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有关婚假和工资的规定的
Ⅰ 新劳动法关于婚假有什么规定
《劳动法》第四章第五十一条明确指出,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新劳动法关于婚假的规定基于《计划生育条例》。条例规定,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若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则可享受15天婚假,其中包含3天法定婚假。结婚时男女双方如不在同一工作地点,根据实际路程远近,可额外给予路程假。若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不额外给予假期。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再婚者可享受法定婚假,但不能享受晚婚假。
Ⅱ 婚假是15天还是18天
一般婚假为15天。
婚假从开始婚假之日起计算,满15天就算婚假休完,休假中遇双休日或法定节日,不累计也不顺延计算假日。
婚假的工资计算的方法如下:
1、有劳动合同的,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计算;
2、有集体合同且集体合同工资高于劳动工资的,按集体合同的工资计算;
3、没有签订合同的,按当事人所在岗位正常出勤时的每月工资的70%计算。
婚假规定具体如下:
1、按法定结婚年龄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的,不再享受晚婚假奖励,只有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综上所述,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也就是说,带薪休假。如果晚婚者是私营企业的雇员,老板也应当给他们婚假,假期时间和在国有企业一样。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一条
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Ⅲ 劳动法对婚假的规定
劳动法对婚假的规定如下:
一、劳动者在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后,有权享受婚假。具体的婚假天数,需参考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婚假规定或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国家法定婚假一般为三天,但各地政府或企业可能会制定额外的婚假政策。因此,劳动者应了解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
二、婚假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必须依法给予员工相应的婚假时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婚假权利。劳动者在婚假期间,应获得与其他工作时间相同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违反此规定的用人单位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三、关于婚假的具体实施细节,如申请流程、审批权限等,通常由用人单位在内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因此,劳动者在准备请假前,应详细了解所在单位的婚假政策及相关流程。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咨询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相关负责人。
四、总之,劳动法对婚假有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婚假的权利,并应依法享受相应的待遇。不同地区的婚假政策可能存在差异,劳动者应关注并了解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同时,用人单位在制定婚假政策时,应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这样既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