律适用有二次性即验证性和审查性适用的特 点, 使得行政诉讼必然要对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进行辨析、 判断。从逻辑上讲,很难想象, 一个依据与高位法律规范冲突不一致乃至抵触的低位法律规范做出的 行政行为是合法的。 4、法律适用的逻辑规则和判案的说理要求法官作为法律的专门家, 其主要职责就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要做到正确适用法律,就必须十分强调判决书的说理。 判决书中的说理是连接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纽带, 是法律适用的灵魂。尽管“出于成文法的制度背景, 由于法官不能创造有约束力的先例, 因而其判决通常局限于对可适用法律条款的分析,而不必像英、 美国家的法官一样注重推理,但是,成文法的演绎推论的方法, 决定了法官的判决及当事人的请求无法通过法律规范而只能借由判决 书中的理由来阐述。加之成文法产生的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 法律规范体系编排严谨,这就更需要借助法官的判决, 尤其是判决书中的理由,来达到活的、变动不定的社会生活与死的、 呆板固定的法条之间的沟通。”[7]它对于保证司法公正、 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提高法官素质、 便于社会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讲理透彻的判决,才能经得起社会各界的评判。讲理透彻, 对案件所涉及法律规范的效力的辨析、评断必不可少。

『陆』 行政诉讼法重点法条精读(七)

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重点法条碧敬」

第四十四条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悔州慎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相关法条」《行政复议法》第21条。

「意思分解」

1识记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3种情形,应注意其中第2种情形应同时具备3个条件:

(1)原告申请;

(2)法院认为执行会造成不可弥补损失;

(3)不损害社会公益。

2比较《行政复议法》第21条,了解二者之异同。

「不要混淆」

第(三)项是“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重点法条」

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46条。

「意思分解」

1掌握公开审理原则及其例外的3种情形。

2注意《行诉解释》第46条关于合并审理的4种情形规定。

「重点法条」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47条。

「意思分解」

1掌握回避申请提出的期限(《行诉解释》第47条第1款):案件开始审理时。

2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权利救济(《行诉解释》第47条第4款):向作出决定的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3回避决定权(第47条第4款)。

4回避人员范围(第47条第1、2、3款)。

「不要混淆」

1申请回避中,人民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前,该人员应暂停参与本案工作,除非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而复议期间,该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工作。

2本条规定与《民事诉讼法》相同,可结合记忆。

「重点法条」

第四十八条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36~37、49~50条。

「意思分解」

1了解撤诉和视为撤诉的几种情形。

2了解缺席判决的情形。

3重点掌握《行诉解释》第36条,对撤诉后再行起诉的不同处理。此与《民事诉讼法》是不同的。

4重点掌握《行诉解释》第50条,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尤其是第3、4款之规定。

「不要混淆」

1申请撤诉是否准许是由人民法院裁定的,不是必然引起诉讼终结。

2依《行诉解释》第50条第3款之规定,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原告不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就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作出判决。

「重点法条」

第五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相关法条」《行政诉讼法》第67条。

「意思分解」

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不适用调解。

「不要混淆」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行政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

「重点法条」

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第五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迹胡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62条。

「意思分解」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依据,一直是司法考试热点、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务求准确掌握: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律(狭义)、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52条)。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可参照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第53条第1款)。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援引适用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行诉解释》第62条第1款)。

4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引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不要混淆」

务必掌握第53条第2款,规章冲突的解决办法,此系司法考试重点。可与《立法法》对照记忆。

「重点法条」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53~59条。

「意思分解」

《行政诉讼法》的判决种类,系司法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对此,我们详陈如下:

依上述各条款之规定,第一审判决可为以下几种情形:

1维持判决

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从而作出否定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指控,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维持判决之作出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

(1)证据确凿;

(2)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3)符合法定程序。

2撤销判决

撤销判决是指人民法院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部分或者全部违法,从而部分或全部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可以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撤销判决可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1)全部撤销;

(2)部分撤销;

(3)判决撤销并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作出撤销判决的情形有:

(1)主要证据不足;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3)违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职权;

(5)滥用职权。

适用撤销判决时,需特别注意的特殊事项有:

(1)《行诉解释》第53条;

(2)《行诉解释》第59条;

(3)《行政诉讼法》第55条及《行诉解释》第54条第2款之例外规定;

(4)《行诉解释》第60条第1款。

3履行判决

履行判决是指人民法院认定被告负有法定职责无正当理由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责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

履行判决是针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而采用的一种判决形式,主要适用于《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四)、(五)、(六)项三类情形。

适用履行判决,应注意的特殊事项有:

(1)《行诉解释》第60条第2款;

(2)《行诉解释》第58条。

4变更判决

变更判决是人民法院认定行政处罚行为显失公正,运用国家审判权直接改变行政处罚行为的判决。适用条件是:

(1)变更判决只能针对行政处罚行为作出,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无权直接变更。

(2)行政处罚行为显失公正。适用变更判决,应注意的特殊事项是《行诉解释》第55条之规定,即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行为作出变更判决,原则上只能减轻不能加重(注意例外);不能对行政机关未给予处罚的人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5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是指人民法院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依法不能成立,但又不适宜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其他类型判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直接作出否定原告诉讼请求的一种判决方式,见于《行诉解释》第56条。该条共规定了四种情形可适用该种判决。

6确认判决

确认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确认被诉具体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一种判决形式。依此,确认判决可分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判决和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判决,见于《行诉解释》第57、58条。

「重点法条」

第五十五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54条。

「意思分解」

1掌握本条的禁止性规定。该原则意思是:

(1)被告可以同一事实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不同的行为;

(2)被告可以不同的事实、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或相同的行为。

(3)被诉具体行政机关因违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销,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受此限制。

2行政机关违反该禁止性规定的后果:

(1)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并按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处理。

「重点法条」

第五十六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认为行政机关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政纪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该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认为有犯罪行为的,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61条。

「意思分解」

1了解《行政诉讼法》同其他法律程序之关系:移送。

2重点掌握《行诉解释》第61条;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关系,可予一并审理。此即所谓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注意两诉主体是不同的。

「重点法条」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条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63~65条及第67、82条。

「意思分解」

1了解并熟悉第57、58、60条有关期间的规定。

2注意《行诉解释》第64条关于审限的定义。着重注意不算在审限内的时间:鉴定,处理管辖权争议或异议,中止诉讼的时间。

3重点掌握《行诉解释》第63条第2款。与民诉法相同。

4重点掌握第59条上诉审为书面审的规定,及《行诉解释》第67条第2款开庭审的例外规定。

5注意《行诉解释》第65条上诉人确定的规定。

6《行诉解释》第82条规定的申请延长期限的报请批准程序。

「重点法条」

第六十一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相关法条」《行诉解释》第68~71条。

「意思分解」

1掌握第61条二审判决的3种类型。

2重点掌握《行诉解释》第71条对几种原审漏判的处理:

(1)遗漏必须参加诉讼当事人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2)遗漏诉讼请求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3)遗漏行政赔偿请求的,又分两种情况:

①二审法院认为不应赔偿的,驳回赔偿请求;

②认为应予赔偿的,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同时,调解行政赔偿问题;调解不成,就行政赔偿部分发回重审。

(4)当事人在一审未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而于二审期间提出的,二审法院可予调解;调解不成,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热点内容
反恐主义立法目的 发布:2025-01-09 16:24:34 浏览:459
中国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 发布:2025-01-09 16:11:02 浏览:862
破坏青苗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5:47:27 浏览:157
民法典第1编总则 发布:2025-01-09 15:33:45 浏览:740
北京渊远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9 15:06:27 浏览:911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9 15:03:15 浏览:100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1-09 14:56:46 浏览:741
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发布:2025-01-09 14:40:55 浏览:142
涉诉信访法官 发布:2025-01-09 14:40:08 浏览:653
民事诉讼法的视听资料咋么理解 发布:2025-01-09 14:30:07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