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5-02-12 09:22:38

❶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内容

宁波两级法院立案登记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依法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宁波市两级法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宁波市两级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仿芦稿民事(包括商事)、行政、刑事自诉案件的起诉、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申请国家赔偿案件进行立案登记。

立案登记是指各法院对上述各类起诉材料,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均应依法予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也应予以登记。

第三条 立案部门在接到民事、行政、刑事自诉一审起诉状时,应先予以登记。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一般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四条 立案部门接到起诉材料,发现有以下诉状内容欠缺或者错误情形的,应当给予当事人指导和释明,要求其当场补正:

1、错写诉状名称,如将行政起诉状写成民事起诉状,或将起诉状写成上诉状、刑事自诉状写成其他诉状;

2、未列明当事人或者明显错列当事人。如行政起诉状中将行政机关负责人或经办人直接列为被告,或在刑事自诉状中将公安机关直接列为被告人;

3、诉状中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4、诉状中没有具体的事实和理由;

5、诉状中原告(或刑事自诉人)信息不明,或提交诉状的人并非原告(或刑事自诉人)本人,但没有任何有效的委托手续,又无法联系原告(或刑事自诉人)本人的;

6、诉状中有明显的谩骂和人身攻击之辞;

7、诉状没有署名的;

8、生效裁定书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当事人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要求起诉;

9、诉状有其他明显错误情形的。

当事人不能当场改正,则立案人员应用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一次性书面告知后当事人拒绝补正或修改后的起诉状仍不符合起诉状形式要求的,立案人员可以不予接收起诉状。对于不接收诉状的情形,立案部门应造册登记,并将指导和释明通知书用书面或电子方式留底备查。

立案人员不得未经书面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诉状。

第五条 立案部门在收到起诉材料后,发现有以下确实需要补正、修改诉状或补充必要相关材料情形的,立案人员应当及时告知起诉人:

1、诉讼请求不明确;

2、诉状列写的被告信息不足以认定明确的被告;

3、未提供足以影响起诉条件的主要证据;

4、其他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备孝料的情形的。

对上述情形,起诉人经告知后拒绝补正,或补正后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裁定不予受理。

第六条 立案部门发现下列不符合起诉条件情形的,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告知当事人:

1、原告信息明确但主体不适格的,如民事案件的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行政案件的原告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原告主体资格;

2、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

3、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哗尺月内又起诉;

4、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重复起诉;

5、起诉的诉讼标的为生效判决的效力所羁束;

6、民事起诉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受理范围;

7、行政起诉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8、行政起诉已撤回起诉,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

9、刑事自诉不属于刑事自诉受案范围;

10、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应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的;

11、曾被认定属于滥用申请权或诉权情形的,当事人在裁定生效后又提起类似诉讼;

12、其他不符合案件受理条件的情形。

对符合上述情形的,如当事人在告知后仍坚持起诉,立案庭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第七条 立案部门在收到起诉人当面提交(包括起诉人在接受指导后重新提交)或用邮递方式寄送的起诉材料后,立案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在法律规定的期限(民事、行政为七天,刑事自诉为十五天)内决定是否立案。当事人补正诉状或补充材料的,从收到新的诉状或材料之日起计算期限。立案部门不能在期限内确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之日登记立案,移交审判部门。

第八条 如立案部门经审查认为案件虽符合起诉条件,但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1、案件应属宁波市范围以外法院管辖,应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在告知后仍坚持向本院起诉,裁定不予受理;

2、案件应属于宁波市范围内其他法院管辖,立案部门不得直接以该案不属于本院管辖为由不接收起诉材料或直接裁定不予受理,应首先告知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法院起诉并询问当事人意向。

当事人在被告知后仍坚持向接收法院起诉,接收法院可裁定不予受理。

当事人在告知后并无异议,则接收法院应与市内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沟通。该院立案部门同意接收案件的,接收法院再通知当事人,当事人愿意自行向有管辖权法院起诉的,则办理材料交接手续,接收法院将材料交还当事人,并在登记本上注明情况;当事人要求接收法院转交,则接收法院应在通知当事人的两天内将起诉材料转市内有管辖权的法院,并将转送凭证留底备查;

市内有管辖权的法院在收到原接收法院转交的起诉材料后,应在三天内决定是否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3、前述第2种情形,接收法院在与市内有管辖权法院沟通后,如该院立案部门对管辖权有不同意见的,则接收法院应根据民诉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报请中院指定管辖,并及时将情况通知当事人。

第九条 对行政案件的起诉,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七天内既不登记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市中院在接到此类起诉后可根据情况在七天内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对相关法院予以通报批评,或对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要求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2)指定本辖区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3)决定自己审理。

第十条 宁波市两级法院在必要时实行行政诉讼案件异地交叉管辖制度。对于异地交叉管辖的立案,将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对于国家赔偿案件,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法院提出赔偿申请,或者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设在市中院的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申请的,赔偿请求人当面递交赔偿申请的,收到申请的法院应当接收申请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赔偿请求人以邮寄等形式提出赔偿申请的,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登记审查。

申请材料不齐全的,收到申请的法院应当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收到申请的时间自人民法院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十二条 收到赔偿请求人提出的赔偿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决定是否立案。

第十三条 对于当事人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如当事人提供的材料齐全且有证据证明要求执行的裁判文书已经生效,立案人员在收到申请后原则上应当场立案,当场立案确有困难的,应在登记后3日内立案。对于申请强制执行的立案程序,将另行规定。

第十四条 法院立案登记工作应由立案部门负责。除破产等有特别规定的案件外,立案部门不得将案件交由其他审判业务部门审查决定是否具备立案条件。立案部门一般也不得就个案与审判部门会商决定是否立案事宜,不得因审判部门不同意立案而不予立案。

第十五条 立案部门应当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起诉权利。对于各类案件起诉条件的审查,必须是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原则上不对起诉案件进行实体性审查。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设立受理条件,也不得根据对案件实体审理和执行结果的预判决定是否受理案件。

第十六条 预缴案件受理费并非立案的前置条件,各法院不得以当事人尚未预缴案件受理费而拒绝立案。

第十七条 各法院不得因考核、年底等原因,不接收起诉材料或停止立案。

第十八条 各法院在实行立案登记的同时,应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立案工作信息化水平,致力打造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短信通知平台、12368服务热线有机一体的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继续按照市中院相关规定开展远程立案、网上立案审查工作。

第十九条 当事人提交起诉状时,人民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或者经当事人申请后,可以委派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进行调解。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者在商定、指定时间内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登记立案。

第二十条 各审判部门对立案部门登记立案移送的案件,不得以案件疑难等理由将案件退回,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及时审理,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十一条 对于基层法院存在下列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市中院投诉。市中院如发现投诉情况属实,应当责令相关法院改正,并对其予以通报批评,或对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无故不接收起诉状的;

2、接收起诉状后不在法定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

3、没有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

4、对本院有管辖权而以其他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为由推管辖的情形;

5、以诉前调解、案外协调为由拖延立案;

6、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对于市中院存在前述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省高院投诉。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于下发之日起实施。

❷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修改的内容有哪些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没有过修改。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回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答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自施行起截至到2019年3月没有做过修改。

(2)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出台背景: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后,废止的原法律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五百五十二条本解释公布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❸ 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期间和送达

一、期间起算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民事诉讼中以时起算的期间从次时起算;以日、月、年计算的期间从次日起算。
二、立案期限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因起诉状内容欠缺通知原告补正的,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三、不变期间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第二百零五条以及本解释第三百七十四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第四百零一条、第四百二十二条、第四百二十三条规定的六个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一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
四、审限
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审理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审限。审限自再审立案的次日起算。
五、送达期限
对申请再审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完毕,但公告期间、当事人和解期间等不计入审查期限。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六、送达对象
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者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
七、送达代表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有关基层组织和所在单位的代表,可以是受送达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
八、直接送达
人民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的,可以通知当事人到人民法院领取。当事人到达人民法院,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视为送达。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
九、直接送达例外
人民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住所地以外向当事人直接送达诉讼文书。当事人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
十、送达代理人
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达人送达,也可以向其诉讼代理人送达。受送达人指定诉讼代理人为代收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适用留置送达。
十一、调解书送达
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
十二、委托送达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的,委托法院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证,以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十三、电子送达
电子送达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即时收悉的特定系统作为送达媒介。
十四、送达日期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人民法院对应系统显示发送成功的日期,但受送达人证明到达其特定系统的日期与人民法院对应系统显示发送成功的日期不一致的,以受送达人证明到达其特定系统的日期为准。
十五、确认电子送达
受送达人同意采用电子方式送达的,应当在送达地址确认书中予以确认。
十六、送达地址确认
当事人在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执行时未书面变更送达地址的,其在第一审程序中确认的送达地址可以作为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的送达地址。
十七、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发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张贴或者刊登的日期为准。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十八、公告送达过程
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
十九、公告送达内容
公告送达应当说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公告送达起诉状或者上诉状副本的,应当说明起诉或者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应当说明出庭的时间和地点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应当说明裁判主要内容,当事人有权上诉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二十、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不适用公告送达。
二十一、宣判送达
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

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253条的司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零六条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者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五百零七条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的,无论是否已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失,都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已经造成损失的,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已经受到的损失;没有造成损失的,迟延履行金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决定。

(4)2017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

热点内容
上门打人致轻微伤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12 12:23:48 浏览:143
炸鸡店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12 12:23:04 浏览:485
村法律顾问问题 发布:2025-02-12 12:21:53 浏览:290
物业管理法规案例分析 发布:2025-02-12 12:04:27 浏览:922
重庆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 发布:2025-02-12 11:48:10 浏览:197
2015年社会法年会 发布:2025-02-12 11:41:38 浏览:776
调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2 11:39:29 浏览:979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务 发布:2025-02-12 10:56:46 浏览:517
木质展台法规 发布:2025-02-12 10:36:43 浏览:238
婚姻法十九条详细 发布:2025-02-12 09:33:18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