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黄涛律师

黄涛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1-17 09:24:59

㈠ 求篇感人故事

我们一生之中最该深深感动的时刻恰恰不懂得感动是什么。当母亲给了我们到人间走一遭的机会时,我们还能说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也许婴儿的啼哭并不是毫无意识的吧,那些初次滴落的泪珠,我想是为母亲而流的。从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便有了一个影子,跟随着你,让你永不孤独。

清早,影子长长的,清晰地伴在你的身后。这是所有人的童年,甚至是所有动物的童年。从生命开始,我们便有了一个不离不弃的伙伴。朝朝暮暮的相处,分分秒秒的相随中,我们或许忘了如何在感动,其实这感动已溶入习惯之中。有人说孩子小的时候像一只忠实的狗,你骂他,打他,他都跟着你,依靠着你。长大些,就变成了狡猾的猫,只有饿了,才回来找你。成年了,却又变成了忠实的狗,保护着你,陪伴着你。而母亲扮演的角色,是站在原地日日夜夜等待狗和猫的归来。我不认为母爱是不求回报的,母爱是用爱来回报。

中午,影子便断了。当你如日中天的时候,母亲便不那样如影相随了。我们要离开母亲去闯外面的世界,我们才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祈盼,我们又含泪。我们封存多年的感动便在顷刻间释放。在我们遇到危难时,总会一下子想到母亲,这是人类寻求庇护的本能,而天下间所有慈母在此刻都显得无比高大和力量,仅仅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记得看过一则报道,一对母子外出旅游,母亲去打水途中跌倒,怀中的水果刀弹开刺中了心脏,而在三天后旅游结束归来,母亲才倒地死去。医生只说了一句:奇迹的名字叫母亲。我的心中骤然已发紧,原来爱不仅仅是生命之中的关怀。

夕阳西下,拉长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又回到母亲身边了,就像生命降临之初那份感动又袭来,我们竟觉得的任何回报都无法和母爱相提并论。只好说,如果有来世,让我做你的母亲,像你爱我那样在爱你一遍吧!

有人认为“感动”当然要有那种“悲夫,壮哉”的惊人之举。这固然不错,我们为“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苍凉悲壮而感动;我们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隔世之爱而感动;我们也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捐躯而感动。然而人生不会每天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发生,难道就说生活空虚吗?其实不是这样,往往真正的美存在于平凡之中,我们更因为此而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只重视结果,而不在意那组成生活的点点滴滴:川流不息的路口,盲人拐杖的另一端被牵起来,径直把他领过那片车笛声,随后又不留意自得消失在人海之中,此时,我的心在暖暖的,那盲人呢?这难道不会让她感动吗?萧瑟的秋风中,夕阳里走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慢慢得停住,其中的一位手扶着膝盖,缓缓蹲下,为老伴拉好大衣的拉锁,在缓缓起身,相互搀扶着一同走在黄昏路上。此时,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暖流。他们呢?在他们的心里,这也是一份难忘的感动把!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难道不是足以让人感动的吗?………我们在这点点滴滴中走过人生,我们在这种感动中品味着生活。

记得有一位囚徒对生活绝望了,他在狱中想:“如果我能激起任何一句夸奖我的话,我就活下去。”冥思苦想了三天,才记起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说过,他捏的鸭子“虽然有点丑,但挺有新意。”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曾深深感动了一个心灵,也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所以说,多一份感动,就多一份希望。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收集好那点点滴滴的感动,将成为你毕生的财富。

真情相伴心共度,点点滴滴人生路,只要有心,就会发现世间的美。学会感动,美就会充溢你的生活。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

感动在我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当心灵被一种突如其来的东西深深地震撼,那才是所谓的感动。只是后来,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自己渐渐懂得了只有在经历痛苦之后,才明白平凡其实是一种幸福。只是这种幸福来得很淡,去的也很淡。因此,你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更不会感动。也因此,有许多人生疏了感动,在他们的生活里,倘若没有震撼,就没有一切。

难怪许多人都说自己是一个不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幸福。�如果可以,我愿意把生活比喻成柠檬草,辛酸里又有芳香的味道。

可是,你真的学会感动了吗?

当你看到“春蚕到死丝方尽”时,你感动了吗?当你看见蜡烛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时候,你感动了吗?

当你看见蝴蝶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你会感动吗?

当你看到大树为小树遮阴,你感动了吗?

当你看见老师在辛勤备课时,你又感动了没有?

当你看见父母忙着给你准备早餐时,你又感动了吗?

当你想到边疆坚守岗位的战士,一切一切爱国者,你是否曾经感动过?

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才会让人感动,才会被感动。

一切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总会被感动。

社会在进步,但有些人的思想却在退步。他们从来不会感动,从不会让人感动。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是感动。

感动从小事中来,学会感动,从发觉小事做起。当发觉一草一木,一言一笑可贵时,你感动吧,值得!学会感动春夏秋冬,学会感动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敬业者,爱国者。只要人人都学会感动,人间就会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放飞感动得翅膀,让它自由飞翔吧!

鹰和蜗牛都能够登上顶峰。有些人像雄鹰一样能够一飞冲天,但更多的人像蜗牛那样凭着耐力默默前行,最后也能登顶。

11年前,他是一名建筑工地的水泥工,现在他是公司董事长秘书,11年前,他是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村青年,现在他是具有律师资格的公司法律顾问,11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他是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候补委员。这一系列的奇迹,发生在一个外来务工者身上。他,就是黄涛。

94年黄涛在上海开始了他的打工之路。在很多工友忍受不了工作的劳累纷纷离开时,在他每天必须工作16个小时,要顶着四十度的连续高温,忍着空旷野地里蚊虫的叮咬,和老工人们一起在离地三十多米的桥面上每天摸爬滚打时,在没有学过任何机械和制配知识,面对一张图纸,而需要做出合格零件时,他不但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求知之路。

黄涛当时的住宿条件是四五个人挤在一起的四壁漏风的活动板房。冬天,带着水汽的冷风在屋里横冲直撞,人躲在湿漉漉的被窝里还会冻得发抖,夏天,三四十度的气温让人呆在板房里就像洗桑拿,身上的汗一刻不停地往外冒,书本一会就会被汗水打湿,还有驱赶不尽的蚊子,像敢死队冲锋一样,一群一群没命地往身上撞。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涛白天在烈日下勤奋工作,晚上坚持学习,2年多的时间他学完了《金属材料学》、《非金属材料学》、《铁路工程物资管理》、《物资流通与管理》等17门专业书籍,取得了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证书,用获得的理论知识,圆满地完成了现场物资管理工作。

很多人如果取得了像黄涛这样的成绩,可能已经很满足了。但黄涛在成绩面前没有丝毫得意,公交车上的一次打人意外,让他感到自己和工友法律知识的贫乏,从而产生了学习法律的念头。

他的人生,开始向另一个高峰迈进。

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也是一条需要极大恒心和毅力的漫长道路。当同事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同龄人花前月下的时候,他正捧起书在灯下背诵枯涩的法条;当门前路灯熄灭车声渐消,夜深人静人们鼾声响起的时候,他正凝神思考问题的答案;当东方泛白,早起的人们开始晨练的时候,他又已睁开困乏的双眼,拿起枕边的书本开始了新的阅读。《宪法》、《民法》、《刑法》、《法理概论》、《西方法制史》、《经济法》、《环境法》……几十本厚厚的枯燥的法律书籍,陪伴着黄涛走过了六年的日日夜夜。这六年,他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每天除了忙碌还是忙碌。那个健壮的黄涛,明显的消瘦了。

从2001年到2002年3月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为了迎接司法考试,他把剩下不多的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了最充分的利用:每天早上不到6点他就拿起枕边的书开始看,晚上下了班不回家,在食堂快速吃完饭就又开始学习到深夜一两点钟,后来他干脆把被子拿进了办公室,学完就在办公室的木地板上打地铺。他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用挤出来的时间把考试的十五本教材认真阅读了6遍,参加了三个辅导班,整理学习笔记9本,做各种复习参考书20多本、各种试卷50余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通过了淘汰率高达94%的“中华第一考”,从全国56万参考者中进入了那3.6万名胜利者的行列,顺利地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

黄涛说,鹰和蜗牛都能够登上顶峰。有些人像雄鹰一样能够一飞冲天,但更多的人像蜗牛那样凭着耐力默默前行,最后也能登顶。

我不知道当提到感动时,还有多少人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许是亲情对我们来说太普通了,一生下来我们就被这些所包围着,所以我们太容易忽略了。老子云:“大辨息声”。那么,大爱呢?大爱也许应该是隐形的,我想。那我就写一些我几乎触不到感动,却包着许多爱的有关父亲的故事吧。

听父亲讲他年轻时的故事

父亲看着刚盖好的房子,悠然的微笑,脸上的皱纹更显了,他确乎已是一个老人了,却是带几分骄傲的气愤。

父亲叫我坐下来,我知道父亲又开始他的故事了。

父亲那时才十六岁,十六岁,已经算是成年人了。父亲一个人打硅胚,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父亲自己也不晓得,我知道父亲打硅胎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很深的坑。

所有的硅胎都装入了土窑中,父亲一个人烧并看着。夜里下暴雨了,父亲去叫我大伯他们,因为窑顶没有封,进水了,一窑硅全毁了。他们则说:“不要了,下这么大的雨,咋弄啊。”父亲自己回家找了塑料布和几根棒子,三下五去二的绑好。他想我找几根棍子支着,算是在顶上搭一个棚,然而风大,却怎样也不成。父亲就用一头支着棍,自己扛着另一头站了一夜。

看着眼前如此瘦弱的父亲,我有些不信。父亲也许看出了这些。父亲说:“二孩子乖,你别不信,你爹那时侯想着这些硅胚子十个至少有七个是我打的,千些天了,不能让老天爷给搅了。

我不语,似在默想着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风雨里站一夜而且肩上还扛着一个棚子。

父亲看着房子说:“孩子,这硅不是用上了,省好些钱哩!”父亲说完,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着,似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样的欣赏着自己的房子。虽然在我看来,在房子太普通了,而且屋里除了床和唯一的一张桌子带几个方凳外再无它物。而对于父亲却不同了。

听奶奶讲父亲小时侯的故事

奶奶今年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了,而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时,他也不过才七十刚出头。转眼几十年过去,晃如一瞬。

暖暖的院子里,奶奶剥着麻给我讲爸爸小时侯的故事,奶奶慢条斯理的讲着,一点感情都没有,但是讲到有关爷爷的一段她却沙哑了,没有眼泪,我记得清清楚楚,也许人老了,就连眼泪也干了。

父亲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每次都是第一。然而在小学快毕业时却发生了一件事,让父亲的学历永远的定格在小学毕业。有一天早晨起来,父亲看什么都是模糊的。他竟然在一夜之间近视了。那时没有什么近视镜,教他的老师给他找了一副,可是还是看不清,父亲的眼睛现在有六七网络。他说是一夜间近视的,和奶奶说的一样,我却怎么也不敢相信,也许我不愿相信,为什么厄运总是降临在他的头上。

奶奶的讲述有点乱,忽又说到父亲没上学的时候。

父亲是个很勤快的孩子,没事也不去玩就去树林子里拾柴火,一上午拾一大堆,然后叫爷爷背回家。也许是父亲饿的原因吧,有一天他偷吃了麦子,他觉得他别的香,一天两天,终于有一天背爷爷发现了,爷爷拎起鞭子就打,父亲在前边跑,爷爷在后边追,最后还是追上了。那顿打,父亲身上没有一块好地方,不是青就是紫,要么干脆往外流血。

奶奶抽了一根麻条,叹了一口气,这次他说起了父亲结婚后的事了。

父亲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老大,下面有老三。也许这样的缘故,他从小就没有受过宠。然而父亲却很孝顺,每次上街带一把花生也要让爷爷尝尝。

大伯和爷爷打架了,爷爷愤愤的说:“孩子郎,你亏心,不孝顺,叫你老子头哩。大伯的蛮横和不孝是出了名的,也许是上天真的有眼吧,也许是大伯该英年早逝,不到五十岁大伯就去了。在他死后的一百天还不到,爷爷去了。临终前,爷爷对父亲说:”他娘的,他死是啥也没有,我死了你得叫我笛子喇叭的送到南北坑里。“父亲答应了爷爷,那一次父亲借了一千多块钱直到我上完学才还清。

阳光照在奶奶的白发上,我问奶奶,为什么爷爷要那样打父亲,奶奶只是说,那时没吃的,人都饿的发急了,才会发狠。

现在奶奶不将故事了,就是喜欢去各家走走,有时不免要絮叨一些什么话,好象也不是什么故事。有时会想起什么事来,对我说:“孩子到时候,好好孝顺你爸,啊。”

我小时侯记忆中的父亲

我还是一个小毛孩子,我在村子里东一头西一脑的乱窜,我去河中的芦苇荡里掏鸟窝,去沟里捉青蛙,到田地里捉蚂蚱,然后在很高很高的草丛里睡觉,直睡到父亲叫我,醒来时已看到了山顶的星星。四周黑压压的,我很害怕,于是我就哭了,直哭到父亲把我抱起来。

到了家里我又想睡了,父亲看看我的脸,然后我摸摸我的额说:“这孩子可能撞着什么了,你看额上的青筋都暴着,怕是掉魂了。”接下来父亲就在地上画一个圈,让我蹲在里面,然后他就用手扒啦扒啦地,在拍拍我的头,同时喊着“小勇,来家来,小勇别害怕来,好来,好来……”

每次我被这样叫过魂来之后,我睡意全无,在屋里要闹到十来点钟才睡。

现在我知道所谓的“叫魂”不过是心理上的一种安慰,应该属于心理暗示之类。不管怎么样吧,现在还是挺怀念那时的感觉,感觉好像真的有一个魂回来了,和我融为一体,我来了许多精神。还特别喜欢父亲的手拍我的头的感觉,我想那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这种亲切呢?

现在我眼中的父亲

父亲提着我的行李箱在前面走着,一路上一句话都没有说,沉默的如无边的玉米地。知了在树上叫着,不厌其烦的“知了,知了”个不停。

田野里一丝风也没有。到了公路旁的站台,父亲放下行李,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站在父亲身边,我已经比父亲还要高了。

想起最近几年的麦收季节,发觉父亲的体力是一年不胜年了。从前我要扛麦袋,父亲总说:“小孩子家,别闪着腰了。一边玩去。”而今年的麦季,我总是抢着扛大袋的麦子,把小袋的留下让父亲扛。父亲笑着说:“真的是老了,老了。”我听了之后想哭,为什么我的成长总会以父亲的老迈为代价,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宁愿不长大。一直不懂得犹大的一句格言“父亲帮儿子,两个人都笑了;儿子帮父亲,两个人都哭了。”而现在懂了。

车来了,父亲替我把行李放在车上,我说:“回吧,爸。”“你先上车”我上了车,父亲说:“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的,好好的照顾好自个,其它我啥也别说了。”“中”我说。

车子慢慢的走了,父亲还站在那里。我开窗说:“爸,回吧。”“好,就回去。”车行了很远,父亲已成了一个黑点了。

每每和父亲走在一起,觉得父亲的步子也慢的多了,头发也白了许多,已没有了他讲的年轻时的那种英气。

父亲现在讲起从前自己的事时,脸声也没有了感情的变化,一如我小时听奶奶讲起他的神态。我揣度难道是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现在已心如止水了;还是老了,老了就不希望再提起从前,因为现在的自己已确乎老了,提年轻又有什么用。

往家打电话,父亲只问我一句“孩,还缺啥不缺?”

父亲一个人在家种了五亩多地,他从来没有说过累,也没有抱怨过什么。一年一年的劳动着,耕种祖先耕种的土地。

时间的刻刀无情的在父亲的脸声刻画着,把他雕蚀成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一个为了家庭而受难的形象。



写下以上零零碎碎的文字,天已尽黑了。父亲这时也许还在地里种麦,也或者已回家坐着歇歇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农村来的,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农民。更有多少人了解作为农民的父亲。

父亲在我们的眼里总是很少说话的,且小时大多用鞋底打过我们,他似乎已是童年的噩梦。然而你可知道他的心里有多么的爱你。他以自己的行动来教你,他孝顺,他严厉,他慈祥而又沉默。

在他所做的事中你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值得感动,然而如果你把父亲换成其它的人,你就感动了。难道父亲还不如一个陌生人。不,决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忽视了父亲,这让你忘记了最原始的感动。

也许你不会感动,但是,请你想一想自己的父亲,你就会感动了。

也许你会感动,请你再想一想自己的父亲,你就要哭了。

中原夏日,午后的太阳透过窗玻璃将屋子里烤得滚烫。娴莉慢慢地推开窗户,将头探出窗外,却又倏地缩回来,“妈呀,城里的房子可真高!”微风从窗缝挤进来,带着丝丝缕缕的凉意,拂过娴莉被烤得通红的脸。“这么高的地方应该能看到家,至少也能看到家乡那条又长又宽的河!”娴莉欠起了身子,伸着脖子向远处望去,她的手还紧紧的抓着窗沿。

娴莉的家在洛阳偃师一个偏远的山村。之前,她不知道什么是富什么是穷,乡下的人都一样,穿着布做的衣服,吃着棒子面熬的稀饭,住着土砖垒的房子,来郑州之后,她知道了城里住着有钱人,乡下住着像他爹她 妈还有她有病的奶奶那样的穷人。

娴莉趴在椅子上,看着刚擦干净的窗户,她想,要能让他爹她妈还有奶奶住住这样干净宽敞的房子该有多好!

娴莉想家了,毕竟她才只有16岁,才刚念完初中,本来她可以继续念高中以后再考大学,但她却亲手撕了那张盼了一个暑假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家里太穷了,穷到匀不出一个子儿让她念书,大哭一场后她决定一个人到外面闯闯。

来郑州之后,她找到一份保姆的工作,每天清扫房间、做饭还有看孩子。这点苦她吃得来,总比在家下地干农活要轻省,但她难受因为想家,想那个穷苦但却温暖的家。她记起临走时妈跟她说过的话,小妮子想家了就打电话。那张皱巴巴的纸在兜里已经很久了,来郑州这么长时间,她还没用过这个号码,仅有的50元钱除了吃住哪里还允许她打长途?但她很想听听妈的声音,就算一句话也好。桌子上的电话就在她的手边,但这是人家的,用了人家的电话费不就等于偷吗?但她实在太想家了,还是抓起了电话,电话里她高兴地告诉妈自己有工作了,还“住”上楼房了。

然而,这个电话还是让雇主知道了,旋即,娴莉便被解雇了。那天,娴莉哭了,那是她16年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想家、孤独、委屈、害怕,城里那么多人却半点都跟她无关,她想回家,再穷那也是个家。

入夜了,城里的繁灯如织,娴莉一个人走在马路上,个中的痛苦已沉积在心底,她觉得自己像只飞在陌生的天空孤单的雁,然而“雁过留声”,如果这样就离开,空手而返,又怎么对得起家里的爹妈?娴莉抬头看了看深蓝的天,她知道以后的日子会很苦,因为她是乡下来的打工妹,任何一点一滴的幸福与快乐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打拼,这样的想法却让娴莉平静了很多,她想清楚,告诉自己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干活,再苦再累也要挺下来。夜风吹起来了,沉闷的天有了凉气,娴莉渴望新的一天赶快到来,一切重新开始。

1995年7月,娴莉幸运地加入了圆方物业公司。她在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为新竣工的一家医院做保洁员。重新有了工作,娴莉无比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很快被冲干净。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清洁剂,地板上的水泥块全靠人工铲。用力轻了,水泥块铲不掉,用力重了,手很快磨出血泡。第一天上午,娴莉还能跪着干,但到了下午,双腿就蹲不下了,7天下来,她双手和膝盖上的血泡都成了老茧,刷子更是不知道磨秃了多少把。那些天,娴莉几乎是天天跪着干活。

靠着这股倔劲儿,娴莉和其他姑娘们把15层的大楼里里外外刷洗得干干净净。

验收结束后,业主夸娴莉干的不错,也得到了公司的奖励。娴莉把人生的第一桶金寄给了家里,再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娴莉哭了,“妈妈,你的小妮子会挣钱了!”这次电话,娴莉打得坦然。

娴莉成了公司里最能吃苦的员工。除了能吃苦,她还喜欢动脑子,心也很细致。一次,为了竞标一家医院的保洁工作,李娴莉被圆方公司派去做卫生间保洁样板。忍着刺鼻的恶臭,娴莉将大便器上的便干一点点刮下,将沉积多年的尿渍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恶臭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她边流泪边干活。清扫完毕,她还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了一枝玫瑰,并整整齐齐写了十个字:“医院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把纸条贴到了墙上。

最终,圆方公司从5家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

靠不懈的努力,娴莉赢得了领导和员工的信赖。1997年,她被选为保洁班长。只要是娴莉带队参加竞标,十有八九都会成功。当班长不到半年,19岁的李娴莉被聘为项目部经理,不久,她又被聘为公司的财务主管。

2003年1月,李娴莉接管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她永远忘不了两年前她上任那天的情景:公司董事长将象征着物业公司看家本领的一把刷秃的便池刷,洗得干净,扎上了红绸子,庄重地交给了她。接过刷子那一瞬,她泪流满面。这把便池刷,是自己多年艰辛的见证,也挥洒出了自己美好的人生。如今,她管理的公司员工已有3000多人,在郑州的服务网点也从100个发展到300多个。

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娴莉经常推开窗,看着外面的城市,那些耸立的高楼让她坦然与振奋,那里曾留下她辛劳的身影,而今她的事业也正在这些高楼里延伸。十年荏苒,那些过往的岁月常如影像划过脑海,十年前那个让她失去第一份工作的电话,十年里不曾停歇的追求的脚步。念及过往,心里总有感动,她知道作为一个乡下来的打工妹,一点一滴的幸福都要靠自己用双手来打拼,娴莉不想停歇,她还有很多梦、很多幸福要打拼。

㈡ 有没有人知道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的黄涛律师的电话

我知道,题主是要去实习么

㈢ 福建南安:陈氏夫妇为维权含冤入狱

(1)一审后,必须在多少时间之内提起二审?
在你收到一审判决书后15天内,如果你回对一审判决有异议,答可以向其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向一审法院提出【转交二审法院】。

(2)如果时间短,是不是可以在提起二审的时候,向二审法院说明证据的相关问题要求在什么时候再开始审判 。
不能,我国法院案件审结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因为你的证据不全而延迟判决。

(3)二审一般都是维持原判的多?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一般二审维持一审的多,但也有例外,就是案件明显有问题,可能会翻案。

(4)二审是否只是对一审中的法律应用是否合理什么的进行核准,就是一审跟二审的着重点是否一样的.
二审主要着重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适用的法律是否正确,如果都没有问题,可能会维持原判。
一审要进行法庭调查,查清事实后判决。
两个审判过程中侧重点是不同的。

㈣ 曲靖律师事务所哪家好

㈤ 十堰市茅箭区法院执行黄涛2021刑事案件查询

摘要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

热点内容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
论民法的精神 发布:2025-02-09 08:24:31 浏览:389
教师法律法规学习 发布:2025-02-09 08:18:17 浏览:201
社区政策法规 发布:2025-02-09 08:01:14 浏览:943
刑法263条规定的是什么 发布:2025-02-09 07:53:04 浏览:241
邗江司法局 发布:2025-02-09 07:34:28 浏览:786
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的变更 发布:2025-02-09 07:15:15 浏览: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