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和行政法主体
1.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的关系
行政主体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能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行版政机关以及法律、权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前者是指行政机关,后者主要是经法律、法规授权可以行使某些行政职权的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2.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3.能独立对外承担责任。
行政主体不同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它包括行政主体,也包括行政相对人。
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法法典,所谓行政法是指一些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的统称,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都要接受行政法律、法规的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接受行政法律的规范,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或者其他活动中,也要遵守法律规定,并且可以以相关行政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体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3.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区别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体是指调整和监督各种行政关系的参与者、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和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行政主体是行政法的主体之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九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通报批评;
(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4.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行政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它只是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相应关系的双方。 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两个有着相互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 行政主体虽然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但它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在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中又占有主导地位。其次,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均可构成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可能在一种或两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 此外,行政主体,特别是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主体具有相对恒定性。尽管行政机关有时也会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行政机关均是以行政法主体的身份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则常常以民法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或以其他身份参与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主体,往往将行政主体的研究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5.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关系
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版承担者,具体包权括执掌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因此,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6. 行政法的主体是指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行政法主体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7.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有什么区别啊
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抄于行政袭主体,行政法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受者,所以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还有公务员。即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公务员
分别而言: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 ——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社会公权力组织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