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静华律师
㈠ 怎样直击人心
这种你就是需要知道这个人的,弱点,因为你一旦知道了这个人的弱点之后,他的内心,你就是可以根据这个弱点然后进行这个打击,我们就可以进行抨击了。下面是关于人心的(1)贺静华律师扩展阅读。
人的心地。《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宋梅尧臣《送怀倅李太傅》诗:“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清姚鼐《仪郑堂记》:“自郑王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簿以分。”
特指善良的心地、良心。如:这个没有人心的家伙。
它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所谓人心者,喜怒哀乐之已发者也。”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而人心惊扰之后。尤宜坐镇仓皇。”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掘突奏曰:‘太子当以社稷为重,望早正大位,以安人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这么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㈡ 浅谈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
贺静华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沈阳110002)
摘要本文主要是笔者在汇交验收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简明地阐述了汇交验收流程,在汇交过程中的产生的问题及提高汇交质量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流程关口前移
成果地质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是进一步矿山建设或进一步矿山勘查等地质工作的重要依据。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作为省级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抓好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质量,解决汇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奠定基础。
1 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验收
1.1 资料接收
作为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面对的是基层地勘单位,基层汇交单位汇交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汇交上来的地质资料首先要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附件以及相关文件界定是否属于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然后根据汇交清单及电子文件登记表结合报告目录清点汇交资料的数量和件数,清点无误后接收资料,给汇交人出具汇交回执。
1.2 检查
成果地质资料的检查应首先检查电子文档的安全性和齐全性,在确定电子文档载体无病毒的情况下核对的一致性。文字部分:对照纸质资料逐页进行查看,检查信息是否一致,Word文档的标题定义是否正确,插图、插表的显示方向是否正确有无遗漏;.PDF文件是否缺字、插图是否显示;有无书签等。附图部分:在1:1比例下逐图浏览检查,检查信息是否齐全,图例与图内容是否对应,颜色是否正确,有无变色现象,是否与纸质资料一致,源文件和存档文件是否一致,是否可被再利用。辽宁省目前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人员70%为刚毕业或工作才几年的年轻工作人员,缺乏地质工作经验,往往造成成果资料在制作时就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如附图地层色系为了美观改成别的色系,剖面图为了方便就不上地层色系等。而附图对于一份成果地质资料来讲就像战争中的军事地图、沙盘,如果附图有误,会给下一步的地质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检查时附图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源电子文件在这个信息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据库与软件:首先查看数据库汇交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完整、技术文档是否齐全、管理系统是否可用、商业软件是否有说明文件、口令和密钥等,然后根据工作指南和建库报告搭建数据库浏览和应用的工作环境检查数据量、质量和组织方式等。多媒体:使用相应的媒体播放软件进行浏览,保证画面流畅、影音清晰。
1.3 验收
省级馆藏机构严格按照国土资发2006[210]号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对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进行检查,经过检查均合格的成果地质资料可以通过验收(图1),给汇交人出具汇交合格证书,将报告整理后省级馆藏机构保管一套转交全国地质资料馆一套。
图1 地质资料汇交流程图
2 关于汇交工作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2.1 成果地质资料在汇交验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省级馆藏机构在资料验收时有承上接下的作用。对于基层汇交单位所出现的问题既要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修改,还要深入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协助汇交人找出解决办法。辽宁省目前存在的主要汇交问题多集中于正文、附表和附图的纸电一致性,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资料汇交人员和项目组人员脱钩,造成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由多人修改完成,出错几率提高。
2.2 资料汇交前期介入
将成果地质资料验收关口前移,及时了解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地质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危机矿山找矿、部(省)发放探矿权和采矿权等项目安排情况。在成果地质资料形成前,将地质资料汇交要求、汇交时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汇交相关软件等文件要求下发项目承担单位,减少汇交时的常见问题,提高汇交合格率。
2.3 深入地勘单位加强业务指导培训
成果地质资料在汇交过程中大部分问题是在报告编写时就形成的,如附图地层颜色色差、地质体的遗漏、地层颜色无法区分、图例与图内容不符等,对此类问题要在资料形成前就进行培训指导。针对地勘单位队伍大、人员杂、流动快等特点,可进行分单位、按部门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和指导。
2.4 汇交人之间互查
目前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日渐提高,汇交人员队伍日渐强大,对成果地质资料认识也逐步提高越发重视。在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前进行自查,自查无误后汇交质量高的地勘单位之间互查,汇交质量有差异的地勘单位之间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汇交质量,提高汇交合格率。
2.5 建议汇交人员相对固定
对汇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合格的资料汇交人员下发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上岗证书,固定资料汇交人员,减少汇交人的流动性,培训后可定期对汇交上岗人员进行深入业务指导。上岗证书可实行两年一检,保证汇交人员的业务水平。
2.6 多种方式制作电子文件登记表
目前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全部附有电子文件登记表,而电子文件登记表作为电子文档的一个纸质说明文件必须翔实准确。目前ED-Maker生成的电子文档因软件自身原因,无法生成存档文件或是存档文件缺失信息,这就造成电子文件登记表的容量、盘标签上文件数不是准确的信息,需要重新修改;还有部分无法生成电子文件登记表或是生成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给汇交单位造成负担。笔者认为电子文件登记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制作:①采用通用的.doc、.xls文本文件格式直接制作;②ED-Maker生成电子文件登记表;③在ED-Maker软件页面增加NEXT等提示按钮。这样既可以简明直观的检查和修改,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避免制作电子文档时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以上是笔者在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会对在同一岗位上的同事有所帮助。
㈢ 我想知道史玉柱的故事。
史玉柱故事之一:小时候
早上5点,天还没亮,史玉柱就开始从山脚往山上爬。从史玉柱家通向山顶的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史玉柱每天要克服怕鬼的恐惧,从栽满石榴树的一片坟地穿过,为的是,黎明时分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会聚在怀远山顶,一起等待天亮。
从初中开始,到18岁离开故乡,史玉柱不为了什么,就为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另类,就养成爬山的习惯。”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爸爸是怀远公安局的,我妈妈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考大学了。”此前,高中毕业,就‘下放’了。
18岁之前,史玉柱随父亲两次见识过大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还有外滩。”“外滩的楼和怀远的楼是不一样的。非常洋气。”此刻,尽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遥远。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得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四年。
史玉柱故事二:从浙大经过安徽统计局到深圳大学
1985年,合肥。安徽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队计算机房。23岁的单身汉史玉柱写会程序,挖会“金子”,自得其乐。2006年,上海瑞金宾馆,网络游戏《征途》上线新闻发布会。史玉柱冲着台下喊:“我是一个老玩家,20多年前,就在玩游戏。我懂游戏。”
数学家理想破灭后,史玉柱成绩一直维持在中等,“每天被迫进行大脑体操训练。”大三,畏惧纯数学太复杂,史玉柱选择了计算数学方向。当时还是小型机时代,进机房需要换衣服换拖鞋,编程结果需要打纸带。史玉柱只觉得挺罗嗦,没觉得计算机特别有用,对它也没特别的感兴趣。只是一门课而已。
1984年毕业,史玉柱没什么想法地被包分配到了安徽省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队。“听说我是学数学的,统计局就是搞数字加减的,所以,就把我分到了统计局。”“这挺荒唐。”“数学不是加减乘除,数学系主要是逻辑,是大脑体操。”
分到单位没几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到西安统计学院进修几个月。进修老师有抽样调查之父之称,这位美国教授介绍了最新的国外的抽样调查方法,史玉柱发现没有一样能离开计算机。回单位说服领导,史玉柱南下广州,花5万块钱扛回了一台IBM PC。
史玉柱写了个程序,找了两个人录入,过去二三十个人忙活一年的活,一两天就干完了。搞得很多人从此没事干。干得起兴,史玉柱又编了一个分析软件,能分析出,年收入400元以上的农民会买哪些东西,消费特征是什么;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农民消费特征又是什么……
史玉柱的软件不断完善,国家统计局后来开了个会,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都用史玉柱的软件。史玉柱因此得到了一二十元奖金和一个进步奖。相比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史玉柱挺知足。
又没事可干了,史玉柱就开始基于他分析出的数据,写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文章,居然还能发表在搞学术人挺在乎的高档次杂志上。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了不少史玉柱的文章,很欣赏。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他面试了一下史玉柱,就在1986年将史玉柱招为了深圳大学软科学专业研究生。这一年,24岁的史玉柱也结婚成了家。
在深圳大学,史玉柱学会了勤工俭学;学会了怎样给别人带货的小生意;看到很多国外书籍和港台关于经济方面的书,他开始相信中国将来肯定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深圳大学众多的讲座中,1988年,史玉柱听到了四通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他的讲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他谈论四通如何创办,他的题目大意是《泥饭碗比铁饭碗更保险》,意思是,四通这个泥饭碗可以变成金饭碗。从那时起,我才有了准备创办企业的理想。”
史玉柱故事之三:巨人汉卡
1989年10月,深圳。史玉柱举起一台IBM 286,摔在地上,接着,又举起一台IBM 286 ,摔在地上。两名员工抱走剩下的几台电脑和打印机,从此没了踪迹……
1988年,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史玉柱回到合肥原单位。没几天,他提交了辞职报告。向以前帮过的朋友借了一台IBM PC,史玉柱开始在家编写文字处理软件。“我是从我的原单位统计局看出这个市场需求的。”“当时每个单位都花2万元购置一台四通打字机,同时也在购置电脑。大多数情况下,电脑总是被放在一旁不用。我就想编一套软件,取代四通打字,直接用电脑打字。”半年之后,M-6401在史玉柱合肥的家中诞生。史玉柱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大很多,单位的四通打字机从此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一看有戏,史玉柱立即揣软盘,南下深圳。史玉柱在深圳大学有个老师,同时是天津大学深圳科贸发展公司员工。老师很器重史玉柱,专门为史玉柱成立电脑部,交给史玉柱承包。史玉柱每月只要交一两千元固定的管理费用,剩下都归自己所有。
没钱买电脑,史玉柱将自己的软件演示给卖电脑的老板看,“我现在没钱,你让我先拿回去,等我软件卖了钱,给你多加1000元利润。”卖电脑的老板居然同意了,让副经理将电脑抱给史玉柱。这名副经理后来加入了史玉柱公司,现在是征途公司副董事长。没钱打广告,史玉柱跑到北京,闯进《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演示软件给当时的广告主任贺静华看。贺静华答应先给史玉柱打三期1/4版广告。1989年8月2日,《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刊出了史玉柱写的M6401中文软件广告前天,广州一家政府机关打电话过来说要买,史玉柱跳上中巴赶到广州去,留了三套软件给他们。回来后,史玉柱立刻接到了宁波的要货电话。
8月16日,史玉柱收到三张银行汇款,一共1.5万元。一张8820元,是广州批发的三套;另外两张是零售汇款,每张3500元。8月收入达到4万多元,9月份16万,10月份超过100万。M6401开始是软加密,很快被破解,史玉柱立即开始使用加密卡。8月底,9月初,经朋友介绍,史玉柱招聘了三个员工。到10月份,其中一名员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股份,大家应该将赚到钱的分掉。”史玉柱不同意,主张继续打广告。史玉柱对员工说:股份的事情可以商量,但每人25%不可能。”“软件是我开发的,启动资金是我出的。我至少应该控股。可以给两人10%到15%。”两位员工嫌太少,闹僵之后,史玉柱摔了电脑,管财务的员工不参与,另外两名员工只好抱着剩下的几台电脑和打印机,走人了事。
“我从此再不搞股份制了。”“母公司一定我个人所有,下面的公司可以考虑我控股。”“中国人合作精神本来就很差,一旦有了股份,就有了和你斗的资本。造成公司结构不稳定。”“后来我就给我的高管高薪水和奖金,就是给比他应该得到的股份分红还要多的钱。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正确的,从此以后,我的公司就再没发生过内斗。”
10月,史玉柱将100万元广告砸向《计算机世界》,M6401月销售额乘势攀升到了500万元。1990年前三个月,史玉柱已经挣到了3000万元。此时,求伯君的WPS借助方正的品牌和渠道横空出世,史玉柱一看不妙,带领一名助手跑进深圳大学学生公寓封闭开发M6402。从M6402开始,史玉柱开始使用巨人汉卡名称。“当时IBM蓝色巨人最火,我们就抄袭了巨人这个名称。”等到M6402投入市场的时候,WPS已经超越了M6401,巨人M6402缩短了和WPS差距,但还是无法超过WPS。史玉柱再次组织了十几个人的研发队伍,跑到深圳大学封闭开发巨人M6403。1991年春节刚过,深圳。巨人连锁会议。经销商包机过来,现场订货,史玉柱当场拿下3500万元现金支票。
刘韧
㈣ 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初探
刘蕾 贺静华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和地质资料管理的双重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系统平台开发将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处理有机整合,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在线办公、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的全新现代服务模式。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平台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和技术要求,要推广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体制和技术等各方面瓶颈。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互联网 信息技术
实物地质资料指的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地质找矿、科学调查、矿产开发等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岩矿心、岩屑、各类标本、光薄片、化石、测试样品等,是地质工作深入推进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和评价地质矿产的重要依据,对地质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蔓延和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和重要。
1 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物地质资料已经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化为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办公、电子数据、电子文件等形式,在线检索、资源共享、一站式服务等已经成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1.1 实现实物地质资料集成资源库
实物地质资料的实在性、准确性和现实性与信息化技术的交互性、共享性和集成化有机整合,可以将电子资料室、纸质档案等有效融合,按照研究、应用、查询等使用方向,整理各类实物、电子和纸质卷宗,并相应实施数据库同步建设,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电子化水平和使用效率。
1.2 提高地质资料综合服务水平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公”的指导原则,依据“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总体框架,围绕地勘单位申报应用,地质资料馆审核验收、省级主管部门监管监控等环节,实现各类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申报、实物的筛选、汇交、验收、移交、入库、掩埋、服务的全程在线网上办公管理及监管功能。实现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监管和信息共享服务,并可依据数据来源、数据提供部门、数据使用者的不同权利与义务设定权限、加载退出、在线与离线等不同服务对象,建立省级、国家级工作成果数据的共享,形成全国、全系统实物资料一本账,强化监管,共享服务。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倒逼实物地质汇交工作规范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发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与之相适应地会开发资料管理和系统应用软件,并在各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单位中推广和使用,这就形成了倒逼机制,为推动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实物地质资料建设,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与管理,馆藏机构与汇交单位、信息化系统内外结合的网间结构,将多方协同管理、应用实物地质资料搭建一个高效平台;同时,在加快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为资料实体的管理提出要求,从而,倒逼汇交单位规范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提高汇交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1.4 充分发挥地质资料资源效益
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系统应用者通过互联网,将零散的、无序的资料信息融会贯通,将传统的实体管理向实体、数据、信息综合开发利用的模式转变,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集成式、协同式管理应用,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2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特点
2.1 应具备CA身份认证安全保障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建设安全性是第一位,应具备CA身份认证功能,在使用系统主功能前设置前置条件,即所有用户需用CA认证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通过系统安全网关和认证网关的认证后,方可登录使用系统,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2.2 标准化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功能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要对所填报的材料提供标准化要件提示,明确必报要件及必填数据项,对实物清单中的数据进行合格性检查,为实物地质资料的发展、使用提供基础保障。
2.3 细化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指标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数据库应构建实物地质资料全程管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包括从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实物筛选、汇交、验收、移交目录库建设、掩埋、入库管理过程中细化的数据项,满足各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如:地质项目的类型(矿产、区调、水工环等)、项目的总体概况、取得主要成果、实物的分类(岩心、标本、化学样等)、钻孔的位置、总进尺(m)、取心、见矿深度、保存状态(全孔保管、缩减、埋藏、损毁)等信息。系统按照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原则,设计地勘单位、地质资料馆、主管部门网上管理办公流程,包括实物目录清单申报、实物筛选、验收、汇交、移交、掩埋、整理、入库、目录库建设、服务等过程,对实物地质资料实现全流程管理。
2.4 综合统计监管功能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强化统计监管功能,对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分布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有效监测和统计分析,实时了解和掌握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形成全系统一本账,为全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的共享服务。
2.5 成果、实物地质资料内外网一站式服务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应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为系统服务对象提供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在内网电子阅览室及外网共享服务平台一站式查询服务。
3 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中实物地质资料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制度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集条理性、严肃性、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是一项既服务于地质勘查,又具有科学普及意义的重要工作。为保障实物地质资料的长期健康发展,应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办法与分类方案,提高工作质量。一是建立完善的文件材料归档、移交及录入制度。确定实物地质资料电子档案的范围、资料的移交和上传等时间等相关流程,保障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实物地质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地球资源,保管中必须建立严格的实物储存、清理、参观等制度办法,提高资料的安全度。三是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对各种保密文件实行严格审批借阅制度,并加强网络管理加密制度,确保保密法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全面落实到位。
3.2 推动实物地质资料的标准化管理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一个重要分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其中包括现代化存储技术、存储信息的标准化等众多内容。所以,需要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统一的规范标准,实现规范性数据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准确交换,有效破解传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下的信息资源不成体系、各成一支的问题。同时,技术上的规范,能使不同格式、不同属性的信息数据统一标准,方便数据库的配置和资源共享。
3.3 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长远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实物地质资料也是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立足点,以展示实物地质资料发展为着力点,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又要不断开辟新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同时,应对数据库信息进行长远规划设计。一方面,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对服务对象、实现效益、保存资料等进行分类分析,确定信息化建设所需更新内容,另一方面,补充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做好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测算。通过逐步更新,循序渐进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长期不断发展。
3.4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
加强馆藏机构建设是实物地质资料更好地服务社会、社会公众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健全、条件差等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要统筹协调实物地质资料人财物的投入,保障充足的馆藏空间和清洁的保管环境,并确保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保障,为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创造重要条件。
3.5 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实物地质资料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需要掌握诸如计算机、信息存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通信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知识,应该是从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必须既掌握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知识,又具备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的实用技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培训学习、建立轮岗交流、明确奖惩等措施,督促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应通过举办专业技术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壮大行业人才队伍。
4 结语
实物地质资料的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实物地质资料载体的出现,都需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者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对网络环境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认识,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实物地质资料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作用。实物地质资料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正处于日臻完善、如火如荼的发展期,信息手段的应用必将为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供更加系统化、便捷化的功能条件,必将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必将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东风,杨新泉,贺静华,等.浅析辽宁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2).
[2]宋艳秋.关于提高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0(15).
[3]倪春晓,段兆芳,宋焕霞,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标准研究[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
[4]张连芝.浅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云南档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