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法律援助先进经验
Ⅰ 当前基层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因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没有从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司法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不足。
几点建议:
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援助制度,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实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镇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设备,方便困难群众就地申请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切实解决基层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根据特定困难群体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专项服务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果。
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对法律援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Ⅱ 基层司法所要发挥什么作用,成为怎样的行家里手
抄一、基层司法所要发挥其作袭用,成为行家里手:
1、履行好司法所第一道防线职能,强调社会和谐稳定,做好预防化解矛盾、社区矫正等;
2、司法所要积极参与基层依法治理,强调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的基础、法治建设重心在基层,做好法治宣传教育、民主法治村(社区)、法律援助等;
3、司法所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继承优良传统,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做好统筹基层政法各方资源,发扬“枫桥经验”,信息平台建设、资源共享;
4、司法所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行家里手。
二、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1、明晰司法所的职责任务,发挥职能作用;
2、强化队伍建设;
3、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4、提高司法所待遇;
5、加强司法所的组织领导。
Ⅲ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全面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新形势下,应着眼于提高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效能,在加强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硬件要硬、软件不软”的要求,狠抓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制度措施,强化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化。
二、全面提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效果。主要是要加强自学和实践锻炼。综合素质的形成还要靠本人平时不断地积累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学,除了努力学习政治、法律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了解与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结合工作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
三、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强调政府的责任非常重要。这是法律援助自身性质使然,也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这项施惠于弱势群体的新兴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筹措资金的法律援助经费体系,将更加有利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是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切实保障;它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的顺利实施;它完善法制,保障法律规定的社会关系的实现。
Ⅳ 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服务质量
(一)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以基层司法所为补充的法律援助队伍。基层司法所直接面向城市街道、农村,法律援助是司法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有保障,不像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人员靠服务的案件来生存。因此,应把基层司法所的人员全部纳入法律援助队伍中,鼓励司法所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是指在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中执业的律师,是法律援助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与社会律师的区别是有工资收入,不靠办案收费生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受援人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会律师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负责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二)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
法律援助中心是法律援助的管理和指导机关,法律援助中心应定期开展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者参加的以法律援助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为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严肃法律援助的各项制度和纪律。
(三)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机制
1、建立质量评估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定期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集中评估,对具体案件作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对不合格的案件,对评估一件不合格的案件,由法律援助承办人作出书面意见,二件不合格的,给予法律援助承办人告诫,三件不合格的,取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资格。
2、加强案件过程的监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监督电话等;其次跟踪办案进程。法律援助中心由专人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承办人员报告制度。承办人员在开庭前或定期就证据收集情况、代理(或辩护)的主要观点、案情分析意见等内容向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四是出席旁听审理。每月有计划地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参与旁听,通过个案的有效监督起诉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在受理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有较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法律援助案件,实行案件集体讨论,对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准确确定案件当事人主体、法律关系、法律的适用,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3、注重办结案件管理
一是审查案卷。查看卷中材料是否齐全、谈话笔录、调取证据是否符合要求,起(上)诉述、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等法律文书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等;二是回访当事人。采用案件质量跟踪卡、法律案件回访单等形式,对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的办理程序、服务质量、事实认定、应用法律等问题向受援人征求意见和进行跟踪监督;三是走访案件的承办机关。定期走访听取他们对法律援助承办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案质量。
(四)建立法律援助质量奖惩机制
为充分调动法律援助人员注重法律服务质量的积极性,法律援助机构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定标准,法律援助机构建立案件补贴与案件服务质量挂钩的办法。根据案件办理情况,对承办人员的办案质量进行评估,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质量等级。对质量不合格的法律援助案件下调案件补贴40%,对质量优秀的法律援助案件上调案件补贴30%,用质量评比和奖励处罚制度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五)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通报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要定期对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服务质量通报,结合法律援助案件检查评比的结果,服务质量好的案件,予以表扬;对服务质量不好的案件,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法律援助人员提出书面的整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六)加大法律援助业务知识的培训
法律援助机构应从案件的受理、办理的程序、与当事人的交谈技巧和语言、怎样进行风险告知、证据的收集审查及法律知识对法律援助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注重实际效果。
(七)建立法律援助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承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有违纪违规情况而被投诉的,法律援助机构逐一查清事实,并及时向投诉人反馈信息。凡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违纪违规、严重不负责任,使受援人遭受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加大各级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投入
目前,市、区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未将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各级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民生来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市、区(县)、乡、镇(街道)都应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的投入,法律援助机构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补贴。
Ⅳ 法律援助是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窗口,司法局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上有哪些举措
基层司法局应采取多项举措,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受援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
一是注重窗口建设,推进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常态化。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公开公示服务承诺,设立“12348法律援助热线”,安排专职律师和有法律资格干警值班,负责接待来访,解答法律咨询,为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是注重法律宣传,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结合“12.4全国宪法日”、“3.8妇女维权周”、“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便民法律援助咨询活动,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等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分发宣传资料,开展现场咨询活动,让广大职工群众知晓法律援助。
三是注重案件质量,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机制。规范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结案、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深入各法援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检查,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评比活动,及时回访受援人,听取受援人对案件承办情况的意见反馈,及时跟进整改,努力办好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四是注重扩大援助范围,努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进一步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为低收入标准,降低法律援助准入门槛,减少审批环节,逐步扩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围,做好申诉代理工作,将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积极做到应援尽援;认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在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1+1”公益金项目法律援助律师在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为农民工及其亲属及时提供优质的法律援助维权服务。
五是注重工作站点建设,大力拓宽服务渠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看守所、劳动监察大队、武装部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大力加强规范法援工作站(点)建设,规范工作站(点)的服务标准,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畅通法律援助渠道。
Ⅵ 司法所如何开展法律援助
1:在本乡镇开展来法制宣传自教育,让村民了解援助工作等
2:每村有调解员参加的联络员(司法所建村协理员)开展宣传协调等
3:司法所委派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援助等
4:聘请懂法律志愿者参与等法律援助
5:符合条件的援助户按要求提出书面申请
6:及时和司法局援助中心领导沟通汇报
Ⅶ 关于法院的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需要你向司法局去申请。如果你的材料齐全的话,司法局许可法专律援助。就会属给你委托律师。律师就会自行联系你的。司法局给你委托的律师和你自己委托的律师实际上是一样的,开庭的时候都要根据证据来说话。你自己可以想想司法局指定的法律援助律师和对方没有什么联系,怎么可能会替对方说话。
Ⅷ 浅谈如何做好司法行政信息工作
做好司法行政信息工作,是提升司法行政行政形象,加大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的有力推手。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信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稿件数量和质量较以往有了增加和提高,但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报送不及时、稿件质量不高等问题,距离上级主管部门对信息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切实做好我区的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把握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五性”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司法行政工作担负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和任务,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执政党意志和人民群众意愿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履行三大职责任务,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由此展开的法律事务和法律服务行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很高的政策要求和很强的原则性,因此,从事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工作中,能准确熟练地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和政策要求。二是要抓时效性。时效是信息工作的关键。信息工作要求及时、快速,抢抓时间,做到早介入、快撰写、快报送,否则,就会使新闻变旧闻,失去信息的价值。要做到及时快速报送信息,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工作素材积累,有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还必须有对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敏锐的判断力。三是要有针对性。司法行政信息工作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现阶段,要把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作为工作重点,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必须紧贴“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任务,大力宣传本系统本行业的工作动态、重大活动、重要案件、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必须在法律援助、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工作上下功夫,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必须遵循信息主管部门对信息工作的要求,紧扣时政,反映特色,推动工作。必须体现党委(组)的工作意图。要通过信息工作,使党委(组)的工作思路、工作决策、工作要求、工作举措家喻户晓,人人尽知,使各单位和每位工作人员明白在某阶段、某项工作上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四是绝对真实性。信息工作必须真实准确,切忌夸大事实,切忌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文字,要坚决避免虚假性、随意性,决不能猜想杜撰编造信息。要实事求事的反映工作的 进程,事件的真相,好的经验做法,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上级机关和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五是具有实用性。要把推动工作发展作为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发挥信息工作新闻性、指导性、借鉴性、启发性和参考性的作用,使工作动态能及时为公众所知晓,工作方法能为他人所借用,工作经验能为他人所借鉴,工作举措能使他人受启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工作发展的“助推器”。二、深层次提升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四种能力”一是必须提升理论认知力。信息工作人员要掌握哲学基本知识,学会逻辑思考,要树立专业工作理念,同时还要着力解放思想,不断更新司法行政工作理念。二是要有搜集素材的敏锐力。要树立“时时有素材、事事皆素材”的观念,要具备灵敏的嗅觉,全面的洞察力,准确的捕捉力,形成信息工作的“条件反射”。三是深入打磨素材的挖掘力。要挖掘和深化信息的深度,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切忌就事论事,记流水帐式的信息报送。要善于,总结经验,敢于揭示问题,勇于提出建议,对一些热点、难点和前沿性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进行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撰写出有深度、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信息,使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变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组织策划,积极搜集和挖掘信息。四是提升信息工作者的学习能力。要坚持向书本学,不断拓宽知识面,培养观察、判断、分析、预测及文字表达能力;坚持向网络学,分享优秀网络资源,借“他山之石”而“攻玉”。三、必须掌握信息编写的三种方法一是务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信息是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的。因此,编写信息时必须真实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对一些关系重大的信息素材,还要经过核实,数字要准确无误,结论要符合实际,办法要切实可行。在这里假不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也不行。编写信息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关键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对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二是文字要讲究,条理要清楚。信息的编写要中心突出,有主有次,语言文字规范。实际写作时,要尽量避免和克服可能出现的一些通病。一忌面面俱到。不要总担心说得不够全面,把摊子铺得很大,在大问题里套小问题,过于繁琐。二忌语言不够简练。编写信息要“惜墨如金”,凡与表现主题无关的话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应坚决删去。三忌穿靴戴帽,入题太慢。信息写作应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把事实写清楚。四忌结构不合理。一般情况下,信息是把主要事实放在前边写,然后再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以适应领导工作快节奏的需要。五忌详简不当。信息需要简练,但在表达上哪些需要简述、哪些需要详谈,要根据信息所表达的主题来把握。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详简不当,空洞无物,影响原意的表达。六忌使用语言和标点符合不准确。编写信息时要用词恰当,符合语法,逻辑严谨。切忌生造名词,乱加形容词。七忌行文不规范。在编信息时,引用人名、地名、机关名称不要随意简化,所用字体、统计数字、计量单位要统一规范。三是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是做好信息工作,也是搞好信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是写给领导和领导机关看的,如果不了解党的中心工作,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就不能紧紧围绕领导和领导机关的需求收集、提供信息,写信息时也会离题千里。写信息如不注意了解基层的情况,就会“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总之,吃不透两头,就写不好信息,就会给工作带来被动。信息工作人员只有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深入基层了解掌握情况,才能自如地应用收集到的信息素材,写出对领导决策有用的信息来。
Ⅸ 如何更好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的调研
院调研的开展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是要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司法调研工作重点
应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审判、服务决策”的“三服务”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司法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提升法院工作依法服务大局成效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切实利用好、开展好调研工作,要突出调研工作的实用性,形成以审判带动调研,以调研促进审判的良好格局。其次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这一工作理念,把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作为司法调研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审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有力促进了审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司法调研工作中,应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总结典型经验。第三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谋划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调研工作所针对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并且是针对本单位的实施情况,因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在作出重要决定、召开重要会议、部署重要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前,都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周密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第二、要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作用
司法统计以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司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司法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丰富统计数据资源,增强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能力。司法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在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原因,因此要讲司法统计工作和调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优势。一方面要针对调研人员拥有较深法律理论功底、业务庭法官具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统计人员掌握大量案件数据和统计方法的特点,着力通过有效组织协调,使这三部分人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司法统计分析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以服务实践为目标,有效实现成果多元转化。始终将司法统计分析的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和评价司法统计分析成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将“决策之前,统计先行”予以制度化、常规化,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对法院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着力丰富成果转化的形式,拓宽转化的途径和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文尽其用”。
第三、抓制度抓机制实现调研工作科学规范化
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法院调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调研机制:一是调研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应当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方案,这样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工作。二是调研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要注重发挥研究室作为专职调研机构对全院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引领作用,形成研究室牵头、相关审判业务庭和其他庭室参加、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调研工作新格局。三是调研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出台一系列鼓励调研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对调研工作适当倾斜,把调研工作同干警的考核、奖励、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形成责任到庭与责任到人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五是调研成果转化及利用机制。建立调研成果评价制度和效率快、层次高的调研成果转化机制,依据调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成果转化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规范调研成果转化的方式、程序。
第四、坚持调审合一强化服务审判的职能
审判与调研并重,是我院历任领导班子的共识和一贯作风,始终强调让调研为审判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法院改革提供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个统筹”,落实“四项覆盖”。“一个统筹”——统筹调研和审判工作。深刻认识调研工作与审判工作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共生。一方面,围绕审判中心找准调研的切入点,从司法审判反映的难点切入,从法律适用的困惑点切入,从统计数据的异常点切入,使调研工作更多地贴近审判实践,更多地贴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多地贴近基层,服务于审判的需要。另一方面,审判工作为调研提供源头活水,使调研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调研工作本身就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统筹审判与调研,是司法审判活动的特有规律,更是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四项覆盖”即实现调研对个案审理、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审判延伸的全覆盖。一是调研覆盖个案审理。可以确保法官在遇到法律难题时,及时根据轻重缓急予以启动,为案件正确裁判提供智力保障,尤其有助于把好重大、敏感、复杂案件的质量关。二是调研覆盖审判管理。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是我院进行审判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调研基础上,我院改进信息反馈方式,将该体系细化、落实到每位承办法官,定期在全院组织召开案件质量效率讲评会,并增加反映审判效果的若干指标,使这一体系真正成为审判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通过调研,我院进一步完善司法统计台账,实行统计周报、审判工作情况月通报和季度通报制度,变滞后、静态的司法统计工作为主动、前置的管理手段。三是调研覆盖审判指导。针对案件审理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制订执法规范性意见,统一执法尺度,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逐步探索符合中级法院审级的案例指导制度,力求“同案同判”。制订案件审判、执行各流程环节的规范指引,确保“阳光审判”。四是调研覆盖审判延伸。将调研的触角延伸至裁判之外,通过拓展多种调研载体和平台,全面展示我院法官的职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Ⅹ 司法所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整合资源,抓好基层法律实体平台建设。
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回务,为所有贫困村聘任答法律顾问,成立扶贫专项法律服务团,建立法治扶贫微信工作群,架起律师与贫困村的沟通桥梁。
二、精准施策,打通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采取入户走访、发放法律援助绿卡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联系,确保贫困群众的法律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立足实际,广泛开展法治扶贫宣传活动。
运用普法文艺演出、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四、调解前置,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法治扶贫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做好涉贫、涉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在贫困村推进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充分运用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资源,做好法律风险防控和矛盾纠纷分类调处,确保扶贫政策和项目落实到位。开展“孝善敬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