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显学

行政法显学

发布时间: 2024-07-16 17:33:43

⑴ 紧急,紧急

司法考试内容

根据《国家司法考试实施方法》的规定,国家司法考试的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事务和法律职业道德。司法部根据该规定通过考试大纲来规定司法考试的具体内容,每年在知识点上会有一些变化。就司法考试考察的科目而言,自2002年来,法理学、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讼诉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13门总在考察之列,2003年以来又加入了中外法制史,这样总共是14门,可以说囊括了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卷一、卷二、卷三都是客观题考卷,每张卷子有单选题50道,每道一分,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50道,每道2分,一张卷子就是150分。卷四则考察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司法文书和论述题之类,分值也是150分。前三卷每年考试的时间是通常是3个小时。第四卷的考试时间是3个半小时,因为难度大、书写量大、经常有考生没有做完。特别注意:自2006年开始,卷四论述题设置选答题,考生注意选答,不要慌里慌张的把所有试题都答了。

二司法考试未来之趋势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将司法考试由现在的一次考试改为区分前后两阶段的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是客观题,第二次考试才是主观题,通过第一次考试的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考试的才有资格从事法律行业。无疑,两次考试的推出会增加司法考试的难度。可以想见,两次制度下的报名人数、通过率都会与今天大不相同。

于是,所有的人都在问:什么时候推出两次考试?答案是:不知道。我们只知道:2010仍然一次考试,仍然容许大三学生考试。允许大三考生报名也许只是为了日后改革做铺垫时的临时举措,也许是从此开创了一项准备实施多年的制度。只有一点确定无疑:大三考生获得了一个空前的机会。

三“未选择的路”

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佛罗斯特

(1874—1963)

当80后的大三学生们在烦恼考研、就业(实习)和考公务员如何选择安排时,另一条路展现在大三考生的面前━司法考试。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司法考试与以上的传统选择之路是否冲突?能否‘鱼和熊掌’兼得?考研是比较好的选择,公务员的选择也很让人心动,都试想一下,谁叫现在就业不易?那么新增加的司法考试,虽说是一个机会,但是,传说中的‘中华第一难考’大三学生的福音吗?让我们细细说来······

(一)司法考试VS考研

随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的扩招,考研成为毕业生的一个选择。目前流行的考研热也证明了考研的形势的严峻性,那么,随着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的政策出台,大三的学生如何在准备考研和准备司法考试中取得一个平衡呢?两者是否就是真的冲突吗?我们从考试性质、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上来解释两者其实是可以‘兼得’的。

从考试性质来说,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证书,也就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入场卷’,即使是本科学法律的学生,也很难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上有较好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考研,目的是更多的增长自己的职业水平,如果你选择的是法律硕士或者是法学硕士,前者是本科非法学的选择,后者是本科法学的出路,那么你即使考上研究生也不得不面临司法考试这个‘拦路虎’,考研只是暂时躲避它,却不能永远的躲避它!正确的态度就是在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一路把考研和司考拿下!当然,如果本科不是学法律的,同时也不准备考法律专业的,却想试一试司法,为自己的就业多一个‘证书’,多一个‘出路’。那么,必须考虑自己的本专业的理论素质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跟前面的立志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一样,事实上,最大的问题是复习时间的‘资源配置’,那么在时间上,两者考试是否是冲突呢?

事实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时间上合理安排,也可鱼和熊掌兼得’。中南大学一大三学生小张如是说,司法考试和考研时间上相差四个月,在准备上并不冲突。对于专业底子好,基础素质高的学生,考研复习并不影响报考公务员。他作为经济学的专业本科生,希望自己能在法律和经济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司法考试和法学考研的考查内容上说,不可否认,两者考察难度和考查方式是不一样的,前者考察实践多一些,后者考察理论多一些;但是,在知识的层面上却是共同的,比如都是以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为基础,而且司法考试考察的面更为广阔。比如,司法考试几乎把中国现有的生效的法律都考查到,并且也考查法理和法制史等理论部分,而目前现有的考研,比如法律硕士的考查科目是五门,而且考察的内容部分还源自司法考试的内容,并且难度有所下降!对于法学硕士,就是北大的法学综合课,总共考十二门专业,也无法和司法考试的全面性相比较,清华、北大、政法大学的考研科目基本上在五门到六门之间。应该说,只要认真准备了司法考试,绝对对考研有帮助!比如,有一年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的研究生试题和司法考试的一道论述题是一模一样的。特别是一些名校的考研题,由于司考考试的拼题老师都是出自北大、人大等名校,题目的重合性很高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在准备司考的过程中,对研究生考试的准备也是一样的!‘以司考促考研,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司法考试VS公务员考试

事实上,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是一个‘假冲突’!

目前大三学生一般都会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是11月份。司考一定程度会和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冲突。一般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准备时间要在两个月以上。同时,考验和考公务员相差仅仅一个多月,许多即考研又考公务员的大四学生开始拼命读书。‘同学中参加双考的很多,现在都在冲刺,吃饭、睡觉时间都在压缩。’因此在目前相差一个月的情况下,很多大三的学生两者都能兼顾,而司法考试是九月份,国家公务员是十一月,相差两个月,怎么能说是冲突呢?!另外,公务员考试中的法律部分,基本上也是来自与司法考试的内容,一举两得!

当然,如果你想从事于与法律相关的公务员工作,比如法官、检察官。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你的必然的选择。而大三的学生,特别是法科的,在之前没有资格证还可以,因为大四才能考,到现在可以考了,该证书就不仅仅是你考公务员的一个筹码,更是必备的事物。

(三)司法考试VS实习

大三的学生,按惯例会被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这个是制度上的要求。而由于除去上课时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到大四那个暑假,这样就产生了‘实习时间’和‘司考备考’时间的冲突。但是,为了给自己的工作加筹码,特别是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就像现在准备考研来规避现实一样,要学会放弃实习来准备司考。

实习当然很重要,但是,作为法科的毕业生,在律所、法院、检察院和企业实习时,往往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由于实习是为工作做准备的,如果你没有通过司法考试,获得职业律师证书,你即使实习中非常的优秀,你也没有办法胜任这个工作的!试问那个律所希望找一个没有律师资格证的人做律师助理呢?法院、检察院更不可能。企业自然希望招专业水平不错的法务人才,而通过司法考试被认为是符合条件的基础。无论是要进入国家司法机关,还是从事律师服务行业,还是进入公司从事法务工作,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都将是摆在法律专业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再通过一年,减少的或许只是几个月的复习时间,但收获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机遇。

(四)司法考试VS求职

‘现在一半以上的考研学生都是为了就业,如果一毕业就有个好工作,谁还考研?’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声音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目前考研热的最大诱因是‘就业难’,而具体到法科学生,随着本科的扩招,高校分别开办法学院,并且扩大招生,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生有近千人都是拿法学本科证书的。其他与法学相近的专业,如政治学等也是拿法学本科的文凭,一时间,法学本科的价值在急速贬值中,法学本科四年的专业优势很难体现!同时,大三的学生还要面对全国近万的法律的自考生,随着他们持有法律本科的文凭加入就业的大军,法学就业资源就更加紧张了!于是乎,法学作为目前的显学在遇到就业瓶颈后,法学本科生的出路在哪里?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特质,标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的人才,大部分法科学生选择了考研!希望通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不仅是就业难,即使有就业的人,也随时在充电,来应对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人们考司法的心态已经由拿上上岗资格之急需转变为证明自己有多种能力,是事业发展的敲门砖,并且多多益善,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很多在职人员认为,不考个本子心里没底儿。

“多考一种就多一次机会,说不定那个就撞上了”,考研是为了升学进修,将来一是自身能力提高,二是生活比较稳定。而公务员是工资稳定,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可谓一步登天。事实上,两者的关键点还是稳定的职业。而司考考试是他们就业的一个保证书!幸运的是,08的大三学子们,他们有了新的选择,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权威性的专业筛选机制。司法考试,至少证明了你的专业素质和其他与法学相关专业的不同,并且,由于10%左右的通过率的限制,无疑是在茫茫的法学学子中的一个就业重要筹码!

幸运给了2010年的大三学生,但是机遇和挑战共存,只有先通过司法考试,才能从容应对公务员考试和考研。有了就业的底气,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大三通过司法考试的优势

由于大三的学生08以前都不允许报考司法考试,因此,对于司法考试接触不多,更谈不上了解,总认为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是很难的,而自己学的又不到位,觉得那么多大四的师哥师姐都考不过,更何况自己了。因此,对司法考试普遍都存在畏惧的心理,或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其实,司法考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你投入,把握了它的特点,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大三考生也是能够通过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下面我们将分析司法考试的特点以及大三学生报考司法考试的优劣势,是他们对报考司法考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如何备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司考梦想,更重要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为他们不久的就业搭建一个高的平台。

一 司法考试的特点

首先,司法考试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虽然说这几年基本上司法考试的分数线都是360分,但是,司法考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水平考试,可以不管别人,只要自己每科达到及格就可以了。而是由司法部先确定一定的录取人数,然后在考生中从高分向低分录取,额满为止。因此,考生的考分再高,但如果不能进入司法部确定的录取人数之内,也注定失败。很明显,司法考试已经与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样,属于选拔性考试。

其次,司法考试是一个侧重于应试能力的考试。司法考试不是考察一个人法学理论知识的深厚与否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而是考察一个人对于现行法律的掌握情况。司法考试要求答题严格按照法条规定,而很多法学知识很丰富的法学硕士、博士、教授通不过司考,就是因为他们对现行的法律规定总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法律该如何规定才更好、更合理、更先进。我国很多法律在实践上的运作与其书面上的规定是不一致的,而司法考试考查的仅是书本上的法律,因此,大批在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实践部门工作的考生,由于他们总是按照自己在实践中处理法律问题的方法来答题,而不是按照法条上的规定来答题,导致大量的考生名落孙山。相反,对于法律只是一点都不知道,或者研究不多的非法律专业或者法律本科毕业的考生每年的通过率都很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司法考试与做学问完全不同,与实践中的办案也不相同,司法考试更多的偏重于一种能力——应试能力。因此,它不属于水平考试,是一个更侧重于应试能力的考试。

其三,司法考试是考生和命题者斗智斗勇的过程,具有很多技巧性。司法考试表面上看,好像是考生与考生之间的较量,实则不然,其实是考生与命题专家之间的智力较量。命题者在命题时会在试题中设置大量的陷阱,他们在编题时会想‘我加这样一个条件一定会迷惑更多的考生’,或者,‘我把这个选项改成这样,一定会让考生觉得难辨是非’。因此,每个命题者都有自己的出题意旨。如果摸不准命题者的命题角度,一定不会选对答案。可见,司法考试就是和命题者斗智斗勇的过程,那么这中间就有很多的技巧,比如,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如何利用选择项之间的矛盾来排除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的答案。还有如何洞察命题者的意图,识破那些小‘陷阱’或者‘小弯儿’等。假如两个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相同,但一个考80分,一个考100分在司考中是很常见的,主要是前者没有掌握好技巧,导致很多‘技术’失分。

可见,司考不仅是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斗智,这就是考试和做学问之间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考多少分没有关系,把知识变成分数的能力才和考分直接相关。

最后,司法考试是一个时间、金钱、精力、体力、和记忆力的大比拼。司法考试一共包含14门学科,涉及内容繁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因此,若是没有时间的保证,即使头脑再聪明,也不可能通过司法考试。当然,要想打胜仗,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就需要一定的财力。司法考试也一样,当有比较好的参考书、试题、辅导班时,就需要有金钱的支援。否则,只能以小米加步枪来应对被人的飞机和坦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司法考试从一定意义来说也是一个持久战,一个法学本科生大概需要花费三个多月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来进行复习。非法学专业或者复习时间不能保证的考生可能需要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因此,在这漫长的复习过程中,需要消费很大的精力和体力,尤其是到司法考试的后期,就是精力和体力的大比拼,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会赢得胜利。

有考生曾感叹司法考试是考‘博闻广记之能’。的确如此,司法考试也是一个记忆里的大比拼。那些浩如烟海的知识点都需要记忆,虽然现在强调理解,但如果记不住,依然很难做对题目。因此,若是没有扎实的、大量的、艰苦的记忆做基础,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二 大三学生报考司法考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司法考试特点的分析,大三的考生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司法考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接下来你们还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争取最大的成功。

(一) 大三学生准备司法考试的优势所在

第一,大三考生有充裕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大三考生在六月份课程基本上已经全部结束,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有人还会说自己还要考研、考公务员、实习等。上一篇文章已经全面的分析了,司法考试和考研、考公务员、实习等并不冲突,他们其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此,不再详述。

另外,前面谈到,司法考试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那么,就要看看和其他层次的考生相比,大三考生是否更有优势。在校参加司法考试的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当然,还有一部分不找工作,或者停薪留职,全力以赴复习司法考试的。除了这些之外,大部分考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司法考试。相对这大部分的考生来说,大三考生就具有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因为,在学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学习氛围很好,复习时间就会有保证。况且,大三考生比起其他考生来说,大三考生就具有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因为年轻,又没有家庭、工作等其他事项的干扰,就更容易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司法考试的复习之中。

第二,大三考生具有超强的记忆

记忆力若是不进行经常的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下降。那么,对于年轻的大三考生来说,正处于记忆力的旺盛时期,记知识即快又准,记住之后保持的时间还很长久。相反,对于那些参加工作的考生,有很多年龄都比较大,记忆力都有很大的下降,往往是记得慢,忘得快。因此,对于80%以上题目都是考查考生记忆力的司法考试来说,大三考生就又具有一大优势。

第三,大三考生具有司法考试所需的知识上的优势

前面已经分析了,司法考试是一个侧重于应试能力的考试。因此,它不在于看一个考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或者实践经验的多少,相反,若是完全是一张白纸,对于法律知识一窍不通,像很多非法律专业的考生那样,他们中间是有很多通过辅导班的学习和自己的努力都考过了。但是,他们付出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只有大三的考生,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是现行的法律规定,既没有像研究生、博士生那样学很多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受到实践中法律运行状况的干扰。相对于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来说,大三的考生了解中国的法律规定,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可见,对于侧重于应试能力的司法考试来说,大三考生具有考司考所需的知识上的优势。

(二) 大三报考司法考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大三学生最大的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就是心态的调整问题。大三的法学学生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司法考试,对于思考不了解,因此可能存在两种心态,一种是畏惧心理,另一种是盲目自信。

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司法考试很难,通过率很低,对于司法考试存在的畏惧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的法学本科生,学了快四年法律,应对司法考试应该不成问题,对于司法考试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看到有很多非法律专业的考生通过辅导班的学习和自己的努力都考过了。因此,不在于以前学什么,学得怎么样,关键在于复习的方法要得当,要有经验丰富的辅导班的帮助。因此,要了解司法考试,提高信心,克服畏惧心理。

其次,对于司法考试来说,有很多法律专业的考生都没有考过,而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反而都考过了。分析其中的原因,说明了课堂知识也有它的不足,并不能完全代替司法考试的复习。因此,对于大三考生来说,也不能盲目的自信,要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对待司法考试。

总之,大三通过司法考试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只要大三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信心,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⑵ 如何看待经济法这门课程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⑶ 你对经济法这门课程有何看法

鉴于自己还是一个法律的初学者和经济法的初学者,我在这里就谈谈经过这一段时间对经济法的学习之后对于经济法的一些看法。
当得知自己学习的专业是法学之后就比较期待学习经济法,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与经济分不开的时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涉及到有关经济的事情,所以也需要经济法对我们的经济行为有所保障,因此我认为,要想学好法律,学好经济法是其中必须的一部分,而且对以后的生活也会有许多的帮助。但是现在刚开始接触经济法,发现经济法就像是宪法一样,概念比较空洞,不太好把握,经常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可以说是很难学进去,很难学得懂,因为不像民法或者刑法一样,有众多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理解经济法的学习,学习经济法必须要抓住经济法的每一个小的概念进行理解,慢慢的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我在此仅谈谈我所了解到的经济法。
市场经济是经济法生存的根本和背景基础,在完全依靠国家之手单一进行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是不需要经济法也不可能产生经济法的。即使有,也是有名无实,而为行政法而已。
关于经济法的历史转折发生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局性的拨乱反正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拉开了序幕。同年,党内著名的理论家胡乔木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文,明确提出发展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体制的改革为经济法的产生创造了经济基础。在对经济体制改革手段的认识仍处朦胧阶段、社会公众对法制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强烈期盼及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的社会背景下,经济法开始成为法学研究和教育的热点,迅速成为显学。但毕竟其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经历,较之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理论空白多、权威观点少,还不尽成熟完善。
目前学界对于经济法主体范围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将经济法主体范围体系化。有学者在认识到经济法主体具有外延宽泛性、主体行为特定性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应当构筑经济法主体体系结构,该结构包括经济法的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监督主体。(2)将经济法主体范围具体化。有学者认为各部门法主体的特殊性,并非在于其创造一种新的主体,而是基于本身调整任务、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而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赋予主体以特殊的权利义务,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法律主体制度。经济法根据其特殊的调整任务与调整对象,应当确立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种经济法主体。而另有学者认为将经济法的主体概括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具有现行法的依据,也更能体现经济法特殊的调整对象和立法宗旨。(3)既不主张建立经济法主体体系,也不主张将经济法主体具体化,而是将经济法主体类型化。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主体组合是“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具体又包含“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这两类主体组合。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调制行为来实现的,其地位是非平等的。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于经济法主体理论的探讨存在比较大的分

⑷ 对法的认识

法作为与国家密不可法分的社会 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和发展的。那么,法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古代和中世纪流行君权神授、法自神意的观点。就是说,法起源于神、天或上帝的意志。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法学家认为法起源于人性或人的需要,并断言人类在进入国家以前的自然状态中就有法,即“自然法”,而且它是永恒不变的。19世纪出现了“民族精神论”,认为法来自民族的精神或历史传统。直到现在,绝大多数西方法学家和人类学家仍然主张国家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法”。

人类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原始人“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即学会了经营牧业和农业。特别是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工具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适应这种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向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劳动产品也逐渐落到个人手中,后来发生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本人的生存以外,开始有剩余,于是剥削有了可能,吸收新劳动力变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因此,战俘不再被杀死,而作为奴隶被保留下来,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代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主人和奴隶。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劳动成为普遍可能的事情,由此引起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确立和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的产生,并使财富逐渐积累于家庭之中,出现了个体家庭私有制。由于属于各个家庭的财产差别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并且逐渐向两极分化。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贸易的扩大,货币和货币高利贷以及土地所有权和抵押品的出现,原来属于氏族内部的自由人,也开始大批沦为债务人,继而沦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说:“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这样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导致奴隶制度。奴隶制的出现,改变了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在奴隶制出现之前,生产和交换是整个社会平等互助的生活基础,奴隶制出现后,生产和交换则成为少数富人剥削穷人、奴隶主剥削奴隶的物质前提。过去概括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的习惯失去了人们自愿遵守的客观基础,奴隶制的出现也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过去那种原始的平等友爱 关系逐渐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取代,过去那种以纯粹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逐渐被以地域与疆界的统属关系的社会组织所代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离打破了人们过去那种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秩序。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处于日益尖锐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
在新的社会关系面前,社会自身再也无力解决这种对立的冲突了。为了 不使社会和相互冲突阶级在残酷的斗争中同归于尽,于是就需有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把这种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由此产生了由特殊的公共权力强制确立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必要。适应这样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新的社会组织、权威系统和新的行为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权威系统和行为模式就是国家和法。由此可见,法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产生是同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分不开的。否定法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法与阶级和国家必然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这一基本事实和客观规律的。与国家和法产生的同时,系统的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产生了。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学研究就很兴盛,并有专门的法学著作问世。其后历代都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但是。直到本世纪,法学始终被包围在封建主义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中,独立的法学更是无从谈起。
从发展阶段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法学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至清代中期、清末至中华民国。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是中国法学兴起和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各种学说、学派层出不穷,构成了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儒、法、墨、道四家都为法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法家的贡献尤为突出。儒家人性善的哲学出发,强调圣人、贤人、圣君、贤相个人的统治力量,重视道德礼教的作用,主张礼主刑辅,综合为治,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哲学论证。墨家从天意乃法的根源法律观出发,主张以天为法,循法而行,他们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信念,主张在经济上重视生产、节约、利民,在刑罚上“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道家从“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设想出发,反对制定各种礼法制度,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甚至断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是中国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先河。法家的代表人物大都是政治活动家。他们在政治活动中,总结了历史上的现实的治国经验,把法治推崇为立国和治国之本,明确提出“援法而治”、“以法治国”等主张,并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实现法治的政治改革和变法。在主张和实行法治的过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新思想,法家学说曾经成为“显学”。法家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法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曾经是一个巨大推动。其推动作用不亚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法律制度中的划时代的作用。
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法学非常昌盛。但是,这种局面随着秦朝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出现而终止。从汉代起,在法学领域出现了通常所说的“律学”,即根据儒学原则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三国魏明帝时曾设律博士,专门传授律学,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法学昌明的景象。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律学是正统的法学,是法学的代表。但不是唯一的法学,除律学之外,还有各种风格不同的法学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法律思想。特别是明末以后进步的法律思想和法学研究对律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法学和国民党的反动法学,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从此,中国法学走向了科学的道路。

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法学领域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中不断丰富和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最有活力的法学。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开创了法学的新纪元。列宁的社会主义法制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法律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宝库。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
通过对法理学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了法的沿革和演变,特别是对法的起源、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我国法学历史及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来研究法、学习法的知识,对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极为重要,对于我们今后如何掌握好法、运用好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的解释 发布:2024-12-27 11:19:18 浏览:270
禁烟立法意见 发布:2024-12-27 10:57:27 浏览:563
河南律师培训 发布:2024-12-27 10:38:05 浏览:677
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2-27 10:23:20 浏览:568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发布:2024-12-27 09:50:58 浏览:594
法院法官登录 发布:2024-12-27 09:46:04 浏览:308
以房抵债的法律效力最高院 发布:2024-12-27 09:39:23 浏览:430
婚姻法归责原则 发布:2024-12-27 09:01:26 浏览:541
公司法名人 发布:2024-12-27 08:40:30 浏览:34
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中国梦 发布:2024-12-27 08:14:28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