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代理律师
㈠ 于正被告了以后 宫锁连城不是被停播了吗 为什么在爱奇艺上还能看到
爱奇艺买了《宫锁连城》的版权,是可以播放的。
㈡ 于正和琼瑶的事情怎么样了
琼瑶控诉于正涉嫌抄袭事件再度升级,2014年4月28日,琼瑶在《花非花雾非雾》的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将正式提告于正侵权:“我决定委托专业律师控告《宫锁连城》(观剧)侵权方,诉诸法律维护《梅花烙》的版权权益。 ”同时,对于正在或计划播出《宫锁连城》剧集的播出单位,委托代理律师将有权基于琼瑶的授权启动相应的诉讼追责程序。对此,湖南卫视或也将被追究责任。
对于电视剧《宫锁连城》版权争议,湖南卫视工作人员向某媒体做出回应称:“尊重双方当事人,也尊重法律的裁判。”并表示:“衷心希望双方的分歧在法律框架内和平、公正地解决。”而当事人于正也透过媒体表示:“相信法院会给出公正的判决,一切事情将交付律师处理。
㈢ 琼瑶起诉于正侵权案的介绍
2014年12月5日,台湾作家琼瑶诉内地编剧于正抄袭一案,在市三中院开庭审理。琼瑶委托律师诉称,于正的《宫锁连城》电视剧和剧本几乎完整套用了《梅花烙》小说和剧本,严重侵犯了她的改编权、摄制权,因此向于正等5被告提出2000万元的索赔。于正没有出庭应诉,其代理律师否认指控1。2015年4月8日9:30,北京高院将公开审理陈喆(笔名:琼瑶)诉余征(笔名:于正)等侵害著作权上诉案。2015年12月18日,《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终审落幕,琼瑶胜诉。
㈣ 法院是如何认定于正抄袭琼瑶这一事实,其他专业领域法院是如何认定侵权行为的
陈喆诉余征著作权纠纷案是一起民事纠纷案件,民事案件围绕什么审理?案件争议焦点。一般来说,争议焦点可以用这个格式:1.原告的起诉是否有法律和事实依据;2.被告的抗辩是否有法律和事实依据。……
㈤ 于正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触犯众怒的
因为抄袭触犯众怒,他一直以来融梗抄袭,而且拒不道歉,即使打官司输了也不道歉,人品堪忧。
㈥ 于正侵权案败诉为什么3年不道歉
2018年4月26日, 2015年琼瑶起诉于正侵权后胜诉,于正被判公开道歉,五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但是3年过去了,于正始终未履行判决结果,并没有主动公开道歉。2018年1月,北京三中院受案审理琼瑶申请执行于正侵害著作权一案,并公开执行细节:
2月,法院送相关法律文书到于正公司,被前台拒收;
3月,于正委托代理人第一次到法院接受谈话;第二次时称在和琼瑶方协商和解,琼瑶方拒绝和解,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㈦ 于正抄了多少剧
于正的《宫3》抄袭其作品《梅花烙》、于正的《美人制造》抄袭其小说《邪恶催眠师》、于正编剧的《大清后宫》抄袭TVB剧《金枝欲孽》。
2007年于正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称其当初创作时就将《大清后宫》定位为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囊括了《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等经典剧的成功之处,目的就是挑战《金枝欲孽》创造的收视奇迹。
2014年4月15日,琼瑶发微博公开信,控诉于正的《宫3》抄袭其作品《梅花烙》,请求广电总局停播该剧。4月28日,琼瑶正式起诉于正侵权,12月25日,琼瑶胜诉,于正要判罚款500万并消除影响。
江苏作家状告于正 现代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作家周浩晖 他将正式起诉于正的《美人制造》抄袭其小说《邪恶催眠师》,周浩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4年4月份,《美人制造》出品方湖南经视文化就曾联系他的代理人“老马迷途”, 意图购买小说《邪恶催眠师》的影视改编权。
(7)于正代理律师扩展阅读:
2014年4月15日,琼瑶发布了一封给广电总局的公开信,举报于正的《宫锁连城》多处剧情抄袭《梅花烙》。当天,和于正合作过的编剧李亚玲在琼瑶发声时也通过自己的微博表示,于正曾经让她把《梅花烙》的主线和另一部作品结合起来写成一部戏。
她还爆料称《大丫鬟》片头也是于正强行抄袭《小娘惹》开局而成。李亚玲还透露了于正的抄袭理论——只要不超过20%法院就不会追究,把20集全抄了但是扩充到100集就没事。
㈧ 于正抄袭门的律师解读
王军律师,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擅长版权&娱乐传媒领域纠纷多年,琼瑶公司曾向他咨询本次于正“侵权”风波。
Q:于正是否构成对琼瑶的侵权,各种声音说法不一,您怎么看?
A:现在 有一些说法不是特别审慎,对于不同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版权侵权的认定,还是应当以实际完成相关作品的具体比对作为判断基础。因为,著作权侵权的判断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接触,一个是实质性相似。从接触的问题来讲,琼瑶老师的《梅花烙》早就公开发表了,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由其改编的影视剧,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均很大,所以从《著作权法》来判定“接触”是完全不存在问题的;关于实质性相似,是从“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层面上来进行判别的,著作权法通常只能保护作品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而不能直接保护作品的思想与创意,这就意味着,《宫锁连城》(《宫3》)是否侵犯《梅花烙》的著作权,关键看前者是否抄袭、剽窃了后者具体的创意表达,不进行作品的客观比对而妄下结论,都是不客观的。
《宫3》在电视台首播前几天,琼瑶老师那边就通过联系人把相关涉嫌侵权的部分内容发给我看,以我对相关内容的初步比对和理解,现在 我只能说,存在“高度涉嫌”侵权的可能性,具体明确的结论,还需等我详尽看过《梅花烙》原著作品及涉案电视剧之后才能最终做出判断,当然,法律上的证据梳理与认定是个专业技术活儿,我还需具体指导琼瑶老师方面就比对什么、如何比对、具体比对到什么程度来重新做些功课,这需要些时间。
Q:既然琼瑶开播前已经跟您咨询了相关的侵权情况,为什么后来没有走法律途径,而是写公开信声讨?
A:一个完整的法律程序是需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的,从委托律师准备证据到起诉立案,开庭审理再到生效判决,通常需要花上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显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在涉嫌侵权电视剧的首播周期内完成的,这对于琼瑶老师来说,即使最终维权成功,也无异于“迟到的正义”,太过滞后,而选择第一时间与电视剧制片方、播出方直接沟通以及向广电主管部门行政举报与投诉,既属无奈之举,也寄希望于就此能够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
当然,直接走司法诉讼途径维权也并非完全没有捷径可走,可以参照此前“钱钟书先生书信拍卖案”,基于侵权事实进行充分的证据准备,向法院申请诉前临时禁令,要求法院裁定禁止侵权电视剧的继续播出,在紧急情况下,法院在48小时内即可做出临时禁令的裁定。
当然,琼瑶老师的公开信声讨,取得了非常大的舆论关注和社会反响,即将到来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无论作为当事人还是知识产权律师、社会公众,都期待着广电主管部门能够给出一个说法或积极地回应,这对于纠正影视行业的抄袭风气、维护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事态走势不能像琼瑶老师所期待的,诉讼维权恐怕也将在所难免。
Q:至于最终是否侵权,具体如何判定?
A:相似作品间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关键看“是在借鉴创意,还是在抄袭表达”,前者无法界定为版权侵权,而后者则属于典型的版权侵权。表达是什么,就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而言,通常包括故事情节、重要桥段、人物安排与关系、命运发展、创意对白、个性描述、叙事连结创意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具体比对,来看是否存在表达上的实质性相似,应该说,基于初步证据做判断,《宫3》在上述一些方面与《梅花烙》确有相似之处。就比对而言,既包括点对点的细节比对,而包括故事人物与叙事的整体融合性比对,不可割裂判断。从整个影视行业的版权侵权现状来看,更多的是“改头换面”、“偷龙转凤”的“高级抄袭”,个案判断、综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Q:抄袭多少比例构成侵权,法律对此有量化吗?
A:法律上并没有这样一个比例,我看到围绕这一版权争议的一个说法是“如果抄袭不超过20%就不构成侵权”,这个说法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就侵权本身来说,只要有接触且构成实质性相似,且实质性相似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意表达,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版权侵权。即便抄袭比例只有1%,但如果这恰恰是作品里最具戏剧化、独创性表达的桥段,也应当受法律保护,不能说因为抄得少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这个案子还有一个点值得关注,存在对琼瑶有利的两个证人。《宫3》的女演员戴娇倩[微博],此前曾有一个采访说《宫3》是脱胎于《梅花烙》的,她的这种表达是否可以足以对某些情节进行印证和说明,对《梅花烙》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另外,一个叫李亚玲的编剧,也有公开言论说,于正曾试图请她改编《梅花烙》,这个如果查证属实,从抄袭、高级改编的主观故意或者恶性来讲,对琼瑶老师比较有利。
㈨ 于正抄袭门的事件经过
自从2014年04月08日起,于正的《宫》系列电视剧《宫3》在湖南卫视热播,引起网友热议。开播数日天,就有不少网友截图留言称《宫3》的剧情和琼瑶经典老剧《梅花烙》很像。于正接受媒体采访称:“没文化才说我抄袭。”
2014年4月15日下午2点许,琼瑶通过@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发布《琼瑶写给广电总局的一封公开信》,亲笔写信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蔡赴朝局长和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李京盛司长,指正于正《宫3》大量抄袭《梅花烙》剧情并列举出多出证据,琼瑶在微博称:“这是我最深痛的心声!要说的话,都在这封信里,希望各位媒体,体谅我心力交瘁,不要采访我。也希望有正义的朋友,拒看于正电视剧。明知他会利用我来抄新闻,却被欺凌到无法保持沉默。今年四月(指2014年4月)很黑暗,爱我的亲们,请不要祝我生日快乐!我的心会与你们同在。--琼瑶
随后一个小时左右,于正在微博发文,依旧否认抄袭。于正称《宫3》借用的是演员张庭欲重拍的《绝色双骄》中“偷龙转凤”的桥段。他与张庭林瑞阳的微信来往可以给剧本作证。并态度友好的表示:“请相信这绝对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我们没有任何恶意借您的作品进行炒作,更不用说冒犯。艺术本来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您一直是中国言情剧的鼻祖。”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蔡赴朝局长: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李京盛司长:
两位尊敬的领导。你们好!我是琼瑶,先隔海送上我最真挚的问候与祝福!自从1989年开始,我是台湾第一个带队去内地拍摄电视剧《六个梦》的制作人,到如今,已经25年过去了!当年我到内地拍戏,内地电视剧还很贫乏,如今,每年戏剧产量蓬勃,两岸交流欣欣向荣,作为第一个交流的我。与有荣焉!
如今,有件非常令我扼腕,而且深受打击的不幸发生了,我走投无路,不知应该向什么单位求助。只能写信给两位领导!在内地有位编剧兼制作人于正,多年来也制作许多戏剧,被网友检举,层次抄袭我的作品。从《六个梦》到《梅花三弄》到《还珠格格》,无一幸免。我自己工作萦忙,无暇处理。对内地的著作权法,也不太了解。我既无力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只得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22年前,我曾经拍摄我的著作《梅花烙》,当时轰动一时。22年后的今天,我正忙着将此剧加入新的元素,重新编撰。今年春天,我的《梅花烙传奇》海报已经推出,辛苦的剧本工作,占据我所有的时间。就在此时,惊闻湖南卫视要播出于正的《宫锁连城》将《梅花烙》的故事全部抄袭!我们核对该剧本,这才惊知,所有《梅花烙》的剧情和桥段,全部被此剧盗用!(请看附录一)我的儿媳何琇琼立刻联系湖南卫视,出示证据,请求不要播出该剧。以免启品先行推出,打击正版。但是,很遗憾,此剧目前正在播出中。
该剧女主角戴娇倩也曾公开承认该剧脱胎于《梅花烙》,于正采取怒骂姿态驳斥。该剧播映至今,观众反应,除非没看过《梅花烙》的,都指证历历。(请看附录二,今日微博第二条)。此事让我受到深深打击,我已写了25集的正版剧本也因而停摆。
中国已经走向尊重著作权的方向,摆脱“山寨版”的印象。但是,像于正如此明目张胆,藐视著作权法,罔顾版权精神,剽窃盗用别人心血,还用各种方法自圆其说,打击已经被他伤害的被害人,实在令人发指,匪夷所思!(据说此人也盗用其它制作人的戏剧,受害人并不止我一个!)
每次创作,我总是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心血,创作艰难,抄袭容易!看到网友在各网站贴出的指责,说《梅花烙》不但被于正抄袭窃盗还被糟蹋,我实在心如刀绞。一气之下,已经病倒。手边的工作,也完全停止。在伤心、沉痛、无助下,只有写下这封公开信,向两位领导呼救!
我想,关于此剧抄袭种种,公道自在人心,我提供的资料已经很完整,不知道两位领导,可否让这部抄袭侵权的作品,即时停止播出!我没有力量打跨海的版权官司,恐怕官司还没成立,这部戏也播完了!我除了呼救,没有第二条路!万一两位领导另有考虑,无法为我伸张公平正义,我只能默默承受被侵权的痛苦。但是,恳请两位领导,对于正的制作公司和其个人作品,严格把关。否则,还有很多创作人会受害!对中国的电视界,也是一种负面的形象和影响!也呼吁播映于正戏剧的平台,仔细审核内容,以免被于正利用而背负侵权之名!(现在 ,网络有句流传语:“防火,防盗,防于正!”可见此人之风评。)本来,这封信应该私下送达贵局,但是,这部侵权抄袭电视剧已经播放,我生怕公文往返,耽误时间,让两位错过了我的呼救,只有冒昧的写公开信,不周之处,恳请原谅!不情之请,多少心酸!希望早日得到两位的回复!
专此敬祝
健康平安
琼瑶
2014.4.15
附录一
1.宫3剧本中主线一恒泰,连城,醒黛公主三人的主线发展惰节,与《梅花烙》中皓祯、吟霜、兰馨公主等三位主人公之出身背景及三人之间发展出的主从关系,可说是完全一致。
2.支线一将军府中的将军,福晋,侧福晋,庶出儿子等人物改变外,人物关系亦与《梅花烙》一致。
3.主情节一连城与恒泰,醒黛公主3人的情感线,完全抄袭自3位主人公的主情节。
4.例一恒泰,醒黛洞房之夜并未圆房,而跑到连城处私会。污蔑连城为狐狸精。对她各种虐待,找来巫师前来做法等多处细节完全抄袭自《梅花烙》原著。
5.虽然宫3增加了许多其它人物及情节来分散观众注意力。但对主线人物的抄袭痕迹太过明显。我方无法逐字对比,但凡看过《梅花烙》原著小说及电视剧者,极易察觉宫3《宫锁连城之凤还巢》的剽窃行为。 亲爱的琼瑶阿姨:
您好.
今天您发的长微博我已经看到,作为后辈的我感到很吃惊和困惑。关于这件事情我很想当面和您做一个详细的解释,隔着海峡和网络,在这里我先简单把我的想法和您说一下。首先,作为您的粉丝,我们从小就看着您的戏长大,心中对您只有仰望和敬意,并没有丝毫冒犯的意思。您看从我做戏开始,就经常和您在大陆的公司创翊合作,从《宫2》的海陆,到《神雕侠侣》的孙耀琦,再到《班淑传奇》的李晟和李佳航,我们一直把您的审美和捧起来的演员当作学习的楷模对待。
这次《宫锁连城》作为“宫”的第三部,我们筹备之初就决定要用“偷龙转凤”这个桥段,而这个故事的源头来自于我与演员张庭的一次聊天,她想重拍《绝色双娇》,故事里也有偷龙转凤的桥段,我觉得那个故事并不适合翻拍,决定结合“宫”的品牌写一个全新的故事,此事林瑞阳大哥和张庭姐都知道,也有我和他俩的微信来往和他们发给我的剧本作为凭证。同时,《宫锁连城》的剧本也第一时间交给了您的公司创翊文化,在得到贵方对剧本和合作的肯定之后,我们与您公司艺人麦迪娜也第一时间签订了演出合约,相信当时您和您的公司都没有认为这个剧本有任何问题。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有部分网友和媒体炒作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话题,没想到也让您受到困扰,请相信这绝对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我们没有任何恶意借您的作品进行炒作,更不用说冒犯。艺术本来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您一直是中国言情剧的鼻祖,您对中国编剧技巧和故事架构的创新和发展无人能及,甚至早期的韩剧也有很多对您的模仿,如《我的女孩》的架构类似《梦的衣裳》, 《人鱼小姐》跟《情深深雨蒙蒙》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小辈,我们一直在学习,也希望能够继续仰望您。为了避免大家的心里有所疙瘩,我们也可以即刻把整套碟送到台湾给您鉴定,也期待您的新版《梅花烙》能够继续收视长虹,大获成功。非常抱歉带给您的困扰,希望您能够消消气,不要伤了身体。
希望您身体健康,祝好。
后辈于正
2014年4月15日 2014年4月28日,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发表微博告知:“琼瑶正式提告于正侵权”,同时对于正在或计划播出《宫锁连城》剧集的播出单位,委托代理律师将有权基于本人的授权启动相应的诉讼追责程序。对此,湖南卫视或也被追究责任。微博写道:“终于,我决定委托专业律师控告《宫锁连城》侵权方,诉诸法律维护《梅花烙》的版权权益。自今日起,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军律师、王立岩律师代表我发言,既然迫不得已走上法律途径,就本案我不便再接受媒体访问,谢谢大家的声援与关爱,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交代。”——琼瑶
以下是上微博正文:
本人是小说《梅花烙》的创作者和版权人琼瑶,依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享有小说的完整版权权利,未经本人书面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及团队对该小说的改编,或者将该小说的原创内容用于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行为,均构成对本人版权的侵害。
目前正在中国大陆播出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署名编剧于正,《梅花烙》的主要情节与故事脉络几乎全部被套用于《宫锁连城》的剧情之中,抄袭侵权情形之恶劣前所未见,让我忍无可忍。4月15日,我紧急发函向广电总局领导求助,感谢社会各界的声援与媒体关注,公道自在人心,这也让我深受打击的心情稍感安慰。
最近一周来,不但侵权剧集的首播卫视没有停止播出,网络与其他播出平台又开始或计划播出该剧,侵权对我造成的身心伤害进一步加剧,不知尊重原创、保护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公理正义何在?经慎重考虑,本人通过此媒体函做出如下公开声明:
一、经过十天的等待与煎熬之后,我只能选择依靠法律,正式委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军律师团队代理本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维权事宜,正式启动法律程序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
二、在侵权案件有了司法结论之前,本人不再就此事对外发布公开言论或接受媒体访问,并特别授权王军律师、王立岩律师作为本人对外发布信息的公开出口;
三、敬告正在或计划播出《宫锁连城》剧集的播出单位,尊重智慧财产权,停止侵权剧集的播出安排,否则,代理律师将有权基于本人的授权启动相应的诉讼追责程序;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近来年 ,我欣喜的看到内地正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将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上,和积极推动国家文化的进步!期望我的案件对于中国影视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到点滴作用。
谢谢大家的声援!
琼瑶
2014年4月28日
㈩ 于正琼瑶版权纠纷案件的结果是怎样
长达8个月之久的琼瑶、于正著作权纠纷案,昨天有了结论。市三中院一审判决于正等五被告连带赔偿琼瑶500万元、刊登致歉声明,并停止传播、发行和复制《宫锁连城》。
宣判后,琼瑶激动不已,发微博称“泪在眼眶”、“只想大喊一句,知识产权胜利了”。于正则对判决结果表示遗憾,并将提起上诉。
看点
1、琼瑶是否有权告?
庭审中,于正等五被告都就著作权一事质疑琼瑶方,提出琼瑶并非《梅花烙》编剧,该电视剧版的编剧署名为林久愉,琼瑶仅是编剧指导而非作者。对此,琼瑶方反驳并递交编剧林久愉的声明予以证明。
法院审理后认为,电视剧《梅花烙》字幕虽有“编剧林久愉”的署名,但林久愉本人出具的《声明书》,已明确表示其并不享有剧本《梅花烙》著作权的事实;电视剧《梅花烙》制片者怡人传播有限公司出具的《著作权确认书》也已明确表述剧本《梅花烙》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均为琼瑶。
而林久愉根据琼瑶口述整理剧本《梅花烙》,是一种记录性质的执笔操作,并非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整理行为或融入独创智慧的合作创作活动,所以林久愉并不是剧本《梅花烙》作者。所以《梅花烙》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均为琼瑶。
2、于正到底抄没抄?
于正是否抄袭是庭审中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次判决中最大的看点。
4月15日,琼瑶在微博贴出了一封写给广电总局领导的举报信,称自己作品《梅花烙》被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抄袭,并一一列举其抄袭的几个部分。12月5日开庭时,琼瑶方还列举了21个桥段涉及抄袭,并当庭播放了节选。
相对的,于正曾在微博发文回应,称这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在11月16日的一个讨论会上,于正曾表示,琼瑶指证他抄袭的情节,实际是来自于《红楼梦》。在12月5日的庭审上,于正方称《宫锁连城》和《梅花烙》在人物数量和人物关系上存在实质性区别。
法院经过审理指出,21个桥段中有3个桥段属于公知素材,相关情节安排不具有显著独创性,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有9个桥段属于公知素材,琼瑶就这些素材进行了独创性的艺术加工,以使情节本身具有独创性,但剧本《宫锁连城》与这些独创设置不构成实质相似。剩余9个桥段,为琼瑶作品中的独创情节,剧本《宫锁连城》中的对应情节安排与这些桥段构成实质性相似关联。由此,认定于正侵权。
3、到底应该赔多少?
琼瑶的诉状中,被告不仅有于正,还包括了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东阳星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琼瑶方表示,除电视台予以播出以外,《宫锁连城》还登陆了国内多家知名网络电视终端,已形成稳定收益,据此索赔2000万。
但于正方并不认同,认为琼瑶方面“滥用诉权,漫天要价,且通过个人身份、年龄、媒介片面进行舆论渲染”,并恳请法院驳回琼瑶诉讼请求。
法院在认定于正存在侵权行为的基础上指出,推定琼瑶在庭审中主张的于正编剧酬金标准及《宫锁连城》剧的发行价格具有可参考性。但琼瑶关于赔偿经济损失及诉讼合理支出的诉讼请求,缺乏充分的依据。因此,根据涉案作品的性质、类型、影响力、被告侵权使用的情况、侵权作品播出使用的范围以及被告方获利情况和琼瑶为本案支出的律师费、公证费等因素综合考虑,判令于正及四家公司连带赔偿琼瑶500万元。
声音
琼瑶方 知识产权胜利了
昨天下午,案件刚刚宣判,琼瑶就通过“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发声。
琼瑶在微博中写道:“正义终于发出了声音!谢谢三中院,谢谢宋鱼水法官,冯刚法官、张玲玲法官,谢谢内地的法律,让我对人生恢复了信心!此时此刻,激动不已,这个案子已经不是我和于正的个人争议,而是‘是’与‘非’之争,是‘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泪在眼眶,我只想大声喊一句,知识产权胜利了!”
随后不久,琼瑶又借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的话表示,“琼瑶诉于正一案,比他们创作一部剧本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称此是这场官司最正确的评价。琼瑶还预告自己将在下周一发布长微博,“谈谈我的心情和一切”。
琼瑶代理律师王军表示,从5月立案到宣判的8个月时间里,琼瑶本人经历了很大的精神煎熬,判决符合琼瑶的预期,也尊重了事实。
于正方曾谈和解,要上诉
于正则通过于正工作室发表了对判决的观点,称“于正与其他四方被告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支持,对此表示遗憾。我们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因此,将依法提起上诉,维护合法权益,并期待法律公平公正的裁决”。
王军律师透露,于正曾私下向琼瑶求和解,但并未让人看到诚意。记者为此向负责处理此次诉讼事宜的公关公司负责人刘先生求证。对方表示,的确有过和解,但是不是与琼瑶律师谈和解。于正和解谈的是对琼瑶的敬意,不是歉意。
开庭时,王军曾提出,于正担任编剧的单集稿酬达20万,《宫锁连城》播放60多集,于正本人收益超过1000万。各电视台播放许可费过亿。对此,刘先生表示,收益问题不太好回答。
众编剧版权保护拉开帷幕
琼瑶诉于正侵权案胜诉后,大陆众多编剧通过微博发声,支持琼瑶。
编剧汪海林发微博称,“我代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表达对北京市三中院就于正《宫锁连城》侵权一案的判决的支持和肯定。裁决体现了尊重原创、保护原创的法律精神,这一裁决打击了抄袭剽窃非法改编的行为,是法制的胜利,体现了阳光下的公正”。
此外,《蜗居》《心术》等电视剧的编剧六六也发微博表示:“终于!中国版权保护拉开帷幕。”
相似桥段
琼瑶起诉列举了21个桥段,指证于正《宫锁连城》侵权,包括偷龙转凤、次子告状亲信遭殃、皇上赐婚多日不圆房、面圣陈情、公主求和遭误解等。最终法院认定其中9个桥段与《梅花烙》构成实质性相似关联。
被认定实质性相似关联的桥段举例:
1.偷龙转凤。《梅花烙》中,福晋倩柔为保住地位,用女儿换来一个男孩,取名皓祯,当做自己的儿子。而换出去的女儿被取名白吟霜。《宫锁连城》中,王琳饰演的福晋无子,为保住地位,用女儿换来一个男孩,取名富察恒泰,被换出去的女儿被取名宋连城。
2.公主下嫁。《梅花烙》中,皓祯被皇帝许配了兰公主。《宫锁连城》中,富察恒泰被皇帝许配了醒黛和硕公主。
专家说法
500万赔偿并不算高
昨天晚上,记者就此案采访了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资深知识产权法律师许红亮,他曾代理很多知识产权类案件。
据许红亮分析,知识产权类案件,并无明确统一的赔偿标准。确定此类案件的赔偿数额,考虑的因素远比一般民商事案件复杂。以本案为例,一旦认定于正等多方侵权,确定赔偿数额时,就要综合考虑涉案剧的收益、传播度和影响力等因素。法院的判决里已经提及这些因素,确定500万的数额也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500万的赔偿数额虽然绝对数字比较大,但在知产类案件里并不大。特别是《宫锁连城》这部剧,传播范围广泛,收视率高,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大,其收益肯定也远远大于500万元。由于此类案件在具体的法律里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补偿标准,因此没法说500万元是否是顶格判处。
许红亮说,从判决的意义而言,虽然于正一方已经上诉,判决还没有生效,但该案也具有标杆性意义,双方都是家喻户晓的编剧,其作品也具有极高关注度,该案体现了对著作权这一知识产权的尊重,对抄袭行为进行了打击和警示,有助于形成尊重原创的良好氛围。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