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特征
⑴ 律师职业的特征
职业特点就是工抄作压力非常大,而且收
入没有保障,除非你做到非常高的级别,
要不别想出人头地啊,而且这行是人越
老越值钱
对素质要求,就是不要分清是非黑白,永
远记住,你只为你的当事人说话,而不论
他是对是错,所以你没必要正直..
⑵ 法律职业的特征是什么
一、法律职业的特征 法律职业的特征如下:
第一,法律职业具有法律专业性。法律职业的技能以系统的法学理论或法律学问为基础,并不间断地培训、学习和进取。法律职业的从业者应当是经过专门法律训练、从而拥有法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者。法律职业的知识是一种专业性的知识,既包括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又包括法律方法、法律观念甚至是法律理念的知识,法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知识类型。
第二,法律职业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自治性和精英性。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职业化地从事法律活动,不受外部力量的于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性活动负责,自主或自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
第三,法律职业具有职业伦理性。这种职业伦理不同于大众伦理或公共道德。法律职业伦理维系着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者都要遵守正直、忠诚、廉洁等道德要求,从而使其行为受到约束,使法律的公正得以保证。
第四,法律职业的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的思维,追求的是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法律职业具有共同的职业精神追求。法律职业是一种以法律为信仰的职业有着共同的职业精神追求,在法律职业形成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种职业信仰,它成为法律职业共同的精神追求。
⑶ 法律的作用特征
法律行为来具自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⑷ 执法的特征
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⑸ 公共事务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公共组织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我国传统上把公共组织叫做行政组织。它是静态结构和动态活动过程的统一。公共组织是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即政府机构为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它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
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
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个方面。(2)社会性。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3)服务性。表现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依法进行必要的管制。(4)权威性。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行两方面。(5)法制性。表现为自身的建设和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法可依。(6)系统性。表现为它是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
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2、公共组织的类型来源:
(1)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地位,自主权很少的公共组织类型。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2)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分离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委员会制又叫合议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4)层级制与机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公共组织类型。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的公共组织类型。
3、公共组织的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有法律确定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取决于公共组织的职能目标、职位和职权以及人员划分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
公共组织结构方式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
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即层级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照上下层级关系有序的构成方式。它以上下关系为重点,以命令与服从为原则,职位、职权和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沿直线分布。它是以效率为中心设计的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即部门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同级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方式。一级政府除领导决策机关之外,按照行政目标、权力责任、专业性质或管辖区域的不同划分若干平行的职能部门。公共组织结构部门化是适应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长和扩大政府管理职能的需要,它是公共组织层级化的基础。其最大的问题是有可能发展为全能政府。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和公共组织结构部门化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亦称管理宽度、管理跨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一般来说,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级越多。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应控制管理层次,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管理幅度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
4、公共组织理论和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的新发展来源:
(1)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⑹ 法律证据有哪些特性
法律证据的特性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法律证据的特性具体如下: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刑事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是人对于客观事实的反映。它是证据最基本的特征,是首要的因素;
2、关联性。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必须与案件有关联并对证明案情有实际意义;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形式,并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加以收集和运用。
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唯一手段,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刑事证据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伏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也是使无罪的人免受刑事追究的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第三十五条 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第四十条 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私自接受委托、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二)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
(三)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的权益;
(四)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
(五)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介绍贿赂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方式影响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依法办理案件;
(六)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
(七)煽动、教唆当事人采取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决争议;
(八)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第四十九条 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方式影响依法办理案件的;
(二)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介绍贿赂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
(三)向司法行政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四)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的;
(五)接受对方当事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权益的;
(六)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的;
(七)煽动、教唆当事人采取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决争议的;
(八)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的;
(九)泄露国家秘密的。
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⑺ 社会化服务特征
由于服务范围涉及公益性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部门,因此社会化服务这一产品可区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同时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服务的定制性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这种服务的实质是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挖掘消费者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就一个特定的顾客而言,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查阅地质资料这类产品消费与接受地质资料管理者提供的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按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访问教授洛五劳克(Christopher H.Lovelock)提出的根据服务行业的性质、服务性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服务定制化服务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服务需求性质、服务传递方式划分为4种分类方式(崔立新,2003)。显然,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属于根据服务定制化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划分的类型,如表3-4所示,可以归为 “双高型”的服务类型,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这类服务不仅要求高度定制化,而且要求服务人员作出大量的主观判断,确定服务方法和服务特点。因此,地质资料服务提供者在与顾客接触过程中,不只是就顾客提出的需求作出消极的反应,而要经常与顾客进行积极地沟通,引导顾客;同时,听取顾客所提供服务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由此对地质资料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接受全面培训,掌握专业技术,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善于判断,以便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表3-4 根据服务定制化程度和服务人员主观判断程度分类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也存在一般性的特点。
(二)服务的无形性
无形是服务的最明显的特点,表现为活动形式的消费品,它不是由某种材料制成的,且没有一定的重量、体积、颜色、现状和轮廓,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售的物品中,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顾客在消费服务之前,无法看见、听见、品尝、触摸、嗅闻服务。服务之后,顾客并未获得服务的物质所有权,而只是获得一种服务经历。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在得到服务之前,往往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也很难描述;而且,顾客无法在得到服务之前先试用。正是因为服务的无形性,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比较主观,一般用经验、信任、感受和安全等方面语言描述服务,方法上十分抽象,很难评价一项服务的好坏。
(三)服务组织的公共性
我国的地质资料服务部门是事业单位,是政府组织推动公共产品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实施单位。作为公共组织,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产出的非市场性或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主要是由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政府管制等因素所造成,并会对其评估产生后果:一是服务的垄断性往往伴随着信息的垄断,使得公众难以掌握充分的信息;二是评估标准困难,因为管理者与服务者具有唯一性。
公共服务的双向活动,即通过与社会和公众互动过程来实现要求公共组织必须先获得充分的公共信息,了解社会和公众需要什么,希望从公共组织得到什么。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受众产生的各异需求,完全了解各种需求是不可能的,这给客观评估公共组织的服务效果变得更加困难。
(四)公益性与商业性共存
目前,我国的地质调资料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为主,生产部门和咨询服务机构为辅;服务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因此决定了服务机构主要是公共组织,服务方式分为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两类。
公益性缘于服务组织的公共性,服务内容是公共或者准公共产品,服务机构的运行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撑。如果服务对象寻求服务的目的为政府决策或是公众利益,那就应该得到公益性的服务;如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如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则属于商业性活动,对其服务则应以商业性服务管理方式加以调整各种关系,包括收费等。
(五)服务效果的滞后性、间接性和难定量化
滞后性表现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果尤其是服务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出来,如找到了有开采价值的矿床还需要进行工程开拓、采选等投入,产品才能供应社会产生使用价值。间接性表现成果地质资料的服务只是某项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未独立发挥作用,其价值表现为贡献份额,如重大工程的部署,成果地质资料只是辅助性技术支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又不可或缺。
难定量化则是服务面广、效益链条长等共同因素影响的结果。公共组织目标的多元性及目标弹性,以及服务的互动特性,决定了考评的难以量化。目标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缺乏一个可以统帅各项具体指标的总目标,尽管法律、法规可能赋予特定公共组织数个目标,但并未规定各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替代关系,加上目标的弹性及软目标,表述抽象笼统且难以量化的硬性指标,均使得对公共组织的服务效果评估出现困难,尤其是量化的评估更是难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