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地域管辖
Ⅰ 行政诉讼地域管辖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含有两大类别:
1. 对于限制人身自由之行政强制措施提起的诉讼,自被告或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其中涵盖了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及受限制区域。
实质上,所有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案,不论其形式、执行方式、程序以及实施状况如何,均应遵循此特殊管辖原则。
又若行政机关针对同一事实,既采用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同时也采取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处罚,则由被告或原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负责审理。
2. 关于不动产引发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区的人民法院管辖。
在行政诉讼法中,“不动产”指无法移动且移动将导致其价值受损的财产。
动产需为案件的客体或当事人争议的标的,或者不动产是引发行政诉讼的源头,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动产权属问题。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条,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Ⅱ 行政诉讼管辖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特殊地域管辖的两个特定情况:当公民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满时,可以向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解释》第9条第1款,"原告所在地"包括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常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地方,而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则是指公民被羁押或限制自由场所的所在地,旨在便利公民诉讼,防止行政机关规避法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无论其名称、程序或状态,都适用这种特殊管辖。关于行政拘留是否属于此类强制措施,学术界存在争议,但从保护公民诉权的角度考虑,对行政拘留应适用特殊管辖。
在同一个案件中,如果不同行政机关实施了限制人身自由、财产限制或行政处罚,原告有权选择管辖法院,受诉法院可以一并处理。如《行诉法解释》第9条第2款所述,公民可以向被告或原告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受诉法院可以一并管辖。不动产相关的诉讼则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例如土地、建筑等。这是诉讼管辖的一般规则,便于调查和执行。
“不动产”在法律上指的是不可移动且价值会因移动而受损的财产,如产权、使用权案件等。只有当“不动产”是案件主体、争议标的或行政诉讼原因时,才属于不动产案件。针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行为的行政诉讼,管辖法院根据产权界定行为针对的不动产或整体产权确定,复议案件的管辖也可能根据复议机关的变动而变化。
(2)行政诉讼法地域管辖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