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中的培训制度
⑴ 劳动法关于培训的规定
劳动法关于培训的规定如下: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职前培训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培训是用工的一种形式,是企业用工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故自参加培训的第一天起即与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拓展资料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
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等。
⑵ 职工培训职工培训的相关规定
为规范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依据《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企业法》和《公司法》,特制定以下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的企业和员工,其培训涵盖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管理知识、技术业务和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具备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且掌握职业技能的员工队伍。
第二条,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地区内的企业职工培训,而经济综合部门则负责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则指导协调行业内的培训,制定规划、计划和教材,并提供培训师资。
第三章详细规定了企业和员工的责任。企业需建立培训制度,对员工进行在岗、转岗等培训,并确保培训经费和条件。员工需配合培训,遵守规章制度,并在培训后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同事。
第四章强调了培训保障,企业可设立或委托培训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并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对违规行为,政府和企业将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五章是附则,规定了国家承认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执行标准,以及本规定的解释权和实施日期。
(2)劳动法中的培训制度扩展阅读
对职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和培养的活动。旨在全面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管理和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任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职工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职工培训主要包括:①建立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②制定职工培训计划。③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其形式主要有岗位技术操作练兵、定期技术考核、群众性技术表演、举办训练班及各种类型的业余教育。职工培训也是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增进行政机构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