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证据理论和民事诉讼法
① 民事诉讼中被告无任何证据证人法院怎么判
老实说,感觉你说的不是很具体,你说的“一审中,法院没有给出什么说法”是什么意思?我估计,你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仅代表我的一种猜测,仅作参考。一审中,你是作为原告的,提出了一些诉讼请求,然后,在原告举证充分,被告不能驳倒你的诉讼请求确实,也就是原告充分履行了己方的举证责任,而被告没有履行举证责任的情况下,按理说,这种情况,法院应该是判决原告胜诉,原告的诉讼请求应该至少部分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法院却没有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于是你又提出上诉,是这样的吗?如果是的,那这种情况的应该做如下解析:
二审应该是会在较原审法院高一级的法院进行,无论是书面审还是开庭审,总之都不是在原法院审了,可能就不会出现你说的偏袒了,并且,二审的期限也是有规定的,没有特殊情况,应该是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之内审结,作出判决,二审被告如果依然在举证上毫无建树,也就是没有履行己方的证明责任,则根据法律应该是会判决被告败诉,原告的诉讼请求至少部分得到法院的支持,这就是终审的结果了。法理情况基本就是这样的,如果二审法院,依然偏袒被告,法院是有明显的程序或是实体违法现象,你还可以提起再审,到这里应该是针对法院的最后一道救济程序了,建议你,如果一切都如你所说,显然法院在偏袒被告,二审结果出来之后,你马上找律师,这个时候可能自辩就有点吃力了,建议请专业人士,以充分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以上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回答完毕
② 法官释明权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释明权,又称为阐明权。是以当事人主义的实施为前提的一种带有职权主义色彩的权力,属于法院诉讼指挥权的范畴。释明权中的“释明”与大陆法系证据理论和立法上的“释明”的含义不同,证据理论上的“释明”是与“证明”相对而言的。释明权在现代民事诉讼法理论上的含义较为广泛,它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主张或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或有不当的诉讼主张和陈述,或者他所举的证据材料不够而误认为足够了,在这些情形下,法院对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补充,把不当的予以排除、修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