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项是行政法上的授权
1. 下列哪一个主体享有行政法规的制定权
所谓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以自己的名义履行行政职责(行使行政职权)、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行政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国家机关,一般都通过编委制定的该机关“三定”方案(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确定其行政职责,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是当然的行政主体。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也是有区别的。派出机关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不属一级政府也不属一级政府所属部门的机关,具有法人资格,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是行政主体,如,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管理机构一般也认为是其所属政府的派出机关。曾有段时间有观点认为开发区管理机构也只是派出机构而非派出机关,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第21条,以是否经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批准设立为标志,实质上将经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认定为派出机关,一些地方立法如《江西省开发区条例》也是类似规定。
派出机构是指行政机关向其所辖某一区域派出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如,公安派出所是县区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市场监管所是县区市场监管局的派出机构。派出机构一般以其隶属的行政机关的名义开展活动,相关法律责任也由其隶属的行政机关承担,一般情况下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但是,当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授权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该派出机构在履行相关职责时,属于行政主体。不过,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的规定,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处罚(成为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的,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规章不得授权行政机关之外的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若有,只能视为行政委托)。也就是说,派出机构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实质上是基于行政授权而非行政委托。
有意思的是,有相当长一段时期,行政法理论和实务上,是不承认规章成为行政授权执法的依据的,而只承认法律、法规可以授权行政机关之外的组织(如事业组织、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行使行政职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主要体现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但法律、法规对派出机构有授权的除外。”而到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也就是说,1999年的该司法解释,实质上认可了规章可成为行政授权依据,甚至只要是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当其超出法定授权范围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行为的,也认可其为越权的行政主体身份(列为行政诉讼被告)。当然,规章仍然不得授权其他组织行使行政处罚权,因为《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2. 行政法关于授权的法律规定
法律主观: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当事人对激伏被委托人出具授权委托书的相关规定包括明山携有:诉讼当事人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唯竖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侨居在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国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证明;没有使领馆的,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第三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证明,再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第三国使领馆证明,或者由当地的爱国华侨团体证明。
3. 行政法中的授权与委托有何区别
一、性质不同
1、行政授权是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管理有关事务的职权。
2、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定依据不同
1、行政授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定依据的,视为行政委托;
2、行政委托不强调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三、法定方式不同
1、行政授权的方式有两大类:
(1)是直接授权;
(2)是间接授权,即法律、法规规定某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将某个特定的行政职权授予某个组织。
2、行政委托的方式较为灵活,由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
四、法律后果不同
1、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的职权内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授权范围内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在行政委托,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
4. 行政处罚的授权必须由哪个部门行使
法律分析:行政处罚的授权机关是特定的国家机关,是享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5.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什么
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根据第八十九条规内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使容下列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法律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6. 立法法中关于行政立法中授权立法的规定
授权立法制度
中国最早的授权立法出现于1955年,当时的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单行法规的决议,1959年又通过了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的决议。
1982年宪法的颁布实施,从最高的法律效力上规定了授权立法,根据《宪法》第89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2000年3月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一步使授权立法趋于制度化。
授权立法不同于职权立法,行政机关有固定的立法权。行政机关的职权立法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而进行的立法,其立法权产生于宪法和法律的直接规定。例如《宪法》第90条规定:“国务院的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立法法》第56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又如该法第73条的规定。
中国学术界认为授权立法可分为两种: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前者是指立法权来源于授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中的法条授权的授权立法。后者是指立法权来源于授权机关专门制定的法律性或法规性的决议或决定的授权立法。
例如根据《著作权法》第54条的规定: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这就属于一种一般授权立法的情况。又如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市经济特区实施。
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珠海经济特区实施。这就是特别授权。
事实证明,授权立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及在立法实践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授权立法的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研究授权立法对我国授权立法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6)下列哪项是行政法上的授权扩展阅读
授权立法制度是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自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开始的,自产生后它就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政府职能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
(一)提供法律依据,完善授权法 中国许多授权法的形式要件不规范,内容规定不完备,对授权主体和受权主体的资格、授权的条件、时限、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范围,及它们与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权限的区别和关系等内容规定不足,给授权立法实践中纠纷的解决带来许多困难。
所以完备授权法的内容和形式应是立法工作的重心。授权立法作为立法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立法制度,《立法法》对此应单独立章进行详细的规定。
完善授权立法的内容。应该通过《宪法》和《立法法》的修改完善对授权立法的规定,也可以制定<授权法>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些内容应包括以下这些:首先,明确授权立法的主体和权限。同时应对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立法权限作明确的划分,应规定法律中的“保留事项”和专属立法事项不得授权,被授权机关不得再把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其次,设定授权立法的标准。特别在授权决定中应规定具体的标准,这一标准包括授权立法的依据、范围和目的。再次,规定授权立法统一的程序。《立法法》虽然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以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授权立法不仅仅只局限于行政法规和规章。最后,还应明确授权的有效期限。
(二)加强授权立法程序制度的建设
授权立法程序是规范和控制授权立法权运行的规则,体现了对授权立法权运行的规范和制约。授权立法的出现使得行政机关获得大量的自由裁量权,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使得完全依靠实体法的精确预测和详尽规定来实现制约行政机关立法中自由裁量权的想法变得不现实。
必须借助程序制度来制约行政机关立法权。国外许多国家法律都规定,被授权机关在行使授权时,要遵守协商、听证、公布实施等基本程序,我国也应当明确规定授权立法的正式程序,尤其是协商、听证等具有民主、公正性的科学程序。
例如:规范授权主体与受权主体的资格审查程序、完善批准程序和备案程序、确立授权立法公开程序和公众参与程序等。使立法律更加公允,容易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和执行。
(三)授权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有效运作都需要以完善的监督为基础,就授权立法制度而言,对它的监督应关注以下几点。
监督主体,对授权立法的监督应尽量由处于中立地位的机关来进行。授权机关对授权立法享有当然的监督权,但是这种监督往往是属于同一机关内部的隶属监督,很难保证监督的中立性。即使是人大和常委会的监督,由于立法任务的繁重和缺乏相应的专门审查监督机关,监督力度和实效很低。
监督方式。一般可分为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授权立法的事前监督主要包括批准和备案。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中都规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应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但没有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具体负责这一工作的部门,这就使得备案工作缺乏组织保障,因此对授权立法的备案应有的具体工作部门来负责。
而批准制度在授权立法中适用的不是很普遍,由于这一制度对于授权立法的监督很有效,授权机关认为被授权机关的立法不符合授权的目的和范围,可以不予批准。因此应设立授权立法的批准制度。
监督标准。授权立法监督的主体应以不越权为标准,即授权立法的内容不得违背宪法、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超越授权法规定的授权范围。授权立法作为与职权立法相辅相成的立法活动之一,必将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和迅速发展。中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在授权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来推进和完善授权立法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授权立法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授权立法
7. 2020法考背诵点【行政法】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
一、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有关程序制定发布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行政法规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其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
(一)制定权限
制定权限,是关于制定行政法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可以对什么事项作出规定的制度。在行政法规的规定事项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执行具体法律规定事项,即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2)实施宪法规定职权事项,即《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首先,必须属于行政管理事项,行政法规不得规定其权限范围以外的事项;其次,必须尊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行政法规不得将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事项纳入自己的规定事项。
(3)全国人大授权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稿逗袜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不得授权。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和范围。
对于授权法规,国务院负有几项重要义务:
(1)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2)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3)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6个月以前(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5年,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
(4)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5)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由全国人民代指租表大键激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8. 行政法规哪些部门有权制定
行政法规哪些部门有权制定?
行政法规哪些部门有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也就是说只有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附: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第七十一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第七十二条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第七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这几种法律文件级别不同、效力不同、制定部门也不同,注意区分奥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制定教育行政法规吗1、根据立法法规定来讲,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制定规章,无权制定行政法规。
2、对于教育类的行政法规,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起草,但最后还是由国务院决定、公布。
相关法律规定:
《立法法》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第六十七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国务院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行政法规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国务院决定不公布的除外。
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是哪个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六条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机关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享有其行政优益权(或优先权),表现为:具有签订合同的原始发动权;有权监督合同的履行
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吗?国务院各部委无权指定行政法规,只有国务院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各部委制定的称为部门规章,效力小于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条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31.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A.)。
地方法规行政部门有权制定吗法律条款只有人大才有权利指定,行政部门只能指定“条例”或者“规定”
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规章的机关和有权制定颁布行政法规的机关是哪里?行政法规:国务院
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的直属机构
根据上面所述,制定和颁布行政规章的机关是3,行政法规的是2,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有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政府有没有权利制定行政法规?您可能混淆了一些概念。
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为:
1、由人大制定的狭义的法律
2、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3、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4、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以上四类都属于广义上的法律范畴,但只有人大制定的才叫法律,且法律具有最高效力,下面三类都不能违反法律。。
这个宪法学及立法法中有较明确的规定,我摘抄一段给你。。
详细的你可以去参考我国的立法法
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九)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第六十四条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9.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多项选择题归纳1
多项选择题
1.关于我国法律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A: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中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解释或作出规定;
B: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C: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D: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
2.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被授权的组织大致可归纳为:
A:社会团体;B:行业协会;C:事业组织;D:企业组织;E: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在我国,一般公务员的产生方式有:
A:调任;B:考任;C:聘任;
4.在西方国家,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
A:政务类公务员;B:业务类公务员;
5.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特征有:
A:服务性;B:从属法律性;C:裁量性;D:单方性;E:强制性;
6.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
A:主体合法;B:内容合法适当;C:程序合法;D:在行政主体权限范围内;
7.当场收缴罚款适用于:
A: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B: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C: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8.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
A: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B: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形成法律关系的特点不同,行政程序可以分为:
A:行政立法程序;B:行政执行程序;C:行政司法程序;
10.行政法制监督的特征主要有:
A:主体十分广泛;B: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C:是全面性的监督;
D:内容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为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 E:监督权限法定;
1.一般意义的行政指任何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任务而行使的执行、管理职能,包括:
A:公行政;B:私行政;
2.行政法治原则的主要要求包括:
A:依法行政;B: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
C:保护人权,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D:政府对违法、侵权行政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机关根据其权限的范围,分为:
A:一般行政机关;B:部门行政机关;
4.国家公职关系的双方主体分别是:
A:国家公务员;B:国家;
5.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
A:应请求行政行为;B:依职权行政行为;
6.根据现行行政立法的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主要包括:
A:立项;B:起草;C:听取公众意见;D:审查;E:决定与公布;
7.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的区别主要有:
A:概念不同;B:性质不同;C:内容不同;D:形式不同;E:角度不同;
8.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等方式提出:
A:信函;B:电报;C:电传;D:传真;E: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9.行政征收具有行圆的特征包括:
A:强制性;B:无偿性;C:法定性;D:先定性;
10.行政强制主要包括:
A:行政强制执行;B:即时强制;C:行政调查;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关系主要包括:
A:行政管理关系;B:行政法制监督关系;C:行政救济关系;D:内部行政关系;
2.法的规范依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确定性和细密度,可分为:
A:规则;B:原则;C:基本原则;
3.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包括:
A:省人民政府;B:区人民政府;C:镇人民政府;
4.我国国家公务员任用前目前主要有:
A:考任;B:选任;C:聘任;D:调任;
5.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
档扰塌A:附款行政行为;B:无附款行政行为;
6.国务院1985年7月3日发布《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是:
A:中央行政立法;B:授权立法;C:创制性立法;
7.根据法律规范和行政活动的实际情况,行政确认的具体形式李搏主要有:
A:确定;B:认定(认证);C:证明;D:登记;E:鉴证;
8.得设立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省级人民政府规章;E:较大市政府规章;
9.目前组成我国行政征收体制的主要是:
A:税收;B:各种社会费用征收;
10.直接强制可分为:
A:人身强制;B:财产强制;
1.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的有:
A:责令停产停业;B:较大数额的罚款;
2.即时强制的特征有:
A:行政主体是即时强制的惟一主体;B:即时强制不以法定义务的履行为必要条件;
C:即时强制的程序性规范相对而言不很严格;
D:即时强制是行政主体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基于法律、法的规定而采取的强制措施;
3.国家公务员任用的主要方式有:
A:选任;B:考任;C:委任;D:调任;
4.某甲因行政侵权死亡,有遗产被继承,其亲属乙在甲死亡前,一直由甲赡养,问谁有权请求赔偿:
A:某甲的继承人;B:某乙;
5.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中正确的是:
A:先取证,后裁决规则;
B: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和依据;
C: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6.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行政诉讼第一审判决可分为:
A:维持判决;B:撤销判决;C:变更判决;D:履行判决;E:确认判决;
7.行政复议参加人有:
A:行政复议机关;B:行政复议申请人;C: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D:行政复议代理人;E:行政复议第三人;
8.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
A: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行为与被处罚人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B:劳动局登记检查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9.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要求:
A:处罚设定权法定;B: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C:被处罚行为法定;D: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10.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行政机关是:
A: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E: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属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
A:地区行署;B:区公所;C:街道办事处;
2.属于行政征收行为的有:
A:机场收取机场建设费;B:环保局收取排污费;C:税务局收取税款;
3.行政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A:从属法律性;B:服务性;C:裁量性;D:单方性;
4.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有:
A:客观真实性;B:合理性;C:关联性;
5.工商局吊销某企业的营业执照是:
A:依职权的行政行为;B:要式的行政行为;
6.行政相对人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依法对该复议案件享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有:
A:县人民政府;B:市工商局;
7.行政相对方对行政主体下列“”行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A:非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B: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本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认为行政主体给予自己的行政罚款数额过高;
8.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
A:金钱赔偿;B:返还财产;C:恢复原状;D:消除影响;E:赔礼道歉;
9.行政奖励主要有以下形式:
A:通报表扬;B:记功;C:授予荣誉称号;D:晋级(晋职);E:发给奖金或奖品;
10.现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机关裁决的有关争议案件主要涉及下述领域中:
A:权属争议;B:知识产权争议;C:民事侵权赔偿争议;D:环境污染争议;
1.行政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要求;实体公正的要求主要包括:
A:依法办事,不偏私;B:平等对待相对人,不歧视;C: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
2.行政机关根据其管理的客体和内容,分为:
A:职能性行政机关;B:专业性行政机关;
3.导致国家公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
A:公务员退休;B:公务员辞职;C:公务员辞退;D:公务员死亡;E:开除;
4.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
A:要式行政行为;B:不要式行政行为;
5.行政立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涉及以下“”事项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A:国家安全;B:外汇汇率;C:外币政策的确定;
D: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于行政立法施行的;
6.综合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行政给付的形式主要有:
A:抚恤金;B:特定人员离退休金;
C: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D: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7.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可以不设立行政审批的事项包括:
A: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
B: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C: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
D:行政机关采取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
8.具有税收征收权的主体是:
A:税务机关;B:海关;
9.代执行的程序,一般为:
A:告诫;B:代执行;C:财产强制;
10.行政事实行为的特征主要有:
A:行政性;B:不具备法律约束力;C: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