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工法律援助
① 工会的法律援助形式和范围都有哪些
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五大范围。
根据《工会法律援助办法》第八条规定: 工会法回律援助的范围答:
(一)劳动争议案件;
(二)因劳动权益涉及的职工人身权、民主权、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案件;
(三)工会工作者因履行职责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
(四)工会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
(五)工会认为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② 职工申请法律援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劳动争议仲裁来、诉讼案件的职自工当事人(含离退休职工当事人),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劳动权益受到侵犯,因经济困难,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
(2)职工当事人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经济困难,需要提供法律援助,工会也认为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
(3)工会工作者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遭受打击报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经济困难,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
(4)工会组织有充分理由证明权益受到侵犯,需要提供法律援助,工会法律援助机构也认为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
③ 法律援助的具体实施人员有哪些
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实施法律援助的专职管理人员。
④ 简述法律援助的具体实施人员有哪些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都可能实现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受援人给予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具体的法律援助需要通过下列人员或组织来具体实现。
1、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实施法律援助的专职管理人员
法律援助机构是各省市及各区、县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及实施本地区法律援助工作的机构,统称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第21条的规定,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职能是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2、律师是法律援助重要的实施主体
律师是熟悉法律、具有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的专业法律工作者,具有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律程序,在诉讼方面享有更多的诉讼权利,在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方面有非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相关立法不断强化将法律援助作为律师的一种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24条规定:“律师必须按国家的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在2003年9月12日《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要督促律师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律师应当依据《条例》第6条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律师每年义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由(区、市)司法厅(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要积极探索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使所有的律师都普遍履行义务。”在各地关于规范法律援助的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等立法中,大都规定了律师法律援助义务的内容。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作为法律援助主体的律师主要包括法律援助机构专职律师和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律师在实施法律援助时,相关法律援助机构应依法给予其一定量的办案补贴,这种补贴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办案成本支出。
3、高校学生志愿者是法律援助的一支生力军
高校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有效缓解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着十分突出的供需矛盾。由于法律援助人才供给不足,我国约有四分之三应援助的案件未得到援助。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法律援助工作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大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工作就能直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了解群众疾苦并在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1994年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以来,各地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利用学生所学服务社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4、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是法律援助实施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了国家法律援助之外,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在法律援助中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是由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单位或热心公民组成,如在法学研究部门、民主党派中设立的此类团体。这类团体在业务上受司法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但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不享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资助。它无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是目前法律援助实施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采用鼓励、声援等手段支持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对当事人予以“精神法律援助”的上述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理所当然地属于法律援助社会主体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此类法律主体通常表现为工会、妇联、共青团、消协、街道办等团体和单位。
5、基层法律工作者是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一员
基层法律工作者承担法律援助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只队伍立足基层,方便及时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帮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承办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少地方立法都规定其负有法律援助职责。
6、其他法律工作者是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补充
在实践中,这部分人员最主要是妇联、残联、经过司法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社会法律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包括有许多考取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务资格的人员并没有从事律师职业,而是仍然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这些人员是利用自身资源为前提的,是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
总之,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指导、协调下,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律师、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基层法律工作者以及其他法律援助人员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需要者提供法律援助。
⑤ 法律援助是什么
为您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简单来说,法律援助就是弱势群体遇到纠纷、困难需要法律帮助时,由司法部门安排专业律师作为其代理人,为其提供诉讼法律服务的一种救济途径,法律援助是不需要收费的,律师的费用由司法局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向接受法律援助业务的律师进行支付。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请求国家赔偿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 (二)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七、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询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八、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九、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法律援助
十、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⑥ 请问法律援助主要是做什么的
(一)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对象
申请人应当符合我市的经济困难标准,并具有相应的经济困难证明。
(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在民事行政方面的有: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给抚恤金、救济金的;请示人付赡养费、抚养费、抚养费的;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刑事诉讼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和自诉人,如果因经济困难而没有聘请辩护人或者代理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案件。
(三)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材料
1、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份。2、申请人户口本原件、复印件一份。3、申请人或申请人配偶低保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4、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如各类诉状、案件受理通知书、可以委托代理人通知书、仲裁裁决书、一审(二审)判决书、再审裁定书等,以上材料需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四)到何处申请援助?
凡由各区、县(市)基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立案审理的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当事人应向该区、县(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凡由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立案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应向沈阳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五)哪些人员可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援助案件(为刑事指定辩护案件提供辩护的,应当是有律师执业资格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六)法律援助程序
法律援助应当经过申请、审查、指派等程序。当事人认为自己符合援助条件的,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援助中心受理后经审查认为符合援助条件,当事人填写援助申请书,援助中心在10日内进行审批,指派律师事务所或安排本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并及时通知当事人。援助人员接案后应立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提供法律援助。
对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援助中心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确定的承办人员名单回复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
(七)遇有哪些情形之一的,会导致援助机构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了以下情形的发生会导致该援助事项的终止:
1、受援人的经济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援助条件的;
2、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3、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的;
4、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⑦ 法律援助人员包括哪些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特殊案件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⑧ 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
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有劳动争议、侵犯职工人身权或合法权益等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
【法律分析】
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行为,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一般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而工会的法律援助主要是为了帮助工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公证证明。
【法律依据】
《工会法律援助办法》
第八条 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一)劳动争议案件;(二)因劳动权益涉及的职工人身权、民主权、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案件;(三)工会工作者因履行职责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四)工会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五)工会认为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委托代理法律援助:(一)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工会法律援助,且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二)未达到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但有证据证明本人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需要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因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受本办法规定的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⑨ 申请职工法律援助要经过哪些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