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原则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原则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共有原则和特有原则。
共有原则包括七个方面: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民事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检察监督原则。
特有原则则有八个方面:平等原则,即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同等、对等原则,即一国公民、企业和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同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地享有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权利,并同等地承担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义务;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即一国司法机关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司法机关可以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自愿与合法原则,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辩论原则,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其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支持起诉原则,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调解原则,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自愿原则,采用说理疏导的方法,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
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各级人民法院行使。
以上原则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体系,旨在维护法律公正,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民事诉讼法对等原则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一部法律。广义上指由国家或有关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关于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事诉讼法典在内的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有关民事诉讼的解答、批复、意见等司法解释性的文件,对民事诉讼也具有规范作用,属于广义的民事诉讼法范围。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⑵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方便。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所谓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企业和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同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地享有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权利,并同等地承担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义务。
所谓对等原则,是指一国司法机关如果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司法机关可以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
三、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要多做说服教育和疏导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四、辩论对抗性原则。
民事诉讼的辩论对抗性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其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
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一)辩论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二)辩论的形式包括书面和口头两种;
(三)辩论的内容,主要应当围绕案件如何进行处理的实质性问题、双方争议的焦点进行展开,但也包括案件涉及的诉讼程序问题。
五、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即自由支配,对于权利可行使,也可以放弃。
六、支持起诉原则。
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支持起诉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发生了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侵权行为;
第二:有权支持起诉者,只限于机关、社会团体,不包括个人;
第三:受损害者尚未起诉。
七、检察监督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括动实行法律监督。根据检察监督原则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这方面的监督主要采取消极的方式,即它一般不主动调查和追究司法审判中的不法蚂脊行为。民事经济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或者其他人对审判中的不法行为,对审判人员进行控告、检举,人民检察院应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2)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有错误,应当提出迹嫌抗诉,并派员出席再审法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闷州渗,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