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⑴ 《劳动法》的重要意义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版》权(简称《劳动法》)。该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和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是制定和执行其他劳动法律、法规的依据。该法共13章107条。其内容包括:总则、促进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⑵ 新劳动法有什么意义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施行。这部《劳动法》,首次将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政策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确立了劳动法制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适应了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这部法律的实施,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协调劳动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各项劳动制度的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1)保证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严格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2)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均在95%以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协商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用人机制和观念已经形成;(3)建立了劳动标准制度,工资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工资支付的项目、水平、形式、对象、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工资支付行为,均有了明确规范,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保障低工资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为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修改《劳动法》提出了新要求
但是,这部《劳动法》至今已经10年了。《劳动法》实施的10年,是就业格局、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也是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的10年。1994年制定的《劳动法》反映的是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且不成熟的状况,对超前性的内容只能作原则性规定。比如,通过集体协商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在工资报酬、劳动标准、工时休假、辞职及解雇条件等方面,通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以维护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但是,1994年制定《劳动法》时,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在法律上也未占重要地位。
10年来,国内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发生巨变,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冲突正在成为新的社会焦点问题与新的社会矛盾,现阶段乃至未来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修改完善《劳动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劳动法》的修改,要适应目前就业格局、就业形式的新变化。目前,我国就业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灵活就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底,全国灵活就业人员约占城镇从业人员40%,达1亿多人。而目前针对灵活就业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空白,《劳动法》要适应这种变化,作出调整。
(2)《劳动法》的修改,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形势。这包括:如何遏制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如何改善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如何建立适应农民工,包括失地农民、乡镇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3)《劳动法》修改,要适应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方向。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引发了劳动标准的国际冲突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劳动标准的国际化问题。因此,除了加强劳动执法外,还必须在劳动标准调整上既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借鉴国际劳工做法,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标准。
(4)《劳动法》修改,要适应处理好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实现制度顺利过渡的要求。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尚未理顺,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十分复杂,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亟待规范。
目前的《劳动法》存在六大欠缺
(1)许多方面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便于实际操作。我国《劳动法》共有十三章107条,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劳动法相比,内容不够充实。当时,为了这部法律能够尽快出台,采取了一些折衷的办法:能够写具体的,就具体地写,不能写具体的,就作原则性规定。例如,对“促进就业、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以及社会保险”等只提出一些原则,而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规范,操作时往往无法可依。
(2)内容存在不少缺漏,不够完备。如,总则没有规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也没有规定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问题,必须坚持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方面代表三方协商机制的准则;也没有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劳动法》的关系,以致出现企业任意制定违法的劳动规章和奖惩办法的情况。有的则是应该作出详细规定的,却没有具体规定。
(3)未能及时修订劳动争议处理规定。我国没有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法》对处理劳动争议确立了“一调、一裁、二审”的法律制度,仅一章8条,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的问题,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效力问题,劳动争议仲裁与法院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争议的申诉时效及讼期过长问题等,都应在修订《劳动法》时给予解决。
(4)与近年来国家的许多新规定出现矛盾。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5年3月25日修订)已将《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改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5)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惩处不够严厉。好些用人单位把《劳动法》看成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的规范。”比如在企业拖欠、克扣工资,漠视职工安全卫生等违法行为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6)立法层次不高,影响了该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法,该法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对社会安定和促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是各国关注的法律,有的国家甚至将劳动法称为“第二宪法”。
但在我国,《劳动法》不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通过的法律,而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立法层次较低;也没有像《婚姻法》、《企业法》等许多法律一样,在人大审议通过之前在全国范围组织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当前,修改完善《劳动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1)《劳动法》颁布以来,相关法律相继制定或修订以及大量的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为修订《劳动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立法经验。10年来,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动工公约已有20多个,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国务院、劳动保障部又先后颁布了大量劳动保障法规、规章和近千个政策性文件,各地也制定了大量地方性劳动保障法规和规章。
(2)多年来的劳动争议仲裁和审判实践,为修改《劳动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3)经过多年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就业、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已基本形成,发展方向已经清晰。
⑶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表明,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义:
《劳动合同法》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立法标本,不仅仅在于其演示了一场极为复杂、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立法,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劳动合同法》提高了劳工标准,用工成本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动力,间接可能推动劳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处于世界工厂核心的制造业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长期来看,《劳动合同法》对工人待遇与利益的促进应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中劳动者一方处于弱势地位,因而 《劳动合同法》更加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同时也对保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范。
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全面推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3)劳动法产生的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劳动合同法》从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之后,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191849件意见,这一数据创造了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立法史的新纪录。
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经济赔偿金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各方通过各自渠道发表意见,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发挥影响力。尽管各方讨论的议题有所不同,但却最终以各种形式回归于劳工标准的提高与否上。
经历了各方的争论和角力,《劳动合同法》几易其稿最终颁布实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条款发生了变化。虽说立法过程中有多方的参与,但很明显资方作为一个整体,发出了较为一致的声音,具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因此最终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资方的强大压力下,作出某些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⑷ 浅析劳动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劳动法》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公平与和谐
市场化劳动关系“强资本、弱劳动”的特性决定,绝对市场化绝对会导致劳资关系冲突化。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其根本利益,也不得不通过劳动立法对极度失衡的劳动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和矫正,劳动立法向劳动者倾斜是其自然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劳动立法严重缺失,既没有最低工资规定,也没有最高工时限制;既没有劳动合同规范,
也没有社会保险制度。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可以为所欲为,一方面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劳动关系走向极端化,
跳楼、罢工、伤害投资者和管理者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职工、国家、社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正当利益为代价,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否则企业发展无从谈起,甚至生存都是问题。
《劳动法》开宗明义将“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基本宗旨,通过确立基本劳动标准条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规则程序,以及劳动监察、争议处理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全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积极倡导正确的用工理念,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劳动关系的公平公正,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
正是《劳动法》的向劳动者“倾斜”,以及其确定的劳动标准条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规则既符合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
才维持了“强资本、弱劳动”前提下倾斜性的劳动关系相对平衡稳定,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利益冲突的劳资双方相对和平和谐,才保证了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绩效的相对持续向好。
《劳动法》为劳动者依法主张和维护权益,企业依法规范和管理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⑸ 劳动法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农民工这一抄特殊群体发生拖欠工资发生率高,是因为雇用他们都是个人行为。在建筑行业存在的层层转包,产生了个人雇用农民工的现象。而个人没有资质也没有营业执照,其雇用个的行为属于劳务,不劳动法调整。劳动法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建筑工地的小包们雇用农民工时都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的证据。等到工程结束时,农民工从小包手里拿不到钱时,才想到劳动部门投诉,没有书面的东西,只能说出经过,使自己的维权陷入困境。虽然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维权没有任何费用,但是维权时效是自己的,什么证据都没有,最后还是很难拿到工资的。建议外出务工人员,注意保存书面证据,如工作证或者是当时发生拖欠当时让雇用人出具欠条,可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或者拖欠工资的数额,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劳动部门可以责令从源头支付工资,就是挂靠的建筑公司直接支付到务工人员手中。
⑹ 劳动法属于什么法
劳动法属于社会法。
劳动法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它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劳动法的主要内容是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与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劳动法成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它既涉及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也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等法律关系。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保障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劳动市场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劳动法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目的是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来实现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它基于劳动关系与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进行法律的规范和调整。所以,劳动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二、社会法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对社会经济利益的平衡考虑而制定的法律,它着眼于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与协调。劳动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社会法的核心思想,也在实践中对社会利益进行平衡和调整。它关注的是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通过劳动法的实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劳动关系得到了有效调整,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劳动法在社会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劳动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同时,劳动法的实施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劳动法在社会法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总之,劳动法属于社会法的一部分,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⑺ 试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施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该法共13章107条,内容包括总则、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这一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立法进入了新的阶段,它把宪法中有关劳动的规定明晰化,同时又为制定具体的劳动法律规范提供了依据,从而加速了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填补了我国法制建设的空白,成为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建国四五十年来,我国一直没有颁布具有法典性质的晌猜劳动法,仅发布了一批劳动法规。《劳动法》的颁布是劳动法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健全劳动法制奠定了基础。
(2)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老早有了法律保障。《劳动法》对劳动者享有的权利、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义务及其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应负的责任、劳动行政部门应履行的监督职能及对劳动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对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3)为进一步实施劳动制度改革保驾护航。《劳动法》的颁布有利于运用法律武器推行劳动制度改革,为改革指明方向,扫清障碍,为建立市场经济下劳动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4)全面规范劳动工作,把劳动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工作各方面的基准和规范,使劳动工作的管理有了法定标准。
(5)有利于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劳动法》的颁布使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更完善起来,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有所遵循,有了法律依据,可以避免劳动争议出现久拖不决的现象,避免恶性案件的出现,从侍谨雀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6)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劳动法》的诞生有利于我国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扩大我国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