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电子书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电子书

发布时间: 2022-02-13 07:37:00

A. 归类是人类的理性思维的

归类 观念,还不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全部内容。人类的重要特征是制造工具。
归类使替代物的指向性质改变了。最初的替代物是指向整个对象物的,替代物就等于对象物,替代物与对象物成为一对多的关系。归类使替代物由指向某物转变为指向物的某一属性。多个对象物由于被认为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因而才能用一个替代物去指向。由指向物转为指向属性,人工替代物就不再被用来替代所指向的物,而是被用来替代对象的属性了。

在现实中,物的属性与实体是不可分的。在出现人工替代物之前,物的属性是通过人体的感官直接感知的。当人工替代物能够替代对象物的属性时,人类就有了一种可见的、形式化的工具把属性从实体上分离出来,从而能够独立地运演与把握属性,即:在思维中通过运演与把握属性的替代物,代替对于真实的与实体不可分的属性的运演与把握。没有替代物的产生,在思维中对属性独立的运演与把握是不可能的。这种被形式化地分离出来的能够在思维中被独立地运演与把握的属性,是人类建立概念的基础。抽象由此产生与完成。

B. 青年律师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一、青年律师应当明确律师的职业定位
我国《律师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从《律师法》对律师职业的定位来看,不管青年律师多么特立独行或者崇尚自由执业,都应当了解律师职业所具有的政治性。律师随着国家和社会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治建设的发展而产生、存在和发展。律师的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好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没有对法治的追求、维护和实现,就不可能有律师职业的存在发展。因此,青年律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国家的政治背景与法治发展进程,坚决拥护宪法和法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政议政、参与立法、执法、政府决策等重大事项,这是广大律师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履行律师职责,促进律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其次,回到律师职业本身,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这就意味着律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律师来源于社会也植根于社会,律师是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因此,青年在律师开展业务活动时需要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主动融入社会大众,发现潜在的客户,拓展更多业务,在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努力实现当事人利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再次,从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律师作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特殊人才,执业活动具有独立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并不是律师在开展执业活动时不受任何约束,而是指律师在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本着尊重事实和法律的精神,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地进行辩护或代理以及独立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律师对于案件所涉及的所有专业问题的判断来自于自己对事实的掌握和对法律的理解,依赖自己的意志独立作出,律师自己对这种判断正确与否负责,对案件当事人负责。
综上所述,作为青年律师,在选择律师职业这条路时就应当明确律师的职业定位,明确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是凭借自身的法律知识与技能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尽最大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青年律师应当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执业观
不可否认,每一名执业律师都有自己的执业理念与思维方式,在执业活动中也会时不时显现自身的个性与品格。尤其是青年律师,在入行初期由于对律师职业接触不深,面对各色各样的社会问题时往往都带着一些批判意识和比较激进的想法,在处理相关案件过程中也总是带着一些想当然的观点,即使自己不懂但是碍于面子或者避免被指导老师批评教育,时常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办理,导致代理的案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青年律师在开展业务活动时,懂得如何端正心态和树立正确的执业观,如何在利益面前坚守底线,在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第三人利益交错或者冲突时寻找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年律师应端正心态,摆正位置
初入行业的青年律师,由于没有案源、缺乏经验,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开拓案源,未来怎么发展?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有些青年律师想到的已经不是怎么办好自己代理的案件,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是这个案件能够收取多少代理费或者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在执业过程中慢慢偏离律师道路,渐行渐远。
因此,青年律师要端正心态,摆正位置。在选择律师职业时起就要做好面临没有生活保障,没有案源,没有执业经验的心理准备,做好承受压力经受磨砺的准备。律师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青年律师执业过程中,要抱着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或者同事学习请教,争取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案件中,这样才能够学到其他律师接待委托人,商谈委托事项的方式方法。在参与案件办理时要认真分析案情,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研究相关案件的审判观点,总结经验。同时,青年律师不能挑肥拣瘦只做有利益分配的案件,而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从最简单的、最繁琐的案件做起,在小案件中慢慢积累案源和办案经验。另外,青年律师在自己没有案源时,要耐得住寂寞,心甘情愿地帮助其他律师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主动参与律师事务所的其他事务性工作,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执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青年律师应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严格遵守执业纪律
青年律师应当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是因为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会一直伴随律师执业的全过程,并且会对律师的执业品格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法律服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有些同行为了赢取客户而进行低价竞争或者对案件结果进行承诺,这些行为尤其应当引起青年律师的重视。青年律师执业初期的压力确实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理由。既然选择做律师,就必须恪守执业纪律,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体来说,就是青年律师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要时刻受到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约束,按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解答当事人的问题,不得就案件作虚假承诺;在与当事人达成委托意向后,也要依法依规严格收案收费,做好案件登记与委托手续的办理;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律师要坚守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地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尽最大努力维护好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严格履行保密义务;在处理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仲裁机关之间的关系时要严格遵守执业纪律,时刻牢记职业道德,根据法律赋予的执业权利,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参与庭审活动,律师不得为了自己案件的胜诉而与法官、检察官进行非正常的接触,更不能为了赢得官司采取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伪造证据的等非法手段,致使审判、仲裁等出现错误。此外,青年律师在处理与同行关系时也要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不得为了取得案件的代理而诋毁律师同行,而应当以端正诚信的态度及方式处理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互相尊重事实,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提出有利于己方当事人的主张,共同营造良好的庭审环境,维护司法权威。
(三)青年律师应当坚持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核心,理性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冲突
律师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参加诉讼,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参加调解、仲裁活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等。单从律师执业的目的来看,律师就是以自身的专业法律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律师执业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目的。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看,律师接触到的大部分案件都是社会性的问题,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代理案件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各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就律师的职业特性而言,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除了直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之外,还应寻求最合理的方式解决各方利益的冲突,尽量兼顾各方利益。也就是说,律师在代理案件时,绝不能为了达到己方当事人的目的而罔顾事实,甚至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损害他方的利益或置他方利益于不顾,这样的行为即使为当事人赢得了利益最大化,但是却掺杂着杂质。而如果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出现自身执业权利受到侵犯时,则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理性地维权,如侵害仍未消除或者困难仍未解决,则可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诉或要求给予合理解释。毕竟,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在代理案件过程中除了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外,也应当学会在执业活动中准确把握并处理好与当事人、法院、检察院等各方之间的关系,明确律师的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代理结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三、青年律师应明确专业方向,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由于历史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及地理原因,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还是以一般的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为主,青年律师仍以传统诉讼案件为主要业务领域,金融证券、股权转让、知识产权等非诉讼法律业务领域接触较少,而高端非诉讼业务,如IPO、公司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收购、境外公司投资并购等业务更是难以接触。可以说现在已经不是市场决定律师的专业方向,而是律师的专业方向决定未来的市场。
青年律师要走好专业化的路子,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执业初期即确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是自己感兴趣内心喜欢的法律业务类型,即所谓的专业化定位。这就需要考虑诸多主客观因素。主观方面如原有专业法律知识及法律实践能力、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已有的社会关系领域及本所专业案源来源情况等等。客观方面如本地区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本地区的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等。比如,广西的青年律师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必须考虑清楚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所处的地缘环境。不能一开始就抛开传统诉讼业务不做,盲目选择高端业务方向,毕竟全广西高端的非诉业务还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些业务对专业能力及团队配合的要求非常高,绝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产生了大量区别于传统诉讼业务的专业化服务需求。而要满足这些需求,没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和服务能力,仅凭传统的民商事诉讼知识和经验,是根本不可能适应的。因此,青年律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除了巩固原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最大限度地对原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拓宽。例如,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业务为职业目标的青年律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增加自己对这些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认知程度。又如,以从事涉外法律业务为职业目标的青年律师应充分提高外语的语言能力,全面了解外国法及国际法律法学知识,争取熟练掌握多种语言,以便进一步与外国客户沟通,拓展更多的国外客户。同时,不断提高法律业务的实践能力。律师的任何业务工作都离不开实践,青年律师的成功之路也必须以实践作为基石。总之,青年律师只有精通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专业的法学知识,熟悉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学习发达地区律师的相关办案经验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开拓思路,跟上时代步伐,在激烈的法律服务竞争中开拓出自己的市场,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具有专业性层次的法律服务,成为处理某个专业领域法律问题的专家。
四、青年律师不仅要有法律思维,还要有互联网思维
从执业律师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即根据案件的情况,按照法律的逻辑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法律思维很大程度上要求律师在接触案件时要学会透过案件的表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不能只看到一方的损失及伤害就感性地作出片面结论,而应当将法律事实从感情与混乱的表象中剥离出来,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青年律师来说,法律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坚定的规则思维、理性的逻辑思维,严密的证据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将会伴随着青年律师的一生,并且在执业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律思维主要还是体现在律师处理案件及解答法律问题的过程中,它对于律师专业品牌和形象的推广作用仍然非常有限。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已成为各行各业追捧的热词。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律师的工作环境已经完全被改变,律师的工作地点已不局限于律所,而可能在家里、车上、咖啡厅等地方;律师的工作方式已不局限于电话或者面谈,而是可以通过网站留言、微信聊天、语音或视频聊天等方式。律师的案件来源也不再只是熟人介绍或口碑相传,而是只要有互联网思维和法律需求的客户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你的客户。因此,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发现互联网给来的技术革新,不断培养互联网思维,准确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自己的客户,努力塑造专业品牌和形象,不断更新执业技能,借助互联网宣传推广自己,不断赢得自己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C. 刘思达的基本情况

刘思达,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云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社会学系、法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律师基金会(American Bar Foundation)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与职业社会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实证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理论》《北大法律评论》《清华法治论衡》《法律和社会科学》《交大法学》、Law & Society Review、Law & Social Inquiry、China Quarterly、Wisconsin Law Review、Fordham Law Review、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Symbolic Interactio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二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并著有《失落的城邦: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霍姆斯读本:论文与公共演讲选集》(译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等学术著作。

D. 低迷的钢铁行业是否将被互联网颠覆 “互联网 + 钢铁” 的机会在哪

请你看看权威专家的分析,对你的思路有所裨益。“互联网+”与钢铁如何融合
原创 2016-07-27 《中国冶金报》 冶金传媒

《中国冶金报》记者 郭俊国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互联网+”与钢铁应当有怎样的“亲密接触”?“互联网+”在钢铁行业有着怎样的新任务?钢铁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是什么?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应当有怎样的新思考?

带着这些问题,7月23日,在由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钢铁产业链电商高峰论坛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详细解读了“互联网+”助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新动能和新思考。

新任务: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钢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考虑‘三去一降一补’,同时考虑如何培育新的动能。”安筱鹏表示,推动钢铁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促进形成新动能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安筱鹏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具体来讲,在互联网与各个环节的融合中,制造是关键环节,制造业是主战场,制造企业是主力军,构建一个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是制高点。

互联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目前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环节向制造环节扩散,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从人人互联到人物互联,再到物物互联。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传统的工业网络是各自封闭、诸侯割据的;同时,工业互联网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碰撞,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了新旧思维的碰撞和新旧秩序的更替,以及新规则的重建。

安筱鹏分析认为,从互联网与消费领域和制造领域的融合的特征来说,消费环节更多的是价值传递,制造环节更多的是价值创造;消费领域的融合带来的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制造领域融合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消费领域既要考虑“踩刹车”又要考虑“踩油门”,处理好业务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制造领域与互联网融合,更多的是如何鼓励、支持,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踩油门”的问题;消费领域的融合关系到各种社会利益如何调整,制造领域的融合将带来国际巨头传统势力范围的重构;消费领域活跃主体主要是互联网企业,而制造与互联网融合的主力军仍是制造企业。

新动能:深化钢铁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安筱鹏介绍,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对29个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进行了分期分批的评估。基于评估的结果、经验和结论,工信部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基于《评估规范》,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成了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和协同创新阶段4个阶段。在《评估规范》中,综合集成是企业两化融合迈向中高级阶段的标志,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的集成管理、产供销的集成管理、财务与业务的集成管理、决策支持的集成管理等方面。

综合集成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核心理念,德国的工业4.0的核心理念也是推进企业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因此,工业4.0和两化融合在核心理念、主要任务和具体做法等诸多方面,是殊途同归、如出一辙、异曲同工的。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当前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过去几年,钢铁行业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走在了相关行业的前列。”安筱鹏结合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上5万多家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数据,详细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在这方面的进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
一是钢铁行业基础自动化全面普及,已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持续创新的基础。装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环节,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和新技术。中国钢铁行业基础自动化在烧结、炼铁、炼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应用已得到广泛普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分别达到64%、47%。
2
二是钢铁行业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质量。信息技术正融入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其能源管理和质量管理普及率明显高于其他传统行业,企业资源管理和制造执行系统在重点企业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装备、工业能力、工业素质、工业活动的内生要素,实现了决策的及时、高效和科学。
3
三是钢铁行业的大型企业整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发展的阶段,综合效益开始体现。“综合集成是企业迈向中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安筱鹏表示,从行业整体的两化融合水平来看,钢铁行业在传统行业中,大概处于中游水平。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收益之间是有阶段性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从单项应用迈进综合集成之后,企业信息化的收益才会呈现指数化的增长。
4
四是钢铁行业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高。根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全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报告,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是指智能制造就绪企业与全部企业的比率。其中,智能制造就绪企业是指同时满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小于50%、实现管控集成和产供销集成,处于集成提升或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钢铁行业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为14%,在10个传统行业中位居前列(仅次于汽车工业)。

新思考:推动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安筱鹏介绍,工信部也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并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在制造企业的“双创”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物理系统等方面推动和支撑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特别是工信部准备推动工业电子商务的试点示范,重点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制造企业自身的销售采购平台,其二是工业电子商务的第三方平台。

关于如何推动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安筱鹏提出了以下建议:
1
一是加速普及在线采购,构建高效、透明、协同、低成本的新型采购体系。在线采购可提高企业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是降成本的重要手段。同时,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上5万多家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数据,目前,钢铁行业大型企业在线采购额占比为18.19%,中型企业为32.74%,远高于小型企业的14.21%。但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企业在线采购额占采购额的比例(18.19%),在钢铁、建材(21.5%)、医药(22.3%)、采矿业(24.3%)、石化(36.2%)、机械(28.6%)六大行业中,比例最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二是推动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营销体系。随着客户对交货周期、产品质量、库存配送要求越来越高,钢铁产业正在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体系,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并已成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企业已建立起的完整的线下销售网络体系相比,中小企业对线上销售网络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转型的步伐更快。目前,钢铁行业网上销售率平均为14.45%。其中,大型企业为12.77%,中型企业为16.68%,小型企业为17.97%。
3
三是积极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传统钢贸流通体系变革。当前,钢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迅猛发展。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已累计300余家,在全国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占比48%。在成交量1000万吨以上的钢贸商中,第三方平台交易量超过70%。第三方交易平台推动钢厂直营,促进生产流通一体化;跨越多级代理商,大幅缩减钢铁流通层级,简化交易过程;融合物流、加工、金融等多方服务主体,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加快构筑新型钢铁流通生态圈。
4
四是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交易向“能力”交易转变,构建产业新生态。互联网拓展了交易的空间和对象,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实现从信息交互的互联网到产品交易的互联网,再到能力交易的互联网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能力交易的交易主体(谁和谁交易)、交易对象(交易什么)和交易过程(怎么交易)3个最基本的问题。要积极推动钢铁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交易对象从产品向能力拓展,有效提高闲置设备、空间、人员的利用率,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企服务化转型;同时使大量中小企业可以低成本、低门槛地使用一些更优质的制造资源,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新型生产体系。

安筱鹏认为,对于钢铁行业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未来的发展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流通环节的电商化构建新型的钢铁流通体系;第二个阶段,引进制造环节的互联网化,钢铁行业实现生产、加工、物流的智能化,并与电商的数据进行对接,实现加工配送等能力的在线交易;第三个阶段,随着技术、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会出现一个面向新型能力、面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新的产业生态。
5
五是培育定制化生产等新型能力,催生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定制化生产是工业4.0的逻辑起点。安筱鹏表示,面对钢铁行业当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的形势,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加快培育钢铁行业定制化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也是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手段。钢企要提高附加值高、制造周期长、工艺要求复杂的汽车板、家电薄板、不锈钢板、硅钢片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和供给能力,建立面向市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组织体系,根据产品市场行情和盈利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料,快速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库存配送,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E. 刘思达的学术成果

《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霍姆斯读本:论文与公共演讲选集》(译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失落的城邦: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5. “Law’s Social Forms: A Powerless Approach to the Sociology of Law.”Law & Social Inquiry, forthcoming.
2015. “Boundary Work and Exchange: The Form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Symbolic Interaction, forthcoming.
2014.“Migr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Mobility of Chinese Lawyers.”Law & Policy36(2): 165-194.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Ethan Michelson)
2014. “The Trial of Li Zhuang: Chinese Lawyers’ Collective Action against Populism.”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1): 79-97.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Terence C. Halliday)
2013. The Legal Profession as a Social Process: A Theory on Lawyers and Globaliza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38(3): 670-693.
2012. “Palace Wars over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In-House Counsel i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sconsin Law Review 2012: 549-571.
2012.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ow ChineseLaw Firms Survived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dham Law Review 80: 2847-2866. (with Xueyao Li)
2011.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olitical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Chinese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Law & Society Review45(4): 831-865.
2011. “With or without the Law: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Ordinary Legal Work in China, 1979-2003.” Pp. 234-268 in Chinese Justice: Civil Dispute Resol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s. M. Y. K. Woo, M. E. Gallagher, and M. Goldma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Lawyers, State Official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Symbiotic Exchange in the Chinese Legal Services Market.” China Quarterly 206: 276-293.
2010. “What Do Chinese Lawyers Want? Political Values and Legal Practice.” Pp. 310-333 in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d. C. Li.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ith Ethan Michelson)
2010. “The Politic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Social Order in East Asia.” 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 6: 239-258. (with David Leheny)
2009. “Recursivity in Legal Change: Lawyers and Reform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Law & Social Inquiry 34(4): 911-950. (with Terence C. Halliday)
2008. Globalization as Boundary-Blurring: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Law Firms in China’s Corporate Law Market.” Law & Society Review 42(4): 771-804.
2007. “Birth of a Liberal Moment? Looking through a One-Way Mirror at Lawyers’ Defens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China.” Pp. 65-107 in Fighting for Political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Legal Complex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eds. T. C. Halliday, L. Karpik, and M. M. Feeley. Oxford: Hart Publishing. (with Terence C. Halliday)
2006. “Client Influenc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Professionalism: The Work of Elite Corporate Lawyers in China.” Law & Society Review 40(4): 751-782.
2006. “Beyond Global Convergence: Conflicts of Legitimacy in a Chinese Lower Court.” Law & Social Inquiry 31(1): 75-106.
《中国法律的形状》,《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第1024-1044页。
《法律职业的政治命运》,《交大法学》,2013年第1期,第93-100页。
《中国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全球化》,《交大法学》,2011年第1期,第145-172页。
《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0-156页。(与吴洪淇合作)
《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历史与反思》,《法律和社会科学》,2010年第7卷,第25-31页。
《法律职业研究的死与生》,《社会理论》,2009年第5期,第1-16页。
《立法、实践与政治过程:谈“冤案”与律师刑事辩护难的成因》,《清华法治论衡》,2008年第10辑,第73-89页。
《客户影响与职业主义的相对性:中国精英商务律师的工作》,《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第9卷第1辑,第29-55页。
《当代中国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变迁(197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90-105页。
《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97-224页。
《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中外法学》,2005年第4期,第400-414页。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51页。
《经典社会理论中的法律: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与法律社会学》,收于《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高鸿钧、马剑银(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81-403页,2006年。

F. 毛概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 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第三, 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关系:(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方式
答: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通过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引导说服教育的方针,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在不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此同时,党中央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阶级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将私营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一阶段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推而广之,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前途
答: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特点: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前途:社会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答: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答: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②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参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113),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P115,注意领会精神!)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两个原则的阐述
答: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②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③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关键时期)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争议;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八)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革命、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答: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的主客观依据;
答: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①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②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③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性,对人才以及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终很低,因此邓小平希望建立和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相似的股份制企业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中国国情。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右缺少的物质保证。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答: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5.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和作用。
答: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地位、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看待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坚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8.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 。
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内涵,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
答: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②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③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答:思想道德建设: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要加强道德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性保护。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②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④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⑤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现实依据
答: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现实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答: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⑤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G. Ystar金融生态,如何形成的

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表现
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①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把握不准。众说纷纭的金融生态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态理论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态实践的准确性,使宏观部门无从着手,微观部门无所适从;
②金融生态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对金融生态、金融环境、金融机制、金融规律在运用中相互串用,导致金融生态的目标不清,渠道不明,容易变成一个大杂烩。
③保护金融生态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清,对金融生态的状态评价没有标准,使具体调研和考察依据不明。
④由于对金融生态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缺少认识和理解,很多人对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炒作和赶潮流。本文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以期推动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统一。
研究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在国内,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核心内容——城市金融生态分析框架。
平常所称生态环境,主要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决定的一样,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

H. 图书分哪些种类

图书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

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

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特征划分:线装书、精装书、平装书、袋装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盲人书、民族语言书。

(8)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电子书扩展阅读

与其它出版物相比,图书的特点为:

1.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

2.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较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图书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I. 关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一些问题!跪求高手解答!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热点内容
劳动法工龄赔偿从哪年生效 发布:2025-02-04 06:37:54 浏览:922
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说法错误的是 发布:2025-02-04 06:32:56 浏览:954
劳动法工资不给 发布:2025-02-04 06:30:44 浏览:602
合同法中对日期的规定 发布:2025-02-04 06:23:35 浏览:131
道德经第77章 发布:2025-02-04 05:58:04 浏览:946
民法典司法机关 发布:2025-02-04 05:51:44 浏览:963
道德和情理 发布:2025-02-04 05:48:43 浏览:743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发布:2025-02-04 04:47:18 浏览:415
刑事诉讼法中案情重大的标准 发布:2025-02-04 04:39:23 浏览:498
法治频道忏悔录 发布:2025-02-04 04:37:05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