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唯冠律师

唯冠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1-19 11:20:12

1. IPAD商标纠纷问题~有些不懂

“iPad商标侵权案”指的美国苹果公司和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简称IP公司)起诉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唯冠科技或唯冠深圳),不履行IPAD转让商标义务。该案件经过三次开庭,最终判定苹果败诉。2012年2月,唯冠要求在上海地区禁售iPad的听证会结束,苹果提请驳回禁售令。2012年6月,广东省高院通报,苹果支付6000万美元一揽子解决IPAD商标纠纷。
事件简介
2010年,苹果向法院请求判决“iPad”商标权的所有权,并向深圳唯冠索赔相关费用。该案在2010年4月19日受理,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并由苹果方承担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万元。2012年2月29日,iPad商标权权属纠纷案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庭审中双方言辞犀利对抗激烈,庭审结束后,法院没有当庭宣判。

驳回停售
2012年2月23日下午,浦东法院就深圳唯冠提出的临时禁令申请、苹果提出的中止审理申请分别作出了裁定:驳回原告深圳唯冠要求责令被告苹果停止销售“iPad”平板电脑的申请;本案中止诉讼。
浦东新区法院认为,唯冠要求苹果立即停止销售“iPad”平板电脑的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一款第(十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十条、第十六条的规定,予以驳回。而同样由于商标权属的纠纷尚在广东高院的审理中,浦东法院裁定中止诉讼。
深圳唯冠代理律师谢湘辉表示,唯冠方面还将进一步申请“复议”。

事件详情
2000年,当时苹果并未推出iPad平板电脑,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又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
事件漫画
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万英镑的价格,将上述10个iPad商标所有权转让给了“苹果”。
2012年02月17日,惠州市中级法院已经判当地苹果经销商构成侵权,禁止其销售苹果iPad相关产品。这是国内法院首次认定苹果商标侵权。深圳唯冠起诉深圳国美的案子也正在等待判决结果。[3]
2012年2月29日,二审开庭,当庭并未宣判结果。

听证结束
2012年2月22日消息,iPad商标权侵权案上海听证会结束,唯冠要求苹果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停止销售。苹果认为唯冠iPad产品未进入市场,商标权不稳定,申请禁止本案审理。庭审持续了4个小时。
原告唯冠方面的诉求包括:要苹果停止销售带有iPad商标的产品,拆除店面的相关标识,销毁相关宣传品以及在媒体上刊文消除影响,赔偿诉讼费用一万元等等。
被告苹果方面出示的一个证据是涉及到关键的ipad商标中国大陆地区的转让协议呈批表,有深圳唯冠的负责人杨荣山在这个表上批了“准”字。
目前举证质证的环节已经完成。被告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提请法院驳回原告“禁售令”诉讼请求,并且终止本案的审理。[4]

事件影响
尽管苹果公司提起上诉,但全国多地工商部门介入调查,一些地区苹果门店和代理商不仅下架iPad,还将面临数额不详的罚款。

事件结果
2014年7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透露,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本案调解协议于6月25日生效。苹果公司于6月28日向该案的一审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上述民事调解书。深圳中院于今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送达了将涉案IPAD商标过户给苹果公司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
据悉,6月25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双方送达了民事调解书,该调解书正式生效。日前,苹果公司已按调解书的要求向广东高院指定账户汇入6000万美元,并于6月28日向该案的一审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上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
述民事调解书。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今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送达了将涉案iPad商标过户给苹果公司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
这意味着,苹果公司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权属纠纷案圆满解决。
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透露,在今年2月29日公开审理此案后,承办案件的合议庭认为,为使纠纷双方利益最大化,调解是最佳选择。目前唯冠公司债权人已达数百人,其最大的财产估值主要集中在iPad商标的价值上,诉讼前,涉案商标已被数个银行申请轮候查封,一旦该商标价值发生贬损的话,将会导致债权人更大损失。
广东高院称,高院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合理诉求。业内人士称,该案成功调解实现了iPad商标的价值最大化,极大的保护了债权人的权益,开创了涉外商标权权属纠纷解决的新路径。[5]

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希望被采纳!

2. 唯冠的商标不是有杨荣山的签字吗,全球的总经理不是你吗,下面的分公司不是也是你的吗

楼主说得对,所以说一个人的心不纯正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好的,
不管如何后来的唯冠倒闭了,官司刚完就宣布倒闭;
为何法院会判唯冠赢,因为这个不是杨荣山一个人的事情,当时因为他的债务是三十几个亿,主要是银行和房地产商与保险公司还有全世界的代理商,银行是哪里的(中国的呀)所以法官当时肯定判他赢这样的唯冠可以用这一笔钱来还债(银行)唯冠尚欠这8家银行4亿美元(而8家银行或只能按出资比例收回部分欠款)
当时唯冠方面的底线价位为4亿美元
最终,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达成和解,苹果公司需向深圳唯冠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和解费
苹果与唯冠达成和解 六千万美元并不算多,算是在中国市场交了一笔学费。

其实我也是一直在骂他们心黑去坑苹果公司,,后来这个唯冠倒闭了我还是骂了很一阵子,今天看到你的提问我才来说一说这个想法的,因为今天也是无意来看到的,以前很少来网络
(觉得苹果公司有钱所以出几千万美元就如九牛一毛)
如果在收购早期苹果暂缓发布iPad产品,给知识产权团队以充分时间完成中国的商标过户,很可能不必支出这笔6000万美元费用
当时,台湾唯冠及深圳唯冠的老板杨荣山同意并授权台湾唯冠公司的一个法律事务办公室人员与英国IPADL公司签订了将IPAD商标转让给英国IPADL公司的协议,协议中列明包括IPAD的内地商标权。
IPAD在苹果的提升下,早已红遍全球,其无形价值也是天文数字。
而唯冠公司却经营不善,已走进死胡同。当时,杨荣山提出两个他认为苹果侵权的地方
一是从IPAD商权分属台湾唯冠及深圳唯冠,内地商标权在深圳唯冠。而当时签字的是台湾唯冠的人,不是深圳唯冠的人,所以转让的商标权也就不包括内地商标权在内。
二苹果当时“欺诈”了唯冠。杨荣山认为苹果在英国注册成立了IPADL公司,并让IPADL公司出面收购IPAD商标,他认为这是“欺诈”!
上述行为,……:
一、台湾唯冠与深圳唯冠的实际控制人均是杨荣山,杨荣山如果是授权某人将IPAD商标进行转让,不管该人是哪个公司的人或是无业游民,这个转让行为应当认定有效。
二、苹果通过在英国注册公司并收购IPAD商标的行业,符合法律及商业道德。这就象域名交易一样,你可以卖给需要的人上百万,你也可能只卖几百上千块钱转给另一个投资人。
三、如果内地法院因杨荣山的上述举证而判定内地IPAD商标权不归属苹果公司,则间接证明杨荣山构成诈骗罪。为何?既然杨荣山认为自身无权将内地IPAD商标进行转让,但他却实际进行转让并收取的转让款,这就是诈骗罪。并且,由于他的欺诈及起诉行为,造成苹果公司赔偿N元及影响IPAD销售,及带来对苹果形象的负面影响........给苹果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则我认为苹果公司可以对杨荣山及其授权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上述损失金额。
四、不管授权方名义是杨荣山个人或是台湾唯冠杨荣山,杨荣山如果现在坚持认为内地IPAD商标不归属转让范围,则其本人也一样涉及诈骗罪
苹果:购买设局巧妙,诉讼策略失误
苹果与唯冠双方在与本案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中均体现了较好的统筹规划能力,都能够较好地系统分析对方的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恰如现代战争中的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可以大幅提高作战效率。
苹果方面有四大经验值得称道:一是隐名购标,为购买相关商标专门在英国成立特殊目的实体——IP公司,声称该公司使用的缩写正是“IPAD”,由此取得唯冠的信任,大幅节省了购买成本;二是多地起诉,在深圳与香港二地法院分别以不同案由起诉,虽不见得都能胜诉,但至少已尽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大努力;三是釜底抽薪,不断以连续三年停止使用为由申请撤销“IPAD”中国商标,从根本上化解“IPAD”中国商标在法律上可能造成的障碍;四是公关配合,利用良好的公共关系(例如媒体、学者言论),着力塑造自身的受害者形象,博取公众同情。
尽管使用了上述四大高招,但是苹果也未将中国大陆IPAD商标权收入囊中,苹果方面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如果当时在与台北唯冠签署《商标转让协议书》时更为细心和谨慎一些,将深圳唯冠加入协议并签字盖章的话,很可能就不会产生后续这些纠纷了。
在诉讼策略上,苹果也缕缕出现低级错误。首先在方案选择上,苹果方面基于现有证据的诉讼方案选择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本案一审起诉主体应当增加台北唯冠为共同被告,且案由增加商标转让合同纠纷一项,虽然这样也不能保证一定胜诉,但至少增加了在诉讼中的回旋余地。其次在出庭准备上,本案二审出庭环节准备不充分,例如苹果方面代理律师未能提前归纳需要证人出庭演示的邮件,导致当审判长要求指明演示几十封邮件中的哪一些时一度茫然失措。
必然当时唯冠的巨额债款银行占大头,所以为了不让中国的银行太吃亏也就判唯冠赢了官司,虽然几千万美元难以抵债,但也比没有好呀!
和解是最合理的结果,苹果为自己当初的疏忽付出了6000万美元的代价,而唯冠方面在细节方面做足功夫,最终为自己赢得了6000万美元的赔偿,再次印证了那句古话:细节决定成败

3. 深圳唯冠为何会被提请破产

针对深圳唯冠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的,是中国台湾富邦产物保险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为富邦保险),而它的这一举动可追溯到2010年。深圳唯冠在2010年出现债务危机后,在当年11月,深圳中院曾判决深圳唯冠向富邦保险支付867.97万美元。但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对深圳唯冠查封、处理的财产都已被用于抵押贷款,对此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鉴于此,2011年6月27日,富邦保险向深圳中院提交申请书,请求法院宣告深圳唯冠破产并对其进行破产清算。2011年12月27日,深圳中院曾就此案召开了破产听证会。在破产听证会上,深圳唯冠承认企业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但是公司正与美国苹果公司就iPad商标权进行诉讼,未来有可能用获得的赔偿来偿还债务。
富邦保险表示,鉴于这个商标权诉讼判决还没有生效,深圳唯冠用未来不可预知的赔偿款来证明自身的债务清偿能力,缺乏说服力。富邦保险代理律师陈忆对媒体表示,今年2月20日向深圳中院发出了《关于尽快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请求》。

4. 唯冠的商标之争

案件介绍
2000年,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
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策划推出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归唯冠公司所有。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但唯冠深圳方面表示,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而且,深圳唯冠才是ipad商标权在中国内地的拥有者,唯冠台北公司没有出售权力,所以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不属于苹果。
为此,苹果公司和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下称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苹果公司一方诉称: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万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公司。
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注册号1590557“iPad”、注册号1682310“iPad”商标专用权归原告所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因商标权属调查费、律师费所损失人民币400万元。
修改诉讼书
唯冠宣布,已修正了此前在加州对苹果提起的“iPad”商标侵权指控,认为苹果在获得iPad商标时存在多种欺诈和非公平竞争行为。
本次诉讼为2009年12月23日唯冠台湾分公司与苹果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新证据,当时苹果代理人刻意向唯冠台湾方面隐瞒事实、打压收购价格,因此,双方在此基础上签订的合约是无效的。一旦合约因欺诈事实的存在而归于无效,在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的iPad商标权也将重新归属于其原始所有权人唯冠台湾。
在起诉书中,唯冠还指控苹果当初在购买IPAD商标权时时间紧迫,在与唯冠达成协议前,明知唯冠反对其使用近似商标,还有预谋地欺骗唯冠与其签约。为了推进这起交易,苹果雇佣了一个中介机构Farncombe公司及其行政董事格雷厄姆·罗宾逊(Graham Robinson),为购买唯冠拥有的IPAD商标权而精心策划,但都是虚假的托词。之后,苹果还创立了一个特殊目的公司IP应用发展有限公司(IPAD Ltd.),并隐瞒该公司担任苹果代理人的事实。
唯冠获胜
深圳中院于2010年4月19日受理该案,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及下称IP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万元,由两原告承担。一审判决认为:原告要商业获取他人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而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且与被告之间的表见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驳回。
状告苹果
2011年12月,唯冠公司代理律师肖才元表示,唯冠公司已开始在广东地区对苹果授权经销商提起诉讼,要求苹果经销商停止侵权——停止使用IPAD商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惠州市中院已分别受理案件,并将准备开庭。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双方送达了民事调解书,该调解书正式生效。日前,苹果公司已按调解书的要求向广东高院指定的账户汇入6000万美元,并于6月28日向该案的一审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上述民事调解书。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今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送达了将涉案IPAD商标过户给苹果公司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这意味着,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标权属纠纷案圆满解决。

破产清算
2012年3月,广东高级人民法院还没有对iPad商标在中国内地归属权作出二审判决,台湾富邦产物保险股份公司就针对深圳唯冠提起的破产清算申请,让这起本已波澜四起的案件又现变数。2010年11月,深圳中院判决深圳唯冠向富邦保险支付867.97万美元,在富邦申请强制执行之后,盐田区法院查明,在执行过程中查封、处理的深圳唯冠的财产,都已经被用于抵押贷款,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法院据此认为深圳唯冠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鉴于深圳唯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2011年6月27日,富邦保险依法向深圳中院提交申请书,请求法院宣告深圳唯冠破产并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2011年12月27日,深圳中院曾就此案召开了破产听证会。在破产听证会上,深圳唯冠承认企业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但是公司正与美国苹果公司就iPad商标权进行诉讼,未来有可能用获得的赔偿来偿还债务。富邦保险则表示,鉴于此商标权诉讼判决并未生效,深圳唯冠用未来不可预知的赔偿款来证明自身的债务清偿能力,缺乏说服力。

5. 唯冠和苹果事件

其实这个很简单的,2000年时候台湾唯冠在全球部分地区(包括台湾,但不包括大陆)注册了ipad商标!2001深圳唯冠在大陆注册ipad商标!09台湾唯冠把ipad商标转让给苹果!但是大陆地区的商标权在深圳公司这边,不在台北,所以在争夺大陆的商标权呗!

6. 苹果和唯冠的官司

2009年唯冠(台)转让除中国大陆外的ipad商标
2010年1月ipad1于苹果公司发布会上出展 尚未在发行
2011年9月ipad2在中国大陆开始发行
2010年8 月唯冠(台)破产
2010年4月苹果公司状告唯冠(深)商标侵权
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一审驳回
2011年12月唯冠公司代理律师表示已经对苹果经销提起诉讼

7. 广西维冠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广西维冠律师事务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广西维冠律师事务所更多信息和资讯。

8. 唯冠与苹果关于ipad商标侵权案,苹果一审败诉,唯冠要求禁售ipad,请谈谈你们的想法

说实话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其他的先不说 请注意 如果苹果公司应为这件事情而放弃在中国的工厂的话 给中国带来的回事将近百万人口的失业 别看这百万人口对于中国来说不算多 可是这件事情所引起的链锁反映是不可预计的 比如说其他国家对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以及怎么来安排这些将近百万人的工作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不过这些只是我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呵呵

9. ipad商标侵权案

苹果公司好不容易开发出IPAD,出了几代了,唯冠因为面临破产,趁虚而入,告苹果公司侵权,唯冠可能会赢这场官司,但苹果未必会输。。人心啊人心!

10. 苹果iPad商标诉讼能够避免吗

2000年,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旗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策划推出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归唯冠公司所有。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但唯冠深圳方面表示,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并没有包含在3.5万英镑的转让协议中。而且,深圳唯冠才是iPad商标权在中国内地的拥有者,唯冠台北公司没有出售权力,所以iPad的中国内地商标权不属于苹果。为此,苹果公司和英国IP申请发展有限公司(下称IP公司)将“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苹果公司一方诉称:2009年12月23日,唯冠国际CEO和主席杨荣山授权麦世宏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公司。两原告请求法院判令注册号1530557“iPad”、注册号1682310“iPad”商标专用权归原告所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因商标权属调查费、律师费所损失人民币400万元。2010年4月19日,深圳中院于受理该案,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公司及IP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56万元,由两原告承担。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胜诉。一审判决认为:原告要商业获取他人商标,应当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应当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商标权利人订立商标转让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商标转让手续。而本案商标转让合同系原告IP公司与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且与被告之间的表见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驳回

热点内容
2018劳动法产假假期 发布:2025-02-08 21:33:51 浏览:928
民法规定特殊情况 发布:2025-02-08 21:16:29 浏览:930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8 21:06:26 浏览:729
刑法哲学下载 发布:2025-02-08 20:14:30 浏览:630
法院小段子 发布:2025-02-08 20:01:44 浏览:252
王田律师 发布:2025-02-08 19:59:53 浏览:891
法律硕士填写报考院校 发布:2025-02-08 19:58:12 浏览:393
密室免责声明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16
双方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8 18:29:32 浏览:758
劳动法对临时年龄工规定 发布:2025-02-08 18:23:50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