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产生的争议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产生的争议

发布时间: 2024-07-29 20:26:04

⑴ 如何判断一个法律关系是否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法律关系是否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标准

1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而形成或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2 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内容组成,主体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客体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内容指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 行政法律关系的认定必须首先是跟行政执法单位产生的法律关系,其次,有内容,且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

判断一种法律关系是否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标准是什么?

看主体啊,主体就是最关键的区别,民事法律关系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

论行政法律关系的判断标准

(一)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2?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1)行政职权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行政职权一般可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两大类。前者以行政主体的设立而产生,并随行政主体的消灭而消灭;后者来自于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
行政职权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①行政立法权。所谓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
②行政决策权。行政主体有权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作出决策。
③行政决定权。行政决定权,包括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宜的处理权,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未明确规定的事项的规定权。
④行政命令权。行政命令权,即在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行政决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而相对方必须服从的权力。
⑤行政执行权。即行政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有关上级部门的决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辖范围内具体执行行政事务的权力。
⑥行政处罚权(行政制裁权)。即行政主体对其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相对方违反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依法对其实施处罚等法律制裁的权力。
⑦行政强制执行权。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当法定义务人或某项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义务人不依法履行义务时,行政主体采取法定的强制措施,以促使法定义务人履行法定的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同样状态的权力。
⑧行政司法权。即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
行政调解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争议的权力。
行政仲裁权,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经济纠纷作出公断的权力。
行政裁决权,是指依法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权力。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如权属纠纷、侵权纠纷和损害赔偿纠纷等,而不是行政纠纷。行使行政裁决权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或法定的行政机构。
行政复议权,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核、审查的权力。依据行政复议权,行政复议的对象只能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案件。一般情况下,行政复议只能由上一级行政机关行使。
(2)行政职权的优益性行政职权具有优益性的特点,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组合构成行政优益权。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优先权,物质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受益权。
所谓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行政优先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先行处置权。
在现代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原则得以广泛确立,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
②获得社会协助权。
行政主体享有获得社会协助权,即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个人有协助执行或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③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公定力)。
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行政法律规范承认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即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只要未被有权机关正式撤销,即使违法或不当,也被推定为有效。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只要没有法律上的特别规定,原则上不停止该行政行为的执行。
行政优先权的成立必须符合下列四个条件:
a?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不适用于个人或其他组织。
b?行政主体必须在行使职权、从事公务时。不适用于行政主体从事其他活动时。
c?必须是为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不是所有的公务活动都可以行使优先权。
d?必须有法律根据。
所谓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维护行政秩序,国家向行政主体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3)行政职责①行政职责的定义现代民主政治是以责任为基础的。作为行政职权的享有者的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以对赋予其权力的人民和国家负责。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②行政职责与行政职权的关系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变化。任何具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即享有行政优先权,同时也必须履行行政职责。换言之,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二者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③行政职责的内容第一,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职权必须有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定职权,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履行职务。
第二,符合法定目的。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都必须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避免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第三,遵循法定程序。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公开、公正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现代国家中的一切行政活动,除实体上合法、合理外,还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4)行政权限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界限。换言之,行政权限就是行政职权的限度。行政主体行使职权超越该"限度",便构成行政越权,视为无效。
行政权限多由法律(尤其是组织法)明文规定。在没有法律依据时,可以根据行政法原理推定确立。
行政权限分为纵横两大类。
纵向行政权限是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
横向权限是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这种权限又可分为区域管辖权限和公务管辖权限。
3?行政主体与其他相关概念(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因为,只有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才享有国家行政权力,才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按照这一定义,国家行政机关必定是行政主体,而且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是,行政机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行政机关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可以是行政主体,也可以是行政相对方。
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与公务员行政主体与公务员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但不能因此将行政主体和公务员等而视之。
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但行政活动是由成千上万的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具体实施的,行政主体与公务员是一组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但又性质不同的概念。
4?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是依法行政的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管理时,有可能损害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因此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而且还要求其必须承担因其行为所引起的相应法律后果。而承担法律后果就必须明确主体。如果主体不明确,则必然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因而也无法承担责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对复杂多样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主体资格的确定。
(2)是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确定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是否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标准之一就是确立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和组织的行为就不是行政行为,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或者是无效的行政行为。
(3)是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要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司法救济,必须首先确定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以及对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时应以哪些机关或组织为被告,这就必须确定该行政机关及组织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4)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有行政主体存在,由行政主体把众多的先后不一的公务员的行为统一连续起来,并承担由各个公务员的行为所引发的法律后果。
(二)行政相对方行政相对方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无论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还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都可以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相对方主体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受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但是,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权的享有者、行使者和为此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以行政主体的资格参加行政法律关系。
在传统的行政法学中,论述的重点是行政主体,而对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的论述不够充分,或者是只强调其义务而忽视其能动性的一面。随着行政法治意识的提高和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加强,相对方的地位和作用日愈受到关注,对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的剖析,也成为现代行政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判断对错,错的请写出理由: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变化即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对,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是主体、客体、内容
任何一个方面改变都属于变更
但是我希望您注意,我国法律上还是有时候会采取狭义的变更的概念,即只有内容变更了,才算变更

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法律规范调整的因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行使进行监督而形成的,在行政权力主体与其他机关及行政相对人之间构成的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行政关系进行调整的结果,其范围小于行政关系。
参见《中国大网络全书 法学卷》第588页。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除具备一般法律关系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如下特征: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二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而当行政机关不履行义务时,相对人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国家机关申诉履行或按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预先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四是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是与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有关。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关系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不能由另一方当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确定的。在我国的行政诉讼关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也不能互为原被告。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行政相对人都要受到一定资格和条件的限制。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对等性”
具体表现为:
(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2)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中有一方是行政单位,而民事法律关系则不然。而且行政法律关系争议事实肯定是行政单位的行政行为。

论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主体不同,行政法律关系是约束不平等主体间关系,而民事法律关系是约束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联系是诉讼程序基本相同

⑵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政关系。
就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关系来说,凡是涉及权利、义务的行政关系,都应当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这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当然,行政关系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转化成行政法律关系。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因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咨询等形成的行政关系,固然产生于行政活动过程中,但由于其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故不宜上升为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构成。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主体,指行政法权利(职权)、义务(职责)的承担者。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构成。行政主体是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主体对应的行政相对人可以是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是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及无国籍人。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可概括为如下三种:①物。指一定的物质财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②智力成果。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专利、发明等。③行为。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如纳税、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殴等。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上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当然,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还包括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和事实等,但核心部分是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
公民在行政法上的主要权利有自由权、平等权、参加国家管理权、了解权、保护隐私权、请求权、建议权、举报权、控告权、批评权、申诉权等:主要义务则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服从行政命令,协助行政管理等。 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实体法律关系、行政程序法律关系、行政裁决法律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等,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行政主体是行政职能的承担者,这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指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的优越地位。但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则具有更多的优越地位,以抗衡和平衡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更多的优越地位。
(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有关法律规范事先加以规定。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不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职权)并承担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权利、义务,协商改变权利、义务,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不同。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经常具有重合性。行政主体实体权利(职权)义务(职责)的重合性,通常意味着其权利(职权)或义务(职责)的双重性。例如,征税既是税务机关的权利(职权),也是税务机关的义务(职责);维护治安既是公安机关的权利(职权),也是公安机关的义务(职责)。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主体不能擅自转让、放弃其权利(职权),否则就是失职。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大多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关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决。
司法考试中的分值
行政法是许多司法考试的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科目,每年的分数都在50-60分,有时甚至更多,2008年司法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单选题部分考察了12分(第39题到第50题),多选部分考察22分(第80题到第90题),不定项选择题部分考察6分(第98题到第100题),第四卷的第六题分值为20分,行政法部分合计考察60分,与往年基本持平。
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为了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发挥好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促进和保障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根据2013年7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和2013年11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务院对取消和下放的125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对16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七条中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审核后,报国家税务局批准”修改为“由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批准”。二、删去《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第九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成立外国商会,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以下称登记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依法办理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准予登记的,签发登记证书;不予登记的,书面说明理由。外国商会经核准登记并签发登记证书,即为成立。”第十一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外国商会应当于每年1月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活动情况报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应当为外国商会设立、开展活动和联系中国有关主管机关提供咨询和服务。”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外国商会需要修改其章程,更换会长、副会长以及常务干事或者改变办公地址时,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变更登记。”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三条,并删去第一款中的“并报审查机关备案”。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六条修改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有关水生野生动物科学考察、标本采集、拍摄电影、录像等活动的,必须经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四、将《食盐专营办法》第五条第二款修改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批。”第六条中的“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删去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五、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或者节目套数的,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但是,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标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第四十五条修改为:“举办国际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由指定的单位承办。举办国内区域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应当经举办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由指定的单位承办。”六、删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改为第一款,并将其中的“申请设立其他饲料生产企业”修改为“申请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删去第十六条中的“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七、将《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申请设立音像复制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复制经营许可证》,由申请人持《复制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八、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修改为:“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提交考古发掘报告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并应当于提交发掘报告之日起6个月内将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第三十五条修改为:“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拍摄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馆藏一级文物和馆藏二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四十条修改为:“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九、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十九条中的“经海关总署批准”修改为“经海关批准”。十、删去《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五款改为第四款,并删去其中的“第四款”。十一、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修改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修改章程,应当依法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核准后,由国务院著作权管理部门予以公告。”十二、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中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修改为“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审批情况由负责审批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后5日内通报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十三、删去《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十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第十三条中的“签发相应的批准文书”修改为“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第七十条修改为:“引航员的培训和任职资格依照本条例有关船员培训和任职资格的规定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订。”十五、删去《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中的“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的“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评估机构”修改为“委托有关技术机构”。删去第四十七条。十六、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五项中的“铁路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承运人、托运人的资质审批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修改为“铁路监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中的“应当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机构进行评估”修改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委托相关技术机构进行评估”。此外,对相关行政法规的条文顺序作了相应调整。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⑶ 论述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的区别

关于法律的适用,有一个优先性,行政法规范的适用优先于民法。

行政仲裁与行政裁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行使的机构不同。仲裁是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双方自愿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受理并由仲裁庭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事项进行审理和裁决,而行政裁决则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其行政管理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受理的根据不同。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是根据当事人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其对案件管辖权的取得完全基于当事人双方的授权。而行政裁决则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实施强制管辖。
三、适用的法律不同。仲裁机构处理争议是根据事实、依据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处理纠纷,即在全面、深入、客观地查清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确认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法规未对有关争议作明确规定时,可以参照经济贸易惯例或者行业惯例来确认责任。而行政裁决则只能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来确认责任。
四、效力不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裁决作出后,当事人不服可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性质不同。仲裁是对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裁;行政裁决则是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依其行政职权,以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的裁决。

行政仲裁与行政裁决的共同点:

一、都是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间裁断。
二、处理对象都是民事争议。
三、都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的过程。

⑷ 行政诉讼时对法律法规有歧义的如何处理是不是应该朝有利于“民”方向解释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众多的效力等级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规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问题长期困扰着行政审判法官们。 行政性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确界定, 不仅直接影响着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而且关乎法制的统一,还涉及到司法与行政、 司法与立法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审查、 确认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效力并予以正确适用,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行政性的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 其次才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 众多的效力等级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规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问题长期困扰着行政审判法官们。 行政性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确界定, 不仅直接影响着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正确性, 而且关乎法制的统一,还涉及到司法与行政、 司法与立法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如何审查、 确认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效力并予以正确适用,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行政性的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 其次才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一、 法律规范选择适用分析行政诉讼是司法制度的一种诉讼,因此, 司法活动的一般原理和规则,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1、司法、 司法权和法律适用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 司法三种并分别由三个机关行使,这是现代国家宪政体制的共性。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着国家的司法权, 承担着司法重任,“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主体发生的法律争议, 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合法状态,对法律的适用做出最终确立”。[ 1]司法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具体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是国家为发生纠纷或对抗的当事人所提供的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 它消除了私力解决冲突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和不公正, 是国家以公力为后盾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 审理和裁决各种诉讼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也是行使司法权的形式。 法律适用从本质上说是国家行使避开法权的方式, 法律适用权是司法权的固有组成部分。2、 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及规则法律适用的一般过程是确认事实, 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做出适用法律规范的决定。 适用法律的决定只能是书面的而不能是口头的,必须有裁判文书, 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合法。要做到准确适用法律, 必须遵守法律适用的规则。 从我国宪法第五条和立法法第五章第七十八条至八十八条规定的法律 规范的位阶制度和适用规则来看,大致是从新从高, 特别规范优于一般规范。这一法律适用规则本身,就说明, 法律的适用主体在处理具体案件时, 就必须要对众多的相关法律规范的效力进行辨析、判断、说明( 评判)。无此前提,法律适用规则将无所依托。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和法律适用的正确与否紧密关联的。 不少学者在研究行政主体法律适用时,明确把“ 应适用效力层级高的法律规范却适用了效力层级低的法律规范” 列入法律适用错误的一种表现形式[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蔡小雪同志,将行政主体适用法律、 法规错误归纳为五种情况:(1)适用法律、法规性质错误;(2) 适用法律、法规条文错误;(3)适用了没有效力的法律规范;( 4)未适用应当适用的法条;(5) 没有适用法条中必须适用的内容[3]。 其对适用了没有效力的法律规范下的定义是“ 指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实体法律、法规、 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法条)尚未生效,或者已经失效, 或者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主要体现在其执行力上, 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不具有法院执行的效力, 法院有权拒绝适用。实践中,行政主体适用尚未生效的法律规范, 而被法院认为适用法律错误,一般不会产生异议,而适用“ 已经生效”和“根本就无法律效力” 的法律规范被法院认定为适用法律错误,就会产生较大的歧义。 随着《行政处罚法》、《立法法》的颁布实施, 行政诉讼中对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的效力如何审查和判断, 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犹如有学者在《行政处罚法》制定后所言:“ 当人民法院今后审理不服行政处罚案件时, 其判案依据将会有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当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设定了无权设定的处罚种类时,该类法规的有关条款, 就不能作为判案依据了。 这使得人民法院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能否作为判案依据也有了取 舍权。”[4]这种分析是正确的,但是,理论上的认识并不深刻, 认识也并不统一,实践上更混乱。笔者认为,在《立法法》 实施之后,这种状况又发生了变化,即法院的这种取舍权又被收回。 当然,行政诉讼中法官对众多的法律规范的辨析、评判(包括效力) 的权利并不能被驳回。否则,就不存在法律适用, 司法也就不成为司法。3、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点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点是相对于刑事和民 事诉讼而言的。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存在对适用的法律本身的争议, 对事实争议由人民法院适用法律做出裁判即可, 一般是一次性适用法律。但行政审判不同,除一次性适用法律外, 还有二次适用的问题。在诉讼程序方面全由法院一次性适用, 但对作为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来说, 则是第二次适用[5]。第一适用和和第二次适用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第一次是行政主体,第二次则是人民法院。(2) 时间阶段不同:第一次是行政行为形成过程中, 发生在行政争议形成之前;第二次则是在诉讼过程中, 发生在行政争议形成之后。(3)性质不同: 法院的第二次适用是对行政主体第一次适用法律规范正确与否的验证 和审查,具有验证性和审查性。(4)适用的法律规范的“范围” 从形式上来看不同;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除法律、法规、 规章之外,还有非行政法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 而人民法院适用的法律规范只是法律、法规, 规章规范只能参照适用, 非法渊规范性文件在法院判案依据上没有法律地位。(5) 行政主体法律规范适用的事实, 与人民法院适用法律规范的事实不一样。 人民法院基于的事实是行政行为本身全部过程的事实, 范围要比行政机关适用法律规范所基于的事实宽广。 从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表现形式来看,其适用的法律规范内容广泛, 表现形式多样,数量庞广,层级分明,效力等级各 不相同。对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特点分析的意义, 就在于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上。 刑事诉讼适的法律规范应由法律确定, 民事诉讼适用的法律规汇聚绝大部分亦由法律确定, 由行政法规确定的较少, 而由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和非法渊规范性文件确定的更少。 行政诉讼则不然,由于法院行政诉讼是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而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不仅有法律、法规、 规章乃至非法渊的规范性文件[6],实际生活中, 行政法规以下的法律规范文件确立的法律规范, 被行政主体广为适用; 又由于行政诉讼中法院法律适用有二次性即验证性和审查性适用的特 点, 使得行政诉讼必然要对行政主体适用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进行辨析、 判断。从逻辑上讲,很难想象, 一个依据与高位法律规范冲突不一致乃至抵触的低位法律规范做出的 行政行为是合法的。 4、法律适用的逻辑规则和判案的说理要求法官作为法律的专门家, 其主要职责就是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要做到正确适用法律,就必须十分强调判决书的说理。 判决书中的说理是连接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纽带, 是法律适用的灵魂。尽管“出于成文法的制度背景, 由于法官不能创造有约束力的先例, 因而其判决通常局限于对可适用法律条款的分析,而不必像英、 美国家的法官一样注重推理,但是,成文法的演绎推论的方法, 决定了法官的判决及当事人的请求无法通过法律规范而只能借由判决 书中的理由来阐述。加之成文法产生的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 法律规范体系编排严谨,这就更需要借助法官的判决, 尤其是判决书中的理由,来达到活的、变动不定的社会生活与死的、 呆板固定的法条之间的沟通。”[7]它对于保证司法公正、 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提高法官素质、 便于社会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讲理透彻的判决,才能经得起社会各界的评判。讲理透彻, 对案件所涉及法律规范的效力的辨析、评断必不可少。

⑸ 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点与构成要素

【答案】:一、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猜轮冲,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的存在,是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先决条件。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能由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商约定。当事人既不能自由选择权利、义务,也不能随意放弃权利、转让义务,只能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首先,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地位不平等。行政主体一方当事人往往处于支配地位,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职权的行使。其次,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不以双方主体意见一致为必要条件,行政主体可以单方面地设立或变更行政法律关系。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穗歼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总是交叉重叠的,权利与义务很难分开,从这方面看是其职权或权利,从那方面看则是其职责或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争议实行行政主体先行裁决制度。行政程序不同于司法程序桐咐;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程序也不同于解决民事争议、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三、行政法律关系由三大要素构成: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因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及精神财富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被监督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

⑹ 怎样理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平等性,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双方在法律上的实质平等而对双专方权利属进行的不对等分配,是一种“平等下的不对等”。

行使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行政法律关系地位的“不对等性”既不能简单的解释为行政主体的命令和行政相对人的服从,也不能简单的被理解为行政主体一方只行使权利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行政相对人只履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应的情况。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6)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产生的争议扩展阅读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然法律关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关系。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不能由另一方当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确定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

2、具有不对等性。

3、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⑺ 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

法律主观: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 诉讼 原告的要求是适格,即构成原告资格的条件是:第一,起诉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第二,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情形中的一种,便可认定其符合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即上述两条件为选择关系。 行政诉讼中被告的确定规则是: 根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羡明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做局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律师应当维护当纯派让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条 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律师执业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 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

热点内容
佛法治愈癌症晚期病例 发布:2024-12-26 23:19:22 浏览:469
民法典想法 发布:2024-12-26 23:17:47 浏览:89
合同法解释二26条 发布:2024-12-26 23:02:32 浏览:451
流浪人员法律援助 发布:2024-12-26 22:18:05 浏览:568
新合同法质保金2017 发布:2024-12-26 22:10:01 浏览:808
动迁具结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2-26 21:57:01 浏览:688
劳动合同法中中午休息时间算不算工作时间 发布:2024-12-26 21:55:54 浏览:177
201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 发布:2024-12-26 21:54:44 浏览:525
劳动合同法第26 发布:2024-12-26 21:40:01 浏览:647
民国时期的律师和法官 发布:2024-12-26 21:17:57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