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古心律师

古心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1-04 06:37:10

㈠ 曹洞宗的传承

曹洞宗之发展图谱 洞 山 良 价 云 居 道 膺(洞山系) 曹山本寂-曹山系 龙牙居遁 华严休静 青林师虔 同 安 道 丕 曹山慧霞 金峰从志 鹿门处真 荷玉光慧 同 安 观 志 梁 山 缘 观 大 阳 警 玄 以后发展不明。 以后发展不明。 以后发展不明。 投 子 义 青 以后宗风低落发展不明。 芙 蓉 道 楷 丹 霞 子 淳 净 因 自 觉 天 童 正 觉 长 芦 清 了 青 州 一 辩 雪 窦 嗣 宗 雪 窦 智 鉴 大 明 宝 法系自此不明考究 天 童 如 净 王 山 体 鹿 门 自 觉、
永 平 道 元、
雪 庵 从 瑾。 雪 岩 满 万 松 行 秀 林 泉 从 伦、千 松 明 得、
华 严 至 温、雪 庭 福 裕。 如净传道元后,曹洞宗遂远播倭国。 福裕下传八世至宗镜宗书 廪 山 常 忠 少室常润 无 明 慧 经 大觉念方 大舣无来 永觉元贤 湛然圆澄 百丈明雪 瀛山智訚 为霖道霈 破暗净灯 惟静道安
恒涛大心
象光法印
遍照兴隆 古樵智先 是为博山系。 敏修福毅
济舟沈洮
月辉了禅
芥航大须 是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洞宗焦山定慧寺系 廪山常忠、无明慧经开曹洞寿昌系 常润开洞宗云门系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层出不穷。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 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本寂(840-901) ,19岁在福州灵石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间(860-874)初,参学洞山良价门下。本寂悟入之后,随缘放旷,如愚若讷。受请开法宜黄曹山后,本寂全力弘扬师承五位铨量,并加以创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宝镜三昧”之原则,发挥良价“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师承良价所倡导的“三种渗漏”、“三路”之法。所谓“三种渗漏”,即指三种错误见解,具体说来是“一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针对这三种错误见解,良价指出三种手段即“三路”以对治。“三路”即鸟道、玄路和展手。鸟道者无踪迹可行,亦即参学者需直下体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说明明?“回互”,学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学人事理双明,体用无滞,尽展两手,直入般若门。在光大师承的“三种渗漏”、“三路”基础上,本寂又倡导“三种堕”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为类堕;“二者不断声色”,为随堕;“三者不受食”,为尊贵堕。究其根本,本寂认为,“类堕”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随堕”则因“知有而不碍六尘”所产生。因此,对于禅修者说来,必须严肃对待,“明转位始得”。这就要懂得“须向声色有出身之路”,明白“声不是声,色不是色”,一切皆虚妄不实。如此,“便得法喜禅悦之食”,不至于落入“尊贵堕”。本寂住锡曹山寺期间,时任南平王钟传多次礼请本寂移锡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门,屡以释法常的词句“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婉言相谢。本寂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扬远承释希迁“即是而真”,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继续发扬光大洞上宗旨,于是四方参学者甚众,“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众”的曹洞宗风逐渐形成与完善。他撰拟的“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成为曹洞丛林之标准,从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这样评说:“洞山确立一宗的规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从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继承师父良价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而创立的。
对于曹洞宗宗风的弘传,本寂虽有开先河之建树,可惜的是其法脉四传之后,即记载失详,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两卷等传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从志、曹山慧霞、韶州华严等。而曹洞一支,多赖疏山匡仁、云居道膺门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门师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后,来到金溪县疏山,肇建白云禅院(后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风,并着《四大筹颂略》、《华严长者论》等传世。座下徒嗣甚众,出名的有护国守澄、疏山证、黄檗慧等。新罗(今韩国)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师庆甫等也都先后来其门下参学,使曹洞一脉传到了朝鲜半岛。 与本寂、匡仁为同门师兄弟的云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传衍上功不可没。他得良价印可后,力弘曹洞宗风,先结庵宜丰县三峰,再迁吉安庐陵,后应南平王钟传之请,主法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他在此讲经说法30余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余人,著名法嗣有云居道简、同安道丕、归宗怀恽等。其中有慕名专程而来的新罗(今韩国)僧人利严(870-936)、高丽(今朝鲜)僧庆甫(869-948)等。利严得法回国后,创须弥山派,开海东禅门九山之始。这一支的曹洞宗宗风代相传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缘观,再经十二传至天童如净,再传日本僧永平道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
五代十国时期,曹洞宗弘传较唐代盛势不减。洞山祖庭先后有良价、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则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则有怀岳、道简、昌禅师等相继住持。此时,曹洞宗的弘传已经到了浙江丽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远及四川成都、陕西南郑、河南沁阳、山西大原等地,堪称遍及全国。
宋宣和年间(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释资圣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风。释德止获徽宗赐“真际禅师”之号,且诏住圆通寺,入住后力革丛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继其后为曹洞宗法嗣释正觉(1091-1157)执掌圆通寺、江州承天寺等处法席,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圆寂后,谥“宏智禅师”。在宋代,临江军慧力寺、青原山净居寺等多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悬曹洞宗钟板。但曹洞宗创立到元末明初时一度衰落,曹洞法脉传承失详,几近消亡。值得庆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得以中兴。当时,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润师兄弟两人于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书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脉后,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润则继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说,曹洞宗的中兴,常忠、常润师兄弟居功至伟。 常忠(1514-1588),字蕴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县),于少林寺嗣法后南下回赣,初住新城(今黎川县)廪山寺,隐修20余载,晚年传法释慧经。崇仁人慧经(1548-1618),俗姓裴,号无明,21岁于新城廪山寺礼常忠为师,得印可后隐修于峨峰寺(今属黎川县)达24年之久。后应请住持南城宝方寺,以农禅而兴寺,弘扬曹洞宗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应请迁锅于新城寿昌寺,仍行农禅,“生平佛法,未离锄头边”,以十余载精力,率众鼎新寺宇,培养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来、鼓山元贤、东苑元镜、寿昌元谧、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门,代相承传,形成一法系,人称曹洞宗“寿昌法系”。从而奠定了曹洞宗中兴的基础。
博山元来(1575-1630)师事无明慧经,为寿昌寺首座,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出主饶州博山能仁禅寺(属江西广丰县)法席。以曹洞为圭旨,行禅律、禅净并行之途,宗风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传。“弟子益进,朔即燕都,南尽交趾,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出名的弟子有宗风道独、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间等,而后代相承传,直至清代末年法脉仍为明确。博山元来的首徒道独(1599-1660),先弘法于庐山归宗寺,后回粤中,其法嗣函呈继师道独之后住持庐山归宗寺后也回到粤中,而后,这一支法嗣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传承,长及数百年。 与寿昌法系同时兴盛于江西的曹洞宗洪断诸缘法系,则是法嗣于常润门下的洪断诸缘(1550-1621)所创立。他17岁出家,四处游方参学,后在嵩山少林寺常润座下得印可。明万历七年(1579),应请出主北京西山万佛堂。万历二十年(1592),闻及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禅寺已是“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很为痛心,请准朝廷后毅然迁锡云居山。洪断登山后结茅闭关3年,跪诵《华严经》。得慈圣皇太后等支持,主持真如禅寺法席。万历三十三年(1605),洪断晋京请赐藏经,获准而归。万历三十七年(1609),启坛传三坛大戒,礼请古心道安律师弘演毗尼,千华三昧律师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况空前,轰动江楚。洪断主持云居山法席达20余载之久,使这一祖师道场雄风再现。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锦、常潮、常慷等数十人,而后分化于云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乐安等地,代相传承,形成曹洞宗洪断支系,弘传至今。
就在寿昌与洪断法系盛传于江西之期,常润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赣光大曹洞宗法门。方念慈舟(?-1594)也是于少林寺释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在隆庆年间 (1567-1572)末,入主云居山真如禅寺、庐山圆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释湛然圆澄(1561-1626)等,弘法于浙江一带,形成曹洞宗云门法系。19岁在钱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于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开法庐山讲经台,再迁庐山仰天坪,肇建云中寺。弘法之余,栽松10余万株。晚年嗣法弟子释能幻、释能握、释能撑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传,可谓名僧辈出,大德叠现。作为曹洞宗中兴祖庭的新城寿昌寺,清顺治十年()遭火灾烧毁,弘化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闻讯后毅然跋涉回赣,主持修复新城寿昌寺,直至圆寂。其弟子兴沛承师遗愿,继续完成了寿昌寺的修复振兴。曹洞中兴另一重要的场地——博山能仁禅寺,自清以后,则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后由释道奉、释觉浪道盛、释道霈、释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释一澄、释剖云、释一导等代相传承,达百余年之久。崇仁县的明敏,14岁在宜黄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脉后,先住持曹山寺5年,后主法抚州上桥多福寺。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于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主法宜黄桃华山寺。
清代早期庐陵青原山(今属吉安)净居寺历任住持也多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药地大智(1611-1671)先后主法青原山净居寺,两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门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药地大智这样“脱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还有不少,以至当时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国时期,曹洞法脉传播重心又转至抚州地区。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释虚云于1953年迁锅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并弘曹洞宗风,传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说,续承不断。再传腾智为第五十六代,后有瑞之等承之,代相传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赣弘传,经久不衰。
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㈡ 法相宗与法性宗区别是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法性宗):三论宗是由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中观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奠定三论宗的理论基础。主要思想是透过“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涅盘世间”的道理,阐释《般若经》“诸法空性”之义。其传承法统为龙树-提婆须利耶苏摩-罗什-僧肇-昙济-僧朗-僧诠-法朗-吉藏。罗什之后,因北魏太武帝灭佛,宗风不振,经僧朗的复兴,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论的注疏,又著作《三论玄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誉为三论宗的开祖。该宗至唐中叶后,因天台、唯识、禅宗的盛行而趋衰退。

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唯识宗乃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因之得名。唯识宗亦称“法相宗”。根本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六经十一论。其学说承继无着、世亲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主要教义有唯识说、三性说和五种姓说等。本宗由玄奘大师自印度传译一系列瑜伽唯识的经论而奠定基础,实际创宗者为其弟子窥基,二传弟子慧沼,盛极一时。该宗以义理繁琐,晚唐后逐渐式微,直至清末民国间,因唯识富科学探讨的意义,研究者增多,如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华经》为根本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此经“会三乘归一大乘”的思想开展出“五时八教”的教相判释,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本宗教学组织主要分为教、观二门。教相门为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观心门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本宗法统传承,初祖上推至龙树菩萨,其次为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师。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禅观思想为基础,进一步依据《法华经》撰述《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开创出具中国特色的教义及教判理论,乃天台宗实际创立祖师。入唐后,唯识、华严创立并大兴,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使天台宗风大振,后世称其为天台中兴之祖。唐武宗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宗门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的弘扬复兴,近世则有谛闲、倓虚及慧岳等诸师的弘扬。

贤首宗(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顺和尚经立观,为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继之,法藏世称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贤首宗之称。唐武宗及后周世宗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世研究者颇多。

禅宗: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原义是心念的专一。禅宗即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而闻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传心”的美谈,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南朝时,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再传慧可,三传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进一步开展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为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五祖弘忍发展道信倡导的修行与农耕结合,强调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为自然的农禅生活。中国禅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弘传下正式形成。其后分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渐悟说,南宗惠能主顿悟说。南宗因神会的力争,乃逐渐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独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后二系更开演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而成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视心性的特殊教法,虽历经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战乱,仍能屹立不摇。今日国内外许多道场皆为禅宗丛林,其影响之深远可知。

净土宗: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由信发愿,由愿起行。行则包括四种念佛、十六种佛观、发三种心、修五念门等种种法门,其中尤以念佛法门,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称为易行道。本宗的弘扬以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

律宗: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东晋时陆续传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聪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继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义阐扬《四分律》,撰着律学五大部,创南山律宗。另与道宣同一时代的,尚有法砺所创相部宗,怀素所开东塔宗,合称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宗独秀,后代所称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时教为化教及制教。唐末五代,律宗与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师的弘传,加上天台宗师多兼弘戒学,律宗乃应运中兴。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及其法嗣三昧律师在宝华山主持戒席达百余坛,宝华戒坛名震一时。近世因有弘一、慈舟律师的弘扬,律宗乃存续不衰。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书。

密宗:亦名真言宗,密宗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密咒)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故称密宗或密教。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主要教义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代表大日如来智德显现的宇宙万有之说;另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大日经》、《金刚顶经》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今日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或。另外,欧美及台湾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另外在早期还有俱舍宗与成实宗,很多书上有十宗说,这二宗的情况是这样的:

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盘,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盘,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盘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陈时真谛三藏译此论,并作疏释之,佚而不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随立此宗,然今则乏人问津矣!

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发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实二宗,属于小乘,其余八宗,属于大乘,有密教显教之分者,密宗属于密教,其余九宗,属于显教,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分者,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属于难行道,这是自来判释佛教各宗的大要。在今天国人以修学净土宗、禅宗、密宗为主,其中尤以净土宗为盛。

㈢ 茂林是什么意思

茂密的树林
茂密的丛林
茂密的。。。

㈣ 天隆寺的介绍

天隆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西侧,始建于明代初年,明万历三十四年,佛教律宗(佛教重要宗派之一)中兴初祖古心律师圆寂,建全身墓塔于天隆寺后的玉环山,从此天隆寺塔林渐成规模。古心律师的传人隐微理大和尚、印含璞大和尚圆寂后也建塔于天隆寺塔林。“中兴戒律第一祖庭”古林寺的历代祖师均建塔于此。最盛时,天隆寺塔林共有大小墓塔五十多座。太平天国时期,部分墓塔毁于战火。目前尚有墓塔十余座,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塔林。

㈤ 读彻的生平简介

读彻赋性聪颖,幼年就跟随父亲赵碧潭在昆明妙湛寺削发为僧,并得法名读彻(一作澈)。碧潭为妙湛寺中之都讲僧,读彻自幼得以随父听经学佛,由于领悟力高,至十余岁时,已能读懂许多大乘经典。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岁的读彻闻知鸡足山之水月和尚精通佛经义理,于是专程数百里投于水月门下,为水月侍者,掌管书记,潜心跟随水月学习佛理整整八年。
19 岁时,读彻离山远游,脚穿草鞋行程万里,遍参国内名山,问经求法。曾到金陵向天衣和尚问《楞严经》 ,在杭州受云栖大师于十戒,受古心律师满分戒(具足戒),又到江苏无锡与吴县交界处的望亭参谒高僧雪浪。雪浪圆寂后,雪浪弟子巢松在镇江甘露寺开讲。此时,读彻年20 余,身著破旧僧衣,容貌朴实庄严,在座听讲,除夕奋笔呈诗,大众惊奇。接着又到铁山,受一雨法师衣钵。一雨与巢松其实都是雪浪的得意弟子,只是各有所长,当时人称二人为“雪浪之分身”,又有谓“巢讲雨笔”之说,即指巢松善讲,一雨善著。读彻能在二人门下学习,可以说把老师的精髓都集于一身了。与读彻一道去拜访一雨的还有一位通州僧人明河(字汰如)。两人到太湖铁山时,正值一雨禅师眠云卧月经年写成“二楞”(指《楞严经》与《楞伽经》)疏解的日子。两人见到了这位高僧大德,一番充满机锋的对话后,被称为“二楞老人”的一雨欣然接受了二位入室弟子。拜得一雨禅师后,他们又一道前往藤溪(今安徽泾县)山野中苦修“六度”,闭关苦修几年。 汰如在苏州华山,设坛开讲,读彻在苏州中峰开讲《华严》 诸经。每当开堂,听众云集,东南佛法,盛极一时。不久,汰如坐化,读彻一人负担,屡次开坛讲演佛经,大兴道场,人比之为古代高僧复生。
崇祯元年(1628)读彻到苏州支硎山中峰寺任住持。支硎山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居此而名声极大,读彻到此名山,颇欲一振名山风采,他致信在宝华山弘法的师兄明河,建议二人同讲《华严经》。《华严》乃整部大藏之精华,释迦牟尼之奥义,都在此经中,但此经卷帙浩繁,颇难理解,由二人分讲,可弘扬大乘精义。明河慨然应允,二人订立了分讲条约。于是一年两期的说法在吴郡华山与苏州中峰两山中开讲,一时听者如云,东南法席于斯为盛,而“宝华汰如、中峰苍雪”之名,传扬甚广。由此可见,中峰与苍雪是联系在一起的。两山讲席同开,成为当时佛界的一大盛事。只因天不假年,明河讲经仅讲一期,就于崇祯十三年(1640)突然圆寂,享寿53岁。此后读彻独自承担了余下的弘法重任,他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他在宝华山讲了第二期,在中峰讲了第三期,又在慧庆寺讲第四期,在无锡锡山讲了第五期,直到把事先的安排讲完为止。从上中峰寺到明亡前的十余年,读彻几乎都在山中讲学,由于他精通法藏、澄观的各种典籍,又能在《华严》之外,讲《楞严经》、《法华经》以及《唯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之工诗善画能书,颇受文人士子们的崇仰,董其昌、陈继儒、徐尔铉、汪希伯、姚希孟、姚宗典、徐波、毛晋、邢桐、赵均、文从简等都曾来聆教、听经、酬答。在众人的帮助下,读彻还出面主持修复了荒芜多年,四周“一片茆菽地”的中峰寺,使之成为一方名刹,声名远播。
明灭,崇祯皇帝在京自缢,天下一片大乱。目睹生灵涂炭,清军在大江南北肆意屠戮人民,身在空门的读彻愤怒了,他决定焚宅毁砚,从此与笔墨绝交,以表达他心中无限的悲愤。读彻也曾寄望于南明政权能够复兴大明,驱逐异族,曾积极投身于一些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满清政权建立后,读彻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他拒绝了许多王者“奉师”的邀请,只与王时敏、吴伟业、钱谦益、黄翼圣等人说诗赏画,并继续积极地讲经弘法,以让佛法来抚慰被残酷战争所摧残的众生心灵。
清顺治十三年(1656)暮春,宝华山住持见月(读体)专程到中峰寺邀请读彻去讲《楞严经》,时读彻身体已极差,只好谢绝。而见月屡次来请,推辞不过,读彻只好抱病前往。五月十八日始登坛讲经,讲至第三卷时,忽不能进食,为不使听众失望,他一连十日粒米不进仍登坛讲经,直至实在无法支撑才罢。读彻已知寿数将尽,乃作《遗诫》诗十首示后人,闰五月二十二日,读彻作《辞世偈》曰:“我不修福,不生天上;我不造罪,不堕地下。还来人间,生死不怕。有一宝珠,欲求善价。别开铺面,娑婆世界。”偈毕圆寂,世寿69岁。读彻圆寂,江南名士一片痛惜之声。读彻灵塔由见月从宝华山护送回中峰寺(这次讲经前后,算是“二读”或“二见”生前唯一的一次合作)后,诗界领袖钱谦益为之亲撰《中峰苍雪法师塔铭》。吴梅村亦有诗哭之:“说法中峰语句真,沧桑阅尽乘闲身。宗风实处都成教,慧业通来不碍尘。白社老应空世相,青山我自哭诗人。纵教落得江南梦,万树梅花孰比邻?”
读彻博通内外典籍,诗多机趣禅理,为世所珍。他著有《法华珠髻》一书,并同丽江府木公共同编撰有《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他的诗多已散佚,现存者为后人搜集编辑的《南来堂诗集》四卷,又补编四卷。《滇南诗略》、《滇南诗选》及《滇诗拾遗》等诗选本,都选有他的诗作。近人袁嘉谷在《滇绎》和《带经堂诗话》中亦称其“近日释子诗以苍公为第一”。

㈥ 南山律宗的历史兴衰

唐朝末年,经过会昌法难及五代的战乱后,南山律宗与其它各宗相同,衰颓不振。到了宋代,台州允堪律师(公元?---一○六一年)广开戒坛,年年度僧,并以道宣的十部著作为本,撰成《行事钞会正记》、《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毘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注释书,以阐扬本宗精神,世称“十部记主”。 杭州钱塘灵芝寺的元照律师(公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参究天台、净土之学,以天台教义释律,为南山三大部作记解,即《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等一百余卷。同时倡导教、律、禅一致之论,成为一代律学大家,大弘律教,使衰微的南山宗再度复兴起来。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撰述达数千卷之多,其中以元照律师及其门下最为兴盛。
然而允堪的《会正记》与元照的《资持记》,虽然均为道宣《四分律行事钞》的记解,但是有关遶佛方向的左右、衣制的长短等见解,两书所作的解释往往各异,遂使南山律宗分裂为“会正”、“资持”二宗,其中以元照的“资持宗”影响较大。 到了元、明两代,律宗传承虽未中断,但是由于典籍散佚的缘故,再度呈现衰颓的景象。明末清初,律宗大德相继出现,如莲池、蕅益、弘赞、元贤等,均有著述传世。此外,南京古心如馨律师(公元一五四一---一六一五年)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于云端授戒,顿悟心地法门,悠游于大小乘律法之中。返回南京后,历驻灵谷寺、栖霞寺、甘露寺、灵隐寺诸寺,开坛说戒达三十余处,徒众万余人,再兴南山律宗。明神宗为嘉勉其兴教之功,特赐紫衣、钵、杖,并赐号“慧云律师”,世称中兴律祖,法系称古林派。编有《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
古心门下有性相、寂光、澄芳等。其中三昧寂光律师(公元一五八○---一六四五年)初习贤首教观,后受毘尼律法,兼习禅观,创戒坛于南京宝华山,建立南山律宗的道场。此后宝华山成为中国戒学中心,至今南北丛林的传戒,无不依循宝华山的轨范。三昧律师所主持的戒席有百余坛之多,戒子无数,著名弟子有香雪、见月律师。着有《梵网经直解》四卷、《十六观忏法》等。
见月读体(公元一六○一---一六七九年)继承宝华山法嗣,香雪转至常州天宁寺,均弘传律宗。
见月律师初习华严,不久因景慕三昧寂光律师而投其座下,深研四分广律。见月升座讲《梵网经》,舌灿莲华,析理精要,三昧律师曾赞叹:“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见月,几被摧折!”其弟子六十余人,定庵德基嗣其法,着有《大乘玄义》一卷、《毘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毘尼作持续释》十五卷等数十部律仪轨范。
定庵德基之下有松隐真义、闵缘常松、珍辉实咏、文海福聚等次第相承,弘传宝华山法脉。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文海奉诏入京,检校《梵网经直解》四卷,住持宝华律宗的分支---法源寺,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文海奉敕启建三坛大戒,当时乞受大戒的僧侣达一千八百余人。此后,宝华山法脉亦分支于北方,分灯于全国。文海戒子遍满天下,数逾十万众,其法脉由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等代代相承。

㈦ 见月律师的年谱

甲戌九月,依《一梦漫言》及别传摭录,惟举梗概,未能详耳。《漫言》上卷自记年岁数处,可为依据。今编年谱,准此推衍。下卷谓顺治七年五十岁者,或有舛误,以彼后贤改订焉。晋水尊胜院沙门亡言。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一岁
是年三月三日师生。师姓许氏,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父酳昌,母吴氏,梦梵僧入室,寤而生师。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岁,三昧律师二十三岁,颛愚大师二十四岁,蕅益大师四岁。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四岁
双亲相继弃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诲。伯父年老无子,欲使师袭职为指挥,师不屑也。师善绘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启六年,丙寅,二十五岁
性好游览,往金沙江,遇萧暗初。同往浪穹,晤杨绍先,居萧园。
天启七年,丁卯,二十六岁
崇祯元年,戊辰,二十七岁
十二月闻伯父逝,发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号还极。除夕夜,梦为僧形,自思后必为僧。
崇祯二年,己巳,二十八岁
仍居萧园。
崇祯三年,庚午,二十九岁
正月往三营,主龙华会坛,斋僧每日千余人。始晤成拙,由是以为僧友。会将毕,仍返浪穹。
崇祯四年,辛未,三十岁
三月移居剑川州赤岩书室。六月获读《华严经》,急欲披剃为僧。八月朝鸡足山,九月到落马。
崇祯五年,壬申,三十一岁
十月依亮如老法师披剃,名读体,号绍如。成拙来。
崇祯六年,癸酉,三十二岁
正月往鹤庆府,四月离师,往参三昧和尚受戒,与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广武冈州止水庵,过冬。
崇祯七年,甲戌,三十三岁
四月往宝庆府,参颛大师,深蒙奖励,诫勉当效大师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学楞严咒。
崇祯八年,乙亥,三十四岁
三月到五台,始见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过冬。
崇祯九年,丙子,三十五岁
七月离五台,改号见月。九月到江南,住镇江甘露寺过冬。
崇祯十年,丁丑,三十六岁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阅律。
崇祯十一年,戊寅,三十七岁
熏教授师授紫衣。是冬,熏师示寂。
崇祯十二年,己卯,三十八岁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龙潭,阻风三日,和尚登华山,发愿重兴。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华山,嘱任监院。九月成拙到华山受戒。
崇祯十三年,庚辰,三十九岁
四月因达照师瞋怨,下山,往无锡,旋归华山。
崇祯十四年,辛巳,四十岁
华山寺宇,方向未合,故尔常住不兴,乃改向移转。卸瓦运砖,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祯十五年,壬午,四十一岁
因前殿香灯行非法事,众皆云可恕,师下山。十月往黄山。
崇祯十六年,癸未,四十二岁
三月返华山。
崇祯十七年,甲申,四十三岁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岁
在嘉兴募资,欲为和尚建寿塔。六月和尚疾,和尚归华山。闰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嘱继法席。立十约,大众不悦。十月集众告白,将遵制行法,三日后,达照师辞当家,香师他往,诸同戒皆散,旧执事等十去八九,惟百余同志奋发协助,愿共持戒。
清顺治三年,丙戌,四十五岁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围寺,尽提僧往,翌日放回。
顺治四年,丁亥,四十六岁
顺治五年,戊子,四十七岁
顺治六年,己丑,四十八岁
二月达照师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规,达照纵不训。师下山,欲上北五台,至滁州,遂归。
顺治七年,庚寅,四十九岁
四月觅心师争居方丈,师下山,往宁国,七月归山。
是夏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并予师书,赞叹弘律。
顺治八年,辛卯,五十岁
顺治九年,壬辰,五十一岁
顺治十年,癸巳,五十二岁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顺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岁
顺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岁
是秋,复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岁
是夏,《毗尼作持续释》刊行。师所撰述,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岁
撰《一梦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岁
岁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岁
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寿七十八岁,别传作七十九岁,腊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附录:古心律师、三昧律师略传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少即信佛。年四十一乃剃染,步礼五台,乞文殊授戒。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授敝伽黎,竟去。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梦初觉,顿悟戒旨。尔后南旋,中兴戒法,人咸谓优波离再世。明神宗复延至五台,为开皇坛说戒。敷座之日,祥云盘空,帝心悦豫,赐号慧云律师。以万历四十三年示寂。帝命图其遗像,供于大内,并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元季以来,律学荒芜,及馨乃复弘扬,世称中兴律祖云。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年二十一出家。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后依古心受戒,遂精毗尼,弘传诸方,如《一梦漫言》记载,学者可披寻焉。
——《宝华山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弘一大师撰

㈧ 什么叫律宗

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于奉持《四分律》的净戒,而以一乘圆顿的妙理为旨归。佛教各宗派虽然都有修持法门,但由于律仪的繁复发展与各宗派的递嬗相承,本来是所有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的律则,便独立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宗派。
在早期,诸律都曾在我国弘扬,然而光大而昌行于后代的,只有《四分律》这一支。因此一般所说的律宗,就是指弘传《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国时代,魏昙摩迦罗译出《僧只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开启以十大僧来传戒的先例,这是我国传戒的开始。北魏孝文帝时,法聪法师原本研习《摩诃僧只律》,后来精研《四分律》,并尽力弘扬,但当时他只是口授,并没有着作流传于世。到五祖慧光律师才开始撰著章疏,开启了对《四分律》注疏阐释的风气。比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砺的《中疏》十卷,号称为“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而四分律宗的历祖相承,也就由此产生;到集大成的道宣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分律宗开始分出流派,门下有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住在相州,着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为“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在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在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因为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兴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曾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博通《法华》、《涅盘》、《楞伽》、《胜鬘》等诸经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大师等人上书力争,最后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须礼拜双亲,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有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立戒坛所依循。大师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关于《四分律》,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等,被称为“律学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为风行,与相部宗、东塔宗形成鼎足之势。

与道宣同门的道世律师着有《四分毘尼讨要》一书,奉持他学说的人,就称为“要家”;奉持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的人,则称为“钞家”。另外,相部宗系统的昙一律师,讲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与南山律,曾作《发正义记》十卷,阐扬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使南山律宗显扬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两人都曾在他的门下习律。

在唐代时,律宗三家论争不绝,根本教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戒体”看法的不同。戒体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时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的法体,依这个法体之力,可以断恶存善。相部宗依据《成实论》提倡非色非心的戒体论;东塔宗依据《大毘婆沙论》、《俱舍论》,认为戒体是色法。道宣因为精研唯识学,认为《四分律》在表面上虽属于小乘,但在精神上则通于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识的教义来探究戒体的本质,主张戒体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看法与相部宗较为接近,和东塔宗则大异其趣。相部、东塔二宗在唐朝之后便日渐衰微,以后,所谓的律宗实际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来讲,我国初传律法时,四律杂弘,缺乏中心准则,到道宣律师继承智首律师的系统,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来弘扬《四分律》,奠定了中国律宗的基础,使南山律宗成为《四分律》一脉相传的法统。

唐末五代,教难及兵火不断,律宗与其他诸宗一时顿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在云端授戒,于是返回金陵灵谷寺开戒说法,重兴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师寂光在金陵东南的宝华山开辟道场,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被尊为宝华山第一代,法流兴盛。直到太平天国作乱时,宝华山首当其冲,受到严重破坏,乱后重建,每年仍启建戒坛,但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在天津刻经处重刊,可惜错误很多,以持戒严谨著称于世的弘一大师,发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异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此外也依《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唯识论》等,作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归,则是“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的一乘圆顿妙理。

㈨ 天隆寺门票多少钱

据考证,天隆寺塔林自清以至民国共有大小墓塔50余座。塔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等数段,经精雕细刻、投榫堆砌而成。多为四面或六面形实心石塔,部分塔身为腰鼓形,其正面刻字。塔的石刻纹饰、花卉、动物等都是精美的高浮雕,线条活泼流畅,风格细腻洒脱,是研究明、清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华门外于石子岗菊花台。

热点内容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6 09:56:37 浏览:849
合同法泰斗 发布:2025-04-26 09:54:14 浏览:337
道德经姻缘 发布:2025-04-26 09:53:35 浏览:856
法院被坑 发布:2025-04-26 09:53:33 浏览:807
依法治国对百姓的好处 发布:2025-04-26 09:33:43 浏览:998
司法局开庭 发布:2025-04-26 09:32:13 浏览:991
房地产总经理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6 09:31:37 浏览:396
法院疫情突围 发布:2025-04-26 09:30:40 浏览:349
娱乐律师 发布:2025-04-26 09:30:34 浏览:236
法院网人文 发布:2025-04-26 09:29:05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