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多元化

行政法的多元化

发布时间: 2024-10-27 08:17:51

行政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行政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有:
(1)宪法;
(2)法律。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内
(容3)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依宪法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省级政府,省会市政府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规章。
(4)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国际条约、协定和法律解释。

Ⅱ 行政法如何保护公民权利

行政法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赋予行政机关合法权限并监督其行使,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各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是通过赋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为的监督权(如检举权、控告权),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的参与权(如知情权、要求听证权),特别是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提起复议权、诉讼权和要求赔偿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

《国家赔偿法》第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2)行政法的多元化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四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Ⅲ 如何认识行政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行政主体多元化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中国已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与法律内现象容;中国行政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同西方国家一样也是国家权力不断向社会权力转移的产物;这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化趋势给我们目前行政法立法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的这种多元化趋势与西方国家的多元化趋势在本质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究竟中国的行政主体多元趋势向何处去,是否会走出一种与西方相类似的道路呢,这是个问题。
所以该革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国家垄断行政逐步走向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权力行政从过去的万能走向职权法定;另一方面预示着权力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化与拓展。其复杂性表现在行政不仅要退出其不应存在的领域,更应强化其应有的积极功能。在此双重目标之下,改革行政体制,转换传统公共职能的承担模式已势在必行。立于此种角度研究我国行政主体的功能与类型则更具现实意义。

Ⅳ 如何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性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等。

2、民法商法

2020年5月28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五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自施行之日起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目前我国商法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

3、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是指有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一般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

特别行政法是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4、经济法

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我国现已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我国现已制定《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5、社会法

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6、刑法

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等。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4)行政法的多元化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

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确立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律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3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我们及时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并与时俱进,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实现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我们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法制的保障,我们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也离不开法制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

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制定了《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国家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确定下来。

强调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思想,第一次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务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律实施的需要,依法及时制定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制定大量地方性法规,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军队等有关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立法工作,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Ⅳ 对行政法的惠民理念

对行政法的惠民理念

摘 要 行政法基本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形成不同的行政法理念,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整个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的关键就在定义好行政的理念。

如今,在当下构建和谐中国,和谐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的大环境下,公众希望政府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声音越来越高。

随着行政主体们在权利方面意识的增强,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中,惠民成为最重要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惠民理念的行政观念。

关键词 行政法 理念 行政惠民

从古至今,无论是公众、政府还是学者,对于行政法理念的研究历来不缺乏。

行政法的理念也在研究变化中不断变迁:从过去的行政管理论到控权论;当前我国业内普遍认可是平衡理论、行政法合作理念、平等以及契约等理念,但我国目前努力营造和谐的大背景下,管理行政法的思想意识是不是会因此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怎样发展?怎样调整行政法的内涵以确保其适应现阶段行政实践的要求,才能真正的做到服务行政,指导行政。

一、有关行政法理念的形成发展探索

(一)行政法的管理理念

管理行政法的理念是与管理行政法的理论同时出现的一种行政法理念。

在我国,管理理念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行政法理念。

有人对行政法做过如此的定义:“行政法是概念上的管理方法,可以说就是对国家进行管理的法律。

在管理上,对应的那方要承担起义务,执行权力是由行政机关来完成的。

因此,双方形成了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的关系。”但是在管理行政法中,依法行政的性质会受到来自“法”的范围大小的影响。

有人还针对这一问题做过这样的描述:强制力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强迫对方服从是行政的主要特征。

但以当今的视角看来,管理行政法因为在实际运作中将行政相对方完全撇开,缺少了实体的参与,因而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法的理念和精神,从而逐渐被淡出人们的视角。

(二)行政法的控权理念

控权理念是起源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行政法理念,其发展得益于两个最有利的条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以及自由民主的观念。

控权理论主张:“只有那些尽量不管的政府才是真正的好政府”;每个国民都期望政府控制行政权是通过“干涉最小化”的方式来实现,这样能偶最大化的确保公民行使自由的权利。

它以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为核心,具体内容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控权理论主张用最小的权利发挥最大的效果,最小的权利是指它的功能只是发挥有限范围内的有限权利,比如保护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

如此来抑制行政权利的滥用,也阻止了行政权对公民隐私的侵犯。

第二,控权理念认为要适当限制行使行政权利的手段和方法,这里包括行使手段的实体意义以及限制程序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抗行政权力的目的。

最后,控权理念的行为准则是“依法行政”,通过这样的准则来对自由量权进行控制,如果没有法律,就无从谈行政。

通过限制行政主题的作用范围确保另外一方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著名的行政法学家戴雪就是这种主张的支持者和积极维护者,他提出的对专横武断的权力的掌控,即是控制行政权力的.体现。

(三)行政法的平衡理念

行政法中的平衡,是要将国家、公共、个人方面的利益都统一起来,实现行政双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平衡关系。

简而言之,平衡行政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意识公平配置权利义务的立法工作:二是要在整个行政法的解释过程和适用过程中都平衡各方的利益。

由此,行政法律规范进行义务和权利的分配时,就不可以将视角限制在一个角度,而是要照顾到每个角落,不能只关注一方利益。

平衡得照顾到各方面利益的前提是相对方的积极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够正确探寻到不同主体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管理行政法、平衡以及控权等理念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并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的先进理论,但是在当下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背景下,作为行政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将行政权利还给相对方,如何把更多的资源利益划分给另一方,怎样友善对待另一方等问题应当其具体你离的目标和方向指针,新的行政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强烈呼唤,就是一种把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新的行政法理念。

(四)新兴行政法理念概要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行政法理论,新的行政法观点等层出不穷,不仅国外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思想,我国学术界也提出了许多诸如:合作、契约、契约平等等理念。

尽管多方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但他们的核心思想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平等合作的意识。

平等合作理念抬高了相对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希望以此来实现行政的民主化,从而为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关系模式,因为行政主体因为拥有比相对方更多资源,就不可能单纯的是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平等协商。

我国作为较早关注行政法的国家,突出行政机关的服务性质,行政机关保障义务方权利的新理念,这和当前所说的行政惠民的内涵式统一的。

所以,行政惠民理念因为对行政主体和相对方的明确划分,而相比于其他行政法理念而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相更符合,更能突出政府的民本立场,从而当仁不让的地发展为基本的行政法理念。

二、惠民理论的生成有了社会现实性条件

惠民理论的生成有其前提条件,得益于所处的社会现实条件的发展和成熟。

惠民理论在我国的提出,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行政法理念受到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改革的影响,并成为其发展的源泉和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的管理者,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时候需要对公民服务和放权,其工作重点不是掌舵和划桨,而是应该通过完整的有力度的整合力和回应力来建立有效的机构。

公共服务理论认同行政机关为义务方提供相关服务以及给予特殊照顾的思想,从而为给惠于民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也同时基本的行政职责;公民理论是以此为前提公民权利的外延扩大并为其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撑,也就是说扩大了民众的权利范围,由开始的仅有的政治参与权,到后来放开的行政参与权。

其次,经过接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迁,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乃至各个角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行政“惠”民的观点并不是一时的发明床在,通过我国近年来在处理民生问题的时候制定的政策以及总结的教训和积累的经验而来。

中央最近发布的文件和我国高层领导人的公开发言都按时了我国政府当前“惠民政策‘的目标,这是研究行政法中行政惠民思想的条件和来源。

三、政治以及经济条件导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一)政治条件导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中国的民主发展和改革的作用下,政府职能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人们的利益得到了相关的重视。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国政府由之前的”行政服务“逐渐转向“服务政府”制定和出台和很多惠民政策和措施;新的技术拓宽了群众的诉求渠道,诉求愿望变得畅通,让距离不再成为诉求的障碍,使得不在场的群众也能反映问题;转变行政工作态度和机关工作作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服务方式变得多元化;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等的措施。

这些手段,让惠民成为实际。

(二)经济条件导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建设推进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权负责管理模式的整体转变,政府转变行政模式和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了服务型政府的新模式,细化服务的职能,转变了强权管理的现象。

市场在经济调控的基础上得以自由发挥,资源配置转向多向发展。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势在于预防了经济垄断现象的出现,降低了市场收外部市场的负面影响程度,同时保证了提升和发展经济战略化的步伐。

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政府逐步成为服务者,进而为行政惠民创设了基础条件。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参与市场竞争,是保证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

此外,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政府不同调控方式的全面发展。

引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行政惠民精神的建立。

四、和谐社会的发展促使行政惠民的根基牢固

构建和谐的主要目的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各类矛盾都有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行民主政治,为人民服务。

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促进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并取得喜人的成就,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思考怎样让人民继续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幸福。

目前,基本形成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模式,在这一目标的敦促下,社会冲突得以日益减少,矛盾得以缓和,民主观念和制度得以有效推行。

行政惠民的管理意思应该和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在全国积极追求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行政惠民因此发展为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理论支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行政惠民强调建设民主社会,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积极引导行政机关及其客体主动参与,以便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妥善解决矛盾。

2.行政惠民同时也尊重民众的意愿,体现了国家尊重人民的尊严,力求通过构建政府和群众诚信的关系积极促进人民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积极向上、道德崇高等。

只有充满活力的社会才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并且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3.行政惠民要求需要行政主体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愿望与活力社会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说,惠民理念促进了二者平衡,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五、权利意识形成给行政法惠民提供了思想保障

行政法惠民需要满足人民的现实需求,需要分析民情,因此只有在人民的广泛积极参与行政及良好表达的前提下才能使行政主体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令行政法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

行政惠民离不开全体民众的积极合作与全面参与,公民精神及权利意识是人民在行政实践中积极活动良好前提,同时逐步养成的公民精神与日益普遍的权利意识,进一步促进了行政法惠民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模式下的法学研究将法律价值定位在阶级层面,压制了人们的积极参与热情,不能体现政府服务职能,也无法满足公民利益需求,因此呈现出现实弊端,迫切需要优化改革。

新时期,公民权利及意识持续强化,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热情越来越强烈,使得权利主体其充分意识到公民权利的重要性,行政法则成为彰显公民意愿的体现,切实发挥行政惠民服务的力量,成为行政惠民科学理念的形成良好基础。

六、总结

总之,行政惠民理念的形成促进了行政法的人性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一致,因此我们只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析,明确其形成的客观条件,并实施惠民理念的深化发展,才能真正创建良好的服务型政府,令民众利益、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并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远.公民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10(2).

[2]胡正方.行政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法制与经济.2010(14).

[3]钟发斌.行政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行政与法.2011(8).

[4]黄学贤.我国公民财产权的行政法保障及其完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3).

[5]汪地彻,陈根强.论行政主体的积极义务.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6]潘战雄.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执法中的体现.资治文摘(管理版).2012(1).

[7]邵铁民.论海关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2).

Ⅵ 如何理解行政法制的动态演变规律

行政法的制度变迁
1. 行政法的制度失衡引致制度变迁
2. 制度变迁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
cietac.chinalawinfo.com

谈论行政法的演变及其发展
作为行政法上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合理性原则不仅弥补了合法性原则的不足为监督行政自由裁量权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且它本身也已成为当代“行政法...
豆丁网

如何理解行政法制的动态演变规律 - 资深教育答主答疑 - 问一问

在线
2229位教育培训答主在线答
已服务超1.5亿人5分钟内回复
Hi,为您实时解答教育类升学、学科答疑等问题,与高校名师、专家1对1在线沟通
如何理解行政法制的动态演变规律
马上提问


现代化与法制
110人正在咨询

行政法发展的两大模式及特点
150人正在咨询

日常生活中的行政法现象
130人正在咨询

现代化与法制
110人正在咨询
问一问

论行政法的演变及其发展 - 360文档中心
1. 行政法的理念:从权力到福利 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体现着行政法的存在基础及其价值追求,支撑着行政法体系的建构和适用。自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随着资产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根据古典自然法学家的设计而建立起的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无不将法治主义确立为本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法治主义
3. 行政法的内容:多元化和民主化 现代行政法在内容上紧随时代脉搏,体现出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政务民主 传统的民主以议会为中心,公众
360文档中心

大家还在搜

现代化与法制
行政法发展的两大模式及特点
日常生活中的行政法现象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
法治行政的特点
以下属于法治现代化的动态目标的有
行政法发展的两大模式
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包括
谈论行政法的演变及其发展(1)论文 - 网络文库
5页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25日
1. 行政法的理念:从权力到福利 17 世纪中叶随着资 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各国宪政体制陆续建立,近代意义的行政法 得以产生和发展。总的来说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 治 根据古典自然法学家的设计而建立起的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无不将法 治主义确立为本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网络文库

谈论行政法的演变及其发展(全文)
1. 行政法的理念:从权力到福利 17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各国体制陆续建立,近代意义的行政法得以产生和发展。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根据古典自然法学家的设计而建立起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无不将法治主义确立为本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法治主义”
3. 行政法的内容:多元化和民主化 现代行政法在内容上紧随时代脉搏,体现出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政务民主和政务公开 传统的民主以议会为
文秘帮

行政学原理教学课件:15 第十五章 行政法制.ppt - 原创力文档
2021年10月21日6.如何理解行政法制的动态演变规律? Tankertanker Design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行政学原理 Tankertanker Design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行政学...
原创力文档

谈论行政法的演变及其发展(一) - 爱问办公
2021年4月20日观念从权力转向福利二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由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三是行政法的内容体现出多元化与民主化的趋势四是行政法的形式呈成文化和法典化...
爱问办公

【谈我国行政法学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行政法学的发展趋势 - 职场...
1. 统筹协调行政法“管理”与“控权”的关系 明确、坚持我国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动摇。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就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拥有自己
2. 建立强制权利模式,提高实用性 过度集中在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机关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从原来的行政管理职能到服务功能,这就需要强制性的,以避免色彩
m.hunanhr.cn

大家还在搜

法治现代化的历史动力
如何理解行政法的含义
如何理解行政法及其功能简答
法治现代化的动态目标

热点内容
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护法学法 发布:2024-12-23 15:00:14 浏览:943
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发布:2024-12-23 14:57:37 浏览:867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记忆方法 发布:2024-12-23 14:51:02 浏览:697
香港大学mcl法律硕士 发布:2024-12-23 14:13:35 浏览:190
司法考试需要准备多长时间 发布:2024-12-23 14:05:39 浏览:791
离职押工资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2-23 13:42:30 浏览:842
博弈论对法学 发布:2024-12-23 13:19:50 浏览:933
简说民法典 发布:2024-12-23 13:10:02 浏览:29
劳动法员工请假的时间规定 发布:2024-12-23 12:59:56 浏览:87
试商法试题 发布:2024-12-23 12:46:26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