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的

行政诉讼法的

发布时间: 2020-12-16 19:03:49

① 为什么在行政诉讼法要对行政行为进行分类

因为行政行为是指依照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对行政行为进行划分的,所以行政行为要分为,可分为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等等类别,还要分成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或者多方行政行为。

② 行政诉讼法2017修订的内容有哪些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做了修改。

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具体修正内容如下:

第二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拓展资料:

行政诉讼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以后的产物。现代国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数国家的许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规定了实体法规范,又同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法规范。而在刑法领域和民法领域中,实体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开,形成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中国行政诉讼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典中比较集中地规定的一些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和分散规定在其他许多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③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标志是

具体行政行为
答案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内受理公民、法容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而对于“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等抽象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诉讼的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而非抽象行政行为。

④ 行政诉讼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国制定行政诉讼法法典的目的明确、具体地规定在第一条中,即:

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 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我国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主要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于行政案件不同于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争议,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争议,两类争议的性质有很大差别,完全用解决民事争议的程序规则去解决行政争议,必然会影响案件的审理效果,也容易忽视行政诉讼的特点,达不到解决行政争议的目的。鉴于民事诉讼法有诸多方面不适于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诉讼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民事诉讼法之外设计一套适合于处理行政争议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实施为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围、管辖、证据制度、审理程序、审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等内容,对于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为遭受行政机关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救济途径,通过诉讼方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随着现代行政管理活动日趋广泛和复杂,行政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如何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是现代法治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的救济途径中,行政诉讼可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行政诉讼法的许多规定,如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受案范围、案件管辖、起诉和受理、赔偿诉讼、判决等内容,均充分体现了行政诉讼法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诉讼法是一部人权保障法,它不仅为公民人身权、财产权遭受损害提供救济,而且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于公民劳动权、受教育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和救济。法院通过撤销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改变显失公正行政处罚行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承担赔偿责任等多种方式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济。

  3.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行政诉讼法是司法机关对行放机关实施监督的法。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有权撤销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撤销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仅意味着对行政行为的否定评价,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机关再犯同样错误的重要监督方式。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实质是通过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确合法的行政行为,并使之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就这一点而言,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合法行使职权起到维护支持的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⑤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行政诉讼法适用于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
①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案件是当事人控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案件。
②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
③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④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⑥ 我国《行政诉讼法》是什么时候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六号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⑦ 关于行政诉讼法律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是B,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主要解决的是对于行政机关的行内政行为撤销,因容此,不适用调解;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倒置的,由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详细法律规定见于《行政诉讼法》。

⑧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哪些重要修改

第一:明确法院必须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律立案,有利于解决行政立案难问题。


《新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内容是《旧法》中不从规定的,它明确了法院必须依法立案的法定职责。


第二、 登记立案制度及上级法院直接立案审理制度的确立,是解决立案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新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起诉状立案登记制。五十二条规定,法院接受起诉材料后应该依法进行登记并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受理。

那么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新法》五十四条还规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书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⑨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的内容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条文注释:
本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行政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和事实行为。原法用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概念,本次修改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使本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行政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3)行政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
(4)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机关签订、履行协议的行为。
2、原法第25条第四款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作为被告,即已视为行政机关,本法修改进一步扩大了行政机关的范围,将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纳入本法调整范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本法所称的行政机关:
(1)本法所称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2)规章授权社会组织行使行政管理权,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4)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办事机构非经法律特别授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行政行为,引起诉讼的,以其所在机关作为被告。

⑩ 行政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说是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同步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在集中、从低层次到高层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有两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一是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它从司法监督的角度有力推进了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其中有宣言式的规定条款:具体行政行为违背的法定程序的,得以撤销;
二是1996年《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开始,《行政处罚法》的重要贡献在于:在行政诉讼法确立的程序违法无效的原则上,又进一步确立了保障公民权利与促进行政效率相结合的公正、公开原则,规定了告知、陈述、早辩和听证等程序制度。
总体来看,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新宪法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宪法依据。西方国家的宪法中往往有关于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规定,这些规定构成这些国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渊源。我国宪法并没有专门明确规定行政程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宪法中的有些规定却可以被认为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依据。例如,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开原则、参与原则的宪法依据。
2、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行政程序无法可依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有关国家机关先后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度程序暂行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盖面大为扩大。
3、某些行政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程序制度。虽然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制度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从局部看,有些领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以行政处罚以例,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决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及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都作了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此外,还制定了大量专门规定特定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这使我国行政处罚程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则体系。
4、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开始得以确立,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权功能和保护公民权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认识,其结果,使得我国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益为主要目的、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规则和制度逐步被确立。例如,告知程序、听证程序、回避程序、复审程序等。这种变化表明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5、行政程序制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随着国家法治的发展,行政程序开始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诉讼法》明确地将程序合法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行政处罚法》则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些规定表明,我国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实体法的附庸,它已经获得了独立的法律地位。尽管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化的水平还比较低,行政程序法律化还存在诸多问题。

热点内容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方案 发布:2024-11-15 14:03:56 浏览:74
美国纽约律师 发布:2024-11-15 13:58:45 浏览:932
2014注册会计师经济法音频 发布:2024-11-15 13:45:47 浏览:768
司法廉洁队伍 发布:2024-11-15 13:04:04 浏览:513
对校园法治社理解 发布:2024-11-15 13:02:37 浏览:313
平面设计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5 13:02:33 浏览:25
劳动法固定期限合同视为长期 发布:2024-11-15 12:18:11 浏览:740
老赖民法 发布:2024-11-15 11:56:26 浏览:723
佛山经济律师 发布:2024-11-15 11:04:47 浏览:675
申请法律援助书怎么写 发布:2024-11-15 10:42:48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