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土地法和行政诉讼法

土地法和行政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4-04-07 19:53:16

⑴ 行政诉讼法和土地管理法哪个是上位法

《行政诉讼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审议通过的位阶一样的法律,是同位法,而不是上位法或者下位法之分。
就法的效力位阶而言,法可分为三类,即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
这是从法的渊源而言的: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为下位法。
比如说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宪法就是上位法,因为其他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立法法》确立划分法律位阶的标准或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央立法优于地方立法。当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发生冲突时,中央立法处于优位、上位,地方立法无效。在法律效力等级问题上,中央立法构成上位法,地方立法构成下位法。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
第二、同级权力机关的立法高于同级行政机关的立法。当同级的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发生冲突时,权力机关的立法处于上位、优位,同级行政机关的立法无效。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高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法律属于上位法,行政法规则属于下位法。同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等级高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
第三、同类型的立法根据其立法主体的地位确立法律位阶关系。在权力机关作为立法主体的立法类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等级高于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行政机关作为立法主体的立法类型中,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国务院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法律效力等级高于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四、权力机关(这里仅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的常设机构(人大常委会)之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效力等级高于其常设机构即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性文件。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效力等级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等级高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等级高于较大的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但是《立法法》并不是对所有的法律渊源都作出了法律位阶的规定。如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之间的法律位阶关系;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法律位阶关系均是立法法未明确规定位阶的特殊关系。虽然《立法法》第86条规定了当以上类型的立法发生法律冲突时法律适用规则,但这种规定不属于法律位阶的规定。因此,并非所有的法律渊源均可以纳入法律位阶的序列。

⑵ 鏈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叧浜庡$悊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琛屾斂妗堜欢鑻ュ共闂棰樼殑瑙勫畾

娉曞緥鍒嗘瀽锛氭渶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叧浜庡$悊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琛屾斂妗堜欢鑻ュ共闂棰樼殑瑙勫畾锛2011骞5鏈9鏃ユ渶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垽濮斿憳浼氱1522娆′細璁閫氳繃锛

娉曢噴銆2011銆20鍙

涓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鏈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叕鍛

銆婃渶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叧浜庡$悊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琛屾斂妗堜欢鑻ュ共闂棰樼殑瑙勫畾銆嬪凡浜2011骞5鏈9鏃ョ敱鏈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垽濮斿憳浼氱1522娆′細璁閫氳繃锛岀幇浜堝叕甯冿紝鑷2011骞9鏈5鏃ヨ捣鏂借屻

浜岄浂涓涓骞村叓鏈堜竷鏃

涓烘g‘瀹$悊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鐨勮屾斂妗堜欢锛屾牴鎹銆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鐗╂潈娉曘嬨併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鍦熷湴绠$悊娉曘嬪拰銆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琛屾斂璇夎兼硶銆嬬瓑鏈夊叧娉曞緥瑙勫畾锛岀粨鍚堣屾斂瀹″垽瀹為檯锛屽埗瀹氭湰瑙勫畾銆

娉曞緥渚濇嵁锛氥婃渶楂樹汉姘戞硶闄㈠叧浜庡$悊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琛屾斂妗堜欢鑻ュ共闂棰樼殑瑙勫畾銆

绗涓鏉 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鐨勬潈鍒╀汉鎴栬呭埄瀹冲叧绯讳汉锛堜互涓嬬畝绉板湡鍦版潈鍒╀汉锛夎や负琛屾斂鏈哄叧浣滃嚭鐨勬秹鍙婂啘鏉戦泦浣撳湡鍦扮殑琛屾斂琛屼负渚电姱鍏跺悎娉曟潈鐩婏紝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屽睘浜庝汉姘戞硶闄㈣屾斂璇夎肩殑鍙楁堣寖鍥淬

绗浜屾潯 鍦熷湴鐧昏版満鏋勬牴鎹浜烘皯娉曢櫌鐢熸晥瑁佸垽鏂囦功銆佸崗鍔╂墽琛岄氱煡涔︽垨鑰呬徊瑁佹満鏋勭殑娉曞緥鏂囦功鍔炵悊鐨勫湡鍦版潈灞炵櫥璁拌屼负锛屽湡鍦版潈鍒╀汉涓嶆湇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屼汉姘戞硶闄涓嶄簣鍙楃悊锛屼絾鍦熷湴鏉冨埄浜鸿や负鐧昏板唴瀹逛笌鏈夊叧鏂囦功鍐呭逛笉涓鑷寸殑闄ゅ栥

绗涓夋潯 鏉戞皯濮斿憳浼氭垨鑰呭啘鏉戦泦浣撶粡娴庣粍缁囧规秹鍙婂啘鏉戦泦浣撳湡鍦扮殑琛屾斂琛屼负涓嶈捣璇夌殑锛岃繃鍗婃暟鐨勬潙姘戝彲浠ヤ互闆嗕綋缁忔祹缁勭粐鍚嶄箟鎻愯捣璇夎笺

鍐滄潙闆嗕綋缁忔祹缁勭粐鎴愬憳鍏ㄩ儴杞涓哄煄闀囧眳姘戝悗锛屽规秹鍙婂啘鏉戦泦浣撳湡鍦扮殑琛屾斂琛屼负涓嶆湇鐨勶紝杩囧崐鏁扮殑鍘熼泦浣撶粡娴庣粍缁囨垚鍛樺彲浠ユ彁璧疯瘔璁笺

绗鍥涙潯 鍦熷湴浣跨敤鏉冧汉鎴栬呭疄闄呬娇鐢ㄤ汉瀵硅屾斂鏈哄叧浣滃嚭娑夊強鍏朵娇鐢ㄦ垨瀹為檯浣跨敤鐨勯泦浣撳湡鍦扮殑琛屾斂琛屼负涓嶆湇鐨勶紝鍙浠ヤ互鑷宸辩殑鍚嶄箟鎻愯捣璇夎笺

绗浜旀潯 鍦熷湴鏉冨埄浜鸿や负鍦熷湴鍌ㄥ囨満鏋勪綔鍑虹殑琛屼负渚电姱鍏朵緷娉曚韩鏈夌殑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鎵鏈夋潈鎴栦娇鐢ㄦ潈鐨勶紝鍚戜汉姘戞硶闄㈡彁璧疯瘔璁肩殑锛屽簲褰撲互鍦熷湴鍌ㄥ囨満鏋勬墍闅跺睘鐨勫湡鍦扮$悊閮ㄩ棬涓鸿鍛娿

绗鍏鏉 鍦熷湴鏉冨埄浜鸿や负涔$骇浠ヤ笂浜烘皯鏀垮簻浣滃嚭鐨勫湡鍦扮‘鏉冨喅瀹氫镜鐘鍏朵緷娉曚韩鏈夌殑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鎵鏈夋潈鎴栬呬娇鐢ㄦ潈锛岀粡澶嶈鍚庡悜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屼汉姘戞硶闄㈠簲褰撲緷娉曞彈鐞嗐

娉曞緥銆佹硶瑙勮勫畾搴斿綋鍏堢敵璇疯屾斂澶嶈鐨勫湡鍦拌屾斂妗堜欢锛屽嶈鏈哄叧浣滃嚭涓嶅彈鐞嗗嶈鐢宠风殑鍐冲畾鎴栬呬互涓嶇﹀悎鍙楃悊鏉′欢涓虹敱椹冲洖澶嶈鐢宠凤紝澶嶈鐢宠蜂汉涓嶆湇鐨勶紝搴斿綋浠ュ嶈鏈哄叧涓鸿鍛婂悜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捣璇夎笺

绗涓冩潯 鍦熷湴鏉冨埄浜鸿や负琛屾斂鏈哄叧浣滃嚭鐨勮屾斂澶勭綒銆佽屾斂寮哄埗鎺鏂界瓑琛屾斂琛屼负渚电姱鍏朵緷娉曚韩鏈夌殑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鎵鏈夋潈鎴栬呬娇鐢ㄦ潈锛岀洿鎺ュ悜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屼汉姘戞硶闄㈠簲褰撲緷娉曞彈鐞嗐

绗鍏鏉 鍦熷湴鏉冨睘鐧昏帮紙鍖呮嫭鍦熷湴鏉冨睘璇佷功锛夊湪鐢熸晥瑁佸垽鍜屼徊瑁佽佸喅涓浣滀负瀹氭堣瘉鎹锛屽埄瀹冲叧绯讳汉瀵硅ョ櫥璁拌屼负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屼汉姘戞硶闄㈠簲褰撲緷娉曞彈鐞嗐

绗涔濇潯 娑夊強鍐滄潙闆嗕綋鍦熷湴鐨勮屾斂鍐冲畾浠ュ叕鍛婃柟寮忛佽揪鐨勶紝璧疯瘔鏈熼檺鑷鍏鍛婄‘瀹氱殑鏈熼檺灞婃弧涔嬫棩璧疯$畻銆

绗鍗佹潯 鍦熷湴鏉冨埄浜哄瑰湡鍦扮$悊閮ㄩ棬缁勭粐瀹炴柦杩囩▼涓纭瀹氱殑鍦熷湴琛ュ伩鏈夊紓璁锛岀洿鎺ュ悜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捣璇夎肩殑锛屼汉姘戞硶闄涓嶄簣鍙楃悊锛屼絾搴斿綋鍛婄煡鍦熷湴鏉冨埄浜哄厛鐢宠疯屾斂鏈哄叧瑁佸喅銆

绗鍗佷竴鏉 鍦熷湴鏉冨埄浜轰互鍦熷湴绠$悊閮ㄩ棬瓒呰繃涓ゅ勾瀵归潪娉曞崰鍦拌屼负杩涜屽勭綒杩濇硶锛屽悜浜烘皯娉曢櫌璧疯瘔鐨勶紝浜烘皯娉曢櫌搴斿綋鎸夌収琛屾斂澶勭綒娉曠浜屽崄涔濇潯绗浜屾剧殑瑙勫畾澶勭悊銆

⑶ 土地法征收土地规定

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至少三十日,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多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一、关于住宅
《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宝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该法第六十二条进一步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宝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住宝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原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可参照一定标准(如建房成本等)对地上建筑物给予补偿
二、关于耕地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 征收士地的,按照被征收士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士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士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三、关于征地补偿费用支付
征收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如果未依法获得补偿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可以依法实施征收:
(一)军事和外交需要用地的;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用地的;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区综合服务、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优抚安置、英烈保护等公共事业需要用地的;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用地的;
(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需要用地的;
(六)法律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其他情形。
前款规定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建设活动,还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第(五)项规定的成片开发并应当符合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⑷ 土地使用权出现争议如何确权_土地使用权的年限

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土地使用权出现争议时的相关 法律知识

土地使用权出现争议确权的 方法

一、行政诉讼在土地确权案件中的作用与立法预求相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显然本法的立法目的是为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提供保障,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提供 渠道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就是诉讼法的立法目的、立法预求。就土地确权案件而言,行政诉讼的立法预求难以实现。理由如下:

1、土地确权案件不仅涉及土地行政管理关系,同时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单纯的行政诉讼以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审查制度,很难触及查清行政争议的本质,使行政审判的审查停留在行政行为的是否合法的表层的问题上,当然这对于行政审判而言是核心问题,而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角度讲,这里的审查显然属于表层次的问题,这是行政诉讼审查制度与立法目的在土地确权案件中暴露出的矛盾。

2、行政相对人的诉讼请求往往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审查角度、范围完整的呼应。行政相对人之诉愿在于实现橘者其对土地的使用权,实现其民法上的物权,希望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监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从而实现其根本的请求,但行政诉讼的审查角度虽然立足于相对人的民法上的权利即土地使用权而赋予其起诉的资格,但审查的靶子是行政行为是否违法。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全面审查,只要存在五种违法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即应判决撤销。相对人民法上的权利是否可以得以实现,并不是行政判决关注的焦点,其裁判的结果也往往不能满足相对人的根本的诉讼请求。

3、撤销判决对相对人的土地使用权保护只能是宣告式的,宣告被诉确权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不能真正使其权利的内容明朗化、确定化。因此,即使判决撤销确权文件,决定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第四、审判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行政机关败诉后不再作作为,拖延作为的问题,有的将矛盾推向法院,从而使当事人最高关注的土地权利悬而未决,使当事人长期陷入无尽的纷争中,审判实践中因不服土地确权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反复审理长达五、六年的并不罕见,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均受到质疑。

上述问题实质就是行政审判土地确权案件并不能一步到位,切中当事人真正的诉愿,将其关注的民事争议解决彻底。针对该问题,有人提出以行政附带民事的方式一并解决,键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的98条解释第61条似乎采用了此观点。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对98条司法释义专著对该条解释又称行政与民事的判决、裁定一般分别作出。

这其实并不是附带民事诉讼,只能是同一审判组织包揽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而已,况且分别作出必然由行政庭作出民事判决,违反了法院组织法及诉讼法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行政附带民事制度。这类行政争议基于民事而言,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争议是天经地义,合并审理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出台前,土地使用权争议案件本身就是由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审理。在行政诉讼中,无论是原告或圆亮薯是第三人提出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请求都应该允许,而事实上无论原告或第三人除对被诉确权决定表示异议或支持外,对争议土地的归属肯定是要提出自己的请求。

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判决的情形归纳如下:

(一)政府对土地之确权行为合法的,判决维护。

(二)土地确权主要证据充分,而存在程序或适用法律错误的判决确认违法由人民法院以司法权确认土地权。

(三)土地确权主要证据不足,而法庭可查明事实的直接由法院判决确权。

(四)土地确权主要依据不足,而人民法院又无法查明权属的亦由人民法院本着尊重历史、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依相邻权理论法律作出土地权属判决。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关于相邻关系的诉权规定与《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权属争议解决机制冲突。

98条解释第61条仅限于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方能启动行、民一并审理程序,对被告作出的颁发土地证书的确权行为在颁证违法的情形下是否应启动行政附带民事裁判程序?实践中很少有人提及。因为这里不存在行政裁决而且裁决违法的前提。而实践中,不服颁发土地证而引起的行政案件在全国范围一直在20%以上,这类土地确权案件能否得到妥善的归属和处理关系到行政审判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实践中不服颁发土地证的情形有以下两种:

一是有证的起诉政府给另一方颁证侵权;

二是无证的起诉政府给另一方颁证行为侵权。笔者认为,无论起诉方有无相关证件起诉政府给另一方颁证行为侵权,只要有行政诉讼法上所称政府颁证行为与其有利害关系即是有原告资格,可以起诉。但问题是颁证行为被撤,被维持当事人间暗含的民事争议并未消除,而人民法院又不能一并解决。笔者认为如上述两种起诉的情况,过去的行政审判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服颁证行为并没有反映矛盾的实质。因此,人民法院没有厘清不服确权行为的实质而简单地受理而形成了隔靴挠痒。笔者认为,此类纠纷应当属于土地使用权争议。理由如下:所谓土地权属争议,望文生义是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争议。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同年3月1日实施)即采用了上述定义。针对上述不服颁证行为的行政诉讼案件,表面看是对政府的颁证行为不服,仅指一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而事实上当事人不服之理由则是当事人认为该行为侵犯了其特定范围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当事人起诉的前提必然是关于特定范围的土地权属与相邻方或其他相关方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各自均主张权利,否则根本不可能引起一方对政府给另一方颁证行为不服的问题。

既然如此,颁证行为仅仅是造成土地权属争议的原因,而当事人的诉愿指向应该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因此,应该看到在原告与第三人间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才是原告起诉的真正原因,故颁证行为是表象,纠纷实质是土地权利之归属。因此,人民法院抛开人民政府直接审理颁证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纠纷。

笔者认为让人民政府依《土地管理法》第16条按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解决,人民法院在争议违法、当事人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时,人民法院依行政附带民事判决的方式一并解决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解决争议的最佳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有学者也认为,土地权属争议的前提是各方均没有权属合法、面积准确、址清楚的权属证明文件、办法文件,但历史上已由他人无条件合理的长期使用至今,造成永久性占有的事实。

这是对土地权属争议外延的人为的限制,争议是双方当事人的态度,至于争议是否有道理那是实体问题,即使双方均有证件,各方也仍然对证件的理解表示不同的意见,依然可以形成权属争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处理争议机关应当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中第(一)项为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由此可见,有证件依然可以形成争议。

有一点须要说明的是人民政府的处理结论、方式,《办法》并没有明确如裁判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这种裁决是一种准司法的行为,应该包括驳回申请,维持现状,如须撤销土地证件(该争议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争议的土地归属作出结论。如果不作为土地争议先行由政府处理。

相邻方的任何一方起诉,很多情形下会形成互诉对方的土地证,甚至双方均被撤销,再由政府重新确权又可能产生新的被诉颁证行为。而依笔者之见以可直接抓住各方争议的民事争议,同时不至于使政府绕过对颁证行为的审查,人民法院在对处理决定审查时仍然可以对颁证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防止违法的颁证行为不能得到纠正。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的98条解释第十三条中赋予相邻权一方具有行政起诉权对于土地相邻关系中的土地使用权争议问题解决方式与土地法的解决方式相冲突,笔者认为,这种笼统的关于相邻关系方诉权的规定,没有引导出正确的解决纠纷的途径。应对土地相邻权引起的行政争议明确界定为土地权属争议,先行由政府裁决,这样可以使大量的涉及土地的案件在进入人民法院前经过政府部门的第一步的梳理审查,更有利于政府自我纠正违法行为,也方便当事人申请,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量减轻人民法院日益沉重的审判压力,也符合现代行政裁决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关于土地等自然资源争议先行复议中复议前置的范围及复议与诉讼如何衔接存在激烈的争议。依笔者之见,准确界定土地争议范围,提倡政府裁决在前,人民法院作终局裁判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争议。

三、行政诉讼在土地确权案件中忽视了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保护,个别情况下审判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纷争。

由于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一旦作出,就应被推定为合法有疚。法律要求相对人予以信任和依赖。基于信赖因素的存在,法律也应保护相对人基于依赖所生之利益,禁止政府行为以任何借口任意变更既有行政决定甚至反复无常,哪怕是“有错必纠”也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在行政审判也应当对相对人的依赖利益予以高度重视,对违法行政行为实行有限有撤销,土地确权案件主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现行行政诉讼法虽然设立了第三人制度,但对第三人是否可以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没有明确规定,以至导致人民法院在只要原告启动诉讼程序时即时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第三人的举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是否有参考作用法律规定态度不明,从而忽视了第三人的利益。

以土地确权案件为例,第三人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是基于被告的审批、确认,为维护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为禁止政府行为反复无常,信守承诺应该对相对人因信赖政府而取得的利益予以保护,这是行政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应有之义。因此,行政审判应该关注第三人基于对被告的信任而取得的财产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保护,不能因被告的违法行为而承担实际上的损失。

在不服颁发土地证的土地确权案件中,实践中一般不作土地争议理解,更容易忽视第三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当事人已修房盖屋的情况下,撤销证件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隐患。笔者认为只要不存在证件两证权利冲突、重叠问题一般不能撤销。而最合乎实际的方法应将其归为土地使用权争议处理,政府在处理争议中首先对争议问题作出处理,如果须要撤销证件,由此造成的损失被告应给予适当的补偿,在人民法院审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中对当事人持有的土地使用证件只要不存在权利冲突的一般也不能否认其效力,这既是出于对维持社会安定性的考虑,也是对诚信政府的一种支持。

在涉及土地确权案件中,轻易地撤证行为可能使政府无所适从,也使人民法院无所适从。值得强调的是人民法院否认颁证的合法性,依职权再作土地权属的裁判,必然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兼顾政府在行政行为中的档案材料,在事实确定难以查清的前提下,只能以公平原则、以尊重历史、方便生产生活为原则,当然法院的司法能力将承担考验。

综合所述,人民法院审理土地确权案件应该明确适用行政附带民事判决,并应与土地法相呼应,明确土地权属争议的范围形式,在判决中应确立信赖保护利益,尽量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土地使用权年限

土地使用权指单位或个人依法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根据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居住用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体育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仓储用地50年;

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土地使用权的基本介绍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外延比较大的概念,这里的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使用权。2011年 1月,一则“土地使用期满后会无偿收回”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法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 种植 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 (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 承包合同 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土地使用权的办理程序

初始土地登记

(1)申请登记。由用地者到市国土资源局地籍股填写土地登记 申请书 ,提交申请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和建设用地许可证,建筑许可证,房产证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2)地籍调查。由国土资源局派人到实地调查,全面核实土地登记申请的内容,计算宗地面积,绘制宗地图。

(3)权属审核。由国土资源局专职人员对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用途权属来源、宗地面积等进行审核。

(4)注册登记。填写《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和《土地使用证》。

(5)颁发土地证书。申请人凭身份证和《土地使用登记收件单》,领取《土地使用证》。

变更土地登记(过户)

(1)申请变更登记。属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转让双方填写好转让申请书、 转让合同 书、转让登记表;属继承房屋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提供公证继承书,并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属祖屋分户的,提交分户 协议书 或户主申请,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还要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和原土地证书、房产证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

(2)变更地籍调查。变更必须与原来宗地登记档案并案进行。宗地部份变更的,要实地核定面积,界址点,重新绘制宗地图;宗地全部变更,界址没有变化的,可不进行界址调查,但宗地图应重新绘制。

(3)变更权属审核。内容与初始土地登记相同。

(4)注册登记,换发证书。注消原《土地登记卡》、填写新的《土地登记卡》,更改《土地归户卡》。收回注销原《土地使用证》,填写颁发新的《土地使用证》。

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1)申请。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在抵押合同签订十五日内,凭抵押合同,贷款合同申请抵押登记。填写土地抵押登记申请书。并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使用证》、身份证等有关材料。

(2)地籍调查。由国土资源局派人对新设定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宗地进行地籍调查。

(3)权属审核。土地登记人员对抵押设定的登记内容进行审核。

(4)注册登记。经审核符合登记的,在宗地原《土地登记卡》上进行注册登记。

(5)颁发证书。申请人凭身份证和《土地登记收件单》领取《土地他项权利 证明书 》。

>>>下一页更多精彩“土地使用权的无证情况”

⑸ 谁能告诉我在中国与土地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那些啊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2004年月14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录) (1986年4月12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节录) (2002年12月28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节录) (1998年4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年8月28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4年7月5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

二、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8年12月27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90年5月1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节录) (1988年6月lO日)

三、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1、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节录) (1956年6月30日)

2、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节录) (1959年4月)

3、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节录) (1960年11月3日)

4、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节录) (1962年2月13日)

5、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1962年9月27日)

6、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 (1984年8月30日)

7、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妥善处理军队与地方部分房地产权属问题的通知 (1988年7月18日)

8、铁路用地管理办法(1992年10月27日)

9、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3月11日)

10、土地登记规则(1995年12月28日)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2001年2月2日)

11、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年1月3日)

12、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1996年9月26日)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变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1993年2月23日)

14、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的通知(1997年)

15、关于印发对大庆油田土地权属问题的协调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8日)

1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权属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

17、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权属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15日)

18、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19、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 (2002年12月4日)

20、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 (2003年11月14日)

21、关于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年1月15日)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2004年3月23日)

23、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2004年11月2日)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2004年11月2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1、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同意西南财政部规定的房地产典期满后超逾十年未经回赎得申请产权登记的意见的联合通令 (1952年7月31日)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合作化后所发生的土地、继承纠纷的复函(节录)(1958年3月26日)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一土地登记在两个土地证上应如何确认权属的复函 (1992年7月9日)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地被征用所得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归被征地单位所有的复函 (1995年1月16日)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5年12月27日)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能否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折价抵偿给抵押权人问题的批复(1998年9月3日)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6月16日)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第一款有关问题的批复(2003年2月25日)

9、农业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6月16日)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2003年4月16日)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地产管理机关能否撤销错误的注销抵押登记行为问题的批复(2003年11月17日)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及相关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12月26日)

五、法律法规适用解释及函复

1、关于开垦荒地的产权问题给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复函(1953年11月5日)

2、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对大连市土地局“关于以国有土地联建,其土地使用权归属问题的请示”的答复(1989年11月13日)

3、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砂金生产用地意见的函(1989年11月17日)

4、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滩涂管理问题的复函(1989年11月12日)

5、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林地、滩涂及矿山企业用地确权发证问题的批复(1989年12月16日)

6、国家上地管理局对贵州省关于公路两侧留用地发证问题的批复(1990年2月19日)

7、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用地确权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2月24日)

8、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山东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答复(1992年2月22日)

9、国家土地管理局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国营林场在所经营的林地内建护林哨、开林业公路、盖办公楼是否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的请示的复函(1992年2月25日)

10、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农场用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函(1992年6月2日)

11、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天津市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意见请示的批复(1992年6月15日)

1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重庆市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几个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2年6月23日)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批复(1992年7月13日)

14、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宁波市关于宁波汽车制造厂等成建制划转北京内燃机总厂涉及土地使用权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2年11月17日)

15、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土地确权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2月2日)

16、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土地权属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2月3日)

17、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请示的答复(1993年8月18日)

18、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铁路用地登记发证问题的复函(1994年1月19日)

19、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单位分立引起土地使用权纠纷问题请示的答复(1994年9月5日)

20、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土地使用权纠纷有关问题的答复(1994年9月6日)

2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关于乌鲁木齐铁路局要求收回退耕土地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4年9月8日)

2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青海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国有土地管理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请示批复(1994年9月15日)

23、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富阳市有关土地权属争议问题的回复(1994年9月15日)

24、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请研究处理衡阳市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函(1994年9月27日)

25、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对执行《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请示的批复(1994年11月10日)

26、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宗教部门自用土地涵义的答复(1994年10月11日)

27、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北京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答复(1994年12月3日)

28、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农民集体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答复(1994年12月9日)

29、关于对虾岭头西南面争议土地确权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1995年2月24)

30、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天津市海口路公园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5年3月13日)

3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山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中第五十六条适用范围的请示的复函(1995年7月31日)

3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鲁土籍函字[95]第17号文的复函(1995年8月1日)

3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认土地权属政策有关条款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8月11日)

34、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关于对有关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行文问题请示的批复(1995年9月19日)

35、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关确权问题请示的批复(1995年lO月25日)

36、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河滩地确权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10月31日)

37、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5年11月9日)

38、对错发土地使用证如何更正问题的答复(1996年1月15日)

39、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6年3月6日)

40、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广东省国土厅关于确权有关规定是否适用确认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请示的批复(1996年3月7日)

41、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确认通辽车站铁路用地图纸法律效力的函(1996年4月17日)

4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蓖子沟矿采矿崩落区土地权属问题意见的函(1996年5月23日)

43、对天津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坟地及公用房屋用地登记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9月17日)

44、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河南省土地管理局关于洛阳市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9月23日)

45、对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关于西安市香米园穆斯林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0月9日)

46、国家土地管理局对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权属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1月14日)

47、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安徽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6年11月28日)

48、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关于注销土地登记进行公告的请示的批复(1996年12月26日)

49、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有关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1997年3月4日)

50、国家土地管理局对山东省土地管理局有关黄河滩地权属问题的复函(1997年5月21日)

5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有关库区消落地行使管理权问题的批复(1997年7月3日)

5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97年8月11日)

5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最高人民法院法经(1997)18号函的复函(1997年8月18日)

5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对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77-l号议案的答复(1998年5月27日)

55、国土资源部关于对收回被司法机关查封国有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批复(1998年12月11日)

56、国土资源部对确定土地使用权有关问题的批复(1999年1月19日)

5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四川省广元军用旧机场产权处理意见的函(1999年6月2日)

58、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复函(1999年6月4日)

59、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问题的复函(1999年6月7日)

60、国土资源部关于平顶山矿区塌陷地征用后能否退还农民集体所有问题的复函(1999年9月10日)

6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复函(2000年3月14日)

热点内容
安装空调法律法规 发布:2024-11-16 18:25:45 浏览:725
安徽当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6 18:00:21 浏览:201
法规教育课件 发布:2024-11-16 17:52:09 浏览:183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发布:2024-11-16 17:51:28 浏览:287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发布:2024-11-16 17:49:38 浏览:972
道德具有广泛 发布:2024-11-16 17:48:15 浏览:44
2016年劳动法陪产假 发布:2024-11-16 17:48:10 浏览:105
两高贪贿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16 17:34:31 浏览:980
刑事诉讼法第二第七节 发布:2024-11-16 17:24:22 浏览:847
法律法规文本数据库 发布:2024-11-16 16:53:09 浏览: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