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辨律师难
⑴ 做刑辩律师危险吗
一般情况来讲,刑事律师并不危险。
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理智的,犯罪人也是一样。假如说为犯罪人辩护,没有取得如意的最终效果,也不会有危险。
⑵ 刑辩律师,你需要怎样的思维
刑事辩护,是律师重要的业务领域。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司法场域,使得律师在刑事辩护领域的角色越发尴尬。相比较其他诸如上市业务等领域,刑事辩护业务风险高,收费低,而且稍不注意,便会身陷囹圄。然而,刑事辩护律师成名较快的律师。相比较民事案件、非诉服务的温吞不火,刑事案件因受到社会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很多律师都是因为刑事辩护而一战成名,从此打开律师业务的新篇章。那么,要想成为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需要哪些独特的思维呢?
一、熟知辩护价值的思维
刑事辩护,一般被认为是为坏人说话而广受诟病。一方面,这与我国目前的法治现状有关。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大部分人依然存在着朴素原始的法律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与我国的司法体制设计相关。在刑事案件中,存在着公检法三步的办案流程,按照法律的规定,三个部门应当各负其责、相互钳制,然而由于我国司法体制的设计,公检法却存在着与法律规定不相一致的实践。通常,公安的权力最大,这与先前公安部门负责人兼任政法委书记、政府副职有关。公安破案后,媒体便大肆宣传。其后的所谓检法程序就成为形式,完全按照公安确定的思路进行。现实中,多次会出现公检法联合办案,检法向公安请示、汇报工作的情况。这样一来,强化了公安抓人就是破案的普通认知,完全违背了法律规定的任何人未经法院审判不得定罪的规定。
如果说,普通的老百姓是这样认知的话,危害性还较小。但是,个别不良媒体的炒作,则使刑辩律师的恶名越发远播。但是,作为刑辩律师却不可如此与社会大众的认识一般。
刑事辩护,其真正的价值追求在于帮助个人免受国家暴力机器的非法制约,以求得法律上的公平正义。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无时不刻处在国家强力暴力机器的管控之下,然而,国家暴力机器并非完美无缺,而且存在着权力滥用的空间。因此,现代国家都把限制国家权力作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方式。刑辩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深刻认知到这一点。从小里说,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辩护,是为了避免所为冤假错案的发生,使其受到罪刑一致的处罚。而往大里说,则是为维护人之为人基本权利的方式。刑事辩护和其他事业一样,做小做成靠智慧,做强做大靠格局。如果刑事辩护律师没有这样一种格局和眼界,则难以在艰难的刑辩之路上取得业绩。
二、综合辩护手段的思维
刑辩律师接受委托后,按照法律的规定展开辩护。随着法治理念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刑事辩护越来越讲究技巧,越来越讲究主动而为。也就是说,刑事辩护已经从自发走向了自为。刑辩律师不能被动的进行辩护,而是要在特定的思维指导之下,设计辩护方案。而且随着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不断完善,刑辩业务将越来越复杂。在当前法域之内,主要是穷尽各种辩护手段,进行有效的辩护。
目前的理论和实务界,对于辩护的方法
主要有如下的方式。
实体与程序的辩护
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传统型诟病所在。在刑事领域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证据的取得上很轻视程序的合法性。刑辩律师要准确的把握实体与程序的二元结构,做到有的放矢。尽管在实践中,程序性的辩护通常难以起到效果,但是对于办案机关特别是公检而言,抓住程序性的漏洞,往往可以致命一击。律师可以通过程序性的辩护,获得中国刑事辩护领域中事实上存在的抗辩交易。因为在公检的绩效考评体系中,程序性错误往往是难以挽回而且也是处罚最为严厉的。但是,程序性问题的辩护,通常不在法庭上公开进行,往往通过法律意见书的形式向办案机关反映,获得双方谈判的空间。笔者在办理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时,因为侦查机关在讯问未成年时未按照规定通知其监护人在场,但在事后又做了难以解释的漏洞性补充。笔者抓住该程序向审查起诉机关及其上级机关连发四封法律意见书,最终获得不起诉的结果。
宏观与微观的辩护
宏观,主要是分析案件之所以发生的社会背景或其他背景。而微观,则是专注于案件本身,以小博大。例如在职务侵占罪中,很多是由于企业内部股东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在多数私有企业中,大都不存在健全的财务制度。股东与公司的财务经常混同。在正常情况下并无大碍,但在发生矛盾时便成为攻击对手的工具。如果律师在刑事辩护业务中能够准确的领会这一点,便可以通过外围工作来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因此,所谓宏观,就是跳出案件本身来分析案情,以获得较好的辩护效果。而在微观上,就是专注案件本身,而不能扩大。例如在抗拆迁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件,如果律师片面地夸大所谓拆迁不合理以此来获得社会同情来影响案件的走向,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法院不可能对国家或政府的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因此,这个时候只能专注案件本身进行辩护。实践中,药家鑫案,就是宏观微观未能把握好尺度,使得药家鑫被判处死刑的。
合作与对抗
刑事辩护是对抗性很强的律师业务。公检法律和谐的场面,要么是律师不尽职,要么是案件无争议,或者是庭前已和谐。在大多数情况下,律师对司法机关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抗不是绝对的,或者说,对抗中存在着合作,合作中又存在着对抗。二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而且会随着办案机关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抗的空间很小,甚至律师还会在诸如证据调取、取保候审、案件定性等问题上主动寻求与办案机关的合作。然而,一旦案件到审判阶段,律师与检察机关便成为一种对抗了。这里,律师要清楚的明白,对抗的目的和对象。律师在对抗中的目的是维护被告人的权利,而不是其他。另外,律师对抗的对象是检察机关而不是法院。现实中,律师经常会和法官争论的面红耳赤,这是不对的。律师和法院的关系是说服与被说服的关系,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律师在刑事辩护中,要善于对抗,敢于对抗,同时也要懂得对抗与合作的灵活运用。
防守与进攻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存在着防守与进攻的选择问题。通常,检方在办案时,将证据呈现于律师前,律师以此为基础进行辩护。这是中国目前辩护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检方一旦将证据提交法院,便完全属于守势,任由辩护律师进攻。此时,律师要注意不要四面出击,而且要在进攻中做好防守。防止检方在律师进攻时进行突然袭击。所以说,进攻和防守是相对的。尽管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然而,庭审过程瞬息万变,稍不留神就会后方失守。因此,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做到攻守有度。
至于定罪与量刑的辩护,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律师在进行辩护时要注意取舍的问题。实践中,有些律师揪住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不放,反复强调。不仅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也给法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新的刑诉法修改之前,讯问未成年是否需要通知其监护人到场,法律规定的是“可以”而非“应当”。有律师就纠结在该问题反复提出公安未通知监护人到场的讯问笔录是非法的。这类问题就应该放弃。律师应当在控方的证据中,揪其一点重点突破,打断证据锁链的连接。
⑶ 为什么有人说刑辩律师才是真正的律师
没有这个说法
⑷ 什么时候,刑辩律师不再是个危险的职业:我看李
侦查会见中的风险,无罪辩护风险及职业道德风险。律师可以告知嫌疑人专仅说向侦查机关供述属的内容即可,并告知其会见过程是不被监听的,监听的证据材料提交到法庭是无效的,但仍有可能会被监听,你如果透露实情,可能会让侦查机关掌握内情,进而搜集完善相关证据或者侦查机关将此内情告知承检察官、法官,即便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形下,法官很可能先入为主坚定地判你有罪。无罪辩护具有法律风险,承律师的观点有可能全部或部分不被法院采纳。无罪辩护后,就不能再做情节辩护,还有可能会被法院认为被告人不认罪或认罪态度不好,一旦无罪辩护不被法院认可,法院通常不会判处缓刑。承本案律师不会与承法官,检察官或他们的上级领导通过非法途径做任何形式的沟通。
⑸ 是不是做刑辩律师的风险要比一般的民事律师要高
差不多,根据实际刑辩律师风险要小一点,原因是,刑辩帮助的是嫌疑人,只要尽职尽责不会产生风险。而民事代理对方是单位或个人,有可能会造成对方的恐吓及伤害
⑹ 一个优秀的刑辩律师是如何害死人的
既然是优秀的刑辩律师,他是让法官刀下留人的,又怎么会害死人呢?
⑺ 刑辩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对刑辩律师这样严格律师做刑辩好吗
新律师法的实施对刑辩律师的意义 2007年10月修订通过、2008年6月1日生效的新律师法,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注定要占据重要的地位。新律师法强调了对律师权利的保障和维护,是司法理念的一大进步。司法界主流观念是律师权利就是委托人的权利的延伸。因此,对律师权利的保障就是对人权的保护,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对人权的平等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从保障律师在刑事案件的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入手,以图根本上扭转公、检、法系统在刑事案件中轻视和排斥刑辩律师的做法,增加案件的透明度,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新律师法第三十三条特别强调,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 按照以前的司法实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需要侦查机关批准,并且要侦查机关派员陪同。虽然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机关需在律师提出会见之日48小时内安排会见,但实践中也有很多违反此规定的情形,比如办案人员提出出差的理由,或者领导不在,无法批示等等。而律师一般很少会在此问题上较劲,否则很难与办案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新律师法的实行,从根本上扭转和解决了律师会见难的问题,也给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防御权,有助于保障人权。 新律师法的实施,也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司法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在此观念里,尤其轻视律师在刑辩案件中的作用。无论从律师协会统计数据还是刑辩律师的地位,刑辩案件从来就不是律师业务的主流。律师界有人认为,做刑辩律师,没有广泛的社会人脉关系,是很难做的。新律师法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刑辩律师的思想,有利于律师更多的介入刑事案件,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新律师法的实施,从本质上讲,是对英美法系米兰达规则的妥协。从纯法律层面来说,米兰达规则更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特别是其律师不在场,不得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给犯罪嫌疑人的防御权很彻底。如果要指控犯罪,警方需要扎实和确定的证据。这样从侦查阶段就给了双方辩论和沟通的机会,有助于厘清案情,保障权利。而基于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实行米兰达规则,缺乏相应的法律土壤和社会环境。但十年前生效的律师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新律师法没有规定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律师有在场权。但明确规定,律师会见有自主权,并且不被监听。 新律师法的实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希望有一天,国家立法机构能汲取更先进的司法理念,全方位的保障人权。
⑻ 当一个刑辩律师是什么体验
当一个刑辩律师是紧张的体验。
刑辩律师是刑事辩护律师的简称,是指已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书,以刑事辩护法律服务为全部业务或者主要业务,专业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刑事辩护的执业律师。
刑事辩护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刑事侦查阶段、刑事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审判(一审、二审)阶段,在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律师的工作内容是不尽相同的。
服务项目:
1、向侦察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会见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3、代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诉、控告。
4、为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