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关联公司的协议对第三者的法律效益

关联公司的协议对第三者的法律效益

发布时间: 2022-01-26 06:23:34

A. 股东之间私下签订的《合作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益

一、《合作协议书》有效,所述情况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
二、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即股东之间可以自由地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资,也不需要股东会表决通过。虽然,我国法律不禁止股东之间转让股权,但是,国家有关政策从其它方面又对股东之间转让股权作出限制:如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像国有股必须控股或相关控股的交通、通信、大中型航运、能源工业、重要原材料、城市公用事业、外经贸等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之间转让出资不能使国有股丧失必须控股或相关控股地位,如果根据公司的情形确需非国有股控股,必须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方可。
2、股东向股东以外第三人转让股权。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对于此规定实践中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有限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时,如果未达到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时,不同意转让的股东有义务购买此出资,否则视为同意转让给股东以外的人。此理解下该转让必定能够实现,或转让给股东以外的人,或转让给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另一种观点认为,有限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否则不得转让。照此理解,在达到全体股东过半数的前提下,不同意的股东或者购买该出资,或者视为同意转让。若未过半数,则股权对外转让不能,如原股东也不愿购买,则股权转让行不通,而减资程序通常也难以启动,那么此时股东真的步入单行线。这会严重影响股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所以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不过在此观点下仍存在另一个小问题,公司法规定:对外转让须经1/2的股东同意,可是在第一种理解下,通常有两种结果:(1)、出资转让即便不经过1/2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结果为不同意转让的股东购买其股权;(2)、若是通过则可以向股东外的人进行转让,转让时股东有优先购买权。所以或者是原股东不同意转让而自己购买,或者是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其仍有优先购买权,所以这里对通过表决权股东人数的比例要求,并没有实在的意义也就无存在的价值。所以笔者建议将此条改为,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须取得其他股东的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出资,则视为同意转让。

B. 请问:和别人私下签的协议有法律效力

签订协议书的主体要合法,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这样的协议书才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通则》
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C. 我和丈夫与第三者签订的协议受法律保障吗

抚养费应约定每月多少钱,到十八岁总共多少钱,一次性给付多少钱,否则孩子以后抚养困难,她还是可以要求给付抚养费。。。。

D. 在协议里面涉及到了签订协议双方以外的第三者.这样的协议有效嘛第三者为其中一方的直系亲属.

第三方为担保方,必须有第三方的签字相关第三方的条款才会生效

E. 婚外男方和第三者签署的协议书受法律保护吗

签订协议的人和婚内婚外没有关系,如果不违背国家法律,是双方意思的真实体现是受法律的保护的

F. 三方合同这种签订是否具备法律效益

三方协议有法律效应的。
对个人来说,签了三方协议,持报到证到就业单位签回署劳动合同后,开始计算答工龄,就业单位可以给个人缴纳各项保险,并在就业单位当地落户。就接收单位而言,企业与个人签订三方协议,也就意味着可以接收毕业生档案,并保障学生的上述权利。
三方协议一旦签订之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从实际情况来看,违约方多是毕业生。一旦违约,除本人应承担违约责任,还要支付违约金,因此毕业生需谨慎。
一般来说,一位毕业生只有一份三方协议,如果签订后违约必须与原单位协商后要回协议,退还学校换取新的协议。如果不能换回新的三方协议重新签订,将可能影响毕业派遣,对自身最终就业产生影响。

G. 男人跟小三之间写的协议书,有法律效果吗

男人和小三之间写的协议书 有法律效果吗 如果侵犯了别人的权益就没有效果 比如给小三多少多少钱 这就侵犯了妻子的权益就没有法律效果

H. 如何确定仲裁协议在关联公司中的效力

在传统的仲裁理论与实践中,仲裁条款一般不对未签署人生效,仲裁庭也只能针对仲裁协议所约定的争议事项进行仲裁。但如果将该原则僵化地适用在关联公司中,将可能产生问题。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关联公司中的某一个成员与第三人签订合同,但合同的履行却涉及到其他成员的情况,这就可能导致关联公司成员滥用其相互联系,侵犯第三人的合同权利。如果关联公司的一个成员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中包含仲裁条款,该第三人是否可以要求与那些并非合同签署人的成员进行仲裁呢?如果坚持“仲裁条款不对未签署人生效”的理念,禁止第三人与该关联公司中的其他相关成员进行仲裁,是无法完全和公正地解决争议的;但如果允许所有相关公司都仲裁,就必须将仲裁条款的效力在关联公司中进行适当地拓展,使得所有相关成员都受其约束。 “公司集体理论”的产生及含义 在公司法律责任的领域里,“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法院和仲裁庭可以通过适用该理论将仲裁条款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拓展,从而要求那些没有签署合同但法律人格被滥用的公司承担责任。然而,“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适用是通过否定公司的法律人格来实现的,而追究关联公司成员责任并非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否定其法律人格。为了弥补“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上述局限,国际仲裁实践中逐渐发展了“公司集体理论”。依据这项理论,法院和仲裁庭可以在不否定公司法律人格的情况下,追究关联公司相关成员的责任,要求其仲裁。 “公司集体理论”是由国际商会仲裁院在“Dow公司案”中首次明确提出,并逐步得到各国法院与仲裁机构的认同。在该案中,Dow公司有四个子公司,仅有Dow公司及其子公司之一与第三人签订合同,但其他部分子公司或参与了合同的谈判与缔结,或参与了合同的履行。争议产生后,第三人在法院起诉Dow公司及四个子公司,而Dow公司及其子公司则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要求仲裁。那么,Dow公司及其四个公司是否都应当受到仲裁条款的约束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仲裁条款的对于那些并没有签署合同,但参与了合同谈判、缔结以及履行的当事人的效力问题。对此,仲裁庭认为尽管有些子公司并非仲裁条款签署人,但它实质性参与了合同的谈判、缔结及履行,且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其事实上成为合同(包括仲裁条款)的当事人。 仲裁庭并未采用“刺破公司面纱理论”来拓展仲裁条款的效力,而是明确提出了“公司集体”的概念。仲裁庭认为,“公司集体理论”是指公司集团中的某一个成员与第三人签订了合同,而其他成员虽然未签署合同,但实质性参与了合同的谈判、缔结、履行与终止,那么这些公司之间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经济实体”,该“实体”的成员之一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对于那些未签署合同的成员也同样具有约束力。 “Dow公司案”表明,在关联公司中,如果多个公司之间在实际上构成了“事实上的经济联合体”,那么法院和仲裁庭可以适用“公司集体理论”将仲裁条款在这些公司之间进行拓展。判定这些公司之间构成“事实上的经济联合体”,实际上要求多个公司之间必须存在着“密切联系”或“内在不可分性”。上述“Dow公司案”也已经表明,判定数个公司之间是否构成“公司集体”的最终标准,就是它们对于同一笔交易的“实质性参与”。换言之,只有在一个公司全面地参与了其他公司与第三人之间合同的谈判、缔结、履行与终止的情况下,才能被认为构成了对该笔交易的“实质性参与”。“实质性参与”之所以可以被认为是拓展仲裁条款的理由,是因为其后果通常是导致第三人有合理理由认为多个公司的身份产生了混同。易言之,在一笔交易中,如果多个公司的行为总是交织在一起,第三人就有合理理由认为这些公司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 公司身份混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事实上的身份混同和故意的身份混同。事实上的身份混同是指公司在主观上并没有要造成身份混同的故意,但多个公司共同参加交易的行为导致第三人在事实上将它们视为一体;故意的身份混同则是指一个公司(尤其是母公司)故意通过与多个公司(尤其是子公司)共同参与交易,并通过控制它们的行为而导致第三人无法辨别这些公司的独立行为,从而只能将它们视为一体。国际商会仲裁庭也曾明确指出,特别是在母子公司中,如果多个公司都参与到与第三人的交易中来,第三人被认为实际上就与所有的公司形成了合同关系,尽管它们之间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第三人在合同的履行中分辨到底谁是合同相对方实际上毫无意义”。一旦多个公司被视为一体,法院和仲裁庭就推定这些公司之间构成了“公司集体”,从而将仲裁条款在这些公司之间进行拓展。 这种标准也得到了国内法院实践的认同,认为公司对于合同的谈判与履行的“实质性参与”构成了它对合同所包含的仲裁条款的默示同意。比如美国法院认为,“如果针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主张都是基于相同的事实并且是内在不可分的,则可以要求母公司仲裁,即便母公司不是仲裁条款签署人。否则仲裁条款就失去了意义,也违背了(美国联邦仲裁法)支持仲裁的政策”。法国法院也明确表示,“国际商事仲裁已经接受这样的规则:如果数个公司都参与了包含仲裁条款的合同的缔结、履行以及终止,那么这些公司虽然不是合同签署人,他们也应被视为仲裁程序真正的当事人”。法国法院还特别指出,对母子公司而言,“(拓展仲裁条款)不仅是因为公司集团的存在,还因为这些公司之间密切联系的合同表明了他们具有仲裁的意图——这在法律上支持(仲裁庭)将仲裁条款进行拓展。 “公司集体理论”与“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差异 “公司集体理论”与“刺破公司面纱理论”既有相似处,但也存在本质的区别。两种理论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两项理论的基本作用与目的相同,它们都是被用来将仲裁条款的效力在数个公司之间进行拓展,其目的都在于将仲裁条款的效力拓展到那些未签署合同,但参与了合同的谈判、缔结、履行或终止的公司之上。第二,这两项理论的适用背景也大致相同,在实践中大多适用于公司集团中,尤其是被用来将子公司与第三人签订的仲裁条款拓展到母公司之上。正因如此,在有些案件中,法院和仲裁庭甚至对它们不加区别地混用。 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也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两项理论的适用效果存在本质区别:“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适用将导致被控制公司的独立法人格被否认;而“公司集体理论”的适用并不当然导致这些公司的独立法律人格被抹杀。不妨说,对一个公司实施“刺破公司面纱”,实际上是对公司人格的最根本的否定,使其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公司集体理论”则并不强调、甚至也不试图否定一个公司的独立人格,而是在认同公司人格独立性的前提下来拓展仲裁条款。第二,两项理论的适用要件也不同:“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适用要件是公司之间存在“足够控制”,使得一个公司成为另一个公司的“工具”或“化身”;而“公司集体理论”的适用要件则是多个公司对于同一笔交易具备“实质性参与”的要素,法院和仲裁庭需要考察的是公司之间对于同一笔交易的参与程度,并据此来决定仲裁条款的效力是否可以拓展,而对于这些公司之间存在的特定交易之外的关系,法院和仲裁庭一般并不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适用要件比“公司集体理论”更为苛刻。 鉴于“公司集体理论”与“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存在本质不同,因而其具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司集体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已逐渐被理论界与实务界所认同。该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在保存与认同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人格独立”以及“公司有限责任”的前提下,将仲裁条款的效力在关联公司之间进行拓展。“公司集体理论”的确立与发展,是商法与仲裁法朝着多元化发展的体现,从而使得现有的商法与仲裁法更符合现实的要求、内容更加充实、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

热点内容
法学好找女 发布:2025-02-07 15:59:52 浏览:96
公司聘用法律顾问一年多少钱 发布:2025-02-07 15:55:39 浏览:35
道德一般属于 发布:2025-02-07 15:50:27 浏览:370
民法通则92条 发布:2025-02-07 15:01:48 浏览:583
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如何考核 发布:2025-02-07 14:39:47 浏览:619
法官询问证人 发布:2025-02-07 14:31:30 浏览:331
最后一次出走社会与法 发布:2025-02-07 14:27:26 浏览:224
法律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2-07 14:20:24 浏览:350
专利侵权管辖法院 发布:2025-02-07 14:15:12 浏览:453
良知下集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 发布:2025-02-07 14:14:00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