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总法律顾问设置

总法律顾问设置

发布时间: 2022-04-16 09:02:20

㈠ 常年法律顾问的工作内容

1 、当好法律参谋,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建立法律文件档案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
2 、对客户业务经营上及管理上的所有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建议和帮助;
3、起草、审核、修改各类法律文件,如协议、合同、章程、项目建议书、商务信函等;
4、参与或跟踪客户的重要经济活动;
5、为诉讼、仲裁案件提供策划或法律咨询服务,代理出庭诉讼或仲裁;
6、为专项事务出具法律意见书、律师建议书、律师见证书或律师函等法律文件;
7、信用调查,对公司合作伙伴、客户进行主体资格、工商登记、法律地位、真实身份、背景、经营管理现状、资产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
8、为客户寻找、介绍合资、合作伙伴或投资人,寻找、介绍项目或提供相关信息;
9、定期上门服务;
10、提供信用帐户服务,进行资金监管;
11、完善或建立客户内部规章制度及运作机制;
12、重大事务团队服务。
法律顾问工作内容细述如下:
一、日常法律咨询
1.法律咨询的定义:
分析公司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疑问,对问题本身性质做出区分,在法律专业领域内予以解答。
2.法律咨询的作用:
日常法律咨询在解决公司遇到的问题时,具有及时性和预防性,有利于防微杜渐,避免因发生严重的问题而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尤其针对公司的销售部门,我们可以提供前瞻性的法律咨询,使其更好的管理其销售协议,建立有效的内部工作框架,尽量减少应收款项难以回收的问题。因此咨询功能的良好运用,有利于公司将问题在萌芽状态或者为解决纠纷做好准备工作。
二、建立整套合同体系
1、了解公司制定合同的目的以及具体要求:
与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结合公司的运营需要,了解公司经营行为的目的,分析预测潜在风险,协同公司设计业务运营流,对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各方的权利义务进明确,为公司建立一整套合同体系进行规范,以使公司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同文本:
根据已经确定的合同制定方案,依据该合同涉及的法律法规,制定合同文本的具体条款,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及可操作性,体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三、专项法律意见
1.对于法律意见的定义:
专项法律意见是专职律师针对具体的法律问题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出具的关于该问题的法律风险,法律后果及应对措施的书面法律文件。
2.出具专项法律意见的情形:
(1)根据公司咨询法律事务的具体情况,以及该项事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经本所律师共同讨论后,出具有可行性的书面法律建议;
(2)根据本所在主动回访过程中发现的,将会给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的操作行为,及时指出并视情况严重性出具针对性的书面法律意见,帮助公司杜绝潜在风险。
四、处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纠纷
1.对公司与客户发生纠纷性质的判定:
通过对产生纠纷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解及分析,确定对方的行为属于恶意还是善意,向公司提交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案。
2.依据纠纷性质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1)如果对方的行为属于善意,只是针对具体的交易活动中某些环节而产生异议的话,则在维护公司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利用公司律师的身份争取以非诉讼的方式合法、合理、高效的解决纠纷;
(2)如果对方的行为属于恶意欺骗的性质,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并且根据事态的发展做好诉讼的准备和证据的搜集,便于将来通过诉讼方式帮助公司争取最大的利益。
五、参与商业谈判
1、参与商业谈判的方式:
(1)直接参与:能参与谈判的全过程,对于不利于公司的条款或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2)间接参与: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幕后支持,避免因直接参与洽谈而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防范,导致不利于该合作项目的因素产生。
2、参与商业谈判的作用:
促使商业谈判的成功,保证重大项目的合同条款合法有效,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在该合同的实际履行过程中,律师作为全过程的参与者可以起到监督和保障执行的作用。
六、提供法律培训
1、针对公司不同的职能部门,结合公司的经营特点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2、提高全体部门员工的法律意识,了解自身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存在的风险,规范日常的经营行为。避免企业的员工因为不熟悉相关法律而丧失警惕性,从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或重大经济损失。
七、资信调查
在公司与另一方签订合同前,通过调查对方的资产情况、公司运营情况以及以往的交易信用,向公司提交对方的信用评定,评估对方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分析具体业务的风险性。
八、劳动争议解决
1.劳动争议解决方式:
(1)律师代表公司参与处理与员工间的劳资纠纷、福利待遇纠纷、工伤赔偿纠纷、解除劳动关系纠纷等的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
(2)由律师来沟通劳资双方达成共识,采用非诉讼方式、非仲裁方式快速解决劳动争议,消除对公司的不利影响,维护公司的根本利益。
2.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性:解决时间的长短及结果的好坏对于公司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劳动争议如果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有利于增强公司内部员工的稳定性以及凝聚力。反之,则会激化矛盾,破坏公司内部的稳定甚至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九、合同及应收帐款管理
对合同的订立、履行状况形成文字记录并归档管理,督促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进行及时清理,确保各项经济合同能如约履行,避免因时效丧失等原因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十、协助建立公司管理制度
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合理的设置公司的所有权,规划股权结构;结合公司业务特点,设计公司结构,建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制度,使公司的结构具有竞争上的组织优势。
十一、协助处理与相关行政机关的各种事宜
利用律师的专业知识和权利,以维护公司利益为目标,协助其与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机关交涉,处理解决各种事宜。
十二、律师见证
1.律师见证的定义:
律师见证是指律师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对一定范围内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证明,如:公司内部的股权转让、外贸合同的订立、董事会的重大决议等。
2.见证的具体步骤:
(1)首先详细了解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事项,确定该事项的法律关系以及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审核当事人提交的相关资料;
(3)对委托人的委托事项进行全程见证;
(4)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见证书。
十三、代理参与诉讼、仲裁活动
十四、其他相关法律服务

㈡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指引内容

第一条为指导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回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本指引。中央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国有控股企业由国资委和国资委提名的董事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负责督导本指引的实施。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六条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系统,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第七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四)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八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也应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九条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全面推进,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他企业应制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先选择发展战略、投资收购、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衍生产品交易、法律事务、安全生产、应收账款管理等一项或多项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单项或多项内部控制子系统。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条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第十一条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该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第十二条在战略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该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
(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
(三)市场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四)与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未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五)该企业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
(六)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该企业实力与差距;
(七)本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投融资计划、年度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有关依据;
(八)该企业对外投融资流程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第十三条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并至少收集该企业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业平均指标或先进指标的,也应尽可能收集):
(一)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
(二)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
(三)产品存货及其占销售成本的比重、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
(四)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五)盈利能力;
(六)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七)与该企业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如退休金、递延税项等)等信息。
第十四条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该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
(二)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
(三)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
(四)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
(五)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
第十五条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应至少收集与该企业、本行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
(二)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定价与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环境状况等;
(三)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
(四)期货等衍生产品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流程和环节;
(五)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六)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
(七)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以及除上述有关情形之外的其他纯粹风险;
(八)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监管、运行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
(九)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第十六条在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并至少收集与该企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一)国内外与该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
(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
(四)该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
(五)该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
(六)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第十七条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第十九条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第二十条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第二十一条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第二十二条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二十三条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四条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第二十六条本指引所称风险管理策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第二十七条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第二十九条企业应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
第三十条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事件管理等)。
第三十二条企业制定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应注重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外包工作的质量、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防止自身对风险解决外包产生依赖性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企业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条企业制定内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三十八条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第三十九条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要根据本指引第三十条要求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总经理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十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应直接报送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
第四十一条企业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情况、存在缺陷和改进建议:
(一)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与风险管理策略;
(二)企业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
(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与信息系统;
(四)全面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四十四条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
第四十五条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
(二)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四)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五)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六)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七)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八)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做出的风险性决定的行为;
(九)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十)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十六条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
第四十七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
(二)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三)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四)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综合报告;
(五)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六)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八条企业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第四十九条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七)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八)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九)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条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第五十一条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二)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做好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
(五)做好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有关工作;
(六)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七)办理风险管理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十二条企业应通过法定程序,指导和监督其全资、控股子企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或符合全资、控股子企业自身特点、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五十三条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第五十四条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第五十五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五十六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第五十七条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
第五十八条已建立或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补充、调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将风险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 第五十九条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六十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六十一条企业应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经理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
第六十二条企业应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企业应严肃查处。
第六十三条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
第六十四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第六十五条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第六十六条中央企业中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由经理办公会议代行本指引中有关董事会的职责,总经理对本指引的贯彻执行负责。
第六十七条本指引在中央企业投资、财务报告、衍生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风险管理配套文件另行下发。
第六十八条本指引的《附录》对本指引所涉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
第六十九条本指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㈢ 律师所设置法律总顾问合适吗有个依据

㈣ 法律顾问效果如何评估

这个来问题很宽泛,不好一两句自回答你。个人的建议是主要是看你们单位引进法律顾问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你们引进法律顾问想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这个明确了,那么这个法律顾问的专业水准、处理问题的角度、跟进法律实务的态度和进展、对于公司管理和法律风险的分析和建议,对于员工法律业务的培训与指导,那么这些都可以作为公司引进法律顾问后效果的一个参考标准和评价基数。详细的情况可以再留言。

㈤ 在国企有没有必要设立法律总监或者总法律顾问

看单位的需求,建议还是要设立法律总监或者总法律顾问为妥。

㈥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法制建设

创新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在全行业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
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一直都非常重视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按照国资委加快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2005年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党组决定率先在总部开始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同时,把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全行业的实施作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确定了在具备条件的首批15家成员单位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三年工作目标。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人力资源部大力支持下,各成员单位对此高度重视。截止目前,已有20家成员单位上报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任命了一批总法律顾问、副总法律顾问或总法律顾问助理,超额完成三年目标进度,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成员单位的比例已超过40%。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企业总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历史性突破,并取得重要进展。
在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过程中,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而是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的法制工作现状和实际,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严格专业资格,强调其专业性,要求总法律顾问、副总法律顾问和总法律顾问助理必须具备企业法律顾问资格。不具备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被任命为总法律顾问。其次是考虑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法律工作人员的现状和实际,除设置总法律顾问岗位外,还分别设立了副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助理两个层级,为部分暂不具备条件设置总法律顾问的成员单位创造了开展的条件。三是紧紧坚持副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助理与总法律顾问同职同权,行使同等权利与职责。所有这些,增强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效性,有效地发挥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在企业法制工作中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之弊,使各单位对这项制度作用的认识逐渐统一,为我们下一步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形成了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的法律顾问工作机制,逐渐改变了企业法律顾问机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程度低的局面,为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依法决策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法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近几年来,在多次组织全行业法律人员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实际,经认真研究,完成了以《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为核心,以《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办法》、《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员单位重大法律纠纷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基础办法为支撑和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这些法律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使得以合同管理管理为重心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合同管理、法律工作流程管理、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队伍建设、法律机构建设、重大诉讼案件管理等重大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使各项法律工作有了制度保障。由于各项法律工作有了制度保障和制度依据后,反过来又推动了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职责的法定化、法律顾问职业化、法律机构独立化、法律事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而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职责的法定化、法律顾问职业化、法律机构独立化、法律事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法律制度体系的内容,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创新法律制度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项法律工作无章可循,无规可依的局面,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项法律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打牢了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长远、有益的作用。 创新法律把关方式,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工作的重点是事前防范,为此,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创立了一整套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审查把关机制。一是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事先审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规定,凡是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或企业单位名义对外签署的重大合同,在签署前必须交由各自法律顾问进行审查,未经法律审查把关,不得对外签署;凡是拟上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办公会研究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及企业上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的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事项,上会文件中均需附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二是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二级法律审查把关。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要求,在对合同或重大法律事项进行法律审查时,先由法律顾问出具意见,再由总法律顾问审核把关并签署,对企业上报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重大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先由企业法律顾问先行把关,出具法律意见,再由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法律顾问进行再次进行法律审查,出具法律审查意见。三是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重大法律事项。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招投标、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经济活动中,法律顾问要尽可能全过程参与,在过程中预防法律风险。四是总法律顾问参加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各类重大经营决策会议。总法律顾问直接参加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各类重大经营决策会议,直接参与重大法律事项的决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五是依靠社会专业法律力量解决专业法律问题。对涉及专业性强及适宜由社会法律力量解决的诸如上市重组、资本运作、重大诉讼等各类法律问题,在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社会法律力量的优势,加以解决。通过一整套合同及重大法律事项的法律审查把关机制的建立,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与企业之间法律工作人员的上下结合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与社会法律力量的内外结合,实现了法律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法律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有效融合,使法律把关有效地融入到生产经营和决策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对经营管理活动及决策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几年来,企业法律顾问积极参与了对外投融资、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招投标、公司上市、分立、合并、破产、清算等重大经济活动,并提供谈判、协议起草、合同把关等法律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兵器集团总部法律人员参加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龙腾工程”、“虎跃工程”、“金戈工程”和“063工程”,及重组济南轻骑、重组天威中国兵器集团等重大资产重组及南方天合、GKN等资产重组、公司上市、对外投资、合资合作等重大法律事项数十起,涉及金额200多亿元。还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各部门及成员单位的其他重大法律事项先后出具法律意见450多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四、创新行业法律资源共享方式,形成了有效的法律协作连动机制。
针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单个成员单位法律队伍普遍较为薄弱,法律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及全行业法律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协作的情况,同时考虑各企业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迅速增加法律队伍数量、提高法律队伍素质的现实,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修订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协作组章程,重新划分法律协作组,对协作组的功能、职责、进行了规范调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法律协作组这一平台,对全行业法律资源进行整合,举全行业的法律人员之力,在全行业内形成了有效的法律协作和连动机制。这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期召集协作组会议,就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和成员单位法律制度建设、法律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学习、重大法律事务处理、法律重大案件处理等问题以及国家新颁的法律法规进行研讨、交流学习;二是总部与企业法律人员一起,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了近10万字的《企业法律案例汇编》、30余万字的11类47个合同样本的编写工作。其中《企业法律案例汇编》的全部案例都是由企业法律人员提供和编写,都是发生在各企业的真实案件。在编写中,分析了每个案例法律风险所在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避免损失的途径,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而47个合同范本都是总部和企业的法律工作人员通过共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从众多合同类型中选出来的,对企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总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诉讼法律资源共享,不仅使案件胜诉,还节约了诉讼成本。仅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协助企业处理的案件就有10余起,涉案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
自实施法律协作和法律工作连动机制以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提高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法律队伍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企业法律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企业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创新行业法律资源共享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维权方式,较好地维护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权益。
由于原兵总为下属企业担保及原兵总商贸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成立后,先后爆发了20余起直接起诉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各类诉讼案件,导致中国兵器集团公司资产被查封,账户被冻结,资金被扣划,严重影响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军品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面对严峻的诉讼形式,我们沉着迎战,冷静应对,跳出了处理诉讼案件的老路子,针对不同类型案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应对手段,大胆地改变诉讼策略,采用新的全风险代理方式,最终成功地化解重大风险,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免除担保等各类债务数十亿元。
一是紧紧依靠国家政策。针对“三线”搬迁案件,我们紧紧依靠国家政策,吁请国防科工委、国资委等上级国家机关协调最高人民法院,并促成最高人民法院委对已起诉的此类案件专门出台了司法通知(141号文),成功地中止了全部8起起诉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担保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地促成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解决原军工总公司为“三线”搬迁破产企业担保问题的政策性文件,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为“三线”搬迁破产企业担保的数十亿债务得以免除。
二是采用全风险代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律师的积极性,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的数起诉讼案件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取得胜诉,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保全了近亿元的资产,挽回了近2亿元的损失。
三是有效整合和利用全行业诉讼资源,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和效益。仅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部就协助企业处理诉讼案件10余起,涉及金额约2亿元。
同时,还积极稳妥处理了看起来诉讼金额不大,但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有较大的经济损失或对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声誉和形象有直接损害的敏感案件,使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维护。 创新普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全行业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水平明显提高。
几年来,普法工作得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始终把法律的宣传教育摆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重要工作议程。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成立了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领导任组长普法领导小组。几年来,根据全国普法办和国资委普法办的要求,结合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实际特点,通过编辑普法刊物、宣传普法知识、组织普法学习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培训活动,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普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影、有形。

㈦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基本内容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来,是自指企业内部通过设置法律顾问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处理本企业法律事务的一整套制度。企业配备的专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就是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法律人”。企业法律顾问与社会律师(由企业聘任为法律顾问)的主要区别是:
(1)从身份上看,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职工,在企业工作、受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而律师是自由职业者,受《律师法》约束,在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律师无论担任多少家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其身份并未改变。
(2)从工作性质上看,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内部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管理人员;而律师是社会上专门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3)从知识层面上看,企业法律顾问在法律知识上侧重于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内容,同时要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而律师主要是根据业务不同在法律知识上各有侧重。
(4)从工作原则上看,企业法律顾问是全方位和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事前防范为主;而律师是专题性地根据企业委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事后处理为主。
企业法律顾问预防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对现在来说是很必要的了,朋友推荐的深圳找大状,互联网+法律平台,律师多效率高,值得推荐

㈧ 企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如何

学员问: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如何?企业法律顾问百事通回答:近年来,参加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看来,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前景是看好的。 两种考试各有特点,因人而异。多年从事法律培训的专家认为,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之所以还没有像司法考试那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司法考试是由司法部组织的,主要面向司法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将获得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从业资格。司法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司法考试就是为司法从业人员设置的门槛,门槛的高低如何,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则是针对在企业内部从事法律顾问工作者的,企业法律顾问主要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包括审查经济合同,处理人事纠纷,代理出庭诉讼等。他们虽然也是法律从业人员,但主要面向企业,不像法官、检察官、律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属性,自然受到的关注程度要低。但是,就职业而言,一个法律顾问只能为一个企业工作,而一名律师可以同时为多家企业代理诉讼、处理经济纠纷等。社会对企业法律顾问的需求量很大。并且,法律顾问的职业稳定性比律师好。律师临时受企业的委托,代理法律事务,一个企业很可能每次涉诉都聘请不同的律师。而法律顾问是企业常设的职位,在合同期内固定为某家企业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其次,司法考试的报名门槛比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的报名门槛高。司法考试要求报考者的学历必须在本科或本科以上,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则更强调报考者必须有比较长的工作经历。专科毕业的考生必须工作满5年,其中3年以上时间从事企业法律、经济工作。本科毕业的考生必须工作满3年,硕士毕业的考生必须工作满1年。法律培训专家说,企业就像一具结构复杂,涉及面广的仪器,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济合同、人事纠纷、追讨欠款、代理诉讼等,全部都要法律顾问去解决。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很难胜任。

㈨ 法律总顾问如何设置

关于法律复总顾问(应该称为首席法制律顾问或总法律顾问),如果你们单位规模很大(这里的规模很大通常指职工人数和所属分公司和子公司及参股公司的数量多),那么总公司或母公司设立首席法律顾问就有必要。在首席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公司可以设立法律事务部,该事务部可以配备专职法律事务人员(简称法务)若干,在首席法律顾问指导下工作。公司一般的法律事务由法务处理,诉讼、仲裁需要外聘律师参与代理;重大经济合同的谈判、签约等除首席法律顾问外,还需要外聘专业律师参与。总之,首席法律顾问必须是具有丰富法学理论知识和执业经验的律师担任。

㈩ 金融业法律顾问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16〕49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30号),落实《中国银监会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银监党发〔2015〕5号)要求,加强银行业法治建设,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稳健经营,现就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法律风险管理框架,将法律顾问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是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拟担任法律顾问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者律师资格;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已担任法律顾问但未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或者律师资格的人员,可以继续履行法律顾问职责。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享有下列权利:
(一)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法律工作;
(二)列席本机构经营管理决策的相关会议;
(三)对涉嫌损害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和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根据工作需要查阅本机构有关文件、资料,询问有关人员;
(五)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干涉;
(六)法律、行政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予的其他权利。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二)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和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三)对所提出的法律意见、起草的法律文书以及从事的其他法律工作的合法性负责;
(四)法律、行政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规定法律顾问的职务序列、考评体系以及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工作的权限和流程等内容,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顺利开展工作。
六、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当设置专职总法律顾问,专职总法律顾问不得兼任单位内部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层其他职务。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应当设置总法律顾问。
七、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对行长(总经理)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总法律顾问制度纳入本行规章制度,并建立总法律顾问与董事会进行直接沟通的机制。总法律顾问是否纳入高管人员管理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经营状况自行确定;如纳入高管人员管理的,应当符合本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监管规则;
(二)熟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
(三)熟悉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且在金融业法律部门工作6年以上,具有法律工作经验和能力;
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作为高管人员管理的,应当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任职资格审查。任职资格审查过程中,应当听取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法律部门意见。
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应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法律工作并发表法律意见,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
(二)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工作;
(三)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经营决策,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意见;
(四)负责本单位法律工作体系的建立,管理本单位的法律工作部门;
(五)负责指导、协调分支机构的法律工作,对分支机构法律工作负责人的任免提出建议;
(六)负责指导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并表管理子公司的法律工作;
(七)其他应当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履行的职责。
十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于每年一季度末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法律部门及机构监管部门报送法律顾问工作报告。
十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应当每年向行长(总经理)提交法律风险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重大法律风险时,总法律顾问应当向行长(总经理)报告,同时报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法律部门及机构监管部门。
十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应当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大决策。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重要事项议案中,应当附有经总法律顾问签字的揭示风险和应对措施的专项法律风险评估报告,总法律顾问有权独立提出法律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关联交易独立提出法律意见。
十四、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工作机构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的专门承担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工作的职能部门。法律工作机构负责人向总法律顾问负责。
十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为法律工作机构配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法律顾问。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公司)应设置独立的法律工作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行(公司)应设置独立的法律工作机构或岗位。
十六、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工作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规章制度;
(二)对章程制定、组织架构设计、管理职能划分等进行法律论证;
(三)起草或审核银行业金融机构合同,制定标准合同文本;
(四)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等重大经济活动,处理有关法律工作;
(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及其创新、经营行为等进行法律审查,并提出法律意见;
(六)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组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业务培训制度;
(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提出意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八)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九)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仲裁、调解、行政复议和听证等活动;
(十)加强法治文化教育,负责对职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十一)负责选聘律师,与律师进行沟通,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十二)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就重要法律问题进行沟通;
(十三)代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开展法律协调工作;
(十四)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法律问题的研究工作;
(十五)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交办的其他法律工作。
十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境外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法律工作机构,定期向总行(公司)法律部门报告工作。总行(公司)法律部门要加强对境外机构法律工作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境外机构法律工作机构应该承担本指导意见所规定的职责,并重点关注属地监管国家(地区)的国别风险状况、熟悉属地监管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加强与属地监管国家(地区)监管当局、警察当局及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
十八、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法律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制度,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及其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十九、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法律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依法追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法律风险负有责任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的责任。
二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保障法律顾问和总法律顾问的各项权利,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设立专项法律经费预算,为法律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和物质等保障。
二十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情况和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评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十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定期对本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律顾问工作进行通报。
二十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规定,根据其违法违规情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或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采取监管措施: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的;
(二)重大经营活动未经过法律审核,或虽经审核但不采纳正确法律意见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十四、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法律顾问和法律顾问有下列情形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规定,根据其违法违规情节,对其采取监管措施:
(一)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给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明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不警示、不制止的。
二十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外聘法律顾问,外聘法律顾问的具体管理细则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行制定。本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法律顾问不包括外聘法律顾问。
二十六、2017年底前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当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善法律工作机制。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应逐步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到2020年全面建立与自身风险状况相适应的法律工作体系,有效提升银行业法律风险管理水平。本意见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2016年11月16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热点内容
天桥法院地址 发布:2025-01-16 13:05:15 浏览:960
受贿最新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6 12:56:01 浏览:516
发票失控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6 11:41:49 浏览: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哪些 发布:2025-01-16 11:19:34 浏览:342
刑法理论论文 发布:2025-01-16 11:19:31 浏览:782
道德与法律的相同点 发布:2025-01-16 11:17:46 浏览:401
岗位交接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1:04:05 浏览:668
杨桥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6 10:32:04 浏览:288
且末县城镇法律服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16 10:12:16 浏览:241
快车律师 发布:2025-01-16 09:51:05 浏览:685