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渊源有哪些
B、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
劳动法,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
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1)劳动法的渊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保护劳动者原则。
与基本原则的特点相适应,统治阶级往往通过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来对基本原则进行规定。宪法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宪法与部门法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劳动法也和其他部门法一样,必须以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依据。
2. 简述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渊源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有:
1、宪法;内
2、法律;
3、行政法规容;
4、部门规章;
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7、地方规章;
8、国际法律文件;
9、国际惯例。
(2)劳动法的渊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劳动法在我国的全面施行,能对劳动人员以及用人单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其能够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当劳动人员认识到自己在付出了劳动之后应当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及义务,就会培养出碰到问题时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
部分用人单位在学习了劳动法的相关理念和条款后,也会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用人管理制度,并逐渐完善自身的管理规程。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优化工资管理及休假管理等制度,不仅充分保护了员工的合法利益,还促使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台阶。
3.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
法律分析:劳动法渊源,亦称“劳动法形式”。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国,劳动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以及中国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4. 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做夜班。
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维声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并于1922年颁布了新的《苏维埃劳动法典》。
早在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合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条例》等一系列劳动法规。
(4)劳动法的渊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