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1. 怎样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
需要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才可以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第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经考试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具有高中或者中等专业以上的学历;
(三)品行良好;
(四)身体健康。
第七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统一组织,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承办。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由司法部确定;考试合格人员,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确认。
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其他规定。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申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应当填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申请执业登记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律师、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对申请人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同意聘用申请人的证明;
(四)健康状况证明;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2. 律师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的区别
基层法律服务是自80年代初中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国情、充满活力的新型法律服务工作。它主要通过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服务所,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与律师、公证工作形成互补、协作的“大服务”格局,既弥补了基层法律服务的空白,又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法律服务制度的有益探索。目前这项工作发展很快,机构日益普及,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充分发挥了“为一方服务,促一方繁荣,保一方平安”的积极作用。 2000年,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和有关实施意见,广泛开展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调整整顿工作,对现有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的各种形式的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并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按新的管理体制重新办理设立登记。在开展机构调整整顿工作同时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部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脱钩改制工作,推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自身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000年,司法行政机关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建立规范的执业资格认定和执业准入控制制度要求,12月24日,司法部组织了首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统一考试。首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的成功举行,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到2000年底,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达到121904人,较1999年底增加2182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达到57561人,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的47%。基层法律服务业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各项业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有以下业务:(一)担任本辖区内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门、村(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以及公民的法律顾问;(二)代理参加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活动;(三)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四)主持调解纠纷;(五)解答法律咨询;(六)代写法律文书;(七)协办公证,办理见证;(八)协助司法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其它有关法律事务。
律师 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3. 自考律师专业要学的课程有哪些
1
0000
毕业考核(论文)
必考
2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必考
2
毛泽东思想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毛泽东思想概论
罗正楷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必考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0224
律师执业概论
必考
5
律师执业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律师执业概论
陈卫东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
0226
知识产权法
必考
4
知识产权法自学考试大纲
知识产权法
吴汉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必考
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学考试大纲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金瑞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0229
证据法学
必考
6
证据法学自学考试大纲
证据法学
江伟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
0230
合同法
必考
5
合同法自学考试大纲
合同法
王利明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必考
6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国际经济法概论
陈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0249
国际私法
必考
4
国际私法自学考试大纲
国际私法
李双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0924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必考
4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自学考试大纲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杨大文等
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
12
0925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必考
3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自学考试大纲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李春霖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0926
司法鉴定概论
必考
4
司法鉴定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司法鉴定概论
何家弘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
0993
法律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必考
3
法律与检察院组织制度考试大纲
法律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潘剑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0015
英语(二)
加考2类1组
14
英语(二)自学考试大纲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高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
0167
劳动法
加考2类1组
4
劳动法自学考试大纲
劳动法学
贾俊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
0227
公司法
加考2类1组
4
公司法自学考试大纲
公司法
顾功耘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
0233
税法
加考2类1组
3
税法自学考试大纲
税法
严振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怎样申请成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需要哪些条件和提供哪些材料
你好,
申请基层法抄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应当填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申请执业登记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律师、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对申请人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同意聘用申请人的证明;
(四)健康状况证明;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5. 山东省 自考律师本科科目都有哪些
030106
法律
0015 英语(二) 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227 公司法 5678 金融法 (10月28日)
0230 合同法 8077 法律基础知识(**加试)
0242 民法学
8076 应用文写作(**加试)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0243 民事诉讼法学(加试) 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0月29日)
5680 婚姻家庭法 8079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8078 中国简史(**加试)
030108
律师
0015 英语(二) 0918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加试)
0227 公司法 5678 金融法 (10月28日)
0230 合同法
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0229 证据法学 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0月29日)
0924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0917 民法原理与实务(加试)
0925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6. 自考律师本科一定要考几科目都是些什么科目呢
律师(本科)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30108
一、考试课程及学分
课程代码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必考 选考
3708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709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0226 3 知识产权法 4
0228 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4
0229 5 证据法学 6
0924 6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4
0224 7 律师执业概论 5
0993 8 法院与检察院组织 3
0230 9 合同法 5
0247 10 国际法 6
0249 11 国际私法 4
0246 12 国际经济法相概论 6
0925 13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3 选考一门
0926 14 司法鉴定概论 4
0015 15 英语(二) 14
不考英语(二)须加考16、17、18、19四门课。
0167 16 劳动法 4
0227 17 公司法 4
5678 18 金融法(一) 4
0233 19 税法 3
6999 必做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总学分 不低于70学分
二、说明
不选考英语(二)课程的考生不得授予学士学位。
三、学习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卫兴华,赵家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3. 英语(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李双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5. 国际法
《国际法》,黄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6.律师执业概论
《律师执业概论》,陈卫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版)。
7.劳动法
《劳动法学》,贾俊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8.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9.税法
《税法》,徐孟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10.司法鉴定概论
《司法鉴定概论》,何家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1.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李春霖、杜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金瑞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13.国际经济法概论
《国际经济法概论》,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14.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杨大文、马忆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5.合同法
《合同法》,王利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潘剑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7.证据法学
《证据法学》,江伟主编,法律出版社。
18公司法
《公司法》,顾功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19.金融法
《金融法》,刘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7. 基层法律服务的服务对象
目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由于近30年的发展,对社会进行法律服务的质量显著提高,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满足了中国基层社会和低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法律服务需求,为基层和农村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也有部分法律专业人士认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存在,根本没有法律上的依据,目前只有一部司法部于2000年司法部第60号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其实施调整;也有部分法律人士认为,由于国务院保留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的行政许可,其执业依据上升到了行政法规的高度,且弥补了基层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其执业完全合法。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与律师,公证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法律服务是在我国律师法律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城市律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地位受到质疑,基层法律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和不同层次的社会法律需求,探索一套我国基层法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
8. 自考法律考完,想考律师,问律师(除公共课外)是否需要全考知道的进来,因为其中相重的很多科目
法律全过的再考律师只需另考5科好像。 重复的不用,特殊的用。 具体打到当地自考办问问合适。
--------------------------
法律专业考试科目为: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英语(二)
4 国际私法
5 国际经济法概论
6 法律文书写作
7 知识产权法
8 劳动法
9 公司法
10 婚姻家庭法(一)
11 合同法
1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3 外国法制史(选考)
14、法理学(一)
15、民法原理与实务
16、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17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18 中国法律思想史(选考)
19 公证与律师制度(选考)
20金融法(一)(选考)
21 票据法(选考)
22房地产法(选考)
23 西文法律思想史(选考)
24 保险法(选考)
律师专业考试科目为:
1、毛泽东思想概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英语(二)
4、律师执业概论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6、知识产权法
7、合同法
8、证据法学
9、国际经济法概论
10、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
11、司法鉴定概论
12、国际私法
13、国际法
14、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15、法理学(一)
16、民法原理与实务
17、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18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9. 自考律师专业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http://5ilaw.zikao.com.cn/forumdisplay.php?fid=118&sid=NRS6US
因为试题太多,所以无法复制到这上面来,兄弟你自己上这个网站,自己再搜索你要的专业名称试题就出来了。
证据法学主观题(北大燕园版)
简答题:
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1) 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资格和证明力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法律制度。
(2) 特征:(书上称为“主要内容”)
① 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证据的收集和判断,均由法律预先明确规定,法官不得自由裁量;
② 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证据被根据其表现形式划分为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据。证据的等级性常常体现为根据证据者的社会地位等级确定其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
③ 刑讯拷问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④ 对最终的事实认定,尤其是对罪责的认定和刑罚的宣告规定了严格的证据要件。
2、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证明的差异是什么?
(1) 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不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主体一般为提起控诉的一方;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原、被告分担;
(2) 证明标准不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最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最低,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则居中。
3、我国民事诉讼中,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有哪些?
(1) 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 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7) 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4、简述物证的概念和特征。
物证是指以自己的属性、特征或者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或者痕迹等。
(1) 物证是以实体物的属性、特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
(2) 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物证往往只能对案件事实起间接证明作用。
5、简述司法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1) 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命题根据的争议,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
(2) 特征:①司法认知的主体限于法院;②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③司法认知是一种简便的事实认定方法;④司法认知减轻了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6、简述视听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1)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或录像资料储存的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2) 特征:①动态直观性;②高度科技性;③高度准确性。
7、简述质证的方法。
(1) 一证一质。即对单个证据材料的证据资料和证明力逐一质证;
(2) 分类质证,即按照诉讼请求、指控的犯罪事实的不同要件事实,对证据材料进行归类,然后逐类质证;
(3) 综合质证。即总结全案事实争议,明确焦点,进行质证。
8、简述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1)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2) 特征:
① 书证是以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
② 书证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能够被人理解;
③ 书证在形式上相对固定,稳定性较强,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易于长期保存。
9、简述证据的分类。
(1) 按照证据与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关系,可以分为本证与反证;
(2) 按照证据的来源,可以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3) 按照单个证据与主要证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4) 根据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0、简述最佳证据规则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1) 举证。当事人原则上应当提供原物或者原件,但在如下情形下可以提交复制品:
① 提交书证原件确有困难,并且复制品经过核对无误;提供有关部门保存的书证的复制件,必须注明出处,并且经该部门核对无误后加盖其印章;
② 提供原物确有困难,可以提供经核对无误的复制品,或者照片、录像等证据;
③ 在确有困难时,可以提交数据资料或者视听资料原始载体的复制品。
(2) 质证。原物原件应当在法庭上出示,但是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或者确有困难并且经法庭许可,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
(3) 认证。在有同等证明力的情况下,原件、原物的证明力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11、证明责任的概念及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的具体规定。
(1) 证明责任包括双重含义: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是指公诉人或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案件实体事实,有责任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后者是指在案件审理终结时,案件实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提出或主张该事实的公诉人或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诉讼结果。
(2)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查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12、简述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的区别。
(1)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所赖以产生的法律根据不同;行为责任是诉讼法上的要求,结果责任是实体法上的要求;
(2) 在诉讼过程中,能否发生责任转移的现象有所不同;结果责任来自预定的分配标准和原则,不会转移;行为责任则来自现实的诉讼状态和过程;
(3) 两种责任存在的时间有所不同;行为责任表现为提供证据的实际行为,具体而直观;结果责任表现为承担败诉后果的风险,抽象而潜在;
(4) 能否由律师和法院协助履行不同;行为责任允许律师和法院协助履行,而结果责任则不允许。
13、简述鉴定人的权利义务。
(1) 鉴定人的权利:
① 有权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材料;
② 合法拒绝鉴定的权利;
③ 鉴定人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
④ 有获得必要的劳务报酬和费用补偿的权利;
⑤ 有权请求司法保护。
(2) 鉴定人的义务:
① 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客观、科学、公正地做出鉴定结论;
② 依法主动回避;
③ 鉴定人按时出庭接受询问;
④ 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⑤ 合理使用并妥善保管鉴定的材料;
⑥ 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14、简述传闻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 传闻证据,是指出庭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陈述,而在法庭之内作为证据来证明该证据所涉及的事实的真实性。
(2) 其特征主要有:
① 提供传闻证据的主体是证人,在英美法系中,证人是指一切了解案情的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受害人、当事人和执法人员;
② 传闻证据的表现方式多样。既可以是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手势或其他表达方式,例如表情、姿态等;
③ 传闻证据是他人在本案法庭之外作出的,而由出庭作证的证人向法庭转述;
④ 传闻证据是作为证据来证明其本身所涉及事实的真实性。
15、简述证明对象的概念及特征。
(1) 证明对象,是指由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对诉辨请求产生法律意义的、应当由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2) 特征:
① 证明对象是与公诉人和当事人的诉辨请求相联系的概念;
② 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③ 证明对象是与实体法律规范相联系的概念;
④ 证明对象是指有必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16、在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其理由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被告承担,即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担,其原因主要在于:
(1) 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诉讼标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来的;
(2) 被告相对于原告而言,有更优越、更现实、更充分的举证条件,让被告负责举证不会与公正、公平原则相冲突;
(3) 让被告负证明责任,还有立法政策上的理由和行政导向方面的意义。
17、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征。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辩解和陈述,即通常所说的口供。
(2) 特征是:①证明案件的直接性;②口供内容的不稳定性;③口供内容的复杂性。
18、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对我国的启示是什么?
(1) 诉讼职能划分是传闻证据规则产生的前提;
(2) 对抗式审判制度是传闻证据规则得以确立、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3) 传闻证据本身的缺陷是传闻证据规则产生的直接原因;
(4) 直接言词原则是传闻证据规则的核心思想。
19、收集视听资料应当注意的事项。
(1) 依照合法程序进行,不得侵害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2) 应当要求被收集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若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则可以提供复制品,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其来源的制作经过;
(3) 妥善保存收集的视听资料,防止磁化或被删改;对于有关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资料,应当注意保密;对于淫秽视听资料要妥善封存。
20、简述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
(1)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陈述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
(2) 其特征为:
① 证人证言是由知晓有关案件情况的自然人所作的陈述;
②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案件有关情况向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所做的陈述;
③ 证人证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21、简述调查收集证据(概念和特征)。
(1) 调查收集证据,是指证明主体及法院依法调取证据材料的活动;
(2) 主体分两类:一类是公安司法机关;另一类是当事人和律师;
(3) 客体是指证据材料,即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
(4) 目的是证明特定的案件事实。
22、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是什么?
(1) 众所周知的事实;
(2) 自然科学定律;
(3) 国家机关公报的事实;
(4) 生效裁判、公证文书确认的事实和其他依法证明的事实;
(5) 当事人承认(或自认)的事实;
(6) 其他明显的、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
23、简述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
(1) 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 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案件真实有内在的联系;
(3) 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应当依法定程序取得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24、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什么?
(1) 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权的事实;
(2) 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事实;
(3) 行政机关采取具体行政行为的要件事实;
(4)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
(5) 规范性文件。
25、简述物证的意义。
(1) 物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
(2) 物证是检验、鉴别其他证据真实性的客观依据;
(3) 物证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根据;
(4) 物证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26、简述书证的意义。
(1) 书证是在各种诉讼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证据之一;
(2) 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往往能直接证明有关的案件事实;
(3) 书证是审查其他证据是否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
27、简述推定的概念和特征。
(1) 推定,是指事实裁判者依据法律规定或者经验法则,从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之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证明规则;
(2) 特征:
① 在性质上,推定本身并非证据,而是一种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事实认定方法;或者说,推定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身适用法则的事实认定方法;
② 在适用上,推定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③ 在结果上,运用推定所认定的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事实。
28、如何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
(1) 证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2) 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3) 证人的感知力、记忆力和表述力;
(4) 证人作证的场所、环境及其是否受到外界干扰;
(5) 证言的内容;审查证言内容应着重分析其有无矛盾、可疑之处和与案件有无关联;
(6) 是否与其他证据协调一致。
29、简述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
(1) 确定证明对象,即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
(2) 确定证明标准,即查明案件事实应当达到的程度;
(3) 审查现有证据材料,确定定案证据;
(4) 全案综合审查判断。
30、简述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注意的问题。
(1) 除对质外,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个别进行;
(2) 讯问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3) 拘捕后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
(4) 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5) 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6) 认真听取、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实事求是的辩解也是重要的证据;
(7) 正确对待“如实回答”与“拒绝回答”问题;
(8) 正确对待、慎重使用书面供词;
(9) 不得以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论述题:
1、试论证据法学的学科特点。
(1) 证据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专门性的法学学科,其专门性主要体现为诉讼证据和诉讼证明的法理、制度和适用构成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2) 证据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法学学科,其应用性主要体现为证据法学的发展来源于诉讼证明实践,并且为有关诉讼证明和证据的立法和适用提供参考性和指导性意见。
2、试论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
(1) 动机。是指提供证据的意图。审判人员应当考虑提供证据人与本案是否存在利害关系、是否诚实等因素;
(2) 当事人或者证人本身的情况。审判人员应当审查他们是否因生理、心理、认识或者表达上的原因,提供了不实的陈述;
(3) 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包括距离、光线、天气、地形、温度、湿度等等,它们直接影响发现证据的效果;
(4) 调查收集证据的方法。不正确、不合法或者不科学的方法,直接影响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5) 证据的特性。在审查判断证据时,审判人员应当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
(6) 证据能力。是指证据材料成为定案根据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等;
(7) 证明力。审判人员应当在明确证据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证明力。
3、试述调查收集证据的方法有哪些?
(1) 询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律师要求当事人、证人或者鉴定人陈述自己了解的案情或者有关鉴定情况;
(2) 讯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实交代案情;
(3) 辨认。是指执法机关要求当事人或者证人在若干类似的物品、场所或者人中,挑选出自己曾经所见所闻者;
(4) 勘验。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亲临现场,发现和提取证据的专门活动;
(5) 检查。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进行检验的专门活动;
(6) 搜查。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职权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或者人身进行强制性的寻查、寻找和提取证据材料的专门活动;
(7) 鉴定。是指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设备,对有关的专门问题进行检测,并作出鉴定结论的活动;
(8) 侦查实验。是指公安机关模拟再现犯罪现场、犯罪过程或者案件发生过程的专门活动。
4、试论证人证言与被害人陈述的区别。
(1) 主体不同。被害人陈述是合法权益受犯罪直接侵害的人,将其受犯罪侵害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的;证人证言则是合法权益没有受犯罪直接侵害的案外人,将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的;被害人陈述可由自然人作出,也可以由法人作出;而证人证言只能由自然人作出;
(2) 故意出假证的法律后果不同。被害人如果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则构成《刑法》规定的诬告陷害罪;而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则构成《刑法》规定的伪证罪;
(3) 能否转换不同。被害人陈述的性质决定其是不能转换的;证人证言则有些可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陈述演化而来。
5、试论如何审查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
(2)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是否符合情理;
(3)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口供的动机;
(4) 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6、如何审查判断鉴定结论?
(1) 对鉴定主体进行审查;
① 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具备法定的资格;
② 对鉴定主体的鉴定能力进行审查;
③ 对鉴定主体是否具备回避的情形进行审查;
④ 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
(2) 对鉴定过程进行审查;
① 审查检材、样本或其他鉴定材料来源是否符合鉴定条件,是不是真实可靠,与案件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否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等;
② 审查鉴定技术设备、手段是否科学先进,是否符合鉴定的要求;
③ 审查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定程序或者行业惯例。
(3) 审查鉴定书的内容;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
① 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
② 委托鉴定的材料;
③ 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
④ 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⑤ 明确的鉴定结论;
⑥ 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
⑦ 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
(4) 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审查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5) 判断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① 对于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对于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证据反驳,应当承认其效力;
② 一般情况下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③ 不能以鉴定机构的等级来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划分等级。
7、试论刑讯逼供的原因和危害。
(1) 刑讯逼供的原因是:
① 封建社会证据制度的影响;
② 特权思想作怪;
③ 有罪推定意识的影响;
④ 不愿做深入细致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
⑤ 处罚偏轻,打击不力;
⑥ 办案有指标,限期破案压力大。
(2) 刑讯逼供的危害为:
① 侵犯了公民的人权;
② 损害公安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
③ 容易酿成错案;
④ 容易造成积案、疑案。
补充主观题
1、 司法认知应当遵循的程序规则有哪些?
(1) 采取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2) 采取司法认知时应当为不利一方当事人提供反驳的机会;
(3) 人民法院依职权或者应申请采取司法认知;
(4) 司法认知应当采取裁定的方式。
2、 当事人自认的构成要件和撤销。
(1) 构成要件:
① 自认必须在诉讼中向本案审判人员做出;
② 自认的对象限于对自认当事人不利的事实;
③ 自认必须是自认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④ 自认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自由处分的范围内。
(2) 撤销:(民事和行政)
①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
② 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
3、 简述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的联系。
(1)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均是证明责任概念内涵的组成部分,它们在证明责任的外化过程中相继呈现出来;
(2) 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结果责任是根本的和本质的责任;
(3)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可能影响各自内容的设定。
4、 简述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方法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收集程序;
(2) 要查明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被害人亲身感知的,还是由他人转告,或是自己想象、推测的;
(3) 对被害人陈述进行情理审查判断;
(4) 注意审查被害人陈述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5) 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
(6) 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5、 什么是质证?它有哪些法律效果?
质证是指审判人员主持下,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按照法定程序,针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进行展示、说明、质疑和反驳的证明行为。
法律效果为:
① 质证是法官认定证据的前置程序;只有经过依法质证的证据材料,才可以进入认证程序;
② 当事人参与权的保障;质证是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组成部分,审判人员应当提供质证的便利;
③ 违法的后果;未经质证或者违反质证程序规定采纳证据的,构成违反法定程序。
6、 书证的审查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1) 审查书证与待证事实有无相互关联;
(2) 审查书证的制作人,确认该制作人是否有制作该种书证的资格;
(3) 审查制作书证的手续是否完备;
(4) 审查制作书证时的程序是否合法;
(5) 审查书证有无被伪造、变造;
(6) 审查书证的收集是否合法。
7、 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1) 证据法律制度的目的服从宪法的目的,或者是在宪法的目的框架内确立证据法律制度的目的;
(2) 现代宪法充分肯定公民的法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证据法中必须肯定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
(3) 证据法律制度应将宪法有关原则具体化。
8、 简述笔录的制作要求。
(1) 必须由法定的制作主体予以制作;制作主体是公安司法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人员;
(2) 应当到场的人员必须到场;参与人主要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的代表等;
(3) 笔录的制作应当客观、全面、及时;
(4) 笔录的制作可辅以视听技术,但文字记录不可忽略;
(5) 诉讼笔录必须由主持勘验、检查和行政活动的人、记录人、见证人等有关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6) 笔录使用的语言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准确。
9、 简述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区别。
(1)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感知的案件事实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具有特定性,不可更换,亦不存在回避问题,也不需要专门知识;
(2) 鉴定结论是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后得出的判断性鉴定意见。鉴定人没有被特定化,可以更换,亦应回避,必须具有专门知识。
10、试述证人的权利。
(1) 有权要求司法机关或执法机关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2) 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言的权利;
(3) 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侮辱其人格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4) 经济上得到补偿的权利;
(5) 弱势证人享有特殊保护的权利。
11、证明的意义。
(1) 证明是判断案件事实的重要方法;
(2) 证明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方法;
(3) 证明为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事实基础;
(4) 证明是诉讼程序的核心;
(5) 证明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和基石。
12、诉讼证明的特点。
(1) 证明的主体是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公诉机关和当事人;
(2) 证明的相对人是具有审判权限的司法者;
(3) 证明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审理案件的法官,追求有利的诉讼后果;
(4) 证明的手段限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
(5) 证明的活动具有规范性;
(6) 证明的过程具有对抗性。
13、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什么?
(1) 构成犯罪的要件事实;
(2) 作为罪行轻重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
(3) 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14、推定的意义。
(1) 推定是一种便捷的事实认定办法;
(2) 推定具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的法律功能;
15、简述证明力大小的规则。
(1) 公文书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 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3)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4) 没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的证明力一般大于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
(5) 由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证据证明力优于其他同类证据;
(6) 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7) 多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孤证。
10. 求 全国2003年10月自考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试题及答案 网盘资源
全国2003年10月自考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试题及答案
链接: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