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发布时间: 2020-12-18 00:38:52

Ⅰ 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有什么区别

中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特点是:
①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案件是当事人控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案件。
②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
③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④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民事诉讼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公力性质。民事诉讼不同于其他解决纠纷方式,它是在国家审判权力介入之下,对民事纠纷通过国家的司法程序进行解决。

2.民事诉讼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依法的含义一是依照民事实体法,二是依照程序法。

3.民事诉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民事诉讼活动是分阶段向纵深推进的一种活动。民事诉讼活动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活动分为一审阶段、二审阶段、执行阶段和审判监督阶段。在每一个审理阶段里又细分为起诉阶段、法庭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制作和宣告判决阶段等。一般地说,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阶段是前阶段的继续和延伸。

Ⅱ 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有什么区别

1、 性质与任务不同;

2、 前置条件不同;

3 、主体、客体不同;

4、 诉讼权利不同;

5 、举证责任不同。

Ⅲ 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是什么

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起诉和审理期限不同

民法通则》规定 ;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特殊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或二十年。《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 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2、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中诉讼权利不同

在民事诉讼中由于主体的可变动性双方当事人都有起诉、反诉和撤诉的权利,在处分权上,民事诉讼的主体享有很强的自由性, 这体现在起诉的不同阶段当事人都可以按照自由意愿变更或者调解自己的诉讼请求,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可调解也可体现。

在行政诉讼中由于主体的确定性,即只能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因此起诉、撤诉的权利只存在与原告,同样被告也无反诉权。在处分方面被告也无权任意变更其之前所作的行政行为,同样,行政诉讼中不允许调解也是诉讼权利不同的体现。

3、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不同

在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归属于提出主张的当事人,即谁主张谁举证。而行政诉讼法中规定被告应付证明责任。

4、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性质与任务不同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 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等的活动 , 以及在这些活动中产生的诉讼关系。民事诉讼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解决的是私权利之间的纠纷。

行政诉讼则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当事人的基本权益,依照诉讼法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诉讼法的任务也不是单纯解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纠纷,同时,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讼也可以起到监督与完善行政立法与执法的后果。

(3)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区别:

1、二者受理的机关不同。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受理,特殊情况下,由本级行政机关受理。

2、二者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人民法院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属于司法行为,适用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争议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应当适用行政复议法。

3、二者适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复议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而行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简便、迅速、廉价,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诉讼程序复杂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行政复议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而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度等。

4、二者的审查强度不同。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则上法院只能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

5、二者的受理和审查范围不同。《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对于受理范围均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列举事项来看,《行政复议法》的受案范围要广于《行政诉讼法》。

此外,《行政复议法》还规定对国务院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且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因此,现代国家一般都同时创设这两种制度。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或将行政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由当事人选择救济途径,或在当事人选择复议救济途径之后,仍允许其提起行政诉讼。

Ⅳ 行政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四十九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Ⅳ 请问哪位高手知道三大诉讼法,即形式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三 大 诉 讼 法 比 较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诉 讼 参 与 人

解释第97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1. 检察院
2. 参加人
①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再审申请人)
② 诉讼代理人(法定诉讼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3. 勘验人、鉴定人、证人、翻译人员(狭义诉讼参与人,又称其他诉讼参与人)

1. 当事人
① 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被害人,无上诉权,所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
② 自诉人
③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界:提起公诉)
④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2. 其他诉讼参加人
① 法定代理人(第82条)
② 诉讼代理人(原告)
③ 辩护人(被告)
④ 证人
⑤ 鉴定人
⑥ 翻译人员
期间 年/月/日/时 月/日/时

上诉的 提起

当事人

当事人(应当提交上诉状/第147条) 1.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2.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进亲属,经被告人同意(用书状或者口头/第180条)
3.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当事人 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 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申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
法院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格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
抗诉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抗诉 1.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格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抗诉
2.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向同级法院抗诉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决定立案
(受理)

7日

7日

仲裁/5日 1. 普通程序7日
2. 简易程序3日/解释第118条
3. 收到自诉状或者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
提交答辩状
10日
15日 不提交答辩状,但被告及辩护人在开庭前5日提供有关材料

一审期限

3个月内/第57条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特别程序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1.6个月内

2.特殊情况,可以延长6个月

3.还需延长,报上级法院

3个月

1.立案之日起30日内

2.公告期满后30日内 1.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超过1个半月
2.经省级高院批准或者决定,延长1个月

受理后20日内
上诉期间 不服判决的15日,不服裁定的10日 不服判决的15日,不服裁定的10日 不服判决的10日,不服裁定的5日
当事人申请再审 2年内 2年内 无期限限制
提起再审 无期限限制 无期限限制 无期限限制

再审对原判决的态度 1.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解释第77条)
2.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第62条) 1. 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民诉意见199、200)
2.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原判决的执行(第178条)

当事人的申诉是再审案件的来源,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审判监督程序。

不能停止原判决的执行(第203条)

二审的开庭和书面审理 1.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2.事实有争议的、认为认定事实不清楚的,开庭审理。

1.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2.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迳行判决、裁定。

1.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2.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3.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不公开审理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其它法律特别规定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当事人申请:离婚和商业机密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14-16岁
4.16-18岁,一般也不公开
5.商业秘密(申请、确实)

中级管辖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提起诉讼的案件;
4.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指:被告为县级以上政府;重大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重大涉外、涉香、澳、台案件)。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专利纠纷案件、重大涉香、澳、台案件)。
4.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即中院)管辖

1.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不予受理 1.第36条 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解释第44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八)起诉人重复起诉的

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不予受理 第111条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意见144: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解释第188条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起诉:
(六)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
(七)经人民法院调解结案后,自诉人反悔,就同一事实再行告诉的。

按撤诉处理

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的

按申请撤诉处理

1.原告经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2.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原告应交而未交诉讼费的 1.自诉案件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的
2.自诉案件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4.公诉案件,检察院在补充侦察期限内没有提请恢复审理(解释第157条)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证据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被害人陈述;
5.证人证言;
6.犯罪嫌疑认、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7.鉴定结论;
8.勘验、检查笔录

中止诉讼 1.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6.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

7.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解释第51条

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管辖

1.自诉人或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

2.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

3.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

4.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应当中止审理。
解释第181条、第204条

终结诉讼

1.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

2.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3.因中止诉讼1、2、3原因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但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解释第52条

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回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3.其他人员回避,审判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3.其他人员回避,审判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检察人员回避,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侦查人员回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3.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4. 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人民检察委员会决定。

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1.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

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
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经过审理,分别判决 1.维持判决
2.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3.履行职责判决
4.变更判决
5.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6.确认判决

审理上
诉,分别
处理 1.维持原判;
2.依法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1、2、3、4 1.维持原判;
2.依法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1、2、3、4
1.维持原判;
2.应当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1、2、3
1. 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
2. 适用法律错误
3. 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4. 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

三 大 诉 讼 法 比 较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诉 讼 参 与 人

解释第97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1. 检察院
2. 参加人
①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再审申请人)
② 诉讼代理人(法定诉讼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3. 勘验人、鉴定人、证人、翻译人员(狭义诉讼参与人,又称其他诉讼参与人)

1. 当事人
① 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被害人,无上诉权,所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
② 自诉人
③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界:提起公诉)
④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2. 其他诉讼参加人
① 法定代理人(第82条)
② 诉讼代理人(原告)
③ 辩护人(被告)
④ 证人
⑤ 鉴定人
⑥ 翻译人员
期间 年/月/日/时 月/日/时

上诉的 提起

当事人

当事人(应当提交上诉状/第147条) 1.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2.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进亲属,经被告人同意(用书状或者口头/第180条)
3.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当事人 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 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申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
法院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格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 1. 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提交审判委员会
2.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
抗诉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抗诉 1.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格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抗诉
2.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向同级法院抗诉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决定立案
(受理)

7日

7日

仲裁/5日 1. 普通程序7日
2. 简易程序3日/解释第118条
3. 收到自诉状或者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
提交答辩状
10日
15日 不提交答辩状,但被告及辩护人在开庭前5日提供有关材料

一审期限

3个月内/第57条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特别程序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1.6个月内

2.特殊情况,可以延长6个月

3.还需延长,报上级法院

3个月

1.立案之日起30日内

2.公告期满后30日内 1.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超过1个半月
2.经省级高院批准或者决定,延长1个月

受理后20日内
上诉期间 不服判决的15日,不服裁定的10日 不服判决的15日,不服裁定的10日 不服判决的10日,不服裁定的5日
当事人申请再审 2年内 2年内 无期限限制
提起再审 无期限限制 无期限限制 无期限限制

再审对原判决的态度 1.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解释第77条)
2.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第62条) 1. 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民诉意见199、200)
2.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原判决的执行(第178条)

当事人的申诉是再审案件的来源,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审判监督程序。

不能停止原判决的执行(第203条)

二审的开庭和书面审理 1.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实行书面审理。
2.事实有争议的、认为认定事实不清楚的,开庭审理。

1.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2.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迳行判决、裁定。

1.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2.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3.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不公开审理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其它法律特别规定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当事人申请:离婚和商业机密 1.国家机密
2.个人隐私
3.14-16岁
4.16-18岁,一般也不公开
5.商业秘密(申请、确实)

中级管辖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提起诉讼的案件;
4.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指:被告为县级以上政府;重大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重大涉外、涉香、澳、台案件)。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专利纠纷案件、重大涉香、澳、台案件)。
4.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即中院)管辖

1.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不予受理 1.第36条 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解释第44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八)起诉人重复起诉的

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不予受理 第111条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意见144: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解释第188条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起诉:
(六)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
(七)经人民法院调解结案后,自诉人反悔,就同一事实再行告诉的。

按撤诉处理

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的

按申请撤诉处理

1.原告经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2.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原告应交而未交诉讼费的 1.自诉案件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的
2.自诉案件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4.公诉案件,检察院在补充侦察期限内没有提请恢复审理(解释第157条)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证据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被害人陈述;
5.证人证言;
6.犯罪嫌疑认、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7.鉴定结论;
8.勘验、检查笔录

中止诉讼 1.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6.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

7.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解释第51条

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管辖

1.自诉人或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

2.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

3.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

4.在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应当中止审理。
解释第181条、第204条

终结诉讼

1.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

2.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3.因中止诉讼1、2、3原因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但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解释第52条

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回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3.其他人员回避,审判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3.其他人员回避,审判长决定 1.院长回避,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检察人员回避,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侦查人员回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3.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回避,院长决定
4. 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人民检察委员会决定。

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1.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

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
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经过审理,分别判决 1.维持判决
2.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3.履行职责判决
4.变更判决
5.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6.确认判决

审理上
诉,分别
处理 1.维持原判;
2.依法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1、2、3、4 1.维持原判;
2.依法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1、2、3、4
1.维持原判;
2.应当改判;
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

1、2、3
1. 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
2. 适用法律错误
3. 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4. 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

Ⅵ 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

二者都是复程序法,刑事诉讼法是规制定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内容包括任务、基本原则、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行政诉讼法是规定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律,即,办理行政案件的程序规定。

Ⅶ 行政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1.“三大诉讼法”的共同点
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同属于程序
法,都是进行诉讼活动应当遵守的法律规范,都是为正
确实施实体法而制定的,有着很多共同适用的原则和制
度,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
法律为准绳,审判公开,以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合
议制,在程序上实行二审终审制,有一审程序、二审程
序以及对已生效裁判的审判监督程序等。
2.“三大诉讼法”之间的整体比较
2.1.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2.1.1.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均属于程序法的范
畴,都是为了保证实体法关系的实现而规定的诉讼程序
的法律。二者的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1. 部分基本原则相同。二者都有法院依法独
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适用法律平等的原则、保障诉讼
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检察监督的原则以及各民族有
权利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等。
2.1.1.2. 基本制度相同。二者都有审判公开制度、
回避制度、合议制度、陪审制度以及两审终审制度。
2.1.1.3. 管辖方面的分类相同。前者有级别管辖和
地域管辖,后者的审判管辖中也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的分类(当然具体的管辖法院的规定不同),前者有关于
指定管辖和专门法院管辖的规定,后者也有关于指定管
辖和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法院管辖的规定。
2.1.1.4. 诉讼基本程序相同。二者均有一审、二审
以及审判监督程序这样的基本程序。
2.1.1.5. 诉讼阶段相同。二者在一审普通程序中都
有起诉(但刑事诉讼有公诉和自诉之分)、审理前准备、
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等阶段;
也都有执行、上诉以及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等阶段。
2.1.2. 由于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不
同,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2.1. 具体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民事诉讼法的目
的是解决民事纠纷,保护民事合法权益,维护民事实体
法律秩序;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则是查明犯罪事实,惩罚
犯罪,维护刑事实体法律秩序。
2.1.2.2. 起诉的主体不同。民事诉讼中的起诉主体
是与本案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组织或特定的负有其他
义务的人或组织;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外,由检察院代
表国家提起公诉,被害人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
诉讼。
2.1.2.3. 某些基本原则不同。处分原则、支持起诉
原则、辩论原则和法院调解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
本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以及未经人民法院
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都是刑事诉讼
法特有的原则。
2.1.2.4. 某些审判程序的设置不同。民事诉讼法的
第~审程序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刑事诉讼法的第
一审程序则分为公诉程序和自诉程序。民事诉讼法有特
殊程序,例如: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
产还债程序;民事诉讼法还有特别程序,例如认定财产
无主案件、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等。
刑事诉讼法没有这样的程序,但是刑事诉讼法有死刑复
核程序。
2.1.2.5. 强制措施不同。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
指在民事诉讼中对有妨害民事诉讼秩序行为的行为人采
取的排除其妨害行为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
障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从性质上说,它是一种排
除妨害的强制性手段,既有教育性,又有惩罚性。刑事
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
院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或者现行犯、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
由或者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法定强制方法。其目
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只有诉讼性,没有
惩罚性。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比民事诉讼强制
措施的适用范围要小得多,只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而民事诉讼强制措施适用
于所有的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包括当事人、其他
诉讼参与人,甚至案外人。
2.1.2.6. 执行程序不同。民事裁定、判决由当事人
自觉履行,如果当事人不自觉履行判决、裁定,经另一
方申请,法院才强制执行。民事执行的目的是实现权利
人的民事权利,而不能限制义务人的人身自由。刑事判
决、裁定除由法院执行外还得由有关机关执行。刑事执
行的目的,一般是限制或剥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及剥夺
被告人的生命权。
2.2. 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2.2.1. 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一样,也是程序法,
行政诉讼法从民事诉讼法中脱胎而来,人民法院审理行
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外,对于行政诉讼法及其司
法解释没有规定的,还要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例如:民事诉讼中有关回避、证据、期间、送达、
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以及执行程序中的有关规定,
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行政案件时可以适用。
2.2.2. 由于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不
同,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2.1. 诉讼的当事人不同。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
机关或履行公务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其他组织、法人
和公民之间在行政管理中引起的纠纷。行政诉讼的当事
人是恒定的,当事人之间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原告是认
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包括公
民、法人、其他组织等),被告是实施该具体行政行为的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的组织。民事诉
讼是解决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法人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中产生的纠纷,民事诉讼主体之间地位
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因案件
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2.2.2.2. 诉讼的性质不同。行政诉讼中争执的是关
于行政权利义务问题,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从
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依法提起的诉讼。民事
诉讼中争执的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公民之间、
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起的诉讼。
2.2.2.3. 目的和任务不同。行政诉讼法除了保护行
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外,还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
使行政权。
2.2.2.4. 某些基本原则不同。民事诉讼法中的处分
原则和调解原则不适用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基于其
特殊性质有其特殊的原则,例如: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
性审查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衡原则,被告不得处分
法定职权原则等。
2.2.2.5. 诉讼发生的条件不同。行政纠纷发生后,
有的争议须经有关行政机关处理后,在当事人对处理不
服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民事纠纷发生后,
纠纷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诉
讼程序因此而发生。
2.2.2.6. 举证责任不同。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
证责任,即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提供作出该
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民事诉讼
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不论是原告
还是被告都要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请求负举证责任。
2.2.2.7. 适用调解的范围不同。行政诉讼中,除行
政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外,人民法院不能以调解方式处理
当事人之间的行政争议。这是因为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
管理职权的主管机关,它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保障社会的稳定,保护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它不能
对依据国家法规所作出的决定加以更改或更改具体行政
行为的法律依据。民事诉讼中,自愿、合法调解原则是
一项重要原则,贯穿于整个审判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
用调解方式处理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
2.2.2.8. 强制执行方面不同。行政诉讼中,除人民
法院外,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也可以成为执行机构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范围只限于本机关作出的具体行
政行为),而民事诉讼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行
政诉讼的强制执行,除对财产权进行外,还可以对人身
自由进行强制执行,例如强制拘留、强制服兵役等;而
民事诉讼的强制执行只能针对财产和行为,不能执行人
身。在行政诉讼的强制执行过程中,禁止当事人自行和
解,而民事诉讼执行过程中允许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
化,不过是到这里来“赏玩”中国的落后,“欣赏”中国
的野蛮,“那里是真在尊重呢,不过是利用!⋯‘无论是中
国人还是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
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唱完》)
总之,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前后经历了一些变迁,但
是,这些都是在寻找改变“无声的中国”的情况下变化
的。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他一生都坚持并为之实践的。
鲁迅在这个过程中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也是不断地在
怀疑的。他虽然~生都在不停地为文化事业战斗,他的
内心里却常常充满了苍凉,时光的幕帘张开又合上,一
代代人从出生到墓穴,把一个个生命甩在了光阴的背后,
带走的是生命,不变的是现实。“从来如此,便对么?”
一句鲁迅的名言不但表明了他的怀疑精神,也表明了他
的不自信,他努力地抗拒着历史,抗拒着旧文化,但是
却又怀疑自己的怀疑和抗拒究竟有多大的价值。甚至他
竞怀疑自己不遗余力地破坏和战斗是否正确,会不会害
了喜欢他作品的年轻人。
但是,无论鲁迅的挣扎和痛苦多么厉害,在东西文
化的碰撞交汇中,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造着旧文化,呼
唤着新文化。

Ⅷ 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民来事诉讼法是调整源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

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内容,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实体法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行为,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程序法,它规定法院、诉讼当事及其他参与人在诉讼活动中的程序性权利和义务,因此,是有关程序规范的总和。而行政实体法是规定行政机关及相对一方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所以,二才规定的内容及范围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实体法也有一定的联系。行政诉讼法是保证实体法得到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

(9)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扩展阅读:

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要求行政机关履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加强治安等各项职责。

2、监督

由于行政权力客观上存在易腐性、扩张性以及与个人权利的不对等性,因而必须对其加以监督和制约。在各类监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监督就是行政法监督。

3、保护

行政法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赋予行政机关合法权限并监督其行使,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各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是通过赋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为的监督权(如检举权、控告权),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的参与权(如知情权、要求听证权),特别是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提起复议权、诉讼权和要求赔偿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热点内容
小饭店收银员规章 发布:2024-11-18 11:31:27 浏览:476
法官与刽子手百度云 发布:2024-11-18 10:37:55 浏览:317
购房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定金 发布:2024-11-18 09:46:39 浏览:545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