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作用
Ⅰ 新劳动法对保护劳动者方面的意义
一、颁布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情况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二、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特点
针对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全社会都充满了期待。主要是这部法律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扩大了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作为用人单位,并且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也纳入本法调整。还对非全日制用工用了专门规定。二是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应当通过规范形式确立劳动关系。为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规定了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引导劳动关系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针对劳动合同短期化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四是为保证劳动者及时足额取得劳动报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救济手段。在立法上对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作出规定,提出建立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五是对竞业限制作出了规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都会起到制约和保护作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六是对集体合同作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效力,并首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以及专项集体合同,这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合同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七是对劳务派遣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义务分配、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使用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对劳务输出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对建立健全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维护劳务派遣职工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八是加强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明确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对用人
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予细化,并着重规定用人单位的罚则,突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旨,加强了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推行,有利于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认真学习、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即使是一部好法,如果得不到实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劳动合同法》,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要树立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财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劳动。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经济形式如何变化,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要在全社会开展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二是要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实施。《劳动合同法》坚持和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工会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对广大职工和企业主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坚持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基本职责,依法、主动、科学维权,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主线。要充分发挥《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作用,要加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力度,紧紧围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利益问题,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职代会、劳动争议调处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推动用人单位做到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真正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是要坚持劳动执法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实施《劳动合同法》,必须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和群众监督。严格而有效的劳动行政执法是用人单位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遵循法律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确保《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Ⅱ 现代意义劳动法的内涵
劳动法,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系列与劳动关系具有相关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用以规范与劳动问题相关的社会关系,协调涉及劳动者利益的劳动关系。
1、从劳动法包含的内容来看,则具有多方面体现,例如,企业劳动合同的设定、相关劳动就业政策的规定、劳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作息和工资规定、劳动合同的执行、关于劳动技术与卫生的一些章程等。
2、其中,劳动法的核心内容为: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法律部门,这个法律部门相对独立,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
3、建立劳动法的目的是调节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劳动制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进步。
4、我国劳动法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法律的颁布施行致力于彰显人文关怀、维护人权。
5、从劳动法的法律性质上看,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在本质上,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中,劳动者表现出一定的从属地位,具体体现在法律上的从属、经济上的依赖性、劳动关系上的从属三方面。
6、劳资双方存在明显差异性,利益博弈严重不均衡。在这种从属地位的基础上,劳动法以实现两者利益的协调性为目的,借助公法手段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实现劳资间的实质平等,并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问题。在劳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出现一定困难,就要有效发挥国家机制或国家法律的作用。因此,就这个层面来说,劳动法属于交换正义的范畴,交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关系的实质平等,所以,从本质上看,劳动法具有一定的私法属性。
7、然而,从整体上来说,支配劳动法的也是私法原则,但具体到劳动法的适用性,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国家一定强度的公法限制。劳动法私法性的强弱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劳资双方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劳动法的这种属性,其才能进一步被分离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法律部门。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鉴于影响劳动法法律性质的因素具有变化性,纯粹将其性质界定为私法或公法都不妥,且难以清晰彰显劳动法的特性。
Ⅲ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意义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劳动合同法》第一条表明,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义:
《劳动合同法》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立法标本,不仅仅在于其演示了一场极为复杂、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立法,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劳动合同法》提高了劳工标准,用工成本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动力,间接可能推动劳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处于世界工厂核心的制造业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长期来看,《劳动合同法》对工人待遇与利益的促进应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中劳动者一方处于弱势地位,因而 《劳动合同法》更加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同时也对保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范。
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全面推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3)劳动法的作用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劳动合同法》从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之后,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191849件意见,这一数据创造了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立法史的新纪录。
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经济赔偿金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各方通过各自渠道发表意见,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发挥影响力。尽管各方讨论的议题有所不同,但却最终以各种形式回归于劳工标准的提高与否上。
经历了各方的争论和角力,《劳动合同法》几易其稿最终颁布实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条款发生了变化。虽说立法过程中有多方的参与,但很明显资方作为一个整体,发出了较为一致的声音,具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因此最终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资方的强大压力下,作出某些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Ⅳ 论中国劳动法有何用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法有巨大的作用,这既是由劳动法的性能决定,又是由社会成员对劳动法律制度的需要所决定的。劳动法的作用可以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劳动法与生产力、劳动法与市场经济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2.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合法权益,是指劳动关系中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首要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客观上需要有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进入市场的条件下,才会有发达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殊市场,因而在用民法、经济法来规范劳动力市场,以保持劳动力市场与整个市场体系相统一的同时, 用劳动法进行规范,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秩序。
4.人权保障: 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人权保障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劳动法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人权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法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权内容包括劳动权,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促进社会安定 社会安定是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最根本的需要是吃、穿、住、行,这也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而每个人要满足最低层次的需求, 就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Ⅳ 劳动法经济补偿金的概念和作用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1、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法定情形下用人单位也的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一般是有了更好的打算,其生活不会因劳动合同的解除而陷入困顿,因此《劳动法》并没有要求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为逃避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往往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或者欺诈手段,迫使劳动者自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使劳动者既失去工作,又得不到经济补偿,这显然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22日颁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1)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2)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3)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4)拒不支付劳动者处长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的;(5)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结合上述规定,在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如因下述情形,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2)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3)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4)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5)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6)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2、在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缩小了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范围。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劳动合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在这里即便是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然后经用人单位同意,用人单位也必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这种情况明显不符合法律确立经济补偿金之目的。因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缩小了用人单位在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下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范围,即只有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才有义务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3、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过错解除劳动合同,则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这和以前的法律基本保持一致。
4、在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的终止也纳入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这种改进更能体现经济补偿金的目的。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第六项之规定,因下述原因致使劳动合同终止的,用人单位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期满而终止,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除非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要求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仍不同意续签的,用人单位方可免除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
(2)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导致劳动合同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5、因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归于无效,用人单位也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
对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劳动部在1994年12月3日颁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的经济补偿办法》中作了明确规定:1、违法行为所产生的经济补偿金。即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或者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25% 的经济补偿金。2、有年限限制的经济补偿金。即对于劳资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3、无年限限制的经济补偿金。即对于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情势变更或者经济性裁员,导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对于上述之标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作了一些修正:主要有如下方面:
1、细化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即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更改了有年限限制的经济补偿金支付情形。即只有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法定标准,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才有年限限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3、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上述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Ⅵ 劳动法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
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劳动合同法》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Ⅶ 新劳动法的出台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近新劳动法问题成为众多劳动者和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之所以成为焦点,除了新劳动法里提到的一些新规定以外,还在于在这部重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实施之前,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辞工高潮”,让许多员工的饭碗不保,例如牵动人心的华为事件,沃尔玛辞职事件。也就是说,新法还未出台,企业却已经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让众人开始怀疑新法出台,到底是在为企业找借口还是在为劳动者说话?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仅仅靠着这一纸新规是根本维系不住的。我们看到,不管实施怎样的政策,企业方面总可以找到漏洞来合法规避,又或者是玩时间游戏。到头来,吃亏的不会是企业,而劳动者也不会因为新规的出台就有多少受益,所有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实在是让人忧心忡忡。 当然,新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其实并非是让劳动者从此背上了“铁饭碗”。如果遇到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可以解除的条件,或者可以裁员的状况下,仍然和固定期限合同一样需要解除就解除,需要裁员就裁员,而并不是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就意味着劳动者从此可以衣食无忧,稳坐钓鱼台拿自己的那份工资。也就是说,新劳动法并没有多大的触动企业利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完全是他们自己所误解出来的不安。其实在这场风波中,最终受伤的还是劳动者。 因为即将出台的新劳动法和掀起轩然大波的辞退事件,使得人们不得不再一次审视着自己或者别人的劳资关系和劳资“命运”。企业的过度敏感和对新劳动法的误解导致人们对新劳动法的利益指向产生了怀疑。事实上,新劳动法的本意除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兼顾了企业方面的利益。因为任何劳动者都不会因为新的劳动法而端上铁饭碗,高枕无忧;企业也不会因为新劳动法就必须要一辈子养着一群职工而增加自己的负担。相反的,新劳动法就是为了弥补过去用人之中的不足,融洽企业和员工间的关系,使维系这两者的纽带更加完善,更加严密,从而营造一种更加合法化的用工环境。只是没想到,过度敏感的企业实在是沉不住气,这也难怪企业和用人单位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层隔膜,难以达到公正和谐的境界。 企业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这种关系着实让人担忧。对于企业方面来说,了解员工的心声,全心回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是最基本的生存准则,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他们总将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完全忽视了与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对于员工方面来说,因为企业的自私,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就不会全身心的为企业服务。这种串联式的影响延伸到新劳动法当中,二者自然也就只能是死对头,关心不会有任何的好转。 这种对立状况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怎样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让所有人接受?怎样的法律法规才不会让大众产生误解?立法首先就必须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都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对自己有益的一面,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接受这个法律法规,才会更容易将其中的内容执行下去。一方感到压力,自然会无限的扩张这种不平衡,将劣势转嫁到另一方身上,也就是说,企业方面所感到的不安,实际上还是被转嫁到劳动者身上,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也没有达到新法制定的本来意图。 新劳动法所引发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希望今后再出台法规条文之时,不会有类似轩然大波的出现。
Ⅷ 劳动法的作用有哪些
劳动法在完成劳动人格、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劳动人格是指劳动力之完全人格化的状态,亦即权利客体的劳动力演进至权利主体的地位,劳动力与其所持者的人格完全合一的状态。在非自由劳动的形式下,雇主对劳动有单独支配权。在罗马法中劳动关系是一种租赁,称为劳动之租赁,是物之租赁的对称。法国法仍沿袭此观念。至德国民法始改称为雇佣契约。但劳动力依然视为权利客体,而有劳动力之劳动者视为权利主体。产业民主主义蕴含着劳动者参加经营的思想,要使权利客体的劳动力化为主体,而劳动法为这种人格合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劳动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确认了劳动者所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如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民主管理权等,并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劳动法对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规定了特别的措施。通过最低工资制、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等规定,为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最低保障。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自主用人权,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最优化组合成为可能,并规定了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地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制度,为劳动者通过谈判交涉机制争取更优越的劳动条件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为协调稳定劳动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法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法通过促进就业、举办社会保障事业、处理劳动争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机制,维护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