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㈠ 行政立法程序是什么
一、行政立法程序是什么
1、行政立法程序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方式和步骤。按照中国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有权制定规章。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十五条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二、行政立法的流程是什么
1、起草。是指列入规划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别草拟法案;
2、征求意见。在起草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公民、社会各组织的意见;
3、审查。是指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拟定之后,送交政府主管机构进行审议,核查的制度;
4、通过。是指法规、规章在起草、审查完毕后,交由主管机关的正式会议讨论表决的制度;
5、签署。行政法规、规章通过后,还须经制定机关的行政首长签署;
6、发布与备案。凡是未经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都不能认为已发生效力。备案是指将已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上报法定的机关,使其知晓,并在必要时备查的程序。
㈡ 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包括
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包括立法准备、起草、内部审查、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和定稿、法制审核、国务院审议和批准、法规公布和实施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法规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些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决策,旨在保障法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包括多个环节,以下是其中的主要步骤:
1、 立法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部门或机构会进行立法调研和论证,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明确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还会与相关利益方进行磋商和征求意见,以确保法规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起草阶段:在立法起草阶段,起草人员将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论证结果,编写法规的具体内容和条款。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原则、实际情况和社会反馈,确保法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内部审查阶段:在起草完成后,法规草案将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内部审查。审查的目的是检查法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完整性,确保法规符合法律的要求,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4、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经过内部审查后,法规草案将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各方的声音,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意见,以便完善法规内容。
5、修改和定稿阶段: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起草人员将对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的定稿版本。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多次修改和反复商讨,以确保法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6、法制审核阶段:定稿后,法规草案将提交给国务院法制办进行法制审核。法制审核的目的是检查法规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要求,确保法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7、国务院审议和批准阶段:经过法制审核后,法规草案将提交给国务院进行审议和批准。国务院将对法规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确保法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8、 法规公布和实施阶段:经过国务院批准后,法规将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公布,并在规定的时间后正式实施。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措施,以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综上所述,了解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法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制定和修订行政法规提供参考和指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㈢ 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立法经过哪四个程序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需要经历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四个程序。
具体:
(一)立项
立项是决定进行行政法规制定工作的程序,它解决国务院是否应当就特定行政管理事务制定行政法规的问题,是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一个环节。行政事务复杂多变,哪些事情需要制定行政法规,在什么时间制定行政法规,需要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及时性作出判断,这就是立项要解决的问题。
立项由国务院依职权决定,在程序上表现为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二)起草
起草是提出行政法规初期方案和草稿的程序,它是审查和决定程序的基础。
起草工作机构。起草工作由国务院组织,可以通过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为国务院的一个或者几个部门承担具体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三)审查
负责审查的机构是国务院法制机构。国务院法制机构的审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是否符合起草要求;(3)是否与有关行政法规协调、衔接;(4)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意见;(5)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四)决定与公布
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1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㈣ 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如下:1、动议;2、预告;3、听取意见;4、决定;5、公布。 动议即向有行政立法权限的行政主体提出要求进行某项行政立法的建议,动议的功能类似司法程序中的起诉,是行政立法程序启动的一个条件。预告是行政立法主体将行政立法的草案通过公布的方式告知公众的行为,类似于行政决定程序中告知程序,预告的功能在于让公众了解行政立法草案的内容,以便公民决定是否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座谈会、论证会作为一种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程序,与听证会相比较之简单、随意,但是也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方式。行政立法草案在听取公民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由行政立法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可以成为行政法规、规章。因行政机关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故行政首长可以在听取其他行政机关组成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最终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四条 制定行政法规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搞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
新设行政立法程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新设行政立法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在制定命令等规范时,必须遵守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制定命令等规范时,相应机关必须使该命令等规范与构成其制定根据的法令的宗旨相符合。2、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在命令等规范制定之后,相应的制定机关还因此承担着在此之后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必要时检讨该规范的内容以确保其具有合理性。
㈤ 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立法经过哪四个程序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需要经历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四个程序。
具体:
(一)立项
立项是决定进行行政法规制定工作的程序,它解决国务院是否应当就特定行政管理事务制定行政法规的问题,是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一个环节。行政事务复杂多变,哪些事情需要制定行政法规,在什么时间制定行政法规,需要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及时性作出判断,这就是立项要解决的问题。
立项由国务院依职权决定,在程序上表现为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二)起草
起草是提出行政法规初期方案和草稿的程序,它是审查和决定程序的基础。
起草工作机构。起草工作由国务院组织,可以通过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为国务院的一个或者几个部门承担具体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三)审查
负责审查的机构是国务院法制机构。国务院法制机构的审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是否符合起草要求;(3)是否与有关行政法规协调、衔接;(4)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意见;(5)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四)决定与公布
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1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㈥ 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行政立法的程序共分为7步,依次为动议、预告、听取意见、决定和公布。其中听取意见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听证、座谈会和电子邮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设行政立法时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即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
法律依据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二条 行政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三条 制定行政法规,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四条 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㈦ 我国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是怎样的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二条行政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回本条例。
《立法法答》
第二十四条 第一款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四十条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十一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㈧ 行政立法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行政立法的主要程序如下:首先,动议阶段,向有权进行行政立法的行政主体提出立法建议,此步骤如同司法程序的起诉,为行政立法启动的条件。
接下来是预告阶段,行政立法主体通过公布草案,将立法内容告知公众,类似行政决定程序中的告知步骤,旨在让公众了解立法草案,以便提出意见。
听取意见环节包括听证会、座谈会和论证会,听证会具体步骤为通知、确定代表、举行听证和记录笔录。座谈会和论证会较为简单随意,但同样是收集公众意见的重要方式。
信函、电子邮件等现代通信手段也被用于听取公众对立法草案的意见,这是行政立法的新听取意见方式。
在听取公众意见后,行政立法机关负责人决定草案是否能成为行政法规或规章。由于行政机关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最终决定权在于行政首长,其在听取其他行政机关成员意见后作出决定。
公布阶段是行政立法的最后一步,经行政立法机关负责人决定通过的立法草案,即成为行政法规或规章。
㈨ 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哪些
1 动议
动议,即向有行政立法权限的行政主体提出要求进行某项行政立法的建议。动议的功能类似司法程序中的“起诉”,它是行政立法程序启动的一个条件。
2 预告
预告是行政立法主体将行政立法的草案通过公布的方式告知公众的行为。它类似于行政决定程序中“告知”程序。预告的功能在于让公众了解行政立法草案的内容,以便公民决定是否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3 听取意见程序之一:听证
听证的具体步骤:
通知---确定听证代表---听证会举行---听证笔录
4 听取意见程序之二:座谈会、论证会
座谈会、论证会作为一种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程序,与听证会相比较之简单、随意。但是,它们也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立法听取公民意见的方式。
5 听取意见程序之三:信函、电子邮件等
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听取公民对行政立法草案的意见是行政立法程序发展出的一种新的听取意见方式。
6 决定
行政立法草案在听取公民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由行政立法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可以成为行政法规、规章。因行政机关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故行政首长可以在听取其他行政机关组成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最终决定
7 公布
公布系行政立法的最后一个程序。行政立法草案经行政立法机关负责人决定通过后,便成为行政法规、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