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A. 未成年人遇到法律问题可以请求法律援助吗
他侵犯了你的名誉权。
你应该找出他具体是谁,然后责令他不要在进行此行为,如果他还继续不知悔改,那么只能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了。
如果你找不到他,就直接报案,让110对这家事情进行侦查。抓住背后人,让他消除影响,赔偿你的损失。
B. 法律援助为未成年人提供哪些帮助
您好:
未成年人是有权利申请法律援助的,在列明的可以申请的法律援助案件里,除了以法人为援助对象,其他情况都有可能性。针对未成年嫌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由检察机关与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再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人
1、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这些法定条件是:
(1)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是法律应予保护的权利或法律允许行使的权利;
(2)为主张、确认、维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需要法律援助;
(3)因经济困难确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2、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法事人,即可经过法院指定获得法律援助。例如,《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盲聋哑等残疾人、未成年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如果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被害人也可申请法律援助
依照我国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该负责人说,目前,市检察院一分院已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同签署了《联合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纪要》,规定检察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内,应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确因经济困难而无力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可向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并连同书面告知书一并送达被害人。
只要符合法律援助的相关条件,未成年人也是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是为了无法获得委托人的人能够正常享有为自己辩护的能力和条件,来为其指定律师为其进行辩护或是给予帮助。
C. 农村存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哪些法律问题&法律援助的现状和问题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在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不区分农村还是城镇,全国的法律在农内村当然适用,在治安管理处罚容法,刑法各个条文中都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你问的太宽泛了。法律援助的现状是各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接到贫困当事人的申请认为够条件可以援助的就指派律师事务所,律师承办这类案件不收当事人一分钱,我们刚办了两起。其他的法律上规定“可能判死刑的,盲聋哑以及未成年人没有聘请律师的,都是法院直接要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总之最好是遇到什么事问具体问题才好回答啊。
D. 未成年方面的法律援助
你需要什么的援助?可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类的
E. 法律援助的未成年有哪些帮助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抄权益袭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的法律援助机构一项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把未成年人作为优先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为此,司法部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专门规定了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法律援助律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人民法院发出制定辩护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就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除此之外,法律虽未做出明确规定,但只要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法律帮助,而其监护人为其聘请律师的,就可以优先获得法律援助。
F.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援助案件范围扩大后,须援助案件数急剧上升。以工伤和劳动合同纠纷为例,2010年罗庄区仲裁委办理293件,今年办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凡是农民工的都属于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列入区财政办案补贴经费较少,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我们还无力顾及。
(二)是法律援助队伍人员编制不足、专职律师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托基层司法所设立的,人员由司法所人员兼任。目前我区各基层司法所占编人员仅1个,既要负责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这无疑增加其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专职律师缺乏,目前罗庄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岗的只有一名专职法律援助律师。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高。由于经费的制约,该区诉讼案件办案补贴发放办法是2006年制定的,诉讼案件每件补贴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诉调解案件补贴办法,每件补贴50元,有时连律师支出的交通费都难以冲抵,导致律师办案热情低。有些承办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过场,准备不认真细致,直接影响案件质量;有的法律援助承办单位将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轻律师和实习律师办理,缺乏资深律师必要的指导,办案质量不高。
(四)是经济困难证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虽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公民如何证明自己达到经济困难标准,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践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乡镇或者街道政府盖章确认的经济困难证明。申请人到乡镇街道出具证明较为困难,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况,也不愿出具。2、对于申请人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是否属实,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财力几乎无法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五)是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不完善。1、在《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八条做出了救助应援助,援助应救助的规定,但相互之间的衔接缺乏具体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与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但目前与公安、检察尚无明确有效的配合机制。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众宣传,还要向领导干部宣传,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事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办案质量方面。应建立资深律师优先办案制度,根据律师专业优势,建立资深律师名录,根据案件分类,优先指派相关专业的资深律师承办。因县区律师人数较少,专业面较窄,对有些专业案件指派律师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1、建立最低经费保障标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时,应当根据当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标准。2、积极开辟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谁接受捐助却没有明确。可参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县(区)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会,依法募集社会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通过慈善基金会接受社会捐助,并明确政法系统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四)建立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只是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此,应在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我们的做法是让村居、乡镇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参与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并由司法所代为向申请人单位或村居核实。这样不但了解情况,也方便申请人。
探索建立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免审查经济困难制度。应与民政部门联系,建立困难群众资料库,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等群众纳入,凡是困难群众资料库中的,申请法律援助均免审查经济状况。这样方便群众,无需申请人再到村居、乡镇街道开经济困难证明。
(五)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的衔接应由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联合出台具体规定,就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转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样式和负责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我们的做法是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直接与申请人签订协议,安排律师代理诉讼。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应由政法委牵头尽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们与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辩护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指派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G. 当前基层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因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没有从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司法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不足。
几点建议:
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援助制度,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实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镇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设备,方便困难群众就地申请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切实解决基层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根据特定困难群体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专项服务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果。
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对法律援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H.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一、家庭中存在的法律问题1、未成年人被监护人遗弃的;2、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送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3、未成年人被监护人虐待的;4、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自身有不良行为不能正常教育子女的;5、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二、学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1、未成年人被教师体罚的;2、未成年人被教师侮辱的;3、未成年人之间玩耍、打架造成人身损害的;4、学校设施存在隐患或者管理不善造成未成年人受到人身伤害的;5、未成年人在校受到意外伤害的;6、未成年人在校受到校外人员伤害的。三、社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1、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容留未成年人过夜、向未成年人赊欠的;2、向未成年人出售宣传色情、暴力的光盘、书籍的;3、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四、司法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1、未成年人能否作证2、涉嫌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获得律师法律帮助的时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的领域1、对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2、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3、向未成年人进行普法宣传。4、对家庭经济困难、权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
I. 在什么情况下,未成年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为经济困通信班的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费或免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及实践,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主要体现在律师对特定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帮助。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人及条件如下:
一、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这些法定条件是:(1)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是法律应予保护的权利或法律允许行使的权利;(2)为主张、确认、维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需要法律援助;(3)因经济困难确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法律援助的申请,应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说明请求法律援助的目的和主要事实,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或暂住证和主自己经济困难、无力支付代理或法律服务费的证明文件及其他主明案件的材料。法律援助机构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批准,发给当事人《准予法律援助通知书》。不符合条件的,应给当事人不予法律援助通知书。
获准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应持《准予法律援助通知书》到指定的律师事务所办理签订协议、填写委托书等手续。最后由承担法律义务的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二、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法事人,即可经过法院指定获得法律援助。例如,《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盲聋哑等残疾人、未成年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如果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三、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安案件包括以下范围:
(1)刑事案件。包括被告人历经济困通信班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可能被判处列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的事项。
(3)除责任事故外,因公受伤请求赔偿的事项。
(4)盲、聋、哑等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事项。
(5)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6)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事项。
(7)以法人为援助对象的经济案件。
(8)需要予以公证的与公民个人人身、财产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
(9)其他需要法律援助的事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作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权向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事务所申请法律援助,请求律师免费或减费为自己作刑事案件的辩护人或民事案件的代理人;基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也会视情况为基人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未成年人应当充分行使这一权利,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法律援助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J. 如何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贫助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国在保护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因为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实质正义的不懈追求。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难。关于律师办理刑事辩护案件的提前介入问题,《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实践中,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种种原因,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仅仅局限在审判阶段。部分法院甚至在开庭前一两天才给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导致不少指定辩护律师由于时间仓促,无法深入了解案情,只能凭起诉书和办案经验出庭辩护,影响了辩护效果。
2.办案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心理上还不成熟,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甚至还存在人格缺陷,如个性相对比较孤僻,不轻易敞开心扉等,但同时他们又具有主观恶性小、可塑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熟悉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但是,目前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还缺少统一指导和培训,使得有些律师仅满足于完成辩护任务,在办案过程中缺少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沟通,对于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导致表达辩护意见不够充分,难以提出合理量刑建议,不能真正达到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目的。
3.刑事法律援助后续效果不好。在接受援助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有认罪、悔罪甚至立功表现,然而由于受援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其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原有生活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也需要假以时日,因此极易重蹈覆辙,重新犯罪。有的受援人初次犯罪,因为年龄较小,未被判处实刑或刑期较短,刑满后,由于缺少家庭关爱或管教缺位,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又走上了犯罪道路,再次成为被援助对象,这显然背离了法律援助的初衷。
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1.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机制,全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为刑事法律援助的特殊群体,失足未成年人理应有别于一般犯罪嫌疑人,并在刑事法律援助中得到特别保护。自侦查阶段起对经济困难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委托律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法律援助,让援助律师提前参与刑事诉讼全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未成年人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有利于协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因此,有必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机制,规定在侦查、起诉阶段,相应的办案机关应在第一次讯问时即告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法律援助,并记入笔录,经查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确实无法为其聘请律师的,办案机关应及时通知相应的援助机构,由援助机构指定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和权利保护,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律援助的根本目的。
2.组建专业团队,充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要在现有律师中挑选一批业务精通,工作细心,责任心强,熟悉未成年人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工作的律师,作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骨干,并经常组织学习培训,要求办案律师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除了做好阅卷和会见等常规工作外,还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到学校、社区等场所去调取有利于受援人的证据,全面了解受援人的个人情况和案件情况,审查其作案时的年龄,有无免除处罚或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以及是否具备适用缓刑的条件,并及时就案件及受援人情况与有关机关沟通,同时,要积极帮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甚至检举立功。在法庭上,要根据案件的情节和自己所掌握的未成年被告人的个人资料,争取让未成年被告人得到最大限度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
3.坚持保护与教育相结合,有效巩固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效果。帮教失足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法律援助而言,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时,除了要求承办律师熟悉掌握相关法律,认真做好案件办理工作外,还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之心,在为未成年人依法辩护的同时,根据其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找准感化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帮助失足未成年人充分认识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同时,要积极鼓励失足未成年人,使其能够知错改错,从犯罪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从长远来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应当作为一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在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机构与公安、检察、法院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联动,动员社会各部门加入教育、挽救未成年受援人的行列,并与受援人家庭、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形成教育、感化失足未成年人的有利环境,实现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全方位动态援助,帮助其认罪伏法,真诚悔改,减少对社会、对法制的逆反心理,达到重塑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人格,预防和遏制其重新犯罪的目的,真正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