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的利害关系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的利害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4-30 01:00:43

A.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什么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条件:原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求,有事实根据;以及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第四十四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
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B. 行政诉讼法第25条厉害关系人怎么理解

首先,根据抄《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其次,这里提到的利害关系人,一般认为是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直接当事人。"法律上利害关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

C.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

法律分析:

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的确定: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是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能是一定数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D. 行政法上的利害关系人如何界定

法律分析:关于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上“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条款,对行政案件的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是否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正确理解应是:行政相对方所诉求的权益与被诉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该标准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行政相对方不只限于行政相对人,还应包括受行政行为影响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例如,财产共有人、继承人、相邻权人、实际使用人等。

第二,对行政行为存在权益。即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享有合法权益。例如,规划部门将房屋所在地的土地重新进行了规划,并颁发了许可证,此时,因重新规划影响了原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的使用,因此,原房屋所有权人与该规划许可行为存在利害关系。

第三,当事人主张的权利与行政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当事人权利所受到的减损是因行政行为造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行政行为的出现,当事人的权利不会受到实际影响。

只有从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考量,才能判断当事人是否与被诉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E.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一款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审行政裁定书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书
(2017)京行终447号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1,汉族,住北京市东城区。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2,汉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区。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3,汉族,住北京市东城区。
共同委托代理人刘某,汉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区。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
法定代表人金某,区长。
委托代理人陈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吴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上诉人白某1、白某2、白某3(以下简称白某1等三人)因诉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东城区政府)公房承租人变更一案,不服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作出的(2016)京04行初2564号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白某1等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刘某;被上诉人东城区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吴某、陈某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白某1等三人向一审法院诉称,涉诉公房现承租人白某4有其他住房,且没有与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两年,只有户籍与原承租人同**籍。故请求法院撤销东城区政府下属的北京市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一中心东直门分中心(以下简称东直门分中心)在2015年9月1日将豹某承租的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西里12楼2单元502的涉案公房变更为白某4的承租合同。
东城区政府向一审法院辩称,白某1等三人与东城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利害关系,原告主体资格不合格。白某1、白某2户口不在诉争房屋内。白某3被生效判决认定为不需要征求意见的家庭成员。且东城区政府变更承租人为白某4的行为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故请求法院判决驳回白某1等三人起诉。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西里12楼2单元502室为东城区政府下属的东直门分中心直管公房,原承租人豹某于2010年去世。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14)东行初字第821号判决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5)二中行终字第753号判决认定白某4在本市有其他住房。白某1、白某2在与一审法院谈话中表示,她们的户籍与原承租人豹某在死亡之前并非同**籍。
一审法院认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法定起诉条件。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根据《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之规定,租赁期限内,乙方外迁或死亡,乙方同一户籍共同居住两年又无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员愿意继续履行合同,其他家庭成员又无异议的,可以办理更名手续。本案中,白某1、白某2与原承租人豹某并非同一户籍,白某3经生效判决认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三人均不属于《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规定的家庭成员范围,因此,白某1等三人不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故其向一审法院提起的诉讼不符合起诉条件,依法应予驳回。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驳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诉。
白某1等三人不服一审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诉,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白某1等三人与本案具有利害关系,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告主体资格,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裁定,开庭审理本案,并依法改判。
东城区政府坚持一审答辩意见,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本案中,鉴于白某1、白某2与原承租人豹某并非同一户籍,白某3业经生效判决认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故三人均不符合《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规定的公房承租人变更条件。白某1等三人与涉诉公房承租人变更行为之间不具有利害关系,所提本案之诉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依法应予驳回。
综上,一审法院裁定驳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诉并无不当,本院应予维持。白某1等三人的上诉请求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F.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利害关系"暨如何认定原告主体资格问题

判断是不是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关键看是否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影响。所谓的利害关系,应当是具有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适当的救济。

解析:

我国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限制。界定行政诉讼范围的标准有两项: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标准,二是人身财产权标准。

1、关于原告资格问题。

行政诉讼法界定的原告资格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但是,法律没有区分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与有利害关系的人,也没有明确什么样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才具有原告资格。因此,判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关键要看起诉人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利害关系,起诉人是否具有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适当的救济。

2、关于被告资格问题。

由于我国行政机关林立,层次复杂,存在大量的内部机构、临时机构、联合执法机构、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鉴于此,应贯彻“谁行为,谁做被告”的原则,将行政诉讼的被告界定为“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又能够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

G. 行政诉讼哪些人是利害关系人

行政诉讼中,下列人员是利害关系人: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第二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第三人承担义务或者减损第三人权益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

热点内容
卖水产和律师 发布:2025-04-30 06:17:18 浏览:304
民法典公考 发布:2025-04-30 06:01:46 浏览:649
江苏劳动法中夜班费 发布:2025-04-30 06:00:11 浏览:967
法官老爹台词最后 发布:2025-04-30 05:58:47 浏览:971
保险公司做笔录一个人有法律依据吗 发布:2025-04-30 05:58:45 浏览:760
互联网服务管理条例 发布:2025-04-30 05:55:18 浏览:823
中非联婚条例 发布:2025-04-30 05:54:55 浏览:296
房产证律师费 发布:2025-04-30 05:52:53 浏览:92
刑法与自由的关系 发布:2025-04-30 05:50:28 浏览:599
浙江省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发布:2025-04-30 05:34:34 浏览: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