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建设法律援助
A. 法律援助制度是什么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助,是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其具体含义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它作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在一国的司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是在我国立法史上,首次将"法律援助"明确写入法律,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6年5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法律援助的有关内容作了专章规定。《律师法》第六章规定:"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这些规定明确了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范围和律师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援助义务,并为今后制定法律援助的专门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础。
目前,中国的法律援助机构已基本形成了四级组织的架构:
1、 在国家一级,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对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和协调。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援助规章制度,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事宜,开展与国外法律援助团体及人士的交流活动等等工作。
同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成立。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传国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进司法公正。其基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内社团、企业、商社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购买债券和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等。
2、 在省级地方,建立XX省(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对所辖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和协调。
3、 在地、市(含副省级)地方,建立XX地区(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的双重职能。
4、 在具备条件的县、区级地方,建立XX县(区)法律援助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备建立法律援助机构条件的地方,由县(区)司法局具体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
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申请人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中国法律援助的三个专业实施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主要提供诉讼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辩护、刑事代理和民事诉讼代理等)和非诉讼法律援助;公证员主要提供公证事项的法律援助;基层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询、代书、普通非诉讼事项的帮助等简易法律援助。
中国法律援助有三个基本的资金来源:政府出资,社会捐赠及行业奉献(主要指义务办案)。
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尚处于建立阶段。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B. 什么是党建三化建设
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三化”问题精准指出了当前基层党建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破解“三化”问题为突破口。
(2)三化建设法律援助扩展阅读:
基层党组织的“三化”问题,究其根本是党建责任落实“掉了链子”。
1、抓基层党建必须抓责任制,抓责任制必须抓责任人,抓责任人必须抓第一责任人。
要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眼睛向下看”,筑牢思想之基,植深责任之根,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决扛起抓基层党建的政治责任。
2、加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牵住责任制“牛鼻子”。
坚持党建报表和经济报表、平安报表、生态报表一起抓,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努力使各领域各区域基层党建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基层基础保障。
C. 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是指什么
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三化”建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三化”问题精准指出了当前基层党建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破解“三化”问题为突破口,精耕基层党建责任田,全方位抓实支部建设,全领域建强基层党组织,全区域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
(3)三化建设法律援助扩展阅读
破解“三化”问题必须从每一个支部抓起。围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针对农村、城市、企业、学校、机关、两新组织等不同特点,加强分类精准施策,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加强后进支部整转。
同时,应花大力气抓好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加强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让过硬成为支部标配。尤其是选好一只“领头雁”,选优育强能带富善治理的基层带头人;撒下一把“黄金米”,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向基层一线,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保障;牵起一份“真感情”,用党员干部的“大脚掌”,抵达群众的心灵。
D. 当前基层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因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没有从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司法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不足。
几点建议:
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援助制度,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实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镇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设备,方便困难群众就地申请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切实解决基层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根据特定困难群体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专项服务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果。
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对法律援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E. 如何抓好法律援助站点规范化建设
法律援助是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申请法律援助,可先由单位或所在的街委、村委出具生活困难的证明,然后到所在地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办理.
我国《律师法》第41条规定:“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第42条规定:”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这就是说:对无力支付律师代理费的人实行法律援助,是《律师法》对每一位执业律师的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要求法律援助:
1、刑事案件;
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抚养费的法律事项;
3、除责任事故外,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4、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5、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6、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7、其他确实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其中,刑事诉讼的被告人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要求获得法律援助:
第一,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第二,被告人为盲、聋、哑和未成年人的,如果没有指定辩护人,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其他残疾人和老年人为被告而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第三,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
另外,寻求法律援助,应向司法行政主管机关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并提供申请的相应理由和证明,有司法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统一指定援助律师。
F. 三化建设,六个规范
1.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对各地各校制定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细则(实施办法)等制度的审核,纠正与国家资助政策规定不一致的内容。
2.规范监管责任。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责任体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明确学校校长、分管领导、学校资助管理机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3.规范资助程序。加强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流程的宣传,加强受助资格审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合理确定公示方式与内容,明确奖助学金发放时限、标准与方式。
4.规范资金管理。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资助资金分担责任,优化资金拨付流程,规范结转结余资金处理机制。
5.规范信息管理。明确资助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责任,加强资助信息安全管理,坚决防止资助信息泄露现象发生。
6.规范机构队伍建设。推进学生资助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站位,选优配强资助干部;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G. 三化建设是什么
三化建设意思是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合并提出是一组科学严谨的表述。所谓制度,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也指集团内部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所谓程序,就是事先规定的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通俗地理解,制度、规范、程序分别回答了“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和“按照什么次序来做”的问题。
三化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制度化是前提,提供了规范和程序存在的基础;规范化是手段,体现了制度的有章可循和程序的有条不紊;程序化是保证,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的有效性。
同时,三者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重点又不可偏废。其中,制度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作保证才能实现;规范化则需要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履行职能进行程序的约束;而程序化则要求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步骤和程序设计,使之操作更规范,也需要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7)三化建设法律援助扩展阅读:
现实基础
1.符合时代特征
中共中央顺时应变,深思熟虑,提出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应当说是正当其时,必将推动人民政协在新世纪新阶段进入又一个更好的发展时期。 从当前的政治基础看,中共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1995年就转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规定》。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治政、依法执政,不断健全完善民主制度,建议并领导修订了宪法和政协章程,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人民政协职能作用做出了一系列法制化、制度化的规定。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强调要“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这都标志着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民政协扎实推进“三化”建设,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才能保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体部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人民政协的实践基础看,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已同人民政协事业55年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3.施政议政的保障
近年来,全国政协和各级地方政协都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政协例会、调研、提案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转方式,并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支持,出台了加强政协工作或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文件,促进了政协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特别是当前各级政协探索提高履行职能成效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广大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和热情也普遍提高,这都为推进“三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只要牢牢把握当前的实践基础,认真贯彻中央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我们相信,人民政协的“三化”建设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参考资料:网络-三化建设
H. 三化建设是什么
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合并提出是一组科学严谨的表述 所谓制度,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也指集团内部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所谓程序,就是事先规定的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通俗地理解,制度、规范、程序分别回答了“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和“按照什么次序来做”的问题。
(8)三化建设法律援助扩展阅读:
虽然“三化”建设具备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当说任务还很繁重,头绪也比较多,迫切需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牵头抓总,扎实推进。 首先,要学习理论,总结经验。推进“三化”建设,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将人民政协应尽的职责充分体现到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中,保证“三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前推进。
比如,虽然民主监督是政协的重要职能,但地方政协在实际操作中“缺位”、“失位”现象还时有发生,因种种顾虑不愿监督、或因把握不好“度”而不善于监督等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都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将这一职能真正落实好。加强“三化”建设,还必须从工作实践中汲取动力。
面对各级政协在履行职能工作中大量丰富多彩的鲜活实践,要坚持以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为指导,深化认识,及时总结,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通过全国政协及各级地方政协之间的经验交流会、协作会等形式,大力推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人民政协“三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I. 法律援助中的三化指什么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都可能实现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受援人给予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具体的法律援助需要通过下列人员或组织来具体实现。
1、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实施法律援助的专职管理人员
法律援助机构是各省市及各区、县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及实施本地区法律援助工作的机构,统称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第21条的规定,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职能是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2、律师是法律援助重要的实施主体
律师是熟悉法律、具有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的专业法律工作者,具有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律程序,在诉讼方面享有更多的诉讼权利,在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方面有非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相关立法不断强化将法律援助作为律师的一种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24条规定:“律师必须按国家的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在2003年9月12日《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要督促律师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律师应当依据《条例》第6条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律师每年义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由(区、市)司法厅(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要积极探索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使所有的律师都普遍履行义务。”在各地关于规范法律援助的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等立法中,大都规定了律师法律援助义务的内容。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作为法律援助主体的律师主要包括法律援助机构专职律师和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律师在实施法律援助时,相关法律援助机构应依法给予其一定量的办案补贴,这种补贴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办案成本支出。
3、高校学生志愿者是法律援助的一支生力军
高校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有效缓解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着十分突出的供需矛盾。由于法律援助人才供给不足,我国约有四分之三应援助的案件未得到援助。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法律援助工作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大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工作就能直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了解群众疾苦并在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1994年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以来,各地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利用学生所学服务社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4、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是法律援助实施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了国家法律援助之外,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在法律援助中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法律援助组织是由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单位或热心公民组成,如在法学研究部门、民主党派中设立的此类团体。这类团体在业务上受司法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但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不享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资助。它无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是目前法律援助实施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采用鼓励、声援等手段支持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对当事人予以“精神法律援助”的上述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理所当然地属于法律援助社会主体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此类法律主体通常表现为工会、妇联、共青团、消协、街道办等团体和单位。
5、基层法律工作者是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一员
基层法律工作者承担法律援助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只队伍立足基层,方便及时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帮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承办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少地方立法都规定其负有法律援助职责。
6、其他法律工作者是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补充
在实践中,这部分人员最主要是妇联、残联、经过司法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社会法律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包括有许多考取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务资格的人员并没有从事律师职业,而是仍然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这些人员是利用自身资源为前提的,是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
总之,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指导、协调下,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律师、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基层法律工作者以及其他法律援助人员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需要者提供法律援助。
J. 党建三化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三化”问题精准指出了当前基层党建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要强化问题导向,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破解“三化”问题为突破口,精耕基层党建责任田,全领域建强基层党组织,全区域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
(10)三化建设法律援助扩展阅读:
破解“三化”问题
1、建强组织,首在筑牢根本。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抓住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破解“三化”问题的“金钥匙”。加强新时代基层党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政治建设贯穿基层组织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使基层党组织铸牢魂、扎稳根。
2、支部有力量,党才有力量。
破解“三化”问题必须从每一个支部抓起。围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针对农村、城市、企业、学校、机关、两新组织等不同特点,加强分类精准施策,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加强后进支部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