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邵宁律师

邵宁律师

发布时间: 2022-02-08 02:27:59

Ⅰ 南宁地王大厦每层楼的公司名单,谁知道

广西嘉利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邵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华盟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代表处 、 南宁市建设委员会 、广西腾龙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 广西兴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南宁兴兴城石油产品有限公司 、南宁科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美国艾菲格(集团)广西养殖事业部 、58届世界小姐中国赛区广西南宁赛区组委会 、 南宁彤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 、汇能集团 、广西地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广西苏城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宝盈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平铝集团国际业务部、 广西九度缘食品有限公司、广西东方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骏杰投资有限公司 、 广发期货有限公司南宁营业部 、广西地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信鸿基贸易 、 广西中环水业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宇峰保健食品有限公司 、裕宝富民 、凯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广西世纪飞龙集团有限公司 、南宁市广洋糖业有限公司 、浙联投资 、 广西金锐房地产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闽富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 广西果母饮业营销中心 、劲霸男装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广西博贝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万年春投资 、泛亚钢铁集团 、广西三枫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 广西劲达兴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南宁凯穗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三民投资有限公司 、南宁埠金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金印房地产有限公司 、广西大川水电有限公司 、北京尚衡律师事务所广西分所 、 广西国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国发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 广西鑫钬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中钢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西办事处 、广西量子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新伍岳能源有限公司 、卓越投资集团、广西帝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中侨手机广西营销中心、南宁市信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一号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盐田港集团广西北部湾项目部、广西一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安鑫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旺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天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大通亿华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亚贸易有限公司GuangXi nanya Trade CO.LTD 、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南宁潮正圆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第一建筑工程责任公司桂南分公司 、广西信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东京新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 广西鹏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南宁市中贝特贸易有限公司 、南宁市西南矿业有限公司 、 广西昌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鑫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云顶饭店

Ⅱ 邵阳县弘正律师事务所曾有哪些工作人员名单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Ⅲ 求2012美国移民政策,最新!

侨鑫国际投资移民资深美国移民律师提醒客人,根据现行美国投资移民计划的客观风险性,建议美绿卡申请者基于保守策略,安全获取美国绿卡的目标推荐选择成熟稳健,运作时间悠久的EB-5项目较有保障,例如1997年推行至今的 美国加州CMB 移民项目,推荐理由:运营期长达14年,受美国联邦政府庇护,也是唯一有成功绿卡身份给到客人,并成功取得还款的EB5项目。

美国EB-5投资移民项目于1990年起实行,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移民者来美国投资及创造就业机会。1993年,EB-5移民法规中特别增设了“地区中心移民方案”,将移民投资“应直接创造十个就业机会”之就业规定放宽为“直接或间接创造十个就业机会”,使EB-5成为美国所有移民类别中申请核准时间最短、资格条件限制最少的一条便捷通道。

EB-5对申请人的资格条件制定得相当宽松,投资人无须受任何商业背景、年龄、教育程度以及语言能力的条件限制,只要证明其投资资金的来源合法即可。而且此资金不要求要通过自己经营企业所得,也可以是继承或者赠与。此移民类别的特色是“全家移民”,即投资人、其配偶和未满21岁之未婚子女均可以同时申请移民。

美国移民申请条件:
(1) 投资人必须年满 21 岁
(2) 投资人不必有任何学历,经商或工作经验的背景
(3) 投资人必须拥有50万美金的资产证明(不须由申请人本身累积取得,赠与、继承等方式亦都可以,但必须是取自合法正当的途径。)
(4) 投资人必须已经或正积极投入规定的投资金额
(5) 投资人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

投资移民须知:
(1) 通常的投资金额为一百万美元,在高失业地区投资金额为五十万美元。
(2) 投资必须到位。
(3) 投资的资金必须来自合法渠道。
(4) 投资的商业和公司必须有益于美国经济并在通常情况下创造不少于十个全职职位。
(5) 投资和申请人必须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

美国投资移民政策要求相对其它国家来说比较宽松,在各国移民齐涨价的大环境下,美国投资移民更是优势明显。现在是投资移民美国的最佳时机,侨鑫国际投资移民建议申请人应当欲办从速。

Ⅳ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方式(很急,谢谢!)

加快实施
作者: 王晓红
一、"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引进来"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吸引国际资本;"走出去"则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进行跨国投资。在我国长期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外向型经济不仅仅是简单地扩大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和原料的"大进大出",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是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它既包括以世界市场为对象的产品生产与销售,也包括资金、技术、原料、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其目的是充分利于国际经济条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实现一国经济的全球化配置。如果说,对外贸易是外向型经济的先导,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程度也往往决定着该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投资比贸易更加重要" 。美国在海外的跨国公司销售额已经比本土的出口高出3-5倍,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里外资吸引的多,哪里的出口和贸易就发展得快。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就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载者,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投资,导致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间的流动,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因此,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达程度不仅是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往往是跨国公司发达的国家。因此,跨国公司的发达与否将成为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更多地获取支配全球资源权利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由于世界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局势日益加俱,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影响力的经营方式,各国企业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由于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日益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已经由过去的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参照标准向国际市场转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也显得日显迫切。目前,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企业"走出去",经营从一国范围扩大到国际范围,通过出口、投资、技术转让等方式全方位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对于加快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互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符合我国企业扩张的内在要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海外经营管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走出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当代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也必将成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一批优秀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斩露头角,这些企业已经摆脱了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在逐步缩小和世界优强跨国公司的差距,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先锋。2004年,我国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其中,上汽和宝钢成为首次进入500强的制造业企业。
二、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组织结构,使之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
(1)体制问题仍是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国家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邵宁认为,中国大企业的问题最主要的仍然是体制问题,这就是说,中国大企业的发展目前并没有建筑在一个可靠的体制基础之上。中国的大企业目前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制转换不到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发展好这些大企业,使这些企业能够有效地"走出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
(2)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跨国经营将面对的是统一竞争的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成功实现跨国经营的前提。实践证明,进行跨国投资成功的中国企业往往都是进行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较成功的。企业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够引进市场经营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竞争机制,海外的经营风险比国内经营将大幅度提高。
(3)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保证。跨国公司成功的海外经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形成管理高效的组织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我国企业也在此做出了不断探索。如,中远集团一直在不断探讨和改进海外的组织结构,使之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以前,中远对海外实行"块块管理",即以区域管理为主,以便形成规模优势。随着集团专业化管理的推进和海外实力的增强,这一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集装箱运输来说,容易形成多利润中心和条块割据,难以实现全球范围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不利于提高集团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中远引进了先进的IRIS2系统和SAP全球财务信息系统,对海外模式重新进行了整合,确定了采用以产品(业务)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这一组织结构的改进提高了企业效益。
2.加强战略管理,有效控制"走出去"的风险
目前,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海外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1/2是赢利的。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之初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应该加强战略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1)坚持战略先行。战略先行的指导思想对开展跨国经营尤为重要。在企业决心"走出去"之前,必须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和方式,明确自身的需要和东道国可能提供的条件,并据此设定清晰的行动步骤。世界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已经把战略管理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管理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公司跨国经营的成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走出去"中难以获得成功也正是由于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
(2)行动循序渐进。由于我国企业大都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因此,在最初进行跨国投资时应坚持谨慎态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三九集团在走向国际市场中,主要通过"麦当劳"式的中医连锁诊所和开办中医大学等方式,走"以医带药"的途径。自2001年5月在加拿大开设了首家海外中医药医疗中心,当年发展到4家。此后,又相继在英国、美国、马来西亚发展连锁医疗中心50家。企业计划通过5年时间,在海外建立1000家诊所。三九集团依靠海外连锁诊所的战略不仅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而且为企业成功地进行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
(3)发挥比较优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传统产业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如,华源集团是我国纺织系统最大的工贸结合的产业集团,在技术、工艺和管理上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华源首先着重发挥的就是自身的强项。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先生认为,当贸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么到先进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寻找机会与国际较先进的技术进行嫁接。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创立国际品牌的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技术进步所进行的探索过程。第二种选择就是在国际市场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的周边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贴近产品市场来积极开展生产加工业,从而能够大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企业增值的最大化。这两种选择主要基于华源集团的比较优势。
3.鼓励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跨国投资,利用跨国并购实施全球化战略
(1)跨国并购是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有效途径。跨国并购以其进入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成为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它不仅是企业海外投资的有力方式,也是企业成功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跨国并购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70%以上。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也逐渐走向成熟。如,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总公司在国际化战略中,一是在选择并购对象时选择盈利的、符合公司产业政策的资产;二是国际并购要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三是充分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选择中海油有能力整合的资产;四是采取与巨人合作战略,选择国际一流石油公司为合作伙伴,共同并购海外项目。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并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经验。
(2)跨国并购有利于迅速开拓国际市场。以三九集团为例,2003年5月,三九集团成功兼并了日本东亚制药,从2003年10月开始,共有30类100种OTC中药正式以"999"商标在日本销售,进入日本医药的主流市场。如果新建企业,至少要迟5年时间。2003年11月25日,三九集团与世界500强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签定协议,共同打造全球医药网络平台。合作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双方共同投资创办世界最先进的汉方原料提取制品企业,建设世界最先进的提取制品质量监测中心,共同打造全球医药网络平台;二是伊藤忠将现有的化学制药原料加工基地向中国转移;三是三九集团作为伊藤忠大元药业化学制剂中国总代理。又如,2003年底,华能集团公司以2.27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座发电厂权益的OzGen公司50%股权。OzGen公司是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InterGen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68%的股权,美国Bechtel公司32%股权投资设立,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16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在中国投资了福建梅州湾电厂)的全资子公司。这一收购行为是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签定的一个重大经济合作项目,也使华能集团成功地打开了国际电力市场。
(3)跨国并购有利于加速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转移。在当前跨国公司对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中,核心技术空洞化已经成为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方式将成为获取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如,华立集团收购飞立浦在美国加州圣何赛的CDMA移动通讯部门,成为国内18家手持CDMA手机生产牌照的企业中惟一掌握CDMA核心技术的企业。由于华立收购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资产,还包括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还整体收购了飞利浦公司在美国的研发团队,并以此搭建国际平台,上市资本运作,因而被业内称为是其走向世界的"加速器"。又如,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业务,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进行的金额较大的一起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
(4)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1月28日,上海电气完成了对日本秋山公司的收购,上海电气完整地收购了秋山公司的经营权,包括土地、厂房、全部设备、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2003年2月6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称,这是"手中有钱并试图在全球扩大市场的中国公司收购处于困境的日本公司的开始","这一交易说明亚洲经济力量的重组"。成立秋山国际后,第一财政年度就实现了销售收入4200万美元,利润150万美元;第二年的营业额收入同比增长50%,达到6000万美元,利润达到400万美元,这在经济不景气的日本是一个奇迹,因此,它和尼桑汽车(Nissan)一起被誉为日本近年来外资经营日本企业最成功的两个典型案例,并被日本产经界誉为日本技术先进企业应用国际资源走出困境的典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百余家跨国公司合作,建立了125家合资企业。20多年来,集团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4.鼓励海外上市,提高企业的海外融资能力
鼓励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跨国经营中资金短缺问题;二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通过海外上市使国有企业股权得到有效分散,使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三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能够有效利用国际资本,提高公司资产质量。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1)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总公司为例,中海油1993年前为4家大而全的地区公司,1993年,重组为4家地区公司和10家专业公司。1999年,核心业务上市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4家地区公司中,油气主业重组为有限公司2001年在海外上市;10家专业公司中,7家公司重组为中海油服2001年在海外上市,3家公司重组为海油工程2002年在国内上市。目前,集团65%的资产以上市公司形式运作,超过25%的资产以合营公司的形式运作,独资运作的资产不到10%,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已经成为中海油实现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集团各属企业间由行政关系转变为资本关系,行政原则被市场原则替代。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发展质量,中海油将在2008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完成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型能源公司的目标。
(2)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以中远集团为例,中远集团根据航运业资金密集、回报期长的特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壮大主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1993年,中远首次在新加坡借壳上市,之后又在香港等地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集团控股3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共为集团发展筹资60亿元。其中,集团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其市值从1994年的29亿港元发展到240亿港元,并于2003年6月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香港33家蓝筹股之一。2003年9月该上市公司入股中远物流公司,在提升上市公司持续赢利能力的同时,为中远物流业的发展解决了数十亿元的资金。
5.广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制
海纳百川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是跨国公司成功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这一战略尤其体现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许多跨国公司的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其他国籍人员,在海外投资的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当地国籍公民。我国企业的老总也有深刻体会,他们认为,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因此,无论企业大小,都要雇佣全职或兼职的律师和会计师,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还应雇佣当地人出任经理。
人才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化;二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普通员工的国际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迈出了步伐。
(1)注重高级人才的国际化。以中海油为例,近年来,中海油在跨国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洋高参"。有限公司董事会9个成员中有4人是外方专业人士;有限公司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二是引进国际人才。有限公司外籍员工有1000多名。三是充分利用外脑。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运做中发挥专业优势。
(2)注重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以中远集团为例,中远集团在"走出去"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坚持海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本土化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人员在开拓当地市场中的作用。中远目前在海外共有员工4646人,其中国内外派人员412人,仅占8.9%。海外公司员工不管来自哪里,不论肤色,只要"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不少当地员工被聘为海外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3)注重外籍员工培训。以华源集团为例,华源集团在海外的企业中十分重视外籍员工的选聘与培训。除少量管理和业务骨干由国内派出外,绝大多数从当地选聘,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员和普通员工都是从当地选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也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华源墨西哥公司还与当地政府协商,在SONORA州大学开设了纺织专业课程,厂校挂钩,联合办学。
6.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1)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多,跨国公司的各种国际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加强,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获得成功的主要保证;二是各国通过国际合作,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单打一的模式往往无力完成高精尖的技术,获取所需的资源,因此,合作成为最佳的选择。
(2)开展国际合作解决了企业长期的资源问题。如,长期以来,宝钢的原材料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宝钢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持久地解决资源战略问题对宝钢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2000年开始,宝钢开始实施针对海外资源的战略投资。南美的巴西铁矿资源储量丰富,是宝钢原料的主要供应国之一。长期以来,双方建立了良好地合作关系。2001年,宝钢在巴西建立了年产600万吨铁矿石的合资生产企业,产品全部销往中国市场,保证了宝钢的原材料供应。2002年,宝钢又在澳大利亚与当地矿山企业投资兴建了年产铁矿石1000万吨,总开采量2亿吨的合资企业。2003年4月,宝钢与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的CVRD公司联合签署协议,决定在巴西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投资达15亿美元。又如,在澳大利亚和南美,中国有四家钢铁厂联合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BHP)合作。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在未来25年里,该公司每年为这四家钢铁厂提供1200万吨的铁矿石。
(3)开展国际合作使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中远集团在集装箱班轮运输领域首先与日本的川崎气船、台湾的阳明海运公司合作,后来又接受了韩国的韩进海运公司加盟,互租舱位,协调派船。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境外6家班轮公司合作经营了50多条航线,扩大了航线覆盖面,提高了舱位利用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仅此全年就可创3亿元。在美国,中远拥有几十个经营网点,雇员6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当地雇员。他们与美国各地的港口码头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成立合资的码头公司。到目前为止,中远船队的航线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在海外的资产已经达到700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一半。中远在海外的员工共有4600多名,其中,中方外派人员仅占8.9%。
7.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努力实现"双赢"
(1)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依法经营是企业在国外立足的基础。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学会"入乡随俗"。由于各国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的差异,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也不尽相同。这些法律法规是人家制定的,我们只能接受,趋利弊害,却无权选择。因此,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是企业投资经商过程必须具有的起码心理准备。要懂得异国他乡的"规矩",遵守东道国市场规则,才能有效地避免海外经营风险。
(2)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充分运用东道国的优惠政策,把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从而达到"双赢"目的,是世界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成功实现扩张的重要经验。著名跨国公司沃尔玛、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企业在我国经营中,都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为吸纳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们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公益事业的投资,如对灾区、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把自身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地结为一体,使跨国公司得以成功实现本土化战略。
(3)实现"双赢",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目标。成功的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要带来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我国华源集团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华源集团在尼日尔纺织印染公司招聘尼方工作人员800名,而根据尼日尔政府对外投资商优惠政策的规定,在尼创造了150个固定岗位以上的大型合资企业在实现投资期间,可全部免除由国家征收的关税和有关税收。不仅如此,在海外开展跨国经营中,华源非常注意把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作出努力和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墨西哥的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而华源一年在当地采购的物资有1500万美元,等于间接为当地提供了5000个就业机会。同时,华源墨西哥公司在当地直接用工人数也在增加,受到了东道国政府的好评。
8.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我国优强跨国公司发展
(1)在企业"走出去"的初始阶段,政策将是一支有力的手。许多国家在"走出去"初期,政府政策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跨国公司在初始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目前我国企业非常相似。例如,国内主要消费品市场的饱和与生产力过剩;虽然加入了关贸总协定,但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则进一步加剧。因此,日本的企业要"走出去"寻找市场,寻找资源,这时,日本政府在这个特殊时期,用一双"无形的手"助日本跨国公司"走出去",并且扶植它度过了"襁褓"时代。这双"无形的手"就是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韩国的情况也是如此,韩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政府也实施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鉴于目前我国基本现状,单纯依靠市场推动和企业自发地"走出去",尚难以迅速形成与世界跨国公司匹敌的强大的跨国企业。
(2)扶优扶强,加快我国优强跨国公司的成长。在产业政策中要坚持扶有扶强的原则,用优强跨国公司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第一,优强跨国公司是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前提条件。第二,优强跨国公司具有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其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对其他企业能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第三,优强跨国公司可以依靠自己强大的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企业"走出去"。基于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首先应选择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世界优强跨国公司,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经营的总体构架。
9.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世界跨国公司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成功海外经营的经验必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还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与跨国公司的联手合作,都为我国企业创造了学习和借鉴的好机会。只有积极借鉴世界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积极消化吸收,我们才可能创造出更优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绩,也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事实上,我国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优秀企业都充分地借鉴了跨国公司先进经验,发挥合作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海尔集团2003年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产品已经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海尔先后与日本三洋公司、台湾声宝公司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构显示,按公司销售量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位,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3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企业第一名。

Ⅳ 王卫国的科研成果

01.1995年至1998年,主持翻译美国法学名著《科宾论合同》。
02.1996年,主持国家土地管理局委托项目《我国土地权利的研究》
03.1996年至1999年,主持中澳机构合作项目《中国经济法改革:比较研究》。
04.1999年,主持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项目《法务会计》。
05.2002年,主持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
06.200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财产法的理论重构》。
07.2005年,与Peter Ho教授共同主持与荷兰格罗尼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农村土地登记和空间规划》。
08.2005年,受国务院商务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委托,主持《中国的反商业欺诈》系列科研项目。
09.2005年,受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委托,主持科研项目《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立法模式研究》。
10.2005年,主持与荷兰莱顿大学合作的《荷兰民法典》翻译和研究项目。
11.2006年,主持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大问题研究》。
12.2006年,主持荷兰外交部资助项目《荷兰民法典翻译与研究》。
13.2007年,主持国资委委托项目《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持股规范研究》。
14.2007年,主持国家开发银行委托项目《开行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的法律问题研究》。
15.2008年,主持中国法学会2008年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金融机构破产研究》。
16.2008年,主持国务院法制办委托项目《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专家建议稿》。
17.2009年,主持北京市平谷区委托项目《平谷区农村综合改革方案研究》。
18.2010年,主持中国保监会委托项目《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19.2010年,主持国家开发银行委托项目《开发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分析》。
20.2011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银行破产风险处置和重整法律制度研究》。
21.2012年,主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强制性标准和法规关系研究》。 01.《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专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再版,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02.《中国民法》(合著,佟柔主编)
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03.《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合著,王家福主编)
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04.《商法案例评析》(合著,江平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05.《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专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06.《科宾论合同》(上、下册)(译著,合译)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7年、1998年版
07.《商事法学·经济法学》(副主编)
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教材,法律出版社1998年、1999年版
08.《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教程》(上、下卷)(合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9.《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王卫国、Roman Tomasic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商法学》(副主编)
高等法学院校法学主干课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2年修订版
11.《破产法》(专著)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2.《商法概论》(主编)
新编成人高等法学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经济法》(主编)
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教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商法、经济法》(主编)
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教材,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商法》(主编)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中国土地权利指南》(王卫国、王广华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王卫国、王广华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法务会计基础教程》(王卫国、赵荣信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文集)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0.《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
西南政法大学学了学术文库 3,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中国民法典论坛(2002-2005)》(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破产法——原理·规则·案例》(王卫国,朱晓娟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荷兰民法典》(第3、5、6编)(主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破产法精义》(专著》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5.《民法》(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精品系列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商法》(主编)
高等教育法学应用教材,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版
27.《荷兰经验与民法再法典化》(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经济法学》(王卫国、李东方主编)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商法》(第二版)(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民商法新观察》(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海峡两岸民法研讨会论文集》(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合同法》(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银行法学》(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4.《企业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王卫国、李东方主编)
全国“六五”普法推荐读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对策研究》(王卫国,李化常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6.《金融法学家》(第一辑至第三辑)(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至2012年连续出版
37.《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一卷至第八卷)(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至2012年连续出版 01.《试论民事责任的过错推定》,《法学研究》1982年第5期
02.《论合同的强制实际履行》,《法学研究》1984年第3期
03.《损害赔偿社会化与西方侵权法危机》,《外国法学研究》1985年第3-4期合刊,获西南政法学院科研成果奖
04.《现代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外国法学研究》1986年第4期
05.《论民法与商品经济》,《法学研究》1987年第3期
06.《民事责任竞合之比较研究》,《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4期
07.《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法律问题》,《政法论坛》1988年第2期
08.《规范协同论》,《法律社会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09.《产权明晰化与企业非国有化》,《法学》1988年第10期
10.《所有权转换探析》,《现代法学》1989年第1期
11.《不可抗力概念的立法与学说考察》,《外国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2.《瑞典新〈货物买卖法〉的主要特点》,《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2-3期合刊
13.《企业重整制度之立法范例比较》,《外国法学研究》1993年第1期
14.《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学的观念转变》,《现代法学》1993年第4期
15.《公司资本论》,《特区法制》1993年第3期
16.《民法学者的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17.《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结构——功能特性》,《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4期
18.《论合同无效制度》,《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获《法学研究》百期优秀论文奖
19.《超越概念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3期。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改革成果通报》和《21世纪中国发展论坛》
20.《论重整制度》,《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获中国政法大学宪梓优秀科研成果奖
21.《法国治理企业困境的立法和实践》,《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22.《商业保障与新破产法》,香港《中国透视》1996年8月号
23.《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法学》1998年第3期
24.《论重整企业的营业授权制度》,《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获中国政法大学校庆论文奖
25.《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法人产权》,《对外经贸企业管理》1998年第2期
26.《论法学家的人格》,《民主与科学》1998年第1期
27.《中国电信业立法建议研究报告》(与盛洪、余晖合著),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8.《企业拯救制度在中国的采用:比较概观》,王卫国、Roma,n Tomasic主编《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金融欺诈对商事立法的挑战》,陈光中主编《金融欺诈的预防和控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0.《产权的法律分析》,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1.《依法保障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第2期
32.《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求是》2000年第4期
33.《中国入世与法制建设》,佟志广等主编《中国与WTO:权威专家话入世》,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34.《消费者群体在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第21期
35.《债务重组与企业脱困》,邵宁、周放生、熊志军主编《中国企业脱困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6.《略论新破产法起草的几个目标》,《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37.《中国企业债务重组的替代方法研究》,周放生主编《国企债务重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论经济法之当代命运》,王卫国著《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9.《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李昌麒主编《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0.《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以《商法》为聚焦点》,《法人》2004年Z2期
41.《让与担保在我国物权法中的地位》(与王坤合著),《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42.《探索造福农民的城市化模式》,《中国改革报》2004年12月14日
43.《新破产法草案与公司法人治理》,《法学家》,2005年02期
44.《论普通债权质押的风险防范》(与胡利玲合著),《人民司法》,2005年08期
45.《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亟待完善》,《劳动保护》,2006年02期
46.《关于土地调控的三点意见》,《中国土地》,2006年10期
47.《新破产法:一部与时俱进的立法》,《中国人大》,2006年17期
4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与潘修平合著),《现代法学》2009年04期
49.《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路径》,《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50.《<物权法>激发企业生存新生态》,《中外管理》,2008年01期
51.《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展望》,《中国法律》,2009年01期
52.《中国的保险法律制度》,《中国法律》,2009年03期
53.《挂钩型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与潘修平合著),《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4.《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制度研究》(与潘修平合著),《法学杂志》,2009年10期
55.《累计认购期权(Accumulator)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与潘修平合著)河北法学,2009年12期
56.《中国破产法的特点与程序正义》,《中国法律》,2011年第5期
57.《现代财产法的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01期
58.《中国经济特区立法的经验》,《中国法律》,2012年第4期
59.《政法委要转变职能》,《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2期 1.Some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China
Juridik Tidskrift (Stockholm), Vol. 1989-1990, No.5
2.TheLeg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A Cultural Survey
Juridik Tidskrift, Vol. 1990-1991, No.4
3.TheLegal Character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Ventur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Law Review (Vancouver),Vol.26 (1992), No.2
4.BusinessProtection and the New Bankruptcy Law
China Monitor (Hong Kong), August 1996;
5.FraulentConct and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of China
CanberraLaw Review, Vol.4, Nos 1&2 (1997);
6.AdoptingCorporate Rescue Regimes in China:A Comparative Survey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Vol.9, No.3, 1998.
7.CorporateGovernance and the Draft Bankruptcy Law of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Vol.17, No. 1, October 2004, P. 111-119
8. “Land Use Right -- LegalPerspectives and Pitfalls for Land Reform”, “Developmental Dilemmas: Land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 edited by Peter Ho, published byRoutledge (US and Canada),1st ed. 2005.
9. “The Changchun Approach: A NewScheme for Debt Restructuring in China”, “Law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land and Taiwan”, edited by Pitman B.Potter,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6,ISBN 0-88865-764-1, page 87-99.
10. “National Report for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Chapter 6 of “Commencementof Insolvency Proceedings”, Oxford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InsolvencyLaw Series, Edited by Dennis Faber, Niels Vermunt, Jason Kilborn, and TomasRichter, published by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164-193.
11.“Restructuring Modern Property Lawon a Theoretical Basis”, “Towards aChinese Civil Code --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Lei Chen & C.H. (Remco) Van Rhee, published by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Leiden. Boston, 2012, pp.109-151.

Ⅵ 地址在南宁地王的公司有哪些

广西嘉利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邵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华盟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南宁代表处 、 南宁市建设委员会 、广西腾龙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 广西兴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南宁兴兴城石油产品有限公司 、南宁科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美国艾菲格(集团)广西养殖事业部 、58届世界小姐中国赛区广西南宁赛区组委会 、 南宁彤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 、汇能集团 、广西地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广西苏城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宝盈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平铝集团国际业务部、 广西九度缘食品有限公司、广西东方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骏杰投资有限公司 、 广发期货有限公司南宁营业部 、广西地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信鸿基贸易 、 广西中环水业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宇峰保健食品有限公司 、裕宝富民 、凯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广西世纪飞龙集团有限公司 、南宁市广洋糖业有限公司 、浙联投资 、 广西金锐房地产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闽富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 广西果母饮业营销中心 、劲霸男装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广西博贝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万年春投资 、泛亚钢铁集团 、广西三枫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 广西劲达兴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南宁凯穗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三民投资有限公司 、南宁埠金贸易有限公司 、广西金印房地产有限公司 、广西大川水电有限公司 、北京尚衡律师事务所广西分所 、 广西国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国发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 广西鑫钬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中钢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西办事处 、广西量子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新伍岳能源有限公司 、卓越投资集团、广西帝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中侨手机广西营销中心、南宁市信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一号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盐田港集团广西北部湾项目部、广西一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安鑫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旺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天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大通亿华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亚贸易有限公司GuangXi nanya Trade CO.LTD 、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南宁潮正圆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第一建筑工程责任公司桂南分公司 、广西信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东京新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 广西鹏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南宁市中贝特贸易有限公司 、南宁市西南矿业有限公司 、 广西昌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鑫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云顶饭店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公派出国读博 发布:2025-02-05 04:33:25 浏览:832
刑法二百一十条 发布:2025-02-05 04:18:29 浏览:512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
法院审执运行 发布:2025-02-05 03:26:23 浏览:366
icu护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5 02:19:18 浏览:200
民法哲学研究 发布:2025-02-05 02:09:11 浏览:464
注会备考攻略2020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1:37:32 浏览:409
吉安市安福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1:30:40 浏览:65
深圳律师合作 发布:2025-02-05 01:02:09 浏览:147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