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先律师
A. 道教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
B. 道教的仙家人物
道教的仙家人物如下
史上十大崇道皇帝
(2)张继先律师扩展阅读:
道教称谓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
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
C. 别号的别号列举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生子: 刘处玄(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沈海丰,万法宗坛天师派弟子道名沈罗丰。净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静丰。道号:正一子,自号: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飞鸿子:即枫舞蓝衫
凌霄子:女冠,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绝尘子:即凌霄子
薇和子:道士,即阳光化蝶,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遗道,汉服复兴者之一,正一净明派静字辈,武当派14代玄裔弟子
苍鸿子:即玄·苍鸿,汉服复兴者之一,苍羽子的师兄,人称:大雁
苍羽子:即974788032,汉服复兴者之一,苍鸿子的师弟,人称: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妫水,汉服复兴者之一
元静子:即简·琳琅,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玉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铃钰子:即 灵玉子
玉淸子:即一袭白衣避凡尘,汉服复兴者之一
袁柏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东人士,日月汉魂
龙毓子:即龙王毓君
鸿渊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汉服复兴者之一
镜林子:即№1夜幕雨林,汉服复兴者之一
天元子:即汉之纷云,延陵人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汉服复兴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汤,汉服复兴者之一
樱草子:即扶淇,汉服复兴者之一
玹楽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宁和子:即日月同耀中华天,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幻静子:即刘紫婧,号静萌,静一,道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长春人,又号草芯道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师兄
闲云子:即飞羽流仙,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
道炁子:即木叶之岚,汉服复兴者之一
茫天子:道教信士,四川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珠子:女冠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云逸子:即徐北音,字子声,号云客,一号清风居士,又号广西山人,道号,平镜先生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鸿子
玄玑子
了真子
圆玑子
清阳子
青峰子
玄吉子
灵武子
天宁子
顾云子
禅灵子
玄珩子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 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D. 请问一下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越详细越好。谢谢!
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道教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E.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ae015f3010006v4
F. 道号的例举
云珠子:太乙金光门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涵虚子:即朱权,明朝宁献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
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
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1、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2、即霄遥派掌门,真名刘丹。云南昆明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广宁子:郝大通(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生子:刘处玄(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
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翠虚子:即陈楠,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
,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
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青霞子:即苏元朗,魏晋时期道士
守中子:即李哲玄,唐朝著名道士
真一子:即彭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无忧子:即刘德仁,道教教派大道教(也称真大道)的创始人
正阳子:即钟离权,又号和谷子,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翠虚子:即陈楠,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贞居子:即张雨,元代诗文家,茅山派道士
铁冠子:即张中,明朝道士
子谷子:即林兆恩,明代哲学家,三一教创始人,又号心隐子
子觉子:即卢文辉,明朝嘉靖时期哲学家
济一子:即傅金铨,清代阴阳双修内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饮冰子:即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
文学家
天节子:即计六奇,明末史学家。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东瀛子:即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
悟玄子:即张彦平,河北正定道教全真派传人
因是子:即蒋维乔,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
莹蟾子:即李道纯,字元素,又号清庵,湖南武冈人,宋末元初道士,为白玉蟾再传弟
子
达观子:即李筌,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蓬丘子:即贾善翔,字鸿举,蓬州(今四川蓬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道士
南谷子:1、即邓正,字席璋,号恬园。以其书舍面南,又号南谷,布衣士
2、即杜道坚(公元1237-1318),字处逸,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号南谷子。当
涂(今属安徽)人。
上阳子:即陈致虚,字观吾,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著名内丹家
无山子:即卓晚春,中国道教名人,明代道士
迎阳子:即郭静中,明末清初全真道道士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
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天成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玉阳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
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
道号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玄月子:即张秋彤,道家学派。
药沫子:即王云锁,道家学派。
邱明子:即李跃冉,道家学派。
碧云子:即冯世阳,道家学派。
潇云子:即刘宗占,道家学派,别号:天乐子。
龙云子:即冯枭光,道家学派。
宿跃子:即宿跃雄,道家学派,邱明子弟子。
无名子:即傻鱼道人,道家学派
青阳子:全人道,实修者,道家学派,无名子的师弟
华严子:北方香道传人,佛家弟子,佛道双休。
司文子:即殷领红,道家。
鸿蒙子:道家居士,别号洞天居士。
莫平子:道士。
长平子:道士。
玄禅子:佛道双休之人
云逸子:即徐北音,字子声,号云客,一号清风居士,又号仙雾山人,道号,平镜先生
飞鸿子:即枫舞蓝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凌霄子:即赵至泽,宋室后裔,汉服复兴者之一。
凌霄子:即玄诚子,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刘至学道长
酤珏子:即淡漠依青衫李太白,汉服复兴者之一,祖承正一火居道士。
风玄子:即殇城云丶厉风,汉服复兴者之一
薇和子:道士,即阳光化蝶,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遗道,汉服复兴者之一,正一净明派静字辈,武当派14代玄裔弟
子
苍鸿子:即玄·苍鸿,汉服复兴者之一,苍羽子的师兄,人称:大雁
苍羽子:即974788032,汉服复兴者之一,苍鸿子的师弟,人称: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妫水,汉服复兴者之一
元静子:即简·琳琅,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玉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铃钰子:即 灵玉子
幻静子:即刘紫靖,道家学派,汉服复兴者,道号:静予,别号:静萌,静一。
玉淸子:即一袭白衣避凡尘,素有无暇世界行,出身不染尘的君子性情,汉服复兴者之
一,精通国学。
袁柏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东人士,日月汉魂
龙毓子:即龙王毓君
鸿渊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汉服复兴者之一
镜林子:即№1夜幕雨林,汉服复兴者之一
天元子:即汉之纷云,延陵人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汉服复兴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汤,汉服复兴者之一
樱草子:即扶淇,汉服复兴者之一
玹楽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宁和子:即日月同耀中华天,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长春人,又号草芯道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师兄
闲云子:即飞羽流仙,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全真华山派信字辈弟子
道炁子:即木叶之岚,汉服复兴者之一
习柔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辰子:道士,真名颜骏啸。又名颜真。湖北宜昌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霄子:即方文水,湖北宜昌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羽子:即仗剑江湖,山东潍坊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明子:即天朝大汉帝国(网名),洛阳人,道教龙虎山正一派明字辈弟子,汉服复兴
者,汉民族主义者。
蜀尘子:即暗黑殉葬音,汉服复兴者之一
丹尘子:即雨天晴,道名张至阳,武当丹派十三代传人
还阳子:即“洪武二十二年”,帝尧之后,汉服复兴者之一,中华文化学习者
松樵子:即“问道长生”,汉服复兴者之一
路凌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茫天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
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懒真子:即葛立方,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
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
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
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
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
名李馫
寿山子:即高仁峒,北京白云观方丈,龙门派二十代传戒律
玄化子:即燕玄乙,四川青城山玉清宫道长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云龙子:著名隐士,风水大师,著名风水讲师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智涵子:即朱智涵,清末道士,是一位平生为道而武技超群,生途坎坷而武德超焯名震全川的武林教师前辈
不虚子:即李真果,又名李正果、彭泽风。是全国闻名的高道,也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玉京子:即游玄德,武当派第14代掌门,原武当山功夫团团长,创办了南武当山道家协会
灵泉子:即游理宗,字玉龙,武当派第十五代嫡系传人。书画造诣承传国画巨匠陈少梅公之画派技艺。
云乡子:求道者
青一子:道士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鸿子
玄玑子
了真子
圆玑子
清阳子
青峰子
玄吉子
灵武子
天宁子
顾云子
禅灵子
玄珩子
G. 古代道教的一些流派有哪些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 “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 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 “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 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 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