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服务所调研材料

法律服务所调研材料

发布时间: 2022-04-08 17:51:27

❶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业务应当遵循哪些要求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第五章执业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二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持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介绍信、当事人的委托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调查、收集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证据材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查阅有关的案卷或者庭审材料。
第三十三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坚持非法要求、故意隐瞒重大事实、提供虚假证据或者严重违反委托合同约定义务的当事人,可以拒绝为其代理或者解除委托关系。
第三十四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执业中发现本地区政府机关、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方面存在问题的,可以向其提出法律建议。
第三十五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应聘执业期间,有权获得执业所需的工作条件,有权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有权参与所务民主管理,有权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第三十六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侵犯其执业权利的行为,可以请求司法行政机关、有关司法机关或者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依法予以保障。
第三十七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
第三十八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尽职尽责,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遵守由基层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的规定。
第四十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第四十一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遵守司法、仲裁和行政执法活动的有关制度,尊重司法、仲裁和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曾担任法官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离任后二年内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件的代理人。
第四十二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尊重同行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同业互助,公平竞争,共同提高执业水平。
第四十三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四十四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爱岗敬业、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自觉维护执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第四十五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勤奋学习,加强职业修养,积极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

❷ 司法所要是代理诉讼,承担法律服务的话,应该准备些什么文件呢

司法所没有代理诉讼职能。司法所的职能 一、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协助镇政府街道。 二、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指导村委会。 三、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根据司法部的有关规定 四、协助基层政府、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代表基层政府。 五、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 承担本镇普法工作的规划。 六、组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在本地综治部门领导下。 七、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在当地综治部门领导下,通过法制宣传。 八、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 九、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镇党委、政府或街道党工委。司法所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省司法所业务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工作职能,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服务,根据司法部的有关规定和省司法厅《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司法所工作职责。 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 (一)指导村(居)委会和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城乡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纠纷多发的毗邻地区建立健全调解委员会和调解网络; (二)指导辖区内各类调解组织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三)对调解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 (四)指导辖区内各类调解组织开展民间纠纷排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参与重大疑难和易激化民间纠纷的调解,做好预防矛盾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工作; (五)主动向本地党政领导、政法部门反映社情民意和民间纠纷情况,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解决实际问题。 二、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一)根据司法部和省司法厅有关规定,负责规划、指导、监督本乡镇(街道)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巩固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机构; (二)指导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基层政府支持,不断改善办公用房以及装备设施; (三)指导法律服务所充分认真履行法律服务职能,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服务,拓展业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执业监督检查,保障其依法执业,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四、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和帮教工作 (一)在本地综治部门的领导下,承担本乡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有关协调工作; (二)指导辖区内村(居)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工作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 (三)全面掌握本辖区刑释解教人员情况,建立帮教责任制,落实接茬帮教措施; (四)积极协调争取多方支持和有关部门扶持性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及时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广辟安置就业渠道,有条件的应利用社会企业发展过渡性安置基地或创办安置实体; (五)加强工作调研、指导和检查督促,不断提高安置率和帮教质量。 五、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根据全国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普法决议、工作纲要和本地普法工作部署,承担本乡镇(街道)普法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组织建立基层法制宣传网络,负责培训法制宣传员队伍; (三)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教育; (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板)报、讲台、夜校等宣传形式,大力开展法律讲座,知识竞赛、咨询解答、文艺表演、巡回演讲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 (五)定期对普法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及时总结交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六、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一)协助本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积极推进各层次依法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主动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政务决策、建章立制和行政执法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 (三)指导辖区内村(居)委会依法自治,依法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逐步实现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 (五)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法律培训,不断提高其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七、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民间纠纷处理工作 (一)代表基层政府及时受理调处群众要求政府解决的纠纷或调解委员会解决不了的疑难纠纷; (二)主动协助相关部门,努力解决纠纷所涉及的实际问题; (三)及时向基层政府请示汇报对重大疑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的调处情况,对随时可能激化的纠纷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控制事态的扩大和恶化; (四)监督当事人自觉执行,已做出处理决定的纠纷,对事后反悔拒不执行又不起诉的,可以采取法律许可的措施督促执行,或动员帮助当事人诉诸司法程序解决。 八、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在本地综治部门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法制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 (二)积极参与对本地区治安隐患和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协助参与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治安模范村"和评选"遵纪守法光荣户"等群众性活动; (三)按照综治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参与本地"严打"斗争和各种专项打击统一行动。 九、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其他工作

❸ 基层法律服务所目前现状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最早于1980年底出现在广东、福建、辽宁等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调解生产经营性纠纷,并从事代书、解答法律咨询等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自1984年以来经司法部、中央书记处都以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再三肯定和推广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迅速普及到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厂矿企业。自1986年以后,在“巩固、提高、完善、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呈急剧上升趋势。截止198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法律服务所29979个,拥有乡镇(街道)法律工作者90333人,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纠纷1377624件,协助办理公证1727265件,民事诉讼代理117013件,非诉讼代理235037件,担任基层政府和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4073家,代写法律文书594356件,解答法律咨询3986602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12688万元,各项业务比198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则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作为“政法基层组织”之一。
自9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开始进入总结、整顿阶段,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司法部先后颁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等,确认了基层法律服务所近似于律师的广泛业务范围;司法部并统一颁发《乡镇法律工作者证》,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或执业证书(但审查权实际上交给了由县级司法局);国务院物价局下发的《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目录〉的通知》中,将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收费列为准予收费的项目。总体来看,90年代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基层法律服务体系。1992年,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撤消、合并验收不合格的所加上新建的所,比整顿前增加1087个;整顿中辞退、解聘不符合条件的法律工作人员之后加上新招聘人员,比整顿前增加10467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法律工作人员占13.8%,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3%,并有1205人已考取律师资格;很多法律服务所经过整顿,增加了服务业务的层次和范围;法律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健全,80%以下的所实行了挂牌服务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也得到改善。 当时官方文件一致肯定,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协助基层政府推进依法治理、化解基层矛盾、普及法律常识、整治涉法热点问题等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政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然而,世纪之交似乎成为基层法律服务所命运的一次转折点,抑制(或明扬暗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成为官方态度的主流倾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体制和目标在几经调整后目前可谓扑朔迷离。2000年3月,司法部颁布《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政事合一”;同年8月,“国办发(2000)51号”和“清办函(2000)9号”文件则指出,法律服务所“不再属于行政挂靠机构或事业单位,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律性运行机制,成为符合法律中介服务行业规则的合伙制执业组织形式”。嗣后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办法》的精神,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清理整顿,要求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按照上述规章进行脱钩改制。自此,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由持续上升趋势急转直下。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34219个,较1999年减少1164个,不过,也许是惯性作用的影响,该年度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121904人,较1999年底仍增加2182人;业务量也有所增加,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比上年增长6.3%,担任基层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常年法律顾问的比上年增长5.9%,其他业务也有所增加。然而到2001年,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所锐减到28647个(较上年减少5572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为较上年减少13919人;服务业务除诉讼代理略有上升外,但其他业务都明显下降。 2002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及服务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服务所较2001年减少1758个,从业人员减少9444人。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主是通过其与这一体系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位的。从这些关系中,也能够或明或暗地了解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现状评价和未来设计众说纷纭的原因。
1.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基层司法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成。
基层司法所作为一级司法行政机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基层法律服务所出现约晚10余年,但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产生与法律服务所产生几乎是同期的。1981年11月,司法部《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司法助理员,作为基层人民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人民公社(镇)、街道办事处和县(区)司法局(科)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工作。1996年6月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司法所的八项主要职能,其中包括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1991年9月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也规定,乡镇法律服务所办理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应当在本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领导下进行。由此形成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的关系是:基层司法所是国家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法律服务所是社会团体,二者是管理和被管理、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基层司法所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由国家核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经费自筹,自负盈亏,没有固定编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当事人提供服务可以收费,而基层司法所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收费。但从文献中我们看不出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根据,结合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早期的法律服务所所长就是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又成为后来的司法所所长,于是就形成两所所长合一、两所人马合一、两所工作职能合一的状况。
2.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剪不断,理还乱”的冤家。
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从行政机关逐步脱钩独立、完全走向市场(不过在许多农村基层,国营律师事务所仍是当地主要或唯一的律师事务所),时至今日,以乡镇、街道为据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正按照同样的思路开始与其行政主管机关司法所脱钩、走向市场。根据2000年有关文件,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完全脱钩改制后与现有律师事务所体制区别不大,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律师法》中关于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差别不大,其中包括在参加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诉讼代理活动时,向人民法院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并可根据承办事项的需要,持基层法律服务所证明和《法律服务执照》进行调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索取有关材料等权利,他们的义务中也同样包括了“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尽职尽责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等等。不过,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律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1)地域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服务于本区域农村、城市街道各基层单位和个人,而律师事务所则不受此限制;(2)业务范围: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及与此相关业务,律师事务所则可以办理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业务;(3)执业资格:基层法律服务所从业人员要求取得专门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由司法部统一组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要求通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4)收支制度:法律服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各省物价局的规定由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收费标准低廉,很多案件只收取成本费,有的甚至要求按照法律援助标准不收费;律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相对较高。 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只需要缴纳很低的年检费,勿须缴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必须按特定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
3.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同一司法所领导下的职能交叉的服务实体。
根据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由司法助理员具体代表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外,由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其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自行解决(后规定调解成功的可适当收费);在2002年9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颁布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基层法律工作者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约束力,只能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当事人一方无故拒不履行的,法律工作者可以告知、协助或者受托代理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由于作为司法所所长的司法助理员的法定职责包括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并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在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的司法所,常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服务所所长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于是在具体案件中,上述区别意义就不大了。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社会评价与未来命运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基于社会需求而自发产生后,在一种没有理论论证、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依赖于政策和行政手段推动扩展的机制,因而它的生死成败都对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于我们特别关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政策急转直下的主观原因,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官方依据。结合与高层官员的接触和课题组自己的分析,基层法律服务所发展的无序状态,加之近年来城市地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种种弊端和劣势日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低价竞争和劣质服务成为直接威胁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存在价值的致命抨击。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和思路变化,也是导致法律服务所在发展趋势骤然变化的重要原因。
1999年9月至10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广东、湖北共10省市,就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设置、业务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听取了数百名调查对象的意见,主管基层和律师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调查组调查结果来看,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名称混乱, 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服务站、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2)法律服务所布局不尽合理。总体看来,城市偏多,农村偏少,老少边穷地区则更少;(3)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由于部里对法律服务所收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根据只能依据一些省市出台的临时性的收费办法;(4)法律服务所设立的审批权限不统一,有省市司法厅局批准成立的,有地区县司法局批准成立的,还有非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如省编委、省政府、省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老龄委等等部门;(5)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偏低。1987年司法部规定,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可以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考试,各地在掌握任职资格时随意性较大;(6) 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急待整顿,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有的离退休年限不满二年就进入法律服务机构工作,办人情案、关系案,群众对此反映较大;(7)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有待规范,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等等。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一级保留法律服务所并无分歧;但对在城市的街道一级是否设立法律服务所分歧很大;关于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否应当划分、怎样划分,意见不一。然而,部分高层官员希望法律服务所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的意向,已体现为行政结构变更,比如司法部管理法律服务所工作的基层处已由基层工作司调整到律师与公证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所被纳入与律师同类的管理体制。然而,这种似乎体现市场化和自治化的意向与高层领导的讲话及文件精神并不一致。比如,2002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司法部长张福森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基层法律服务立足社区,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等特点,以及在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等特殊作用出发,将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职能定位于“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我们无法想象,“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与以营利为驱动和杠杆的市场化体制/管理模式如何兼容,我们更无法想象,一个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没有市场资金来源的基层服务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目标?合理的推测是,基层法律服务也许能够依赖于“(立足)社区”而获得社会捐赠,从而成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无论如何,对于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前景如何定位目前尚未看到官方文件或讲话,然而,官方、学者、以及与大中城市律师界较为接近的媒体却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正在设想由政府拨款的法律援助机构,和由政府操纵的“群体性自治组织”

❹ 法律服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区别是什么

一、两者的产生背景不同。

律师事务所早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在全国建立了,1957年被撤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都逐步恢复了律师制度,原名是法律顾问处,1985年前后改名为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有的地去也称法律事务所或法律服务中心,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机构。

1985年前后,在全国各乡、镇等基层组织中又成立了司法所,法律服务是司法所的一项重要工作。1990年前后,有的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分离,有的乡、镇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有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成立了中心法律服务所。

二、两者设立的依据不同。

律师事务所从恢复设立时就严格依法成立。即以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为法律依据设立,1997年1月1日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设立。

法律服务所是依据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规章或批复设立的。所以,两者设立的法律依据不仅不同,而且所依据的法律和规章的效力也是有差别的。

三、两者的业务范围不同。

律师事务所律师的业务范围《律师法》规定了七项业务范围,而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根据司法部规章的规定,其业务范围只限于向公民和基层单位提供法律帮助,进行法律咨询和非诉讼法律事务的代理。

两者在业务范围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律师可以担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直接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法律工作者却没有这些权利,再如象金融证券、涉外房地产等高层次法律服务工作也只有律师才能从事。

四、两者的从业资格不同。

《律师法》第6条规定:“国家实行律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具有高等院校法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以及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经律师资格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授予律师资格”,并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经考核合格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才能独立从事律师业务。

而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从业资格既没有严格的学历限制,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的难关,只要政治思想品质良好,受到法律专业培训就可以从事此项工作。

五、两者设立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律师事务所设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同时要求最低10万元的注册资金,至少三名专职律师组成,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其严格的执业规章制度,然后经省、市、自治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成立。

而法律服务所的设立则简单得多,一般只要经过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合格,登记备案即可,且对人员的数量、人员的素质以及资金规模等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六、两者的国际地位不同。律师制度是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民主的司法制度。在英、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律师事务所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大,律师在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相当高。

在国际上有律师协会,国与国之间的法律服务工作都是通过各国律师协会进行的。而法律服务所在西方国家没有类似的机构和组织,在国与国之间的法律服务工作中,西方国家只承认律师,而不承认法律工作者所提供的法律服务。

所以,他们的收费标准也不同。法律服务所一般收费较低。

(4)法律服务所调研材料扩展阅读:

新修订的《律师法》于2008年6月1日实行,根据新《律师法》第15条、第16条和第20条的规定,中国的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合伙所、个人所和国资所三种组织形式。新律师法实施后,合作所开始退出律师服务历史的舞台。

当你在法律上遇到疑难问题时,你就可向律师请求帮助。在中国,律师服务机构称为律师事务所,它是中国律师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当你上门询问时,就会有律师接待你,你可向他提出你的疑难问题,律师会根据法律如实解答。当你感到有需要请律师帮助你解决问题时,你应填写如下文件:

1.授权委托书:该委托书是证明你委托律师作为委托代理人,代理你去完成一定民事活动的书面凭证。授权委托书一定要写明委托权限,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

2.代理合同:该合同明确地详列了你和你的委托代理人律师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当你填写完上述文件并按规定交纳了费用后,你就聘请了一名律师。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60号)在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机构。它是设在乡镇和城市街道,面向社会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的市场中介组织。

参考资料:网络-法律服务所

网络-律师事务所

❺ 律师事务所与异地律师事务所合作考察,写信息标题

一、业务上的合作主要是,律所将一些委托人委托的专利申请或商标注册一类知识产权业务转交给知识产权事务所。

二、异地合作项目
1、代为调取在江西省工商局、南昌市工商局、南昌各区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的工商登记材料;
2、代理对本地(南昌)个人户籍、房产、车辆等状况的调查;
3、代理对本地(南昌)各类公司、企业的资产、财务状况的调查;
4、代理或参与涉及本地(南昌)的各类案件的商务谈判、调解事务;
5、代理在本地(南昌)各类企业的申报设立事务;
6、陪同外地律师到本地(南昌)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7、代理由本地(南昌)法院(包括基层法院、南昌市中级法院、江西省高级法院)或仲裁机构管辖的案件;【根据案情的需要,单独代理某个阶段或代理整个程序,或与外地律师合作代理】;
8、其他涉及本地(南昌)的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的代理。
案件的委托及双方的法律责任
1、 委托方可以通过(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将委托方真实的身份、联系方式、委托案件的全面情况、涉及的主要问题、其他与委托事项相关的情况以及具体明确的委托事项 ,如实告知我方。我方将于收到您信息后两日内与您联系,协商办理案件委托手续事宜。
2、 我方将于办理完委托代理手续并收到您交纳的款项之日起开始办理委托事务。我方会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尽快、全面地办理接受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我方将于收到您的款项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您所委托的法律文书等服务工作;7个工作日内完成您所委托的立案工作;10个工作日内完成您所委托的调查工作。涉及谈判及需要相关部门批准的事项我方有权根据具体情况顺延办案时间,并及时将案件的进度告知委托方。如遇非律师的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我方会及时告知委托方。
3、 委托方应全力配合我方的工作,如因委托方不能提供相关资料或不能提供相关手续等原因导致我方无法完成或进行代理工作的,视为我方代理完毕,已收取的代理费不予退还;如委托方补充提供相关资料或相关手续后,使得委托工作可以完成或继续进行的,我方可以继续进行代理工作,不再另行收费。
4、 如发现委托方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或利用律师从事违法活动等违反诚实信用和法律法规的情况,我方有权单方终止委托合同,已收取的律师费用不予退还。
收费标准
1、代理对本地(南昌)各类企业工商资料、财产状况等各项情况的调查
A 查工商登记(涉及企业主体、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等基本资料),每件500元;
B 查工商登记(涉及企业年检、分支机构、投资主体等详细资料),每宗收费800-2000元;
C 调查商事主体持有债权、投资、资产等详细情况的,每宗2000-10000元。
提示:因调查委托事务而产生的差旅费、查档费、特快专递费等实际支出费用由委托方承担,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中。
2、代理对本地(南昌)个人户籍、婚姻、房地产等财产状况的调查
调查自然人户籍证明、婚姻状况、房产登记、抵押登记等情况,每宗800-2000元。
提示:因调查委托事务而产生的差旅费、查档费、特快专递费等实际支出费用由委托方承担,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中。
3、 代理商务谈判、调解事务
根据谈判、调解事项性质、标的大小、复杂程度的不同,由双方在3000-30000元/件收费范围内协商确定收费数额。
4、代理起草、审查、修改法律文书事务
A、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申诉书及其他法律事务申请书,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每件按300元——1000元协商收取;
B、各类合同、协议、章程、规章制度、承诺书,遗嘱,根据事务的复杂程度每件按300元——2000元协商收取;
C、出具法律意见书、咨询建议书、律师函、催款通知书等,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每件按600元——2000元协商收取。
5、 代理申报设立各类企业
A、代理申报设立内资企业
服务范围:代办名称预审登记,工商注册登记,企业代码登记,税务登记,印章一套,银行开户。
收费标准: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代理费2000元;注册资本50-200万元,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1.5‰;注册资本200-500万元,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1‰;注册资本500-1000万元,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0.5‰;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0.2‰。提示:因调查委托事务而产生的差旅费、查档费、特快专递费等实际支出费用由委托方承担,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中。
提示:因办理委托事务而产生的差旅费、查档费、特快专递费等实际支出费用由委托方承担,不包括在上述费用中。
B、代理申报设立外资企业
服务范围a:代办名称预审登记,项目审批;可行性报告、合同、章程审批;工商注册登记。
收费标准:注册资本20-50万美元,代理费1000美元;注册资本50-100万美元,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0.5‰;注册资本100-200万美元,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0.2‰;注册资本200万美元以上,代理费为注册资本的0.1‰。
服务范围b:代办企业代码登记,外汇登记,统计登记,税务登记,商检登记,海关登记,财政登记。
收费标准:5000元人民币。
提示:A、特殊行业在办理工商登记前需办理许可证审批的,另行协商收费;
B、办理变更、注销登记,代理费按上述标准的50%收取;
C、上述收费为律师事务所收取的费用,不包括各相关部门实际收取的各项费用及特快专递费、交通费等。
6、陪同外地律师到本地(南昌)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每次1000-2000元,由律师事务所出具相关手续。以上费用不包括交通、通讯等费用。
7、代理异地案件在本地(南昌)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立案
每件800-2000元。因委托方提供的材料不全、被告住所地不明确无法送达或其他原因,造成法院或仲裁机构不予立案的,视为我方代理完毕;如委托方补充材料后符合立案条件的,我方可继续代理立案,不再另行收费。
8、追索欠款
A、以非诉讼方式追索欠款的,按追回数额的以下比例提成:
追回欠款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 30%;
追回欠款1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100万元) 25%;
追回欠款100万元以上-500万元(含500万元) 15%;
追回欠款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 10%;
追回欠款1000万元以上5%;
B、以风险代理诉讼方式追索欠款的,以判决结果和执行到位两种情况按以下比例提成:
(1)法院判决给付欠款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 提12%; 判决的欠款按实际执行到位的数额再提12%;
(2)法院判决给付欠款1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100万元)提10%;判决的欠款按实际执行到位的数额再提20%;
(3)法院判决给付欠款100万元以上-500万元(含500万元)提8%;判决的欠款按实际执行到位的数额再提16%;
(4)法院判决给付欠款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提5%;判决的欠款按实际执行到位的数额再提10%;
(5)法院判决给付欠款1000万元以上的提2.5%;判决的欠款按实际执行到位的数额再提5%。
提示:A、法院诉讼费、鉴定费、评估费、公证费、查档费、翻译费、专家论证费、异地办案差旅费、跨境通讯费及律师所代委托人支付的其他费用需由委托人另行支付;
B、按判决给付欠款方式计算代理费的,本律师代理过一审又代理二审的,按照一审收费标准的50%收费。
9、代理其他类型的非诉讼业务
代理其他类型的非诉讼业务,由委托方与我方协商确定律师代理费的数额。
律师费用支付方式
1、银行汇款2、邮局汇款3、现金支付
委托方可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方式,将律师代理费及预付办案经费支付给我方。在支付费用前,请先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告知您具体的付款事宜。

❻ 法律事务专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课程体系:

《宪法学》、《法理学》、《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中国商法》、《管理学》、《秘书学》。

《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监所、律师、公务员、调解实务、法务会计、人民调解、商事法务、国际经济法、基层法律服务、经济法律事务。

法律事务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岗位适用范围为:公、检、法等各级政法机关的执行员、书记员、法警、内勤、办事员;政府各级各类行政执法机关的公务员。

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助理、法律工作者、接待员;公司、企事业单位的法律事务工作、经理助理、办事员、文员等。

❼ 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跨省调查取证可以吗

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跨省调查取证是可以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是可以去跨省调查取证。

热点内容
经济法是属于政治吗 发布:2025-01-18 06:19:31 浏览: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发布:2025-01-18 06:16:35 浏览:329
读完劳动法感悟 发布:2025-01-18 05:53:41 浏览:571
新版劳动法对请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1-18 05:52:09 浏览:205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发布:2025-01-18 05:32:42 浏览:811
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 发布:2025-01-18 05:25:08 浏览:239
司法所法律援助介绍信 发布:2025-01-18 04:53:05 浏览:908
复工证明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4:33:25 浏览:158
自然债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8 03:45:00 浏览:205
商业侵权的法律责任包括 发布:2025-01-18 03:44:47 浏览: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