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诉讼法博客

诉讼法博客

发布时间: 2020-12-17 20:53:21

㈠ 道教博客,用什么方法化解官司和牢狱之灾

  1. 做善事,比如放生,比如接济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从根本上积累福德,化解灾厄。

2.请有道行的道长看看做法事,听道长的指点。毕竟灾难的原因不同,化解方法也可能不同。

㈡ 民事诉讼法证据形式有哪些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1. 客观性

作为民事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作为证据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以真实而非虚无的、客观而非想象的面目出现于客观世界,且能够为人所认识和理解。

2. 关联性

指民事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事实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 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一部分;

2). 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能够间接证明某一待证事实成立。

3. 合法性

作为民事案件定案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并且其获得、提供、审查、保全、认证、质证等证据的适用过程和程序也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二,民事诉讼法证据形式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为标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电子数据、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八种。

1.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2. 物证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规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3.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4. 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证人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5.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6. 鉴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请或指派凭借自己的专门知识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结论的人。

7. 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一定的事实,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现场、物品或物体亲自进行或指定有关人员进行查验、拍照、测量的行为。对于查验的情况与结果制成的笔录叫勘验笔录。

8.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㈢ 怎样的证据才能向法院起诉微信聊天记录算

在民事诉讼中,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规定: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直接证据了;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还须与案犯或嫌疑人的供诉相一致才算完整证据,否则,辨护人很多的推翻证据的机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
第一百一十六条 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

㈣ 一起网络博客侵权案的述评应如何看待

赵西刚

案情简介

某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某,于2005年10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在中国博客网发现一篇于2005年6月24日上传的题为《烂人烂教材》的心情日记。署名为“长套袜”的博客在该日记中写道:“今天一觉睡到下午3点,突然想起来明天要考陈某的《新闻伦理与法规》,遂起,复印笔记。结果发现笔记是没有用的,记得太杂且又不全,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也没有书的痕迹。陈某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甚至都没有自己的观点,简直就是个流氓……难怪一遍下来什么都记不住。”陈某认为该博客日记对其人身进行了侮辱,于是对该博客日记进行了公证,并于2005年10月24日打电话给中国博客网要求删除帖子并向他赔礼道歉。中国博客网要求陈某提供身份证明,以证实那篇博客日记中所指的人就是他,不然因无法核实身份而不能删除帖子。而陈某认为无须提供身份证明,因双方意见不一,《烂人烂教材》的帖子没能马上删除。

2005年10月31日,陈某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起诉中国博客网,并提出三项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公开道歉,消除影响;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抚慰金10000元;由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本文作者作为中国博客网的代理律师提出:中国博客网作为网站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原告起诉错误,应驳回起诉。

原告陈某撤回对中国博客网的起诉,又于2005年12月20日重新起诉,将中国博客网的创办单位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诉讼请求为:判令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242天;赔偿经济损失1324元;赔偿精神抚慰金10000元;由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

争议焦点

1.题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是否构成名誉侵权?2.被告对题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是否有事前审查的义务?3.被告在接到投诉电话时是否有权要求投诉人提供身份证明?4.被告接到投诉电话后没有及时停止传输该文章是否构成名誉侵权?双方一审观点

【原告观点】

1.《烂人烂教材》文章中的“流氓”、“猥琐”等词具有明显的侮辱性质,对原告的名誉造成了损害,构成名誉侵权。

2.被告在《烂人烂教材》这篇文章一上传发表就有监管审查的义务,因未审查致使侮辱文章扩大影响,应承担侵权责任。

3.原告没有提供身份证明的义务。

4.被告在接到投诉电话后仍然不予删除文章,具有主观故意,更应承担名誉侵权责任。

【被告观点】

1.《烂人烂教材》文章中的“流氓”、“猥琐”等词尽管不雅,但结合作者本身的写作意图、网络的特殊语境及文章的点击率等因素分析,该作者的这些用词并没有侮辱的恶意,不构成名誉侵权。

2.网络信息量巨大,不能像对待传统媒体一样赋予类似中国博客网的网站对上传文章的事前审查义务。这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且在法律上也不公平、不合理。

3.被告有权要求投诉人提供身份证明,对类似中国博客网的网站不能仅赋予义务和责任,同样应赋予相应的权利,这是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要求。

4.被告在接到投诉电话后的处理并无不当,其行为并不符合名誉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从而不构成名誉侵权,文章没有及时被删除的责任在于原告陈某拒不提供身份证明。

一审判决结果

《烂人烂教材》文章中的“流氓”、“猥琐”等词在普通人看来具有侮辱性质从而构成有害信息,而对该有害信息被告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只有接到投诉电话后网站才有义务停止传输该有害信息。被告在接到投诉电话后只是要求原告提供身份证明,而没有在合理时间内采取措施停止传输该有害信息,未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根据《全国人大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7条的规定,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关于被告抗辩原告在投诉时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主张目前没有法律规定,对于侮辱性语言提出的投诉,无需投诉人提供身份证明;对于非侮辱性语言提出的投诉,投诉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等书面通知以便网站核实。

鉴于被告从发现有害信息到采取措施时间间隔较短,原告也未举证被告采取措施前该信息对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本案直接侵权主体并非被告,被告过错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有害信息的判断标准存在失误,在确定原告身份后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传输,其主观过错程度较轻。结合目前有害信息已被删除的事实,判令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天,向原告陈某赔偿公证费的经济损失1000元。

被告上诉观点

被告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提起上诉,认为一审法院就身份证明问题作出的判决让所有类似中国博客网的网站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因为,权利人提出投诉时,通常都认为网站中的信息是带有侮辱、诽谤性质的,如果按这个判决,投诉人就无需提供身份证明,而网站将“左右为难”:要么立即采取措施、删除被指控的文章,否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要么因无故删除用户的文章,违反了与用户签订的服务协议,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审判决结果

博客用户享有言论自由,而作为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与博客用户存在合同关系,负有保证博客用户正当发表言论的义务。博客公司是商事经营者,其无权认定有关言论是否构成侵权,如果博客公司依据自己的判断直接删除相关内容后可能会被博客用户追诉,此时博客公司又将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因此,网络服务提供商博客公司有权要求主张权利的主体提供有关身份等证据,博客公司可以据此证明其确已接到相关言论涉嫌侵权的投诉。但投诉人提供身份证明需要一个过程,而网络传播很快,如对涉嫌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文章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传输,将会使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因此,网站在要求投诉人提供身份证明的同时,应先采取措施限制信息的传播,但如投诉人在合理的期间内未提供身份证明,网站有权取消限制传播的措施恢复文章的传播。由于上诉人博客公司只是要求被上诉人陈某提供身份证明而没有采取措施停止传输,给被上诉人陈某造成了损害。因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典评析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创造了一个影响我们日常生活而且将不断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的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之间的冲突,不仅在网络世界存在,而且因网络世界的特殊性而更显其规制的难度。此案代理律师就网络著作权法领域的“避风港”原则理应被应用于网络名誉权纠纷裁判的学理意见,最终被司法实践所确认,在网络名誉权侵权领域确认了投诉人在投诉时应向网站提供身份证明,如投诉人在合理的期间内未提供身份证明,网站有权取消限制传播的措施恢复文章传播的法律规则,无疑使得此案具有今后处理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时的范式意义。不惟如此,此案所引申出的一系列法律问题,诸如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如何对网络进行监管、在监管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应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应履行哪些义务、网民的言论自由权与社会公众的名誉权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平衡等等,对于互联网法制的完善都具有极强的提示意义。

(引自陈柳裕先生的评析)

㈤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内容:
1、保障诉权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规范撤诉行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建立立案登记制,《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民诉法司法解释》还依法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一审、二审、再审各个阶段申请撤诉行为,增加规定反诉构成的要件,明确规定因重复起诉不予受理的判断标准,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作出细化规定。”杜万华说。
2、法庭纪律
未经许可现场传播审判信息,法院可强制删除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和利用邮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冲击、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的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判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
审判公开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诉法司法解释》严格执行开庭审理规定,对二审、再审程序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予以限制,进一步规范裁判文书制作,规定了申请查阅裁判文书的范围和方式。
“作为与《民诉法司法解释》配套的成果,我们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全面梳理、规范民事诉讼涉及的法律文书,制定可操作性规则,以此切实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和质量。”最高法贯彻实施修改后民事诉讼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佑海说。
3、电子证据
明确短信、微博、网聊记录等可作证据
证据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要求,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此,《民诉法司法解释》增加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规定,合理分配举证证明责任;对逾期举证及其后果作出了分层次、分情形予以处罚的规定;增加关于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的规定,指引和规范法官组织质证、进行认证活动;增加关于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的规定,要求法官公开对证据审查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也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证据。
4、诚信原则
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纳入“黑名单”
“近年来,民事诉讼中的虚假陈述、伪证、虚假调解、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规避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必须予以严厉制裁。”杜万华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总则部分增加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在分则部分增加了禁止虚假诉讼、规避执行的规定,并修改提高了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罚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为促进诉讼诚信,《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拒不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证人拒绝签署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对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除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外,还可以根据情节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的信息向其所在单位、征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通报。
5、公益诉讼
提起公益诉讼需有公益受损初步证据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但仅有一个条文规定。该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规范公益诉讼有序进行,《民诉法司法解释》按照立法原意,结合有关审判实践,细化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的受理条件。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有关机关和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除了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还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为明确公益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6、小额诉讼
明确物业、电信服务合同等小额诉讼一审终审
什么是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根据此规定,我国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释进行了细化。
《民诉法司法解释》规定明确,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纠纷,银行卡纠纷,物业、电信等服务合同纠纷等九类金钱给付的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人身关系、财产确权纠纷,涉外民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需要评估、鉴定或者对诉前评估、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纠纷以及其他不宜适用一审终审的纠纷,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㈥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规定有几条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规定有十六条:

1、《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全款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全款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3、《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全款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4、《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全款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5、《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全款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

6、《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全款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7、《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全款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8、《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全款

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全款

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10、《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全款

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11、《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全款

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1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全款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1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13、《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全款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14、《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全款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5、《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全款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16、《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全款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6)诉讼法博客扩展阅读

证据种类:

1、书证、物证

是以物品或者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实物证据。物证是用于犯罪或与犯罪相关联的,能够证明犯罪行为和有关犯罪情节的物品或痕迹,如作案工具、赃款赃物、血迹、指纹、脚印等。

书证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件或其他文字材料,如毒品犯罪分子进行联络的往来书信;贪污犯罪分子涂改的单据、账本等。

物证的特点是,不具有任何主观的东西,而只以其客观存在来证明案件的事实。对物证必须妥善地加以保管,以保持物证的原有的形态。如果不能保持原来形态或者物证有可能灭失的,行政机关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全。

2、证人证言

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或有关人员作的陈述。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刑诉法对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司法机关作证规定了义务,即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不能随意指定,也不能由他人代替。

行政处罚法规定,在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调查时,“被调查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这是因为,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处罚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因此,在行政机关调查时,被调查人必须据实陈述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不作伪证。

3、当事人的陈述

是指当事人向执法人员所作的关于案件真实情况的叙述和承认。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因此,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行政机关必须认真听取,并制作询问笔录;同时,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成立的,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4、“被害人陈述”

是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就受害情况及案件的有关其他情况向司法机关或有关人员所作陈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

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本人的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或称口供,或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认自己有犯罪行为或者承认犯罪,但认为应当减轻处罚、免除处罚所作的辩解。

6、视听资料

是指能够作为证据的录音、录像、电脑储存的数据等,是一种被固定、被保全的证据。它比较可靠,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但是视听资料必须经过审查,才能认定作为证据。

7、鉴定意见

是鉴定人运用自己具有的专门知识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鉴别和判断。它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如法医鉴定、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化学物品鉴定、精神病鉴定等。

8、现场笔录

是书证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现场,对当场实施行政处罚的现场情况的记录。如交通民警对违反交通管理的司机进行罚款,交通民警开具的罚款单据。

又如工商管理人员对这反工商管理的个体商贩进行处罚时,现场记明其违法事实、没收商贩的违法物品的数量、质量等情况。

现场笔录上应当有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的签名。现场笔录可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行政诉讼法将其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以防止在诉讼中出现“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情况。

9、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

是指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或者专门人员为了解案件的事实,对事实发生的现场或者物品进行勘验、检查。如查处非法出版物,执法人员对该出版物的印刷场所进行勘验、检查,对印刷的非法出版物或者印刷工具进行勘验、检查等。

勘验应当制作笔录,勘验笔录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10、电子数据

是电子化技术形成的文字,数字等等,如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等;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4日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显示,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

11、视听资料

是以模拟信号的方式在介质上进行存储的数据,例如录像、录音资料等等。

㈦ 民事诉讼法常识:网络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 电子数据。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回作为认定事实的答根据。”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综上,聊天记录属于电子数据一种。微信作为证据想让法院得到认可并支持,必须要完成以下的举证(一)必须确认微信的使用主体就是当事人双方。如果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交了微信证据,但是却不能证明使用微信的当事人为案件的当事人,这在原则上就不符合主体的条件。(二)保证获取微信聊天记录的方式方法的合法性。通过非法的方式获得证据是得不到法院的支持的,比如非法搜查、非法扣押等方式。(三)必须提供真实和完整的微信证据,必须保证微信证据和其他证据之间存有关联性,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在诉讼案件中,若想得到法官对证据的认可和支持,必须保证证据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㈧ 求一篇诉讼法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中室内工作最低温度 发布:2025-01-10 09:58:34 浏览:392
新公司法虚假出资 发布:2025-01-10 09:42:55 浏览:178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发布:2025-01-10 09:33:16 浏览:913
无人生还法官怎么知道罪行的 发布:2025-01-10 08:51:58 浏览:444
没有合同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0 08:47:08 浏览:541
要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0 08:42:28 浏览:425
海南废止法规 发布:2025-01-10 08:17:07 浏览:146
司法考试真题解析班 发布:2025-01-10 08:07:55 浏览:580
法律责任故事 发布:2025-01-10 07:47:53 浏览:699
南京法官的 发布:2025-01-10 07:46:59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