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法律援助舆情分析劳动争议

法律援助舆情分析劳动争议

发布时间: 2022-04-11 04:41:01

㈠ 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19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综合协调局内重要政务、事务;负责机关文秘、政务信息、政务督查、机要、档案等日常运转工作;承担重要会务组织、安全保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公务接待、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文稿起草等工作;牵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综合管理局新闻宣传工作;综合管理局政府门户网站;负责局机关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局直属单位的财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牵头实施市人才专项经费分配方案;负责对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联系指导局相关学会(协会)等社团工作。
(二)人事处。制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工资、职称评聘、计划生育等工作;承办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局管干部的考核、任免、调配和奖惩工作;承担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负责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表彰奖励工作;负责局干部职工因公、因私出国(境)管理;负责局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三)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服务处)。牵头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承担局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报备和清理工作;牵头办理局外法规性文件征求意见工作;牵头局调查研究工作,参与局重要文稿起草;承担国内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动态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工作;牵头承办行政复议、应诉、赔偿和处罚听证等相关法律事务工作;承担市本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工作;负责普法工作,指导监督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协调局法律顾问和专家咨询事宜;负责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等相关规定,推进本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局行政审批制度;负责协调局行政审批等相关工作。
(四)规划财务处(综合计划处)。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工资增长的中长期规划;综合管理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工作,承担本部门各类统计数据汇总分析、审核确认工作,定期发布统计资料和发展预测报告;制定并实施全市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规范和标准;拟订全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组织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负责社会保险基金分析预警,拟订应对措施;牵头拟订中央和省、市财政各项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不含人才专项经费),负责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工作;承担有关科技项目和国际援贷款项目管理工作。
(五)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拟订就业工作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拟订劳动者平等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跨地区有序流动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劳动保障基层工作平台建设,指导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拟订就业援助和特殊群体就业政策;负责国(境)外人员(不含专家)入境就业管理工作;拟订全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拟订全市失业保险政策、规划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拟订失业保险待遇项目计发办法和给付标准;拟订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稳定就业经费使用办法并组织实施;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拟订预防、调节和控制较大规模失业的政策,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牵头负责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工作;承担市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六)公务员考录交流处。拟订贯彻公务员考试录用、转任调任、交流回避、职务任免升降、职位聘任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意见;组织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工作;组织实施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负责市直行政机关公务员、政府直属和行政机关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转任调任审核、任职定级、交流回避、日常登记工作;负责公务员职位分类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工作;负责县(市、区)非领导职务设置方案审核;负责市级机关和政府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科级非领导职务职数的审核稽查工作;负责政府系统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审核报批和人员过渡工作;参与公务员信息统计管理工作;承办市政府人事任免手续。
(七)公务员考核培训处。拟订贯彻公务员考核、培训、辞职辞退、奖励惩戒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意见;组织拟订公务员培训政策、规划、计划和标准;负责和指导全市公务员培训工作;承担市级机关公务员年度考核、辞职辞退、表彰奖励和惩戒工作;负责政府表彰奖励工作;负责公务员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工作;负责公务员申诉、控告等工作。
(八)人才开发和市场处。综合管理全市政府部门人才开发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人才工作宏观政策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牵头对县(市、区)和市级政府有关部门人才开发目标管理的考核,负责编制发布人才开发指导信息;组织实施大型人才开发活动和全市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引进项目;组织开展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交流与合作;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参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企业人才的统计工作;指导和管理职业中介机构;负责人才引进、调配工作;承担在温省(部)属企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引进的审核和调配工作;承办企事业单位有关特殊人员的安置事项;牵头拟订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负责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拟订市级国资营运公司公开招聘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市级国资营运公司招聘方案的备案审核以及录用手续办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大学生村官选拔考录工作。
(九)军官转业安置处。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营职以下和专业技术军官的接收安置工作;负责转业军官随调(迁)家属安置落户的协调工作;拟订全市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并组织实施;承办在温省部属单位转业军官的安置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和实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政策措施并做好相关的信访稳控工作;负责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综合管理工作;承担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职业能力建设处。拟订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全市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建设政策和发展规划;负责企业职工、社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拟订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综合管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拟订全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级考核鉴定;拟订全市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发展规划、政策和管理规则;综合管理全市技工院校;承担市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管理工作,拟订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高层次、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管理工作;负责专家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全市博士后综合管理工作;拟订留学回国人员来温工作、创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归口管理留学人员创业园;组织留学回国人员申报国家、省人才引进计划和创业项目资助;负责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政策规定,管理协调全市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资格考试工作;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负责职称资格审查评审和资格考试条件审查;承担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和市职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市事业单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并指导实施;拟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政策,负责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负责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及市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拟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培训、奖励惩戒、考核、申诉控告等政策规定并指导实施;拟订事业单位和机关工勤人员公开招聘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市属事业单位和市级机关工勤人员招聘方案的备案审核以及录用手续办理工作;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参与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统计工作;承担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三)劳动关系处。拟订劳动关系协调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涉及职工安置权益保障政策;拟订全市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规范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劳务派遣管理办法;拟订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及特殊工时审批操作规范,指导工时制度、职工休息休假制度及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制定工作;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拟订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监督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企业负责人工资收入分配;组织并监督企业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定期组织确定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参与市级劳动模范的评定工作;承担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四)工资福利处。综合管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和退休管理工作;负责统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牵头推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福利政策并组织实施;牵头拟订全市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调查比较制度和政策;负责拟订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指导、监督各地和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参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负责审核市级纳入统发工资范围的人员和工资总额;贯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离休退休政策,办理市管县处级干部退休手续;指导市机关事业退休活动中心的日常工作。
(十五)养老保险处(农村社会保险处)。拟订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其他劳动者以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基本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调整、缴费费率确定、基金征缴办法、个人账户管理、养老金调整等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企业职工因病、非因工死亡待遇及其供养直系亲属、非因工伤残职工、企业精减职工生活困难的待遇政策和给付(补助)标准;负责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用人单位职工提前退休所从事特殊工种及年限的认定;负责市区视同缴费年限的核准;指导开展企业年金工作,受理企业年金方案备案;拟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发展规划、实施办法并监督实施。
(十六)医疗保险处。拟订医疗保险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推进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拟订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和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及支付标准并组织实施;拟订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服务办法并监督实施;拟订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离休人员、医疗照顾人员和子女统筹医疗政策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执行医保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市本级医疗机构和药店医保定点资格审查;承担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七)工伤生育保险处。拟订全市工伤、生育保险的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工伤预防、工伤认定和职业康复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办法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残疾辅助器具安装机构的资格标准、监督管理办法;拟订劳动能力鉴定办法,组织实施因工致残程度、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负责市属和在温省部属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伤认定工作;承担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八)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拟订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办法并组织实施,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征缴、管理、调剂、运营、支付和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基金监督网络和监督举报系统,查处基金管理的重大违纪案件;制定全市社会保险内部审计规则;指导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承担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九)仲裁信访处。统筹拟订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及其政策;负责对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构的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以及对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负责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的资格培训、考核、认定工作;指导并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工作;参与劳动、人事仲裁案件的处理工作;负责来信来访处理和社会舆情分析工作;指导开展系统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参与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调解和处理;承担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㈡ 长春市2010年民生行动计划的长春市2010年民生行动计划

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完善创业优惠政策,繁荣民营经济,以创业促就业;抓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安置和帮扶工作,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1.新开发就业岗位1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其中残疾人就业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万人,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1万人。
2.新增就业见习基地100家,为3000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服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大学生充实社区服务”工程,新开发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1000个,优先安排低保、特困和“零就业”家庭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大学生。
3.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2万人;培训失业人员2.5万人,其中创业培训3000人;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0万人,劳务输出80万人次;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城镇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和残疾人免费培训,并协助推荐就业。
4.创办民营企业35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新增从业人员10万人;免费推荐创业项目1200个;新发放小额贷款500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提供借款100万元。
5.实施团员带富工程,新建农村青年“创业创富”见习示范基地20家,培训农村青年2000名,提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5000万元。
6.对月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不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未达到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的个体经营者自有且经营用(不含出租)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个人出租房屋综合税率由25%降低到5%。
7.将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的档案代管费统一降至120元/年;对低保家庭的下岗失业人员、持残疾证的残疾人员、3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免收档案代管费。
8.继续执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免费政策,劳动保障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8%以上。
主要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发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地方税务局。 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重点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遗留的社会保险问题;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
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10万人、失业保险新增5万人、医疗保险(含居民医保)新增10万人、工伤保险新增5万人、生育保险新增2万人。
10.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保险待遇提高120元左右。
11.在朝阳区、高新区分别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
12.集中解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将符合参保条件的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纳入政府贷款助保范围,解决低收入群体养老保险参保、续保问题。
13.为因企业改制、破产等原因遗失档案的人员重新确认参加工作时间、工龄等基础信息,免费补建档案,为其参保创造条件。
14.完善改制、破产企业遗留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托管机制,逐步实现全部托管。
15.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乙类药品和乙类诊疗项目个人自付比例,在职职工由15%调整为10%,退休人员由10%调整为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16.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费用救助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4万元调整为20万元;大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和不满18周岁的非在校城镇居民住院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
17.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试点,居民医保政府补贴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启动居民生育保险国家试点,正常产、非正常产最高补贴标准,分别由600元、700元提高到900元、1200元。
18.将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帕金森氏综合症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范围。
19.为市区1.4万名环卫工人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主要责任部门:市社会保险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朝阳区政府、高新开发区管委会。 以困难群体为重点,做好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和残疾人康复等救助工作,进一步健全城乡大救助体系,不断提高救助水平。
20.市区集中五保供养年最低补助标准由2500元提高到3500元(双阳区由2500元提高到3000元),分散五保供养年最低补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2500元(双阳区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为市区农村3296名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每15人配备一名养老服务联络员。
21.新建100个社区“空巢”老人日间照料站;两年内每个城区、开发区新增400张以上公办养老床位;修建市回族福利院;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照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分别补助600、700、800元/床/年,新增养老床位给予不低于2000元/床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居家养老补贴标准由180元/人/月提高至200元/人/月。
22.投入1100万元,慰问、帮扶困难职工3.5万户;困难劳模低收入补助标准提高100元;为“全市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家庭”每户送1个电饭锅;对因突发事件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低收入家庭,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
23.投入150万元,为农村低保和五保户泥草房改造提供补贴;为230个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和100个农村特困残疾人家庭分别提供每户1万元和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
24.对低保家庭新升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生给予1万元(双阳区6000元)的助学补贴。
25.研究出台低保边缘户采暖、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
26.扩建康宁医院,新增床位400张,缓解贫困精神病人“就医难”问题;对贫困重症精神病人实施康复救助,为4000名患者免费送药,为1000名患者提供免费住院治疗;继续对贫困精神病人实施专项救助,对有社会危害性贫困精神病患者“有一管一”。
27.启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工程;免费为6040名贫困重度下肢残疾人配发轮椅,为1000户肢体残疾人家庭卫生间进行无障碍改造,为1000户贫困盲人及双盲人家庭配发无障碍生活用具;对城区无法就业、无法组建家庭、无低保、依靠父母供养的成年重度(二级以上)残疾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100元。
28.城区集中供养孤儿最低生活养育标准提高至1000元/人/月,散居孤儿提高至600元/人/月。
29.对市中级法院立案执行的民事案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执行人、一审刑事案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给予一次性司法救助。
30.确定6家律师事务所为法律援助机构代办点,无偿为符合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为受理援助申请并转交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有一助一”。
31.对服刑劳教、刑释解教人员困难家庭,经申请,给予相应的生活、教育、司法、慈善等救助和精神抚慰。
主要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总工会、市残疾人联合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扎实推进棚户区、危旧房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32.除国家、省另有规定,《长春市关于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执行至2010年12月31日。
33.棚户区(危旧房)居民因拆迁而重新承受普通住房的,免征契税;对棚户区(危旧房)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34.购买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建设廉价住房3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配建廉租住房3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4万户。
35.完成无籍房确权200万平方米;颁发城乡新增宗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土地登记证10万册。
36.发挥社区对物业弃管小区的管理作用,为居民提供基本物业服务;简化物业专项维修基金使用审批程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37.廉租住房、廉价住房、棚户区改造回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所有权登记费收费标准降低30%。
主要责任部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清理规范改制校,依法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8.出台《长春市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标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校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城区教育教学管理A类学校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39.投入5000万元,制定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规划和年度9所特教学校改造建设计划。
40.投入2000万元,在兴隆山镇新建一所1.2万平方米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建设80所农村乡(镇)初中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完成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一期建设工程。
41.采取公交运营、政府补贴、个人适当分担的方式,解决城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班车问题。
42.完成“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建设,设立“学习超市”,为市民提供普及性、低成本的学习和培训资源。
43.为城市低保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入园幼儿提供100元/人/月幼教补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国家和省教程教科书、作业本和校服。
主要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优化计生服务,打造“健康长春”。
44.新农合基本实现在乡人口全覆盖,年度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50元,低段、高段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个、10个百分点,报销上限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逐步推行住院即时结算报销。
45.推行新农合单病种限价管理;将癫痫、重症肝炎、精神类疾病、糖尿病、结核病门诊医药费纳入住院统筹管理;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住院医药费纳入补偿范围,享受大病二次补助。
46.深化“情牵新生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三级预防工作,免费为4.3万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6项优生筛查;为流动人口中10万名已婚妇女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47.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0%以上,免费为3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
48.免费为低保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镶全口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辖区内的特困家庭成员免费健康体检。
49.投入450万元,设立5个“爱心透析中心”,为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投入6000万元,建立“儿童重症抢救中心”、“传染病重症治疗中心”和“疾控检验中心”。
50.为城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培养一名心理医生;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开通培训网站,实现“一村一名大专以上学历医生”的目标,标准化村卫生所达标率60%以上。
51.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加强职业病医疗专科建设,搞好职业病防治。
主要责任部门: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深化“安全建设年”活动,全力抓好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长春”。
52.加强街面巡控、社区守控等“六张防控网”建设,新建监控探头2.5万个,市区总量达到6万个,实现重点区域、街路、场所全覆盖;符合立案条件的刑事案件做到全部立案。
53.严惩公路“三超”、酒后驾车、肇事逃逸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力度,致人死亡逃逸案件力争有案必破。
54.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推广双阳区“联调联动”综治民调工作经验,降低“民转刑”案件发案率,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55.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检查,防范职业危害事故发生;完成15个加油站阻隔防爆技术改造,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56.严格落实车用气瓶定期安全检测制度,提高燃气车辆安全运行水平;加强对电梯、公共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无证生产查处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查率、制造安装过程监督检查率、重大隐患整改督查率、一般事故结案率均达到100%。
57.构筑市场准入、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三道质量安全防线,大米、食用植物油等28种大宗食品监督检查合格率达90%以上;扩大检测品种和批次,确保不合格食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下架;坚决遏制无照经营食品行为,依法收缴、销毁“三无”和过期变质预包装食品。
58.打击餐饮消费环节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辖区内各类餐饮经营单位原料进货索证率、监督覆盖率、食品添加剂使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要求,违法加工食品行为查处率达到100%。
59.保障肉品食用安全,产地检疫率、出县境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率、外埠进长动物产品报验率以及市场(超市)、冷库、肉类制品加工企业等经营的动物产品附证率均达到100%。
60.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监管,严厉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61.加强对自备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确保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要求;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62.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市场整治为重点,加强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监管,检查覆盖面100%;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制剂配制和药品购进行为;加强注射剂、生物制品、特殊药品等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监管,保障用药安全。
63.完成消防特勤二大队、繁荣路消防站和全民消防急救教育基地建设,壮大消防志愿者队伍,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力度,消除火灾隐患。
主要责任部门:市公安局、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粮食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卫生局、市畜牧业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水利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巩固创卫成果,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64.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下、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下,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
65.强化燃煤烟尘污染防治,治理不合格锅炉和除尘设施96台(套),拆除废弃烟囱37座;放射源应用单位检查覆盖率100%,废弃放射源收贮率100%;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指标达标率100%。
66.充分发挥各城区、开发区城市管理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市容环境、户外广告、露天烧烤的综合整治。
67.落实《长春市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开展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对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进行集中整治。
68.高标准实施长双公路和四环路绿化,绿化改造3个城市出入口,新建10个绿化精品、50处大块绿地,彩化美化100条主要街路;新建续建同心湖、兴隆湖、苗圃、光明4个公园,建成三佳湖公园、国际汽车公园,完成长春公园、动植物园、伊通河境静园改造,建设郁金香园等一批特色园中园;绿化美化村屯500个,改造农防林700公顷。
69.加强对户外大屏幕、车载电视等各类新兴媒体广告的规范与监管,及时查处非法广告。
70.建设长东北、净月、新立城、波罗湖、太平池、南部、石头口门七大生态湿地;加强石头口门和新立城水源地污染治理;完成引松入长管网与其他设施的维修改造。
71.实施伊通河市区段全线综合治理3年计划,年内启动污水截流干管改造、沿河风光带提升等11项工程;综合整治宋家明沟、小南明沟、东新开河、西新开河和西部串湖,扩大城区水域面积。
72.修订《长春市养犬管理规定》,促进城市养犬规范化。
主要责任部门:市环境保护局、市园林局、市伊通河管委会、市林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水利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弘扬“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全面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净化城乡文化市场,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73.举办广场文化活动200场、图书馆公共讲座40场、艺术精品演出6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完成双阳区151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全覆盖,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
74.开展“情暖万家”公益巡演和“打造欢乐庄稼院,先进文化百村行”活动,建设欢乐庄稼院示范点10个,为校园、军营、农村、社区等送戏100场。
75.举办第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第八届长春文化艺术周、第三届长春市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冰雪旅游节、消夏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76.在图书博览会期间,为城区低保家庭每户赠送50元购书卡,为全市每个农家书屋和每所农村中小学赠送1000元购书卡,为全市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赠送1万元购书卡,为新疆内高班、四川羌族班学生每人赠送100元购书卡。
77.按照面积30平方米、图书3000册、电脑1台、影像资料光盘200张、报刊10种以上的标准,建立160个样板农家书屋;为农村小学建设50个红领巾书屋,捐助课外书籍5万册。
78.以“健康长春-体育伴随你我他”为主题,围绕瓦萨滑雪节越野滑雪赛等22项品牌赛事,开展覆盖城乡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300项(次)以上;按全市人口1‰的比例,为市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数据库。
79.新安装健身路径10套;为13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安装健身器材;及时更新、维修健身路径,保证健身器材完好;加快御花园体育健身园建设。
80.加强对网吧的远程监控,严格落实上网实名制,严厉查处网吧接待未成年人行为;加大对利用互联网、手机传播淫秽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处”。
主要责任部门:市文化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局、团市委、市体育局、市公安局。 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畅通工程,妥善解决水、电、气、热等供应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81.轻轨三期实现试通车;调整延长公交线路5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00台,更新公交车辆200台,科学设置公交站点,新建公交候车亭50个,改造集合式公交站牌100个;改造街路牌3000套;更新出租车2000台,免费为5000辆出租车安装LED顶灯和GPS卫星定位系统;新开辟公路客运线路10条,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座。
82.全面开展交通管理年活动,保证公交优先;加强动态交通疏导,严格控制市区交通主干线随意左转弯,在部分路段实行单向通行,试行错峰上下班制度;强化静态交通管理,确定路边准停区域、暂停与禁停道路,规范停车秩序;全面推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仲裁调解机制;实现驾照网上审验。
83.调整主次干道不平整井具1万套;对16个弃管小区排水设施进行维护改造;安装灯盏638套,完成39条街路的照明工程;完成市区4454个线杆的斜拉线警示标志安装工作。
84.接收改造民用二次供水设施260处;发展燃气用户2万户,煤制气置换天然气用户15万户,解决8000户居民燃气交费未开栓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燃气管网改造100公里,推进燃气调峰环网建设。
85.实施“暖房子”工程,启动热电联供、区域性大锅炉房三年建设计划,年内完成500个小锅炉房并网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50万平方米;改造集中供热管网25公里;健全供热监管制度,加强对供热企业的监管力度,推进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严格执行供热终端用户室温不达标退费制度。
86.建立楼道亮化长效机制,纳入协议管理的楼道灯实现亮化全覆盖,长春供电公司95598服务电话全天值守,简单维修2小时内修复,涉及线路等复杂维修24小时内修复。
87.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个人分担”的方式,开展散旧楼宇防盗门安装试点工作。
88.水、电、燃气、供热等单位中断供应服务,停供信息应提前三日通过媒体、公告等方式告知相关用户,特殊情况除外。
89.机动车驾驶员体检费由55元降为30元;取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费和卫生监测费(餐具);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的价格监管。
90.对全市集贸市场2.5万台(件)在用计量器具免费检定;不定期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检查;对加油机、民用水电燃气表、医用计量器具等进行随机抽查。
91.全市建立540个“村邮站”,城区建立50个“邮政便民驿站”。
92.推进殡葬体制改革,杜绝垄断经营和诱导消费行为,殡葬服务单位取消外购骨灰盒存放限制;对“遗体接运、存尸、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项目实行政府定价管理;提供5套中低价位殡葬服务消费组合;对全市殡仪车辆实行统一管理;免除城区低保家庭成员去世的基本殡葬费用;倡导厚养薄葬,树立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93.按照社区自治、社区健康、社区环境等十项评价标准,推进“幸福社区”试点。
94.抓好城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工作;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基本完成城区农村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
95.现役军人着装、持有效证件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含轻轨)。
96.市区每个社区设立1名民情信息员,构建民生舆情系统,畅通百姓民生诉求渠道,提高政府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主要责任部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局、市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民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邮政局、中国移动长春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春分公司、长春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㈢ 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机构设置

办公室(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负责机关文秘、政务信息、信息化建设、机要、档案等日常运转工作;承担局新闻发布、政务信息公开、政务督查、安全保密、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议、年度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负责局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承担局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负责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综合管理全市人才人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分析工作;承担有关科技项目和国际援贷款项目管理相关工作;综合管理局政府门户网站;组织办理有关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委员提案和市长热线;综合协调局内重要政务、事务。
政治处。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表彰奖励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工资、教育培训、职称评聘、组织政策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等管理工作;负责局干部职工因公、因私出国(境)管理;负责局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服务处与其合署)。承担局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和组织办理局外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工作;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咨询与普法工作,指导监督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承办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处罚听证工作;承担局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牵头局调查研究工作,开展综合性政策研究;定期发布统计资料和发展预测报告;承担国内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动态的收集、综合和研究工作;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局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服务处集中,其他处室不再履行集中的行政审批职能。
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挂基层平台管理处牌子)。拟订就业工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拟订劳动者平等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跨地区有序流动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工作平台建设,指导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拟订就业援助和特殊群体就业政策;拟订和实施国(境)外人员(不含专家)入境就业管理政策;拟订全市失业保险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基本政策并组织实施;制定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政策和给付标准,落实失业保险相关待遇;制定及实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并组织实施促进就业经费的使用办法;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协调解决农民工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承担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公务员管理处。负责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综合管理工作。拟订全市公务员职位分类、录用、考核、职务升降、任免、轮岗、竞争上岗、交流、回避、纪律、奖励、惩戒、申诉控告、辞职辞退等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负责政府直属(所属)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组织全市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录用(过渡)工作;负责市本级政府部门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审核工作;综合管理全市行政奖励、表彰工作,负责办理以市政府名义进行的奖励表彰工作,负责机关中全国、省部级及市级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的推荐评选工作,审核市级系统的奖励表彰活动;负责市级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工作。
人才开发和市场处(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牌子)。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人才工作宏观政策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综合管理全市人才开发工作,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组织实施全市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项目;组织开展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交流与合作,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对口支援地区干部选派工作;参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企业人才的统计工作;指导和管理职业中介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市事业单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并指导实施;拟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政策,负责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负责推行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培训、奖励惩戒、申诉控告等政策规定并指导实施;拟订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特殊人员安置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市属事业单位招聘方案的审核,承担市直事业单位人员的招录、流动调配工作;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参与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统计工作。
军官转业安置处。拟订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市直和省部属在绍单位军转干部接收安置工作;负责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安置和随迁配偶、子女落户等工作;拟订全市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政策,负责指导各地、各部门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和落实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政策;承担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承担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职业能力建设处。拟订公务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政策,指导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拟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负责管理企业在职职工、社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定实施全市职业技能资格制度;监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拟订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综合管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拟订我市技工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综合管理全市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管理工作,拟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拟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负责市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负责全市高层次、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博士后综合管理工作;负责吸引留学回国人员来绍工作、创业、为绍服务政策的拟订和管理协调工作,归口管理留学人员创业园,承办来绍定居专家工作;负责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管理协调全市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资格考试工作。
外国专家局。负责全市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工作,拟订全市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规划和政策;负责全市外国专家及港澳台专家的管理工作;承办省局委托办理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项目受理工作;承办省局授权进行“外国专家证”发放工作;承办省局设立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行政许可项目申请受理延伸窗口的工作;负责全市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项目;归口管理全市出国(境)培训工作;规范引进国外智力中介组织;负责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信息管理发布工作;负责组织评选市“兰花友谊奖”;承办市局有关国际和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工作。
劳动关系处。拟订劳动关系协调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涉及职工安置权益保障政策;制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规范;拟订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指导劳动标准制定工作;拟订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和监督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企业负责人工资收入分配;参与省级劳动模范的评定工作;承担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工作。
工资福利处。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工资增长的中长期规划和宏观调控措施并组织实施;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编制下达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计划,监督检查工资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审核市纳入统发工资范围的人员和工资总额。负责统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牵头推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福利政策和离休退休政策并组织实施;牵头拟订全市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调查比较制度和政策;参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负责监督市直工资统发的执行情况;指导、监督各地和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参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处。综合管理全市养老保险工作。拟订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发展规划;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各项政策规定;拟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基本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组织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负责社会保险基金分析预警,拟订应对措施;拟订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基金征缴和管理、个人账户管理政策;制定养老金计发的待遇项目、给付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制定市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管理办法、分配使用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调整企业职工疾病、非因工死亡待遇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和非因工伤残职工的待遇政策和给付标准,负责调整企业精减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完善企业职工离退休政策及工龄、缴费年限计算政策;负责参加市本级职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从事特殊工种及累计时间的认定、视同缴费年限(养老、医疗)的核准及退休审批;制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和办法,负责在绍省部属单位补充养老保险方案备案工作。会同有关方面拟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征地方案中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措施落实情况和审核建议。
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拟订医疗保险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推进市级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伤、生育保险规划、政策和标准,以及全市工伤、生育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负责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和医疗服务项目的范围及支付标准并组织实施;拟订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结算办法;拟订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办法;拟订并组织实施市级单位职工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离休人员、医疗照顾人员统筹医疗管理办法;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伤预防、工伤认定和职业康复政策,指导全市执行工伤伤残等级、因病非因工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组织拟订全市康复机构、残疾辅助器具安装机构的资格标准;负责全市医疗机构和药店定点资格认定和市本级考核;负责在绍省部属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认定工作;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仲裁处。统筹拟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及其政策;组织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负责对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行政机构的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以及对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做好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工作;承担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信访处。负责来信来访处理和社会舆情分析工作;指导开展系统的平安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参与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调解和处理。机关党组织。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日常工作由政治处承担。

㈣ 如何建立健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一,明确工资支付各方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企业对招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责任,督促各类企业严格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将工资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

二,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督促各类企业依法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严格履行,建立职工名册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

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施工企业与农民工先签订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劳动计酬手册,记录施工现场作业农民工的身份信息、劳动考勤、工资结算等信息,逐步实现信息化实名制管理。

三,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推动各类企业委托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在工程建设领域,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代发的办法。

四,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机制。构建企业工资支付监控网络,依托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和基层工会组织设立的劳动法律监督员,对辖区内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行日常监管,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并要求其定期申报。

五,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逐步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其他易发生拖欠工资的行业。建立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办法,对一定时期内未发生工资拖欠的企业实行减免措施、发生工资拖欠的企业适当提高缴存比例。

(4)法律援助舆情分析劳动争议扩展阅读:

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仍大量存在,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带队伍参加施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建设单位与农民工之间形成了很长的“债务链”,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难以落实。

二是建设领域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普遍采取平时只给农民工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做法,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捆绑在一起,一旦工程款不到位极易导致欠薪。同时,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流动性大,使农民工在追讨工资时往往缺乏证据。

三是当前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煤炭等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逐步成为新的欠薪风险源。四是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执行刚性不足,发挥作用不到位。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过低,最高罚款不超过2万元,与用人单位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拖欠工资数额相比,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㈤ 成都织就立体化信息化防控网有什么意义

“没想到‘雪亮工程’能这么快抓到贼娃子,我们全家人都要给它点赞。”1月26日凌晨,四川省成都市蒲阳镇团结社区村晓人家安置点谭某某家被盗一万元。没过几天,此案告破,依靠的就是该小区刚安上的“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这起入室盗窃的画面。

针对农村地区技防短板,在1313个村完成“雪亮工程”建设,新增监控探头13133个;在城市中心地区,建成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实现人车动态掌控、治安实时监控、交通智能管理、力量视频调度……这些都是成都引入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创新实践,并正在建立并完善着一张“信息人防、隐形技防、显形联防、可视指挥”的立体化、信息化防控网。

同时,将遍布城乡的视频监控探头变成“不眠不休”的“视频网格员”,与走村入户的“干部网格员”、火眼金睛的专职网格员和“众目睽睽”的群众网格员一起构成全方位发现、收集网格信息的4支生力军,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㈥ 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问卷调查

一、重大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长期保持了全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影响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因素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的信任关怀,是展示中国民族工作成功实践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民族工作道路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提升云南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抓住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凝心聚力促发展,开拓进取建小康,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建设目标。作出十大示范,实现三大跨越,2015年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示范区。
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干部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十个方面作出示范。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经济形成优势、贫困问题有效解决、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教育科技全面振兴、生态建设取得实效、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有效,民族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民族工作更加有力,民族干部人才培养使用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
边疆繁荣开放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推进,沿边经济和通道经济快速发展,边民交往和边贸交易规范便捷,经济合作更加深入,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更加广泛,与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连接更加紧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基本原则
——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坚持战略思考和科学布局,在全面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和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省情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突出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民族乡、民族村和贫困地区等建设重点。
——立足跨越,先行先试。在全面贯彻落实、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云南省制定实施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新突破,率先发展,作出示范。
——政策拉动,项目推进。将示范区建设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以政策拉动项目,以项目推进建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群众至上,共建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切入点,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确保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创新发展方式,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1.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实施一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规划和工程,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用地保障向民族地区倾斜。保持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加强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确保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民族地区“硬件”瓶颈制约,适当超前和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消除无电村,基本消除无电户。大幅提高农村清洁能源覆盖率。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林)改造。改善民族地区发展“软件”,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和安全舒适度,建成以县级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卖场)、农村综合服务社(农家店)为支撑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协调区域发展。按照“强区、富带、兴群、促廊”空间开发思路,重点建设滇中城市集聚区、沿边开放城镇带、区域城镇群和沿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的城镇带,重点依托沿对内对外经济走廊的城镇带,串联、整合区域增长极和重要功能开发区域,遵循自然地理多元多样性、城镇发展差异性的特征,形成重点突破、极点开发、带状推移、轴辐扩散的全省空间开发格局。以特色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载体,以发展特色经济和实体经济为主导,以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保障,以引导人才和项目落地为抓手,形成良性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有效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在民族地区布局和扶持一批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产业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造提升民族地区中心城市、重要通道节点和口岸城市功能,加快山地城镇建设和农民变市民进程。“十二五”末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6%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5.推进沿边经济和通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推进边境贸易向纵深发展。建设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和口岸保税物流区。设立沿边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产业园区模式设计。鼓励外资外企落户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岸国家的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支持沿边地区举办各类边境经贸交易会,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区域合作层次,提高通关、运输、贸易等便利化水平。
6.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扶持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平台和机制,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加工、技改、营销和上市等特色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耕地、林地股份合作制和托管开发制,确保群众受益最大化,实现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组织形式和群众积极性的有效结合,促进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区域发展,走特色化、延伸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抓好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做大绿色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依靠科技建设高原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优质种业、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打造绿色和有机品牌。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创业政策。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支持民族文化创业,培养民族文化致富带头人,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休闲和体验式旅游,支持民族餐饮、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度假区。建立旅游开发参与及分享机制。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南亚便利化旅游建设。
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充分挖掘民族民间医药资源,扶持民族医药研发、药材开发和药品注册,做大做强一批民族药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民族药材种植、研发、加工和营销的新兴产业链。积极发展中药、生物医药、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等产业。
7.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工业园区,给予标准化厂房建设扶持、减免租金、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科技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给予民贸企业、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龙头企业特殊扶持。实施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家“孵化”计划,奖励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增加省级扶持民族地区企业发展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十二五”末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8.实施对口支援与互助发展计划。深入推进滇沪合作。落实省级部门每年为挂钩联系县办几件实事的要求。建立州市、县市区经济互助发展机制,探索跨区划异地开发合作模式,优化投资、土地、资源和人才组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实施民生改善保障示范
示范目标:有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充分普及现代文明,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促进创业就业。在民族贫困地区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建立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对未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培训鉴定和生活费补贴。民族地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建设项目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2.完善社会保障。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额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解决历史遗留的自发搬迁、跨国婚姻等特殊群体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实行边境沿线建制村群众守土固边专项补助。
3.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给予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倾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提高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开展家庭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和妇幼卫生知识的普及指导。扶持民族医院和民族医药临床基地建设,加快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广民族医疗食疗技术,培训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
4.改善农村和城镇住房条件。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和人畜混居现象,加大基本丧失生存条件人口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力度。对边境县和贫困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5.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村寨规划,保护民族特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兴边富民示范村和文明新村等新农村建设,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实施山区和边境县解“五难”工程,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现代文明进村入户。
6.着力推进扶贫开发。集中力量对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藏区,贫困民族乡和民族村,以及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特困民族、散居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等特殊贫困区域、特殊贫困群体进行特殊扶持。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三)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学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保障运转经费,实现建制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通互联网。解决群众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看戏难、收听收看和听懂看懂广播影视难、体育锻炼难等问题。支持基层开展民族节庆、文化和体育活动,支持建设各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实施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宫。
2.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加强现代科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应用,编制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目录和规划,建设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立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再造和规范民族传统文化典籍,抢救、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建筑、服饰、餐饮和医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广场,出版民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命名民族文化艺术之乡。重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要增加民族文化保护内容。增加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
3.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建立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基金,采取项目招标、预付定金、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饰和工艺品等创作展示,扶持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打造一批云南民族文化品牌。
4.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和人才。支持乡镇、社区文化站(馆)开办民族文化传习馆(班),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民族文化传承人认定补助制度,资助其传业创业。鼓励职校和高校建设民族文化艺术类学科,支持高端紧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5.提供民族文化公共产品。实施民族文化公共产品订单制,向民族地区、边境村寨发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电子读物,以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等公共文化产品。在民族地区和边境沿线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开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网站和卫星电视频道,建设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中心,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中心,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传媒译制中心。
6.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民族文化内外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会展和文艺会演,成立云南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文化大通道。定期举办“中国昆明·民族文化国际博览会”。
(四)实施民族教育振兴示范
示范目标:普及现代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广现代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打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基。
1.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在不通和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乡村建设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幼儿园,并给予扶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逐步普及学前教育。
2.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投入标准,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一批国门学校,逐步提高边境县乡镇、贫困民族乡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省和州市优质高中民族生招生规模,支持云南民族中学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劳动技能脱贫计划,建立覆盖农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培养少数民族实用技术人才和技工。扩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规模,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学费,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支持6所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工程。
4.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完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录取政策。在省内高校划比例招收世居少数民族学生,定向招收少数民族生源较少考生,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规模并按本科生标准核拨生均经费。争取国家支持,增加部分东南亚语种为研究生考试外语语种,适当降低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考生的外国语考试成绩录取分数线,争取各世居少数民族都有硕士和博士生,设立民族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参照师范生政策每年招收一批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考生,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医生、教师、基层干警和司法工作者等。云南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低于70%。建设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语言文化教育基地。
5.加强民族文化知识和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民族知识和地方传统知识课程,补助课本编辑出版。建立全省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师考核认定和岗位设置标准,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倾斜。支持高校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6.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对民族学校、边境县和偏远高寒山区中小学,优先建设教师周转房,增加中高级职称评聘比例,教龄6年的中高级职称评聘放宽考核至合格等次,设立艰苦岗位津贴。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援教制度,新任教师晋升中职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切实保障各类特有民族班经费,加大对边境、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力推广普及远程教育。
7.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宣传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积极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当家理财、妇幼保健、健康生活习惯等培训,推进科普富民示范村和文明生活示范户建设,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奖励和扶持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
(五)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资源节约和能源科学优化利用,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成果,弘扬各民族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优良传统。
1.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天然林、防护林、湿地、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整治和恢复、陡坡地生态和石漠化治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建设。采取“以能代赈”、资金或实物补贴等,推广农村节柴改灶,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和推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绿色村寨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和流域生态、碳汇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等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扶持、提供就业、技术援助、优先聘用参与管护工作等方式,保证群众得到实惠。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以资源参股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完善环境保护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力度,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对煤炭等矿产品实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加大资源税用于生态补偿比重,并向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并扩大范围。
(六)实施民族干部培养示范
示范目标: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大批熟悉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
1.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创造干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实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培养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实现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占全省总量比例与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2.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全省各级机关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要采取单设岗位、放宽条件等方式定向招录和招聘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民族宗教等部门可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招录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
3.加大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力度。配备各级领导干部时,要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等因素定向选拔,保证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干部的梯次配备。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州市、县市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一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十二五”末实现省级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保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一名以上干部担任省级机关厅级领导干部。争取中央支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
4.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培养和选拔实行区域自治地方的当地民族干部。自治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要分别配备两名以上当地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州、县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配备一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
5.注重培养使用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知识水平,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在云南工作的各族干部都能熟悉和做好民族工作。
(七)实施民族法制建设示范
示范目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民族法规,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1.完善民族法规。修改完善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重点制定特色产业发展、开发移民、建设用地、环境保护和水能矿产等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单行条例。推进维护民族团结、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城市民族工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指导少数民族村寨依法订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
2.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享受优惠政策等研究,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实现形式的新探索。对有悖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不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要重新修订或废止。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开展逢十周年庆典活动。
3.强化民族法律法规政策普及运用和监督检查。大力宣传普及民族法律法规,增强边民的国家、国界和边境管理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开展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规划和履行民族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民族工作部门监督检查职能,推进民族工作依法行政。
(八)实施民族理论研究示范
示范目标:建立民族理论研究基地,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理论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1.支持民族理论研究机构建设。支持各级民族理论学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民族理论研究,成立民族理论研究专家委员会,支持创立民族理论和民族学核心刊物,营造民族理论研究的积极氛围。
2.加强民族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扶持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建设,培养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和中青年研究人才。建立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和优秀成果奖励机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讲座。
3.促进民族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编制民族理论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辑出版民族理论丛书,推动具有云南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
4.深化云南民族工作经验的理论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强化云南民族工作的舆论影响力和话语主动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基地。
(九)实施民族工作创新示范
示范目标:民族工作保障体制健全有力,民族工作机制运行高效,畅通各族干部群众表达呼声和需求的渠道,密切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
1.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进一步改善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条件。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地区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和人员配备,民族工作部门要作为政府组成部门。配备乡镇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和信息员,安排相应工作经费。
2.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定向培养、在职教育、集中培训、多岗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高素质,能应对处置复杂局面和矛盾纠纷的民族工作队伍。
3.加强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建设云南民族信息平台,网络延伸至县级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建立民族关系监测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民族团结宣传和民族工作舆情等系统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稳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
4.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建立少数民族务工、经商、就学、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体系,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创业发展。
5.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完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民族类社团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帮助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难,支持他们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定期组织参观学习。

㈦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

不难发现,此次南京市建委出台《通知》,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今年上线的“南京市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的推广:通过将项目实名制登记和管理、项目农民工资专户和工资代发管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项目人脸实时考勤管理全面汇集至南京市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通知》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为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筑牢技术防线。

此前,为保证“工资支付有《条例》,民工维权有保障”,南京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围绕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南京市举办了“送法进工地”活动,并制作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口袋书》等普法材料;围绕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南京市向建设单位发放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告知书”,还常态化开展了排查、抽查和通报工作。此次南京加大农民工工资支付不良行为处理力度,更将有力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深落细落实。

㈧ 如何化解社会各种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之略》内容包括:关于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浅谈调解优先原则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公安行政复议工作中调解制度实务问题探究、论法院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其进路选择、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之成因及对策研究等。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地方性知识中的民间调解与权利救济
——宗村民间纠纷的个案研究
论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大调解视角下的司法行为延伸
——诉讼与非诉调处对接与互动机制初探
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济南中院“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路径选择
试论司法良知与法院调解
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新机制的思考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对策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之我见
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检察调解制度构建
调解优先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关于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
我国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问题探析
浅谈调解优先原则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
公安行政复议工作中调解制度实务问题探究
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关于深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发挥律师社会矛盾 化解作用的思考
影响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理论思考
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对策建议
调解优先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适用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探析
——以ADR的视角
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样态及其解决机制的完善
对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的成因分析
坚持多管齐下狠抓“三个到位”全面深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谈公证在“预防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论行政诉讼中协调机制的建立
调解优先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把握治安调解艺术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下做好再审民事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研究
从涉诉信访案件的行为瑕疵看公众权利的保护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背景下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力解决涉检群体性上访
——对涉检群体性上访事件的调查分析
当前不服强制措施上访增多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层检察长接访制度的实证思考
论法院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其进路选择
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之成因及对策研究
推进信访法治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济南市为例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分析及对策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研究
试论如何破解农村群众上访的难题
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犯罪引发群众上访原因分析及惩防措施
认清信访本质 保障公民信访权
司法实践问题研究
构建济南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新机制
刑事和解制度完善路径探析
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构想
——彰显国家责任、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基层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刑事被害人物质损失求偿权之救济
民事检察申诉和解机制研究
监外执行罪犯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论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
司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能动司法问题的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合理运用民事检察建议 促进民事检察工作更好发展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与完善建议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济南市城乡结合部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对“人肉搜索”现象的法律思考
古代“息讼”法律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流动人口犯罪不容忽视
——长清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本区流动人口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恶势力犯罪调查
济南市暂住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
农村流出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刍议
行政执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流浪乞讨现象救助管理的实践探讨
贯彻监管工作“首要标准”的几点思考
行政物质帮助与弱势群体
论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的理论解析
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规制引论
——从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培植切入
网络“悯弱”舆论的价值偏离与回归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草根啸聚
——以涉警负面舆情为研究视角

㈨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和哲学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 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

㈩ 如何查找秦皇岛市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办法 秦政办发43号文件

秦皇岛市政府门户网站和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有《秦皇岛市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办法》。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秦皇岛市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办法》
秦政办发4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紧紧围绕保护农民工劳动所得,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优化市场环境、强化监管责任,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河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条例》、《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建设的意见》(冀办〔2014〕3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6〕4号)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和矿业开采、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易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行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工工资,是指招用农民工的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给本单位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应支付的工资等。

第四条 全市各县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以及市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所辖区域内信访维稳工作和职能范围内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并落实欠薪处理责任制。

第五条 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秦皇岛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全市治理农民工工资支付有关政策制度;督查各县区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情况;督办领导批示、上级交办、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投诉的重大欠薪案件。
市城乡建设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教育局、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信局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办公室,履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行业监管责任,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农民工投诉的拖欠工资案件。各县区要抓紧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各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和工作职责,做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各项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牵头做好重点欠薪案件督办、督查等工作。督导相关成员单位认真履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职责。

第七条 人社部门负责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移交工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确保受理案件在规定时限内妥善办结。

第八条 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督促企业落实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预储金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查处涉及挂靠、违法分包、转包行为。

第九条 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负责严格执行房地产领域预售监管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监管,对因工程款不到位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要督促建设单位立即还款。

第十条 信访部门负责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来访办理和来访接待工作,并督促协调县区、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答复;对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围堵党政机关、交通要道等群体事件,及时通报公安部门依法处置。在元旦、春节等农民工讨薪高发时期,负责召集人社、建设、房管、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集中办公,共同处置欠薪集体上访案件。

第十一条 公安部门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处理讨要农民工工资突发事件中的违法行为,受理有关部门移送的欠薪涉嫌犯罪案件,处理恶意讨薪等违法行为,及时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

第十二条 交通运输、水务、教育、卫生、农业、林业、国资、国土、工信等部门负责监管本行业建设工程项目,处理本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止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发生。

第十三条 监察部门负责对在保障农民工工资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加强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审查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牵头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和应急周转金的设立、管理等工作。

第十六条 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并通过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严重拖欠工资失信企业等工作。

第十七条 司法部门负责法律宣传以及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工作。

第十八条 人民银行秦皇岛支行应当依法将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并实施联合惩戒。

第十九条 宣传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情引导,协调新闻媒体做好相关报道,加强对网络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情管控和疏导。

第二十条 工会组织负责对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发现拖欠工资问题及时报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章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第二十一条 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预储金制度的基础上,交通、水利以及其它发生过拖欠工资问题的工程建设领域和行业要全面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要在2016年8月底前制定工资保证金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收缴部门、缴纳比例、动用标准和退还办法。实行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管理制度,对市内注册且两年内未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企业实行减免措施;对发生拖欠工资问题的企业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工资保证金收缴部门要严格执行收缴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擅自减免收缴比例,确保工资保证金应收尽收。
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缴存工资保证金。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款专用。工程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经查实责令限期支付拒不支付的,动用工资保证金先行直接支付所欠工资。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在30日内补缴动用部分款项。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退还。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六个月后,由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提出申请,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出具无拖欠工资证明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审核、返还。

第二十二条 落实农民工工资预储金制度。严格落实《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预储金管理办法》(冀建市〔2014〕19号)、《秦皇岛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预储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秦建〔2015〕24号)。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银行开设的预储金账户应向城乡建设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2016年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要全部实行农民工工资预储金管理,农民工工资由签约银行根据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工资发放表和建设单位出具的确认文书,按月足额支付到农民工工资个人账户。未按规定足额缴存工资预储金的工程建设项目,视同建设资金不到位,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不得开工建设。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要严格落实工资预储金制度。

第二十三条 完善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要严格按照市级不少于2000万、县(区)级不少于500万的标准储备应急周转金,重大欠薪案件高发地区要适当提高储备标准,动用应急周转金垫付农民工工资后要及时补足,确保应急周转金足额储备。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应急周转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使用条件、规范动用程序、落实追回责任,在充分发挥应急周转金应急兜底作用的同时,确保政府财政资金安全。垫付工资动用的应急周转金本息由所在地财政部门依法向欠薪企业和个人予以追偿。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人工费用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等相分离。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分解工程价款中的人工费用,在工程项目所在地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专项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应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的比例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人工费用数额,将应付工程款中的人工费单独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开设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应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委托开户银行负责日常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开户银行发现账户资金不足、被挪用等情况,应及时向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第四章 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第二十五条 信息公示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明示业主单位(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所在项目部、分包企业、行业监管部门等基本信息;明示劳动用工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日期等信息;明示属地行业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实现所有施工场地全覆盖。

第二十六条 欠薪停工制度。建设单位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且超过约定期限一个月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停止施工。由此造成的损失和工期延误,由建设单位承担全部责任并对施工企业予以补偿。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工程款未支付到位情况下,不论备案合同之外是否另有约定,继续施工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发现违法分包、转包问题的,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下达责令停工整改指令并立案查处。对无故拖欠工资数额大、时间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到吊销营业执照并清除我市建筑市场。

第二十七条 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推动各类企业委托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在工程建设领域,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代发的办法。分包企业负责为招用的农民工申办银行个人工资账户并办理实名制工资支付银行卡,按月考核农民工工作量并编制工资支付表,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后,交施工总承包企业委托银行通过其设立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直接将工资划入农民工个人工资账户。

第二十八条 建立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企业(含直接承包建设单位发包工程的专业承包企业)须全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在各工程项目部配备劳资专管员,编制施工现场所有劳务人员(包括直接招用和分包企业招用人员)用工手册,记录进场施工农民工身份、劳动考勤和工资支付等信息,由农民工本人确认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包括承包施工总承包企业发包工程的专业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情况。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本行业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

第二十九条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各类企业须依法与招用的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先签订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制度,大力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支付方式等内容并严格履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不签订或不履行劳动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督促整改,对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决定,并通报同级行业主管部门。

第五章 农民工工资发放责任机制
第三十条 按照“谁承包、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日常管理实行施工总承包企业全面责任制、建设单位监管责任制、监理单位监督责任制和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直接责任制。

第三十一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是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对所承包工程的工资支付负总责,对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承担直接支付责任。施工总承包企业已按分包合同支付工程款,分包企业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后再向分包企业追偿。任何施工企业,不得以拖欠工程款为由拖欠农民工工资。施工总承包企业全程监控分包企业工资支付制度的落实。
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应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设专人负责劳动合同签订、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农民工工资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转包或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承担清偿拖欠工资连带责任,并由施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施工单位应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严禁发放给“包工头”、“班组长”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否则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由施工单位承担全部清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专用条款中,约定企业应承担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并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的约定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将工程款支付到施工单位的账户,严禁直接支付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及时划拨工程款,致使分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工程违法发包、转包或违法分包致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依法承担清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监理单位要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加强对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管理,督促用人单位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对发现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及时上报行业主管部门。

第六章 农民工工资案件处置机制
第三十五条 各级政府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会对本地保障农民工工资工作负总责。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未批准开工报告的项目,一律不得同意或默许项目开工建设;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未批准开工报告,默许施工的建设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由项目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直接组织处理。

第三十六条 因欠薪引发农民工集体上访或其他突发事件,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承担平息事态的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进行妥善处置。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的,视其情节轻重,各相关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可限制该施工企业在我市范围内的市场准入,发生越级群体性上访的,各级政府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会要直接组织接访,并妥善处理。

第三十七条 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妨碍公共事务、阻碍交通、影响他人利益的群体性堵门、堵路事件后,公安部门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劝解,恢复道路畅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煽动群众堵门、堵路及采取其它以极端方式恶意讨薪的组织者、实施者,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根据事态发展,要依法采取驱散、带离及拘留等强制措施予以妥善处置。

第三十八条 依法严惩拖欠工资违法行为。
(一)坚决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执法合作,采取联合检查、联合办案、联合督查等方式,提高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查办效能。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发生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公安机关要及早介入,及时控制犯罪嫌疑人、查封企业账户,有效防范欠薪逃匿和转移财产等行为;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公安、检察、审判机关情况通报制度,推动完善检察院立案监督和法院及时财产保全等制度,确保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打击和震慑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违法犯罪行为。
(二) 及时处理欠薪争议案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要对拖欠工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终局裁决条件的要一裁终局,对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要裁决先予执行,并移送法院执行,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就近做好欠薪争议的调解。加强调裁、调审、裁审衔接,及时办理欠薪争议调解协议书仲裁置换或法院确认手续。对重大集体欠薪或涉案金额较大争议案件要及时上报,由上级机关挂牌督办。各级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法律援助中心等要主动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三) 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指挥权限和部门分工,规范分级响应和处置流程,发生重大群体讨薪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造成进京“非访”和进京赴省集体上访的,当地政府要迅速派人将上访人员安全接回并妥善处理,必要时动用政府应急周转金先行垫付部分工资或发放基本生活费,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强化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群体讨薪事件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组织、串联越级集体上访信息的监测监控,及时掌握信息动向,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依法严厉打击以讨要工资名义、虚报冒领等手段扰乱社会治安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
(一)按照《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安排,加快全省劳动用工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将严重拖欠工资失信企业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和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同时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由多部门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布,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履约担保、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限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惩治格局,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
(二)严格落实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制度,城乡建设部门要与人社、房管、交通运输、水务、国资等部门灵通信息,城乡建设部门及时将建筑业企业落实劳务用工实名制和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记录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系统,并逐步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招投标环节,对存在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和以讨要工资名义恶意讨要工程款的建筑业企业,经查实后,视情节轻重,各行业主管部门可限制其投标资格,直至清出秦皇岛建设工程市场;建设单位未清偿拖欠工程款的,相关部门不予批准其新的建设项目。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未解决的项目不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四十条 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信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委、公安、司法、财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交通运输、水务、国资委、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人民银行、总工会等部门,形成治理欠薪工作合力。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第四十一条 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相关责任单位应当积极引导和帮助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推动法院开通讨薪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审结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和农民工工资民事案件。对欠薪事实清楚的迅速发出支付令。
推动检察院利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批捕、起诉、立案监督等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本市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热点内容
谣言转发多少条付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01:48:20 浏览:471
女性就业地方性法规 发布:2025-01-18 01:29:02 浏览: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归属问题 发布:2025-01-18 01:22:43 浏览:87
国际经济法原理 发布:2025-01-18 01:22:39 浏览:340
有关医院建筑的法规 发布:2025-01-18 01:22:35 浏览:53
有关外包栏目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8 00:32:49 浏览:725
人民法拍网 发布:2025-01-18 00:31:45 浏览:720
河北霸州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8 00:18:20 浏览:300
法律效力不包括对物的效力 发布:2025-01-17 23:48:33 浏览:867
民法八十四条 发布:2025-01-17 23:42:25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