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机关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机关

发布时间: 2024-08-12 08:56:57

㈠ 新《行政诉讼法》有哪些看点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有哪些看点?11月3日,《法制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黄捷、王才亮两位专家。

黄捷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他带领“漾翅法律实践团队”代理“凤凰山庄起诉长沙市政府拆迁工程违法”一案胜诉,引起广泛关注,该案被评为“2010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王才亮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10月16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立法评估会,王才亮律师参加了此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活动,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看点1:土地征收争议纳入受案范围

内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由原来的8点扩大至12点。其中包括“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黄捷: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纳入受案范围,这说明立法者注意到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其列入了受案范围之中,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有利于解决该方面的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恪守法律,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看点2:行政机关不得干预立案

内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点3:可口头起诉

内容:“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看点4:应当登记立案

内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项内容主要是为了缓解行政诉讼案立案难。只有真正赋予立案环节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诉讼制度真正地得到社会认可。为保证立案环节的公正,此次修改从原则要求上、具体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项内容。

看点5:起诉期限延长到六个月

内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订前的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只有三个月,当事人很容易因超过起诉期限而失去请求人民法院救济的权利。而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适当延长了起诉期限,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合法权益。

看点6:行政首长应出庭应诉

内容:“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黄捷:新修订的这一条款,通过督促行政首长直接出庭应诉,来促进行政机关法治意识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长必须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进行政首长摆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权思想,与相对人公平争讼。促进行政机关,尤其是负责人尊重司法,带头服从法庭。

看点7:法院可跨区域管辖

内容:“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黄捷:跨区管辖显然是针对“审理难”这一老问题的。行政审判过去受到地方化的严重影响。跨区管辖正是一个能够克服地方化倾向的有益举措,是解决“审理难”这一传统难题的良药。

看点8:行政机关不执行可拘责任人

内容:“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黄捷:行政诉讼除了立案难、审理难,也表现为即使法院判决原告胜诉,如行政机关不予理睬,往往无可奈何。上述规定对于解决“执行难”非常有意义。虽然限制为“社会影响恶劣”才适用,但威慑力不容小觑。

看点9:复议机关可成共同被告

内容:“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复议本来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近年来行政复议成为走过场,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实践中复议机关为了不当被告,维持原行政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使行政复议制度发挥应当有的作用,对原有制度作有针对性的改革势在必行。

看点10:可请求审查规范性文件

内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王才亮: 2000年实施的《立法法》对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超越职权,颁布实施一些与法不符且损害利益的红头文件。上述规定意义十分重大,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随意作出的限购、限牌等限制公民权利的红头文件,游离于司法监督之外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变。

㈡ 从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谈谈依法治国的意义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强制性“请”到行政诉讼过程中,搭建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进行平等交流沟通的法治平台,是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第一,依法治国有利于化解行政争议。法律没有因为应诉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就无动于衷,而是旨在确保“告官见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能够减少层层请示汇报,提高诉讼效率,提高审判效率,真正从实质上化解行政争议。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行政诉讼原告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来帮助群众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依法治国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弘扬司法公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体现出了诉讼双方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有助于推动行政诉讼审判的全面公开化和规范化,促进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良性互动,优化司法环境,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更将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对政府的信任,最终促进司法公正,弘扬法治精神。
第三,依法治国有助于提高行政效能。《行政诉讼法》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据,通过依法约束行政机关的行为,依法治国的推进可以充分发挥法律效应,以法律为准绳打击政府机关的不良行为。所以,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争议的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和提升。这必将有助于各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形成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法治思想,打造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密切干群关系,更好地促进解决矛盾纠纷。
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都应该切实转变观念,要树立“出庭就是责任、应诉就是公务”的法治观念,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让人民群众更多的享受到法律带来的红利。

点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正式入律,意味着这一制度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基本法律——《行政诉讼法》的调整范畴,并设置于法律文本的总则部分,成为了最基本的诉讼制度之一。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应当承担和履行的法律义务,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意义深远。

㈢ 新的行政诉讼法第64条

2014年11月1日,十复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法于2015年5月1日施行。
第六十四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㈣ 2019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亮点与不足

编者按: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逐渐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缺陷,尽管我国目前《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思想和理念还在,不过其中很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政治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完善和修改。本文从行政诉讼法所作出的修改亮点与缺陷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提案,这也是行政诉讼法实施多年来首次的修改,可以说意义非常重大。其不仅能够对当前的百姓同公仆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变,同时从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国家机构机制的重建,进而也表明了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一、行政诉讼法的不足与完善

(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看,当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利用列举的方法来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科学。虽然法律可以罗列无数能够进行受理的法律案件,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纰漏,所以该手段对于受理案件的范围而言,非常的明确;其次一些基本权利无法被行政诉讼进行有效的保障。当前的受案范围中,其并没有把宪法同行政诉讼法所必须保障的权利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进而使得权利保护不力的情形。这对于司法机关而言,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在受理案件中会不断的额外增设法律障碍,同时也让行政机关找到了逃避司法监督的环境和方法。因为《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的规定方面存在着相关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迫切需要进行修改和健全。

2.修改了受案范围,将受案范围扩大。

这次修改将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以及摊派费用的等其他相关的行政行为归入了受案范围。另外扩大受案范围是总体发展趋势,是这部法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其中进一步明确列举可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予受理,进而确保了普通大众的切身权益。

(二)行政诉讼法的管辖制度

1.行政诉讼法管辖的现行规定和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诉讼法》中,其涵盖的管辖制度囊括了非常多的类别,譬如地域管辖以及其他相关的管辖类别,具体来分析,大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当事人在进行诉讼过程中,以及法院行使审判权两者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很难被解决;其次是较多的延续使用了《民事诉讼法》中有关管辖的具体内容。在行政诉讼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这一规定不仅顺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而且发挥了当时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开始逐渐显露出与现实的不符合性和不适应性。因此管辖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全面的考量;再其次司法地方化现象逐渐偏激化。众所周知,因为管辖原则其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法院严明的审判做保障,其仅仅只是实现官员相互之间的勾结而确立的。最严重的是出现了司法地方化,因为行政机关的审判受到了地方政府、人大、党委的非法干预和其他阻碍,这不单单在很大程度上会干扰到行政案件的审判公正性,同时其他相关的群体的合法利益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这对我国行政诉讼管辖的规定进行改革和完善是相当有必要的。

2.建议完善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基本内容

首先能够进行跨区域管辖。在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之后,高级人民法院就能够按照审判工作过程的具体情况,来明确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的行政案件。行政审判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关于行政的干预。由于一些基层法院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受到了地方和行政机关的制约,所以导致了一些案子判不好和判不来。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可以说,极大的降低了法院的地方化缺陷对于公正审理的负面干扰;其次行政机关不能越权,影响或者干扰到法院立案以及其他方面的类似条款。尽管这没有较强的限制性,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也表现了在新修订的行政诉讼中,对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呐喊。如果想要该条款成为现实的话,那么必须着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期能够更好的将权利落实。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规定

1.现行的起诉期限规定存在的弊端和不利

一般来说,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机制具有下面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对于行政效率的需求进行了不必要的考量,同时时间非常简短;其次规则内容含糊不清,在《行政诉讼法》中,有关起诉期限的条款的规定非常少,因此其并没有充分的考量到其他一些繁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必须明确多长的时间,确定何种起诉期限最为合适等等其他类似的问题;再其次是法律规则相互之间的内容存在矛盾,具体来说,涵盖了起算点冲突,不同的期限规则所表现的期限含义,以及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出现内在矛盾等内容;最后法律基本机制的不完善,譬如在行政诉讼法中,并没有具体的明确行政诉讼时效的中断等其他一些相关情况。

2.完善行政诉讼期限的建议

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起诉期限应当延长到六个月。并且直接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修改和完善之后的行政诉讼法,其不但加长了公民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作为原告的起诉期限,从之前的三个月加长到了六个月,另外对于这些情形,也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为原告进行提起诉讼,争取了时间;其次能够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起诉。同时在具体的起诉过程中,必须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如果在撰写起诉状存在阻碍的话,那么才能够进行口头起诉。这一规定不仅方便了当事人行使诉权,也丰富了起诉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比较希望采用口头方式起诉。该手段在具体的 实践 过程中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采取口头还是书面的形式,起诉都应该满足相关的法定条件,譬如存在法定的事实等相关内容;最后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于一些满足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进行登记立案。如果很难及时进行审判的,必须接收起诉状,同时进行书面的证明,七日之内决定应不应该立案。通过这样的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于原告起诉的阻碍的期限。之前立案绝大多数都是进行实体审查,不过之后法院在进行立案过程中,更多的是考量原告的起诉有没有满足形式要件要求,以此作为依据。新修改的内容同时也要求法院要对当事人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解释明白,再给予相应的指导。虽然这会给法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这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益保障。

二、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其他亮点

(一)行政首长应当出庭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员应该出庭进行应诉。假如无法进行出庭,那么应该安排行政机关其他想关联的工作人员进行应诉。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的情形,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老百姓的权利。尽管不管行政机关安排谁去法院进行应诉,这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不过利用这种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模式,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官民冲突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加快案件的处理速度和效果。

(二)对于不执行的,可拘留行政机关直接责任人

一般对于一些行政机关拒绝执行裁定等具体判决的情况,法律还额外添加了这样一条规定,对于一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政负责以及相关联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拘留。应该可以说,该项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执行效果,尽管存在社会影响恶劣的限制,不过其拘留对于某些人员而言,可以产生非常大的威慑力。

(三)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通常情况下,对于历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之前的行政行为的,这在某种程度表明,进行之前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以及复议机关属于共同被告;对于复议机关更改之前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属于被告。不过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复议机关为了逃避这种情况,出现了较多的维持之前行政行为的情况,这就使得行政复议机制没有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这一修改不仅有利于改变行政机关公信力的下降幅度,也有利于让行政权力逐渐明朗化,实现官民一家亲。

(四)明确提出了要解决行政争议这个问题

目前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其中在立法目标中额外添加了处理修改行政争议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行政诉讼存在以下几种作用:譬如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处理行政争议等相关的内容。之前人们只不过都是注重了行政诉讼的监督以及救济作用,却忽略其处理纠纷的作用。因此将处理争议纳入到行政诉讼目标,这是对行政诉讼特点以及作用进行科学认知的效果,同时也为扩宽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诉讼法所作出的修改亮点与缺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的介绍。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最终实现行政纠纷解决从信访机制向司法程序机制的战略性转移,是我国依法治国道路上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只有这样才能在法治化进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㈤ 新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的内容有哪些

内容是: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起诉期限的新规定:起诉期限从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明确了行政受案范围边界,新规定了不产生外部效力的行为,协助执行行为,内部层级监督行为等五种不可诉的行为。对级别管辖、集中管辖、交叉管辖、特殊情况下的管辖等作出了更详尽的规定。
将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的,没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等行政行为纳入了受案范围。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起诉应当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不能当场判定的,应接收起诉状,出具书面凭证,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
第三十三条,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㈥ 《行政诉讼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意义何在

2017年全国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人民检专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增加该条款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坚强对监管机关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于社会发展,极大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㈦ 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要求如下:
1、抽象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2、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本条规定主要注意对聘请律师数量的影响,因为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这意味着:负责人出庭的,可以委托最多两名律师,不出庭的最多只能是一名,因为必须要有一名工作人员出庭,不允许单位不派人,只找两名律师。

3、行政处罚涉及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第六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七十条规定:“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六)明显不当的。”第七十七条:“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4、关于调查取证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5、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可能面临追责
第五十九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调查决定、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调查、执行的;(二)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三)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四)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五)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诉的;(六)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以哄闹、冲击法庭等方法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七)对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调查和执行的人员恐吓、侮辱、诽谤、诬陷、殴打、围攻或者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㈧ 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上作了哪些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怎样的法治精神

行政诉讼法修改
1、受案范围扩大

【修改】将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的,没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等行政行为纳入了受案范围。

2、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3、可口头起诉

【修改】起诉应当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

4、应当登记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不能当场判定的,应接收起诉状,出具书面凭证,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5、起诉期限延长到六个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6、行政首长出庭

【修改】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7、可跨区域管辖

【修改】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8、不执行判决裁定可拘留直接责任人

【修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增加规定“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

9、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修改】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10、明确提出要解决行政争议

【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决行政争议”的表述。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一款 发布:2024-11-16 00:47:33 浏览:527
劳动法资遣费计算 发布:2024-11-16 00:45:33 浏览:68
离婚协议书具有什么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00:37:39 浏览:113
新民法院l 发布:2024-11-16 00:26:38 浏览:506
公司愿不愿法律仲裁 发布:2024-11-16 00:07:01 浏览:855
山东省养老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发布:2024-11-16 00:01:33 浏览:31
网络买卖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5 23:49:59 浏览:297
劳动法工伤休假规定 发布:2024-11-15 23:46:21 浏览:32
武汉竞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水滴 发布:2024-11-15 23:45:26 浏览:771
合同法租赁合同部分 发布:2024-11-15 23:00:34 浏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