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福律师
『壹』 宿松县宿松磷矿()
宿松磷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跨安徽宿松与湖北黄梅两县,呈南北向展布,长25公里,宽1.5公里,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矿带内已知中型矿床4个,由南而北为南冲、北冲、塔儿畈及柳坪,小型矿床5处,矿点多处。累计探明磷矿石储量5063.1万吨(塔儿畈矿区除外),占全省探明矿石总储量的66%。
矿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属岳西台拱南缘二郎河向斜西南翼。含磷地层为下元古界宿松群,属变质程度中等的变质岩。虎踏石组下段及柳坪组下段分别为上、下两个含磷层位,其中柳坪组下段磷矿占本区探明矿石总储量的90%以上。含磷矿多层,主矿层赋存于大理岩层底部与云英片岩之间,呈层状、似层状,分布较稳定,其余均呈透镜状。矿床平均品位在12%—20%之间,矿石易选。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磷灰岩矿床。南冲、塔儿畈两矿区在70年代初建井投产,其它矿区随近几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多已露天开采,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大别山外围矿产普查队曾在太湖、宿松、黄梅一带填制过1∶5万地质图。1953年秋,柳坪乡保障村村民在团坡尖、枫树坡一带挖山芋窖,从中掘出手捻即碎的淡黄色岩石,小学生戏耍时偶然将其撒在炭火上,显绿色火光,故以“绿火石”称之。长溪小学教师廖志隆获悉后,采集样品寄往安徽省重工业厅报矿,经镜下鉴定,命名为结晶磷灰石矿,化学分析结果含五氧化二磷23%。随后重工业厅派赵文燮、陈建贻二人赴实地调查,编写了《宿松长溪磷灰石初步调查报告》,并指出:“此矿无论在成因上或地质构造上均与锦屏(江苏海州)磷矿相似,该矿之发现可为今后在本区调查此类型矿床提供线索”。
1955年6—8月,南京大学地质系及南京地质学校师生陈树盛等20余人组成生产实习队,赴长溪地区开展矿区检查及外围普查,完成了1∶10万地质填图330平方公里,目测矿区1∶5000地形地质草图3.2平方公里,探槽667立方米,先后在彭河、高尖、打虎坪、爪穴湾、朱树岭、象鼻湾及塔儿畈等地发现磷矿“露头”,所编《安徽省宿松县长溪磷矿普查报告》中认为:“本地区之磷矿远景希望很大,应予十分重视”。
1955年8月底,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派刘湘培、胡邦屏、赖敏鸿等人赴宿松,与北京地质学院实习学生毛贻康、周庆来、刘浩龙、何英才等组成的混合普查组检查了高尖磷矿露头。9月,成立宿松地质队,1956年底改名为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六队,由赵文祥任队长,杨青任党委书记,刘湘培任主任地质师(1958年9月以后由梅林任技术负责人),正式拉开宿松磷矿勘查序幕。当年10月11日,华东地质局下达第四季度工作任务时指出∶“对高尖矿区用少量钻探,稀疏钻孔控制;长溪矿区重新布置山地工作,并配以手摇钻揭露追索矿层”。12月4日,151号钻机在高尖矿区5号勘探线上施工的第一个钻孔见到了厚5米、平均品位为12.16%的磷矿层。同月,301号钻机及手摇51号钻机相继开钻。至年底所获地质资料认为高尖、长溪两矿区有进一步勘探价值,预计可探求矿石储量500余万吨。同时在矿区外围的廖河、田铺、董家畈、邱家山等地都发现磷矿石“露头”。1956年初,先后成立两个外围普查组,分别由罗家璘、宫元勋任组长,经一年多工作,对本区地质构造及磷矿分布特点等已基本查清,并相继发现了南冲、张家冲、灰皮岭及大竹冲等地磷矿。1956年3月,高尖矿区转入初勘,并开辟了南冲矿区(包括董家畈)普查,先由戴晓邨任矿区地质负责人(1958年初由肖奚昌接任)。1956年8月底完成第一个钻孔,见矿厚15.98米,五氧化二磷平均品位为14.38%。
1956年3—8月,湖北省重工业厅黄冈磷矿公司和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四三一队,也在湖北黄梅县境内的塔儿畈一带开展普查,曾施工一个孔,见矿厚9.07米,五氧化二磷平均品位19.42%;9月初经地质部批准由三二六队接收,成立塔儿畈工区,由李瑛任地质技术负责人。自此,三二六队千余名职工活跃在南冲至高尖长达25公里的深山密林中,用汗水在本区磷矿发现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经过3年酷暑寒冬,于1959年4月,先后结束高尖、南冲及塔儿畈矿区的野外施工,在地质技术负责人刘湘培和梅林主持下编写了高尖、塔儿畈、南冲等3个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并将含磷地层命名为宿松群含磷片岩系。在普查勘探和编写报告期间,华东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苏联专家舒金和马尔丁诺夫曾亲临指导。3个矿区共投入钻探工作量2.70万米、平硐1916米、浅井(含竖井)1182米、探槽1.43万立方米;探明磷矿石储量1783.8万吨,并对长溪、灰皮岭、廖河等8处矿(区)点进行了初步评价。
1958年大办钢铁,为适应形势需要,三二六队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寻找铁矿资源,磷矿勘查暂告一段落。
12年之后,安徽省地质局新组建的三一二地质队(队长武忠信,党委书记王效孟,地质技术负责人韩凤鸣)在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再次部署磷矿地质普查。1970年5月—1971年11月,由李加荣、肖奚昌、林云福等3人组成磷矿普查组,开展1∶2.5万地质填图。1972年9月,三一二队撤销,划归三一一队,该队刘青茂任队长,杨青任党委书记,鲍学文任地质技术负责人(1974年以后由梅林、韩凤鸣、杨怡生、宋勤接任),董纯才任分队技术负责人(1981年初由苏一波代理,1981年5月—1984年5月李世报接任)。1973年,由李加荣、刘经鼎等组成磷矿外围普查组,开展灰皮岭、长溪两矿区1∶2000地质填图和槽井工程揭露。1974年初,根据董纯才建议,对灰皮岭矿区又重新评价。3月15日,在庆贺二郎—柳坪公路建成通车的锣鼓声中,柳坪群众再次迎来探宝者,在当年曾架过钻机的场地上重新竖起钻塔,为保证质量,矿区地质负责人亲自进行钻孔编录。此孔见矿厚度为15.57米,时隔不久,同一勘探线上的另一个钻孔见矿厚度为32.27米,轰动全队。同年初组建1∶5万填图组,苏一波任组长,胡家亮任副组长,开展宿松、太湖一带以磷为主的矿产综合普查。1976年开始,南冲矿区因深部钻孔见矿不佳,施工力量向柳坪及其以北转移,陆续开辟长溪、虎踏石、廖河及象鼻湾、朱树岭等地磷矿普查。灰皮岭矿区,1977年转入详查,1978年11月对8线以北地段(称柳坪矿区)转入勘探,8线南仍然用原矿区名称,于1979年底提交了普查评价报告。1976年9月,在柳坪矿区工作的桑隆康首次提出“宿松群”地层划分方案,后经1∶5万普查组及大队综合组闵华亮等人进一步补充资料,1981年8月发表;矿区地质负责人李世报等人运用岩相古地理观点研究本区磷矿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以及大队技术负责人杨怡生、管理组刘法兴、张清汉等人编制的《宿松磷矿远景区划说明书》等,进一步指导了本矿区的磷矿勘查工作;探矿工程技术人员刘兆平、刘家昌、张旭升等采用“氰凝堵漏”及初级定向孔钻进工艺,保证了钻孔工程质量。1979年底,柳坪矿区勘探结束,在大队地质技术负责人杨怡生主持下,于次年10月完成详勘地质报告送审稿,1982年9月复制上报。此报告曾分别获得省地质局找矿及勘探成果奖。
长溪矿区于1976年5月上钻,1984年初结束野外工作,年底提交了地质报告。
1981年10月,应化工部门及地方矿山的要求,又对南冲矿区深部磷矿进行评价,先后由卢成章、李世报任矿区地质负责人,至1985年9月结束野外施工,1987年底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增长矿石储量近600万吨。与此同时,根据刘法兴等的建议,在南冲与塔儿畈矿区之间布置钻孔开展中深部探索性找矿,1984年初转入初查,刘经鼎任矿区地质负责人,至1987年结束野外工作,次年6月底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审查稿,求得磷矿矿石储量1700万吨。
宿松磷矿第二次勘查工作,先后历时18年之久,共投入钻探工作量10.26万米,浅井303米、探槽4452立方米,探明矿石储量4299.4万吨。其中属新发现的中型矿床2处,矿床规模由小型扩大为中型的1处,小型的4处,检查评价矿点多处。
宿松磷矿的发现经过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是广大地质队员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地质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