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我国第一部电信业综合行政法规

我国第一部电信业综合行政法规

发布时间: 2024-10-16 16:15:33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是法律吗

当然不是法律。法律是要人大通过的

② 信息政策法规

信息政策法规是社会信息活动保障协调机制的具体表现,是由不同调节范围的不同主体制定和实施的、作用于不同调节对象的政策、法律、规章、标准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目前,在我国的信息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中,存在大量的空白、缺失及束缚发展的种种因素,因此在信息人文管理中,需要加强信息政策法规建设。

信息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规章和信息标准四大类型,每一类型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四种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不能相互替代。这四种类型共同构成了对社会信息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的信息政策法规体系。信息政策法规以信息政策为龙头,以信息法律为主干,以信息规章和信息标准为基本,集中组织和协调国家、社会、群体、个体的力量,为形成一个高度效用、配置科学、运作合理的社会信息资源宏观开发系统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法规保证。

9.3.1信息政策

信息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指导和影响信息活动所制定并付诸实施的行动准则和措施,是信息政策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在整个体系构建和运作中具有带头和引导作用。9.3.1.1 信息政策的含义

信息政策是一个由对信息生命周期的监视和管理的指导原则、法令、指南、规则、条例、手续而构成的相关政策群体,是国家用于调控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信息政策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信息的发展规划、组织与管理等综合性的问题。

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活动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规划和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信息政策通常是经过行政途径下达的,对特定范围的人或机构具有约束和调节能力。

9.3.1.2信息政策分类

由于不同国家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信息政策体系较为繁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信息政策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

按照层次高低来划分,信息政策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政策、横向政策和纵向政策。基础性政策适用于整个社会,对信息单位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为其活动提供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如税收政策、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等。横向政策是对所有信息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都适用和有影响的政策,如“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等。纵向政策适用于某一类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的政策,如有关信息企业或公益机构发展方面的政策等。

按照制定者及实施范围来划分,信息政策可分为国际信息政策、地区信息政策、国家信息政策、系统信息政策和机构信息政策等类型。国家信息政策、系统信息政策和机构信息政策具有行政支持力,也就是具有实际效用,以宣言、协定、公约等形式存在的国际信息政策、地区信息政策则只具有协议性和道义性。

按照形式不同来划分,信息政策可以分为系统的信息政策和零散的信息政策。对于国家信息政策,由于世界各国信息管理模式的差异,国家信息政策就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比较完整、系统的国家信息政策,通常以政策白皮书和政策蓝皮书的形式发布,如中国1990年发布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和1991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就采用了这种形式。二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布的零星、分散的国家信息政策,如美国几乎从来就没有公开宣布的综合性国家信息政策。对于机构信息政策和系统信息政策来说,其存在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有正式信息政策,也有非正式信息政策;不仅有长期信息政策,也有临时信息政策;不仅有书面信息政策,也有口头信息政策。

按照内容不同来划分,信息政策可以分为信息资源政策、信息管理政策、信息传播政策。信息资源政策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信息化投入政策、信息人才保障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等;信息管理政策包括行业信息政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技术政策、信息组织管理政策、信息市场管理政策、信息标准化发展政策、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等;信息传播政策包括信息内容安全政策、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安全政策、保障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政策、跨国数据流控制政策等。

9.3.1.3信息政策的主要特征

信息政策以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为基础,以利益分配为关键,是指导和规范社会信息活动的有效手段。信息政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系统性。信息政策要从社会系统全局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发挥其现实效益,使信息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指导性。信息政策通过各种不同调控范围的具体政策的共同作用,把国家和特定社会组织管理者的意志与设想加以转化,形成一定的管理准则以指导信息管理实践。

第三,动态性。信息政策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紧密结合社会信息管理的规划,紧密结合社会信息需求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体现出动态性。

第四,灵活性。信息政策经常会随着决策者的更替、意志的变化、管理目标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增强其灵活性,又要保证信息政策发展性和稳定性的有机统一。

9.3.2信息法律

信息法律,简称信息法,在整个信息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和运作中其有明确的约束作用和规范作用。

9.3.2.1国外信息法律状况

信息法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最早当推1776年瑞典的《出版自由法》。1883年产生《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91年产生《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等。

现代的信息法开始于20世纪,主要是由美洲与欧洲的发达国家制定的。美国国会先后颁布的有关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开发利用、信息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法律达92种,加拿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颁布了《国家图书馆法》、《查询信息法》、《个人隐私法》等,英国1965年以来颁布了《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法》、《英国远程通讯法》、《数据保护法》等,法国1964年的《文学艺术产权法》和1985年的《版权与邻接权法》等,瑞典1973年的《数据资料管理法》(后经两次修改)等。

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信息法,如日本1985年的《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和《计算机程序保护法》、1986年的《日本技术文献法》等,韩国 1987年的《计算机程序保护法》,新加坡1987年的《版权法》,印度1984年的《新版权法》,巴西1984年的《国家信息政策及其他措施法》等。

各国的信息法一般是针对信息活动的某个环节和特定问题,较多地偏重于信息自由流动、公益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捍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9.3.2.2我国信息立法现状

1981年我国成立计算机安全监察机构,1988年9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1989年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草案)》,开始全国推行“计算机病毒研究和销售许可证”制度。

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计算机的法律。与之配套的有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2年4月发布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国家新闻出版署1996年3月发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国务院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对国际联网实行统筹规则、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1997年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国务院同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相关的法规还包括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公安部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原邮电部出台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等,旨在严把信息出入关口,加强对互联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在信息安全方面,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为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8月,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要求预防、打击利用或者针对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预防、处理各种安全事故,提高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安全。

2000年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相继通过的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的若干政策》。

9.3.2.3信息法律的含义

关于信息法律的含义,很多学者进行了阐述。如,信息法是在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对象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信息法是一种与信息有关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应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反映这些利益冲突并予以权衡、协调,其目的是促进信息交流。信息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调整信息活动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信息法律是指对信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控的法律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组织和对信息负有责任的个人。

综合以上观点,信息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批准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即信息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

信息法律关系是社会信息关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信息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即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或组织(法人或自然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指国家);信息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信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信息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信息设备和设施、信息服务和其他对象。

信息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信息表达的权利和义务、信息获取的权利和义务、信息保存的权利和义务、信息传播的权利和义务、信息资源分配的权利和义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权利和义务、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由派生信息法律关系(如相关行业竞争、社会就业、计算机犯罪、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等问题)产生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9.3.2.4信息法律的分类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信息法律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按照内容的不同来划分,信息法律可以分为信息产权、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规划、信息税收、信息融资、信息交流、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相关法律(含电子政务)、产业部门相关法律(含电子商务)、科研教育部门相关法律、信息服务部门相关法律和公民相关法律等。

按照层次不同来划分,信息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最高,其中某些条款有与信息活动权利有关的内容。其次是法律,除信息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规范主要的信息法律关系之外,在经济法刑法、行政法和科技法等法律中也对信息活动进行了调节。国际法则是关于跨国信息流动的双边的或多边法律。再其次是行政法规,比行政法规低的是地方性法规。

9.3.3信息规章

9.3.3.1信息规章的含义

规章是对人们共同的管理、经营和服务等社会活动应当执行的职责、准则、程序、方法等方面做出的经过组织专门认定的文字规定,具有相应的法定性和一定的强制性。规章的具体名称有很多,如办法、措施、方案、纲要、公告、规程、规定、规则、纪要、决定、决议、命令、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守则、条例、通报、通告、通知、问题、细则、要求、意见、章程、指令、指示等。

信息规章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法律的或行政的授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针对信息交流及其管理中有关个人或群体行为和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整合、约束和规范的规程、制度和条款,是具体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处理方法。

9.3.3.2信息规章的分类

按照适用范围来划分,信息规章可以分为行业信息规章、行政信息规章和企业信息规章。例如,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的信息规章授权源自宪法和法律,适用于其主管的行业领域;行业协会制定的信息规章一般只适用于其所自律自治的行业;县级到省级制定的信息规章授权源自地方组织法,只适用于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企业信息规章适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

按照层次高低来划分,信息规章可以划分为国家信息规章、系统信息规章和机构信息规章。机构信息规章更加明确具体且具有相应的管理效力。国家或系统管理层次信息规章的管理效力则与政策的管理效力相似,但又比政策具体一些。

按照内容的不同来划分,信息规章可以划分为实施性信息规章和自主性信息规章。实施性信息规章主要指以实施某些法律、法规为目标而制定的信息规章,一般需经具体的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制定,在内容上是进一步解析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基本精神原则和规定其实施的具体细则。自主性信息规章主要指依据制定主体固有的行政或业务职责权限而制定的信息规章,一般不需要单个的法律或法规再行授权。

9.3.3.3信息规章的特征

信息规章是特定的社会组织对不同层面的信息活动施以作用的手段,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层级的从属性。信息规章不能与宪法或国家的其他法律相抵触,只能就特定信息活动使法律所创设的权利义务具体化。信息规章的权限来源于特定社会组织的管理权,对相关组织和个人才产生相应约束力,而且要受到一定的审查和监督。

第二,调节对象的局部化。信息规章往往针对信息管理活动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体的问题,如信息产业部《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网上备案管理、代为备案、接入服务提供者相关义务和年度审核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第三,实施效用的统一性。要解决不同信息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的问题,信息规章的实施效用要与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和信息标准等相互配合,充分体现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有机结合。

9.3.4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是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各种标准中,有半数左右与信息管理和技术有关,涉及信息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表述、管理、组织、存储和检索的系统和工具的规定、设计和研制等方面。

9.3.4.1信息标准的含义

标准就是对重复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检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所谓标准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信息标准是为了建立信息管理的最佳秩序并取得最优效益,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有关信息管理的概念、过程、产品和方法等重复性事物的以特定程序和形式存在的统一规定。信息标准存在于各个管理层次。通常,国际标准具有最高管理效力,管理层次较低的信息标准受管理层次较高的信息标准的约束。

信息标准化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的共同领导下,负责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以及与ISO/IEC 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一联合技术分委员会)相对应的标准化工作的专门机构,下设了24个分技术委员会和特别工作组。另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有全国信息和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书面语言转写、术语、自动化、分类法和主题法、著录格式、出版格式、统计、文献保护等分委员会。

9.3.4.2信息标准的分类

按照制定主体的层次性划分,信息标准可以分为国际信息标准、区域信息标准、国家信息标准、行业信息标准、地方信息标准和企业信息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级方法。国际标准就是由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专门国际性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特定的政府性或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制定和推行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我国积极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区域标准是由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等世界某一区域性的标准化团体制定和推行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国家标准是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如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和编号发布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行业标准就是对需要在全国行业范围内统一而没有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由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如国务院各部委)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和编号发布,并且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备案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地方标准是对需要在特定行政区域内统一而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由特定行政区域标准化管理部门(如各省、市、自治区标准化管理机构)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和编号发布,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和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企业标准是对企业产品和服务中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由特定企业编制和实施,按照地方政府规定备案的有关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

按照管理效力的差异性划分,信息标准可以分为强制性信息标准和推荐性信息标准。强制性信息标准是在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域中,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建设领域、国家需要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与技术衔接和标准之间的互操作性有关的通用术语、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需要强制执行的信息标准。推荐性信息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之外的其他信息标准。

按照管理内容不同划分,信息标准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信息管理的主要方面,可分为通用信息标准(如基本术语、信息编码、信息交换、行业管理等)、专门信息标准(技术支持、系统互联、信息组织、载体管理、建筑设备等)和分类信息标准(如数据通信、信息系统、网络管理、文献管理、新闻出版等)。

第二,按照信息管理的具体对象,可以区分为信息基础结构标准、信息管理方法类标准、信息环境类标准、信息产品与服务标准、信息物质载体类标准、信息非物质载体类标准等。

第三,按照信息管理的活动性质,可以区分为技术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而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等。

9.3.4.3信息标准的特征

标准化是贯穿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信息标准是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标准体系的综合性。信息标准化的作用必须通过科学和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信息标准体系要建立在“简化、协调、统一、选优”的基本原则之上,以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为核心,有充分保证信息管理和服务所必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的配套标准和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

第二,标准化功能的整合性。信息标准化可在提高系统互操作性、技术可移植性、数据可交换性、应用多层次性等方面,为信息活动提供有效的整合性标准资源服务。

第三,管理效用的发展性。信息标准化要根据信息活动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科研的实践进行补充和完善,要适应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要通过信息活动的实践来验证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66条规定,电信用户依法行使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具体信息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基本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法律效力位阶:行政法规
制定机关:国务院
修订版公布日期:2016-02-06
现行版本:2016年2月6日第二次修订
目的:为了规范电信市场秩序
属性: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66条的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66条规定,电信用户依法行使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电信内容进行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66条的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信活动或者与电信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商业道德,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电信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电信服务。
第六条 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④ 电信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11月8日第8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吴基传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审批和管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采用招标等方式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具体办法,由信息产业部另行制定。
第三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主管部门”)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审批管理机构。
电信主管部门在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审批管理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接受电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电信业务经营者按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二章经营许可证的申请
第五条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和下列条件:
(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
(二)最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
第六条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和下列条件:
(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二)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技术方案;
(三)有必要的场地和设施;
(四)最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
第七条申请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信息产业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公司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电信业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情况、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人员情况,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场地、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验资报告及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业务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服务项目、业务覆盖范围、市场调研与分析、收费方案、预期服务质量、投资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七)组网技术方案。包括:网络结构、网络规模、网络建设计划、网络互联方案、技术标准、电信设备的配置、电信资源使用方案等;
(八)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九)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十)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申请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应当提交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出具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预指配意见。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无需提交第一款第(二)、(十)项规定的内容。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一)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八条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向电信主管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书面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电信业务的种类、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三)公司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拟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人员、场地和设施等情况;
(四)公司最近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法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验资报告及电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公司章程,公司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有关情况;
(六)业务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技术方案。包括: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的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技术方案、服务项目、业务覆盖范围、市场调研与分析、收费方案、预期服务质量、投资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七)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的措施;
(八)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九)证明公司信誉的有关材料;
(十)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依法经营电信业务的承诺书;
(十一)申请经营的电信业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事先审核同意的,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
申请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应当提交国家或者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出具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预指配意见。
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应当提交公司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无需提交第一款第(二)、(九)项中规定的材料。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书面申请和第(十)项规定的承诺书,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由全体股东签署;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由全体发起人签署。 第三章经营许可证的审批
第九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分为《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两类。其中《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又分为《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审批。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审批。
第十条信息产业部应当自收到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对材料的初步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备的,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书面通知申请者补齐,申请者将材料补齐后,信息产业部应当在15日内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
信息产业部在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后,应当组织专家对第七条第(六)、第(七)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信息产业部的审查工作应当在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日起180日内完成。
对已经依法设立公司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应当向申请者发出批准文件,同意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公司经营该项基础电信业务,申请者持该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在申请者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信息产业部向其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审查中,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者修改和补充,申请者应当自通知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要求完成,否则视为放弃申请。申请者修改和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审查工作时限内。
第十一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对材料的初步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备的,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备的,书面通知申请者补齐,申请者将材料补齐后,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在15日内向申请者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
电信主管部门应当自发出受理申请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对已经依法设立的公司的申请,予以批准的,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尚未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申请者,予以批准的,应当向申请者发出批准文件,同意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公司经营该项增值电信业务,申请者持该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在申请者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电信主管部门向其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对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审查中,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者修改和补充,申请者应当自通知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要求完成,否则视为放弃申请。申请者修改和补充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审查工作时限内。
第十二条经营许可证由正文部分和附件部分组成。
经营许可证的正文部分应当载明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住所、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和发证日期、签发人、经营许可证编号等内容。
经营许可证的附件部分包括经营许可证使用规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规定事项和年检情况记录表等附件。原发证机关根据管理需要可以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规定增发经营许可证附件。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具体内容在本办法附件中列出。信息产业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附件的内容,重新公布。
第十三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根据电信业务种类分为5年、10年。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5年。
第十四条《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以及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信息产业部部长签发。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局长签发,并报信息产业部备案。
第十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公司法定代表人领取,或者由其委托的其他人凭委托书领取。 第十六条电信主管部门在审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时,发现申请者提交虚假证明文件的,应当不批准其申请,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
第四章经营许可证的使用
第十七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按照经营许可证正文中所载明的电信业务种类,在规定的业务覆盖范围和期限内,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电信业务。
第十八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手续。
获准经营无线电通信业务的,持经营许可证到无线电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无线电频率使用手续。
第十九条获准跨地区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在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业务覆盖范围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经营电信业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公司的子公司,国有股权或者股份的比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信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二十条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经发证机关批准,可以授权其持有股份不少于51%并符合经营电信业务条件的子公司经营其获准经营的电信业务。该子公司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住所、业务种类、业务覆盖范围等内容,由发证机关在获准经营电信业务公司的经营许可证正文附页中载明。在一个地区不能授权两家或两家以上子公司经营同一项电信业务。
第二十一条获准经营基础电信业务或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公司,应当凭经营许可证到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办理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
(一)在当地开展业务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公司在当地设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的名称、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地址等;
(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公司在当地设有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的公司批准文件、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章程、股权结构等有关材料;
(四)在当地开展业务的方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备的,应当在15日内向备案者发出备案确认书,并向信息产业部报告。对材料不齐备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通知备案者。待材料补齐后,应当在10日内向备案者发出备案确认书。
未办理备案手续的,不得在当地经营电信业务。
第一款所列四项材料发生变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应当在变化后20日内,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除经营许可证中有特别规定外,电信业务经营者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年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业务种类和业务覆盖范围提供电信服务。不能在1年内提供电信服务的,应当在申请经营许可证时提出,说明理由,报电信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经营许可证中作出特别规定。
对未在经营许可证规定时限内提供电信服务的,原发证机关可以注销其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其未提供电信服务的业务覆盖范围。
第二十三条相关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电信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为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提供经营电信业务所需的电路、设施等。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为无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提供用于经营电信业务的电路、设施等。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冒用、租借、买卖和转让经营许可证。
第五章经营许可证的变更和注销
第二十五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续办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不再继续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善后工作。
第二十六条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或者其获准授权经营电信业务的子公司,遇有合并或分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化、业务经营权转移等涉及经营主体需要变更的情形,或者业务覆盖范围需要变化的,应当自公司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在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公司名称、注册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在完成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第二十八条在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电信业务经营者需要终止经营的,应当自公司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在做好用户善后处理工作后,原发证机关为其办理经营许可证注销手续。
第二十九条电信业务经营者被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处罚,不能继续经营电信业务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将其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
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原发证机关将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其经营电信业务的申请。
第三十条发证机关吊销或注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经营许可证后,应当通知相应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被吊销或注销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应当及时到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第六章经营许可证的年检
第三十一条发证机关对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报告年的次年第一季度向原发证机关报送下列年检材料:
(一)公司的年检报告,包括:本年度的电信业务经营情况;网络建设、业务发展、人员及机构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执行国家和电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原件;
(三)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电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相关会计资料;
(五)发证机关要求报送的其它有关材料。
业务覆盖范围在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还须提供各地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及全网业务的经营管理情况。
各地分公司或子公司等相应机构应当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报送在当地开展电信业务的年度报告;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财务报表等有关材料。年度报告内容包括:本年度的电信业务经营情况;网络建设、业务发展、人员及机构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执行国家和电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第三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跨地区电信业务经营者在当地的相应机构进行年度检查,并将结果报告信息产业部。
第三十三条发证机关进行经营许可证年检时,应当对电信业务经营者报送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并对其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电信设施建设、电信资费和服务质量等进行必要的检查。对年检合格的在年检情况记录表上加盖印章;对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或年检中发现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将经营许可证收回注销,通知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⑤ 电信行业在业务上涉及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电信行业在业务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新版《电信业内务分类目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容、《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具体规定如下:

新版《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划分电信业务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中基础电信业务细分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和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细分为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和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两种;详细划分可参考《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电信条例》:规定对电信业务分类实施许可制度,并列出企业开展相关电信业务许可的条件及材料,以及许可证办理后需如续期、年检、变更等事项。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划分为非经营性信息服务业务和经营性信息服务业务两种,主要针对B25类信息服务业务。

⑥ 求中国立法大事年表,急

牵一法,动全局——全面聚焦《电信法》

(2004-08-30 14:04:22)

随着《电信法(草案)》提交国务院审议的时间日益临近,业内外人士对于《电信法》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在2000年颁布的《电信条例》已经日益体现出诸多不适应,在解决问题方面也开始捉襟见肘。另外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诸多因素都使得出台《电信法》的呼声渐高。记者还了解到,现在《电信法(草案)》已经基本上到了定稿阶段,不久就将提交国务院审议。所有一切都在预示着出台《电信法》的时间正一步步临近。

鉴于目前《电信法》备受关注以及其对于中国电信业发展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期“新电信沙龙”特邀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国斌、作为《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汉华以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等几位权威人士,分别就电信立法的紧迫性、必要性、针对性以及特殊性等话题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

主持人:郭小红《中国电信业》主编
时 间:2004年7月

本期嘉宾:

李国斌 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周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金桥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

二十四年磨成一剑

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电信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对依法经营、依法管制的需求日益增强。回顾我国电信立法也可以发现,早在1980年起草出台《电信法》就被提上立法日程。然而由于产业发展不成熟、缺乏必要市场环境、管制实践存在欠缺等诸多因素,使得电信立法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范电信市场秩序,调整电信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已然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电信活动和电信监管中的社会关系迫切需要上升为法律关系,通过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法律来规范。

李国斌:无论从产业发展、市场变化、政府管制还是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出台《电信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日益突出。

首先,制订出台《电信法》是电信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电信业已经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现在需要逐步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回顾电信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过去电信业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需求、政策扶持等。目前电信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机制作支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由大到强,电信立法的需求就显得更为明显和强烈。

其次,制订出台《电信法》是在电信市场新格局形成后规范市场的需求。在原来电信业由国家统一经营的情况下,对电信立法的需求并不明显。然而随着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电信业的自然垄断被打破,进而使得产业提供者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规范市场单靠原有的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制订法律来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

再者,从政府管制来看,也需要强调电信立法。在政企合一的情况下,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主张弱政府,政企也逐渐分离,政府管制将成为以必须和必要为前提的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面临角色转换,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摆在政府眼前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目前提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管理的大前提下,必须通过制订规则明确政府的管制。对于电信业而言,因为其网络型经济和规模产业的特性,使得政府管制更为必要,不能完全靠自由竞争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因而尤其需要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权责,以保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

最后,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要求我们通过立法来营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电信发展环境,从而可以统一对待国内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在电信市场上的竞争。通过制订出台《电信法》,一方面要保障国外电信投资者在国内市场的投资利益,同时也要约束其经营行为。除此之外,电信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出现新问题,这些不断激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的解决有待于《电信法》的制订出台。《电信法》可以说是解决这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的有力措施。

周汉华:从目前电信业发展来看,制订出台电信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从信息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制订《电信法》显然是必须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其增长率远远高出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信息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引擎。随着社会向信息化进一步的转变,作为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解决目前国内电信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制订《电信法》作为支撑。虽然在2000年制订了《电信条例》,但是其在法律效力上还不够高,而且也只能解决电信业发展中的某些问题。《电信条例》中没有涉及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电信法》来加以解决。比如电信市场准入问题,由于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电信业面临全新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营造一个科学、有效、有利于充分竞争的电信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通过制订《电信法》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在互联互通问题上,《电信条例》中虽然作了专门、详尽的规定,但是在解决处罚力度上的规定还存在欠缺,还有待在《电信法》中进一步完善。另外在电信业未来的发展中,还要进一步推动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三网融合,完善监管职能并有效促进监管机构建设。从这些方面来看,制订电信法的必要性十分突出。

最后,在目前全球电信业的新一轮竞争和立法浪潮中,制订出台《电信法》才能确保我们与全球同步而不落伍。从国际环境来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各个国家纷纷制订或者是修改各自的电信法。其根本原因就是要适应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电信业进一步放开竞争的趋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明显看出全球电信业又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而且电信法也出现了新的立法浪潮,中国同样不能在这个竞争当中落伍。通过制订电信法,以进一步巩固我国电信大国的地位。而且作为电信大国,除了在网络、业务总量等方面占据优势外,在电信立法上打造优势同样必不可少。

陈金桥: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出台一部权威性的、指导性的纲领性法律文件,来推动我们电信市场的有序竞争、依法监管。

虽然现在我们已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我国已经颁布的电信法律制度的名称和内容来看,我国电信法律制度体系远未形成,法律法规存在诸多缺陷。1. 数量少:面对几千亿元产值、占GDP比例3%左右的基础性产业,管理电信运营、电信建设和电信设备三大市场,过去6年中我国在电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领域只有上述成果令人忧虑;2. 覆盖面窄:从法律制度的内容来看,虽然现有法律涵盖了三大市场领域,但在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3. 层级低:目前仅有一部针对互联网安全的法律,由中央政府颁布的行政法规的数量也不多,而信息产业部以部令方式发布的部门规章和其余内部司局下发的规范文件较多,造成法律适用性较小、权威不足,容易受到地方性法规的制约干扰;4. 体系弱: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和内容来看,各层级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相互依赖支持的体系。在电信业发展中,法律法规种类和数量偏少、层级和权威性不高、滞后性明显、适应性不强,同时面临目前我国多运营商的竞争环境,种种因素都使得我们对《电信法》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

另外在电信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监管的重要性会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市场,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做到依法监管。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管制机构没有办法管,依法监管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制订出台《电信法》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围绕《电信法》为核心,制订出台一些相应的操作性法规,建立一整套系统的、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电信法律制度,这样才为我们监管机构提高它的执法权和执法能力奠定一个基础。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含义比法律条文更加丰富。与此同时,《电信法》的出台也有助于维护电信运营商和消费者的权益,使得电信市场的竞争、经营和消费等真正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电信法》:锋出磨砺

从我国当前的电信立法体系来看,已出台的《电信条例》、《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依法经营和依法监管在当前和今后电信业发展中相当重要,会对电信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和法制实践不断积累的前提下,《电信法》的出台必将为中国电信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维护电信厂商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尽快与国际发展接轨。

李国斌:我们要起草一个面向21世纪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电信法,以实现在保障市场化的情况下来进行电信业的发展与监管。

制订出台《电信法》是与其出台的主客观背景和条件息息相关的。从目前电信业发展来看,其对《电信法》的现实需求也更明显,目前制订出台《电信法》的时机相对比较成熟。一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对出台的《电信条例》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对一些新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成熟。从目前来看,《电信法》应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立法指导思想:

首先,《电信法》应该是国家基本电信政策的综合性反映。一方面,《电信法》一定要对电信领域中最基本的、基础性的和具有电信业基本特征的问题进行规范,重在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电信法发挥电信业宪法的作用。

其次,在《电信法》具体规范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基本承诺以及WTO的相关规则。又要在保证整个产业发展趋于市场化的同时满足必须的管制的需要。

再者,《电信法》要对整个通信行业最近几年发展改革的实践有所反映,对行业发展改革的成果要有所体现。与此同时,《电信法》还要体现出前瞻性的特点,能够对行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政府管制的趋势具有较好的预判,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最后,《电信法》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又要做到与国际接轨。在电信立法当中,诸如普遍服务、互联互通、市场准入等问题都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因此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电信法》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电信法的相关内容,并赋予其中国特色。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电信法》既能解决中国特有的问题,同时又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周汉华:《电信法》作为一个法律,它和电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法律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范畴,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应力求实现一个平衡。

制订出台《电信法》必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太多技术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市场问题以及政府管制问题。而且从立法的指导思想来说,慎重一些,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才能把法律制订得更完善一些。尤其面临当前政资分离、政府职能转换调整等新形势,更应该慎之又慎。通过制订《电信法》,一定要解决一些现实的根本性问题和制约我们电信业发展的问题,通过立法推动改革进行,提升法律的实际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电信法》制订出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在三网融合中体制方面的融合,如何保证电信监管机构独立而有效地监管的问题,目前对于市场结构认识不统一的现状,以及在反垄断法上的欠缺等问题都使得制订出台《电信法》成为一个重大的考验。

因此在制订出台《电信法》的实践中,需要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力求实现与电信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实现对电信业发展的保障作用。通过制订法律,有助于在电信市场上形成规范而有序的竞争,推进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可以通过进一步放开而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在互联互通问题上也能够减少争议;在网络融合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技术融合带来的巨大效益和作用,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在政府监管方面,可以促进监管能力的提升,间接推动反垄断制度的出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电信法》的制订显然会对我国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腾飞,实现电信强国的目标,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反之亦然,《电信法》要实现顺利的实施,也有赖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有赖于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把矛盾和问题都暴露出来,才能为《电信法》的制订提供条件。与法和社会的关系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电信法》的具体内容和未来走向,不可能脱离中国电信业实际情况而去照搬国外电信法。

陈金桥:《电信法》出台可为实现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首先,有助于形成有序、规范的竞争。信息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作保障。《电信法》一旦出台,将会迅速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这对众多电信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企业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都会变得十分明确。

其次,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消费环境,没有很好的需求成长,信息产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电信法》里通过规定对电信用户的权益保护,以及对电信市场资源的配置,有助于促进电信市场需求的培养,刺激通信消费增长。

再者,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因为要实现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人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电信法》所强调的资源有偿使用,对于引导包括电信资源在内的全社会的资源合理配置,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行业增长模式的转变。

最后,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落实到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层面上,如果有了《电信法》和一系列相关制度体系,电信企业就可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而不是依赖政府而发展。相对健全、稳定的制度有助于形成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能有效促进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较快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进而整个产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弹性法”力求自适应

面临日新月异的电信业发展环境,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电信法》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从最近国外许多国家纷纷修改电信法以适应电信业发展新格局的实例我们也可以看出,《电信法》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做到及时更新,甚至是前瞻式的更新。要以电信业发展市场化、电信市场主体多元化、必须引入竞争和市场机制等为基本判断点,持续确保其活力。

李国斌:《电信法》要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完美融合。

如果用时间来对《电信法》进行一下细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对过去的总结、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安排三部分。《电信法》不但要能够解决已经发生了的和正在发生的行业问题,还要对可以预见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提前量,部署出相应的对策。也就是说,《电信法》要在保障现实性的同时,还要能够提出前瞻性、指导性的措施。

另外从电信立法本身而言,因为它所反映的都是电信行业最基础性的问题,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整个电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电信法》本身还要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以做到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一些新问题。同时在某些特定时候还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做到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

与国外电信法相比,我国《电信法》将会体现出一些中国特色。例如国外电信法大都属于管制法,而我国《电信法》则是以管制法为主同时兼有企业法的内容。而且在一些具体的制度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目前我国的国情。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现在国外普遍对涉及资源和网络设施建设的领域采取许可制度,增值电信领域则完全放开。然而鉴于我国电信行业目前的发展特点,我国《电信法》中除了体现在涉及资源和网络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准入要采取严格条件的许可制度外,也对增值电信领域采取相对宽松条件的许可制度。

周汉华:实际上在每一个问题上,我国《电信法》都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体现电信法的时代特点,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对于电信立法而言,要做到“宜粗则粗,宜细则细”。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角度来看,《电信法》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不能脱离电信业的发展现状,不能脱离现有的管制机构,不能脱离我们的法律体制和政治现实等。因此我们的《电信法》一定要成为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电信法。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电信法》反过来也能够推动电信业的发展,因此《电信法》又要体现国际发展的趋势,体现世界各国法律文明的成果。通过《电信法》的制订,要使我国电信业进一步规范化、国际化、市场化。

因此《电信法》一定要保持某种弹性和张力,它既要考虑到我国的现状与国情,又要考虑到技术发展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考虑政府监管市场竞争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做到跟国际接轨,符合电信业发展的时代潮流,《电信法》面临巨大挑战。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是迟早的事情。在技术发展、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电信业的特征已经不再有了,整个电信业的竞争将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竞争,电信业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国际化的潮流。因而在市场准入、资费政策、普通服务机制、信息安全、互联互通等问题上,都要实现在国际化和本地化之间的一个平衡。《电信法》还要确保相对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制度设计当中要体现出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融合。

而且《电信法》不同于实施细则,也不是操作规则、行业标准或技术标准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电信法》应该对大的制度性的问题和原则性的问题予以规范,为改革实践提供指引。而不能陷入到过于细的技术规定当中,最后出现技术锁定,反倒由于法律修改不及时而阻碍电信业的发展。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电信法》同样要做到宜细则细,不能过于粗泛。过于强调宜粗不宜细,会使得《电信法》没有可操作性,在实践当中造成法律不确定性过大,很难给人一个合理的预期。因而《电信法》对一些应该细的问题也要细,比如对于资费问题,就要明确哪些可以市场调节,哪些属于政府定价,否则对《电信法》的实施以及电信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陈金桥:面对电信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电信法》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应立足于体系建设。应该以《电信法》为核心,针对电信市场的类型、主体和利益关系,分别制订和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电信法》要做到与时俱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外围的制度来补充根本制度。《电信法》不是网络全书,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授权性规定,允许监管机构根据市场情况对某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这可以保持《电信法》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要适应阶段要求。随着电信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利益关系和矛盾要有所区别,电信法律制度应当适应这种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按照先试行、后完备的立法思路不断推出各项制度规则,保障电信监管依法有序进行,促使电信竞争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电信法》需要不断修正与完善。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例如NGN融合、监管机构调整、资费变化等,要适时地对《电信法》进行修订。

再者,须加强监管协调。《电信法》能够保持较好的弹性与监管机构的执法行为也有很大关系。监管部门在电信监管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把电信改革和电信监管中的经验和案例积累起来,特别是区域市场监管的特点,以作为《电信法》下一步调整的依据。

最后,重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加强电信法的专项研究和跟踪研究,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在电信立法和国际规则上面的进展和经验,对中国的电信法律制度进行定期评估,把相应的有活力的内容以及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吸纳进来,这样才可以做到与国际接轨,保持其内容方面的丰富性。

* * * * * * * *

相关一:中国电信立法大事年表

·1980年《电信法》被提上立法日程,开始最初起草《电信法》;

·1988年《电信法》开始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

·1993年《电信法》开始列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2000年9月《电信条例》出台,被业内称为“小电信法”;

·1998年《电信法》被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之中,为第一类

立法项目;

·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成立《电信法》起草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专家

咨询委员会,立法工作从程序上实质启动;

·2003年《电信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之中,同样为第一

类立法项目;

·2004年《电信法》被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

相关二:聚焦国际电信立法热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鉴于全球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在内的各个国家纷纷制订或者修改各自的电信法,掀起新一轮的电信立法热潮,以全面适应日新月异的全球电信业的发展。

·美国1996年颁布新电信法,以鼓励竞争,鼓励各部门融合发展,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放宽外资外商进入美国电信市场的限制,更鼓励美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其在互联互通、本地市场的开放以及长途电话市场的开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标志着美国电信与信息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随后在2003年FCC对电信法规则又作出调整,以适应通信环境的新变化。

·作为日本最重要的电信法律,《电信事业法》自1984年出台后经历了多次修改,以适应电信市场的需要。1997年增加互联互通基本规则内容,同时取消外商投资限制。2001年的法律变更推进了国内倡导的信息技术革命。2002年通过提交新竞争框架,更充分体现了其以用户利益最大化、促进公平竞争为管制原则从而转变其管制思路。

·2003年7月17日,英国议会批准了通信法草案,从而产生了2003年通信法。该法共分为六大部分:OFCOM的职能、网络业务和无线频率、电视和电台业务、电视接收的许可、通信市场的竞争、杂则。新法确立了OFCOM这个电信管制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依据欧盟的管制框架新指令对英国的电信监管体制进行了其它重大革新。

·在1996年颁布电信法之后,德国政府在2003年10月提出一份新的电信法草案,以促进以德国电信为主导运营商的电信市场向竞争者开放。新的法律旨在改善这个欧洲最大的电信市场的竞争环境,其目标是在电信业保持竞争,最终在不同的利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新的电信法在2004年提交国会,并于2004年颁布实施。
http://www.cnii.com.cn/20040423/ca257426.htm

⑦ 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1、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保障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是为了保证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而制定。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互联网络域名争议,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因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所争议域名应当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中国”域名。但是,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7)我国第一部电信业综合行政法规扩展阅读: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56条规定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1号公布  根据2014年7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信活动或者与电信有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电信监督管理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商业道德,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为电信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电信服务。
第六条 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二章 电信市场
第一节 电信业务许可
第七条 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
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
第八条 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
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话音通信服务的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电信业务分类的具体划分在本条例所附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列出。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目录所列电信业务分类项目作局部调整,重新公布。
第九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须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业务覆盖范围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业务覆盖范围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运用新技术试办《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未列出的新型电信业务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条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
(二)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组网技术方案;
(三)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资源;
(五)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六)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当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相关文件。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8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申请时,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电信网络安全、电信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电信市场的竞争状况等因素。
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招标方式。
第十三条 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
(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根据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相关文件。申请经营的增值电信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还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文件。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变更经营主体、业务范围或者停止经营的,应当提前90日向原颁发许可证的机关提出申请,并办理相应手续;停止经营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第十六条 经批准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持依法取得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专用电信网运营单位在所在地区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依照前款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节 电信网间互联
第十七条 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